一幅書法,有人看著,拍手說很美。有些人看到後甚至搖頭,或者說自己很迷人或者不夠流利等等。我相信我們對這種現象並不陌生,無論是在書法網站論壇上,還是在書法藝術類文章下的評論中,都有人在爭論一件書法作品的優劣和書法家的水平,雙方都認為自己的評價是正確的,不能理解對方的欣賞品味。這種情況不僅不少見,而且經常發生。事實上造成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只有一個。
我們應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件書法作品?
雖然這樣的標準很多,比如諸如寫作風格,諸如構圖,諸如風格氣質等,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他能否給欣賞者帶來美的的感覺,還是要看他能否用作品所呈現的情感或意境觸動欣賞者的心。
有人會說這個標準太籠統了,從技法到風格再到風度羅列都要明確,這樣書法家才能有一個具體的參照標準。在我看來,書法沒有這樣的標準。
在書法中,東西的一部分似乎是衡量一件作品和一個書法家質量的嚴格標準。比如線條的質量,結的排列,風格和特點的獨特性。然而這些標準可能並不準確。以大家都稱之為「官亭體」為例,筆畫線條沒有質感,結構安排不夠精巧,但不被公認為是好書法。
另一個例子是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他的點畫是殘缺的,他的結構奇怪而鬆散,如果按以上標準來衡量,其書法作品無論是線條還是結論,都應歸入下等範疇,然而他在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個好名聲,他的書也有自己的家族。因此這些所謂的刻板標準,並不能準確反映書法作品的優劣。
書法藝術中還有一些東西,這是模稜兩可的,是好是壞,是褻瀆還是貶義,似乎是由批評家的張嘴決定的,這很耐人尋味。如今人們對明代書法家王鐸創作的墨法讚不絕口,被認為是王鐸對書法墨法的巨大貢獻。我一直對此心存疑慮,在白紙上用黑色書寫的書法作品,應該是清新、乾燥、清晰的黑白字,給人美感的視覺效果。然而王鐸的所謂上升墨法使得字跡模糊。更不用說他是否真的有藝術價值,應該簡單地從易於識別和區分的角度來批評他,這在寫作中應該堅持。
即使在豐富書法藝術表現力的層面上,也有一定的嘗試和開拓意義,但應客觀地分為兩個部分進行分析和處理。現實是,人們都在附和這種讚揚,似乎王鐸崛起墨法真的有任何實際意義。現實是,500多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繼承了墨法的王鐸,人們只在口頭上稱讚王鐸的所謂原創技巧,但在寫作時卻害怕虎狼。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組協舉辦的書展競賽,如果展覽作品中有大塊墨跡,字跡模糊,評委難以辨認,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作品會有怎樣的效果。
因此我認為東西可以作為評價書法作品的標準是似而非,這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靠的,評價一件書法作品唯一可靠的方法是你的內心感受。我必須指出,你對書法作品的看法與你的文化素養、藝術水平和欣賞水平密切相關。
人們欣賞藝術有兩個目的,一是獲得美的的享受,二是受到藝術所呈現的意境的影響。對藝術的深度的理解決定了欣賞的水平,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經常對同一件藝術品有不同的評價。
對一件書法作品的評價,不僅關係到書法本身,更關係到欣賞者的審美情趣和鑑賞水平,如果欣賞者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未能欣賞到美的或感受到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一般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作品水平不高。另一個原因是欣賞者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從一定的藝術高度來欣賞和理解這部作品。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基本事實:書法作品的藝術沒有對錯,只有表達的高低之分。如果我們想能夠更好地欣賞書法藝術,那麼我們就應該繼續學習,努力理解和掌握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的知識。我們應該知道另一個事實:作為鑑賞者,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
在欣賞當代作品的時候,我們應該在欣賞當代作品的時候,仔細區分他們,我們不應被那些虛張聲勢的名人嚇倒,也不應被他們獲得的獎項所迷惑。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藝術價值觀,從感受藝術之美和藝術的感染力兩個方面做出自己的評價,我們不能附和,以免被廉價的藝術讚譽所誤導。
審美大師宗白華說:「藝術之美是自然的,猶如秋葉在微波中顫動,好似白雲藍天在水波中蕩漾,讓你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藝術的目的無非是通過改變這一瞬間來記錄自然美的現象。
除了以上表現美的功能外,書法藝術還可以表達書法家的情感。韓愈在《唐朝的《送高閒上人序》中說:
「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努窘窮,憂悲愉俠,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烏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從韓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書法不僅可以表現表現自然界各種變化的美,而且可以表達書法家豐富的情感。
由此可見,表現自然之美和真摯內心情感的表達是藝術的兩個基本屬性,書法是藝術的一種。只要牢牢把握這兩點,就可以對一件書法作品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