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這幅漫畫,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全面理解這幅漫畫,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標題;不要脫離這幅漫畫的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02寫作提示
鄭州一中 侯巍
一、審題立意
漫畫作文在全國卷一出現的頻率是最短三年,最長五年。
2016年全國卷一考了漫畫作文「巴掌和香吻」,距今4年,因此2020年的高考作文,從題目的呈現形式來看,漫畫(批評性諷刺性漫畫、褒揚性宣傳性漫畫)無疑是最大熱點。
剛剛結束的廣東省金太陽百校聯考作文,在審題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漫畫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高,哲理類材料對理性思維要求也高。而這幅名為堅持「原則」的漫畫,是一幅哲理類漫畫。
對於漫畫作文審題,我的建議如下:
首先,作為漫畫型材料作文要觀察構圖。
漫畫的主體形象是什麼,形象處於什麼狀態,漫畫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現為誇張的動作、表情、語言),當然也要注意該漫畫有無標題。其實,漫畫材料多暗含寓意,只是它的寓意是通過「畫面」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不妨把它的畫面當作「文字」來讀。
所以,審題的第一個環節是圖文轉換:
圖片中,有兩群人,站在一個像6又像9的圖片兩邊。其中一群人堅持自己看到的數字是「6」,另一群人堅持說自己看到的數字是「9」,他們都堅持自己的「原則」。
其次,作為漫畫類材料作文要揭示寓意。
揭示寓意,一般情況下不是「就畫論畫」。也就是說,不是把畫面上的內容作為描述、分析、評價的唯一對象。
一般來講,漫畫多是對現實生活的喜劇化、誇張化、荒誕化表現。所以,畫面中越是誇張得厲害的地方(即漫畫的諷刺點)越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要注意透過漫畫的誇張(諷刺點)解讀其現實意義。
這幅漫畫的誇張變形之處是:6正著看是6,倒著看是9,9正著看是9,倒著看是6,這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然而,兩群成年人卻不肯走到對面看圖片,全都認為自己的所見、所想、所說就是對的,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因此,這幅漫畫的寓意是:諷刺了那些不願意站在別人立場看問題,不換位思考,不全面看問題,固執己見的人,甚至明知別人也對,為了某個目的,不願承認,故意堅持或附和某一立場的人。
從漫畫構圖來看,這類人很多,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群結隊。他們看似都在堅持「原則」,卻很可能是在堅持自己的私利,堅持自己所在團體的既得利益。
二、寫作提示
這幅哲理類漫畫的寓意,具有普遍意義和哲學意味,但是我們不能對其做過於玄虛空洞的解讀,要結合現實生活將其落實。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沉浸在個人的小世界,或混跡於自己的小團體:他們有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有的偏聽偏信,盲目武斷;有的出於某種目的故意混淆黑白是非;有的為了既得利益出賣靈魂……
現實生活中,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社會團體,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對同一或同類事件(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比如,要不要實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條例、戴口罩能否阻止病毒傳播、中醫中藥該不該相信、消防員救火傷亡慘重值不值得、鍾南山掛號費1200貴與不貴,袁隆平家住豪宅出入豪車合不合適,以至於方方日記涉及的諸多問題、肖戰事件牽涉的方方面面……都能與該漫畫產生關聯。
總之,很多被推上風口浪尖的輿情事件,網民針尖對麥芒,有黑有粉,都可以成為本次作文的鮮素材。
不過要特別提醒考生的是:一定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站對立場,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兩個維護」,用國家所倡、社會所需的主流價值觀作為評價人物及事件是非對錯重要標準。
03
莫做偏見的囚徒
鄭州一中 侯巍
6倒看是9,9倒看是6,這是小學就懂的文字遊戲,但漫畫中的兩群成年人卻只肯正看眼前的圖片,並為數字是6是9爭論不休,在我看來他們堅持的都不是原則,而是自己的偏見,他們都是偏見的囚徒。
有時候,被偏見左右,就很難成全無暇的人生。
英國教育家赫·斯賓塞說:「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現實生活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固有的認知和經歷去評判一個人或一件事。作家花千芳對英語有偏見,他發微博說:「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富二代王思聰看到後很生氣,舉報並回懟道:2019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沙雕」?花千芳因為對英語有偏見,成了作家中的「土老帽」,王思聰因為對未出國者有偏見,越發顯得愚蠢和妄自尊大。
現實世界如此,歷史世界亦然。孔子說過:「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莎士比亞說:「軟弱,你的名字叫女人。」亞里斯多德更偏激地說:「女人在精神上發育不全,只停留在感性階段,而未上升到理性階段,所以顯得幼稚、淺薄、愚蠢。」還有叔本華、濟慈、瓦萊都因被女性有偏見,被後人詬病,失於完美。
有時候,被偏見蒙蔽,就難看清真實的世界。
清代趙翼《詩論》云: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趙翼認為文藝界的各種說法常常固執己見,信口雌黃,因此對錯互見,深淺不一。百年而後,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B站等對我們的視聽觸角進行了又一次嶄新的延伸。但更豐富話語來源,沒能讓我們更睿智、深刻、理性,人們總是通過「關注」和「取消關注」,對信息進行過濾,屏蔽掉不順眼的言論,強化來自志同道合者的信息。長期反覆這樣操作,憤青就得到了一個憤青的世界,「精英」就得到了一個「精英」的世界。網絡空間的自由的選擇,選出了一個偏見的囚籠,通過網絡認識世界,世界反而更加模糊遙遠。
有時候,被偏見挾持,便是與邪惡同行。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句經典臺詞:人們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影片中,偏見無處不在:神界對魔丸,人們對妖怪,甚至父親對新生的孩子……換句話說,造就魔丸的不是天帝,而是人們的偏見。有時候,被偏見挾持,便是與邪惡同行。對性別的偏見讓求職變得不公平,對種族偏見讓社會變得不穩定,對國家的偏見世界變得不安寧……
弗朗西斯·培根認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洞裡,看到的只是經過折射的光線。這就是他著名的「樹洞理論」,簡言之,「我」其實就是的囚籠。
我們何時才能告別偏見,才能走出牢籠?
(素材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