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飛》是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盛年時期創作的一部作品。小說用古雅的章回體構成,以細細委婉的文風講述了民國初期一個悽涼的愛情故事。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出自《西廂記.長亭送別》名句。張恨水引用其內的『北雁南飛』為書名,則註定了男女主人公哀惋的故事結局。
作者以江西三湖鎮風土民情作背景,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副清末民初臨江府地區的生活風情畫卷。
從省城而來的少年公子李小秋,在秀美的贛江邊初遇見了手捧臘梅的春華,心裡便不能忘卻。他尋思著怎樣能再遇佳人,可待到元宵節時,在三湖鎮街上尋覓了大半個晚上也未覓得其芳蹤。次日,小秋聽從父親安排,去離鎮五裡的姚家村私塾經館,預備學習半年的漢文(今國學)。不料這裡竟巧遇了佳人。此女乃經館姚先生愛女,名喚春華,年芳十六,平時跟隨父親在學堂裡念書。兩人成了同硯,春華對俊氣斯文的小秋也自然有著好感。漸漸兩人發展為一對相愛相知的戀人。
可是春華早已被父母定了親事。清末民初間在閉塞的鄉村,人們的封建道德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既然按傳統禮儀定了親,便是不能更改的事了。跟春華定親的人家境殷實,卻是個癩痢;對於這個未曾謀面的未婚夫,她一直是排斥的。遇見小秋,春華有本能的情竇初開,也有了抗爭命運的希望與勇氣。而小秋於她也算是拼盡了全力。但春華終究沒能逃脫狠心母親的算計,最終妥協於封建道德倫理,嫁與他人。小秋也尊照父母安排娶了妻,之後北上參軍。
這部作品命意是反封建壓迫,呼籲婚姻自由。而張恨水先生細膩抒情的文筆,更是帶給了我們詩畫般的享受,男女主人公的純美感情也最是令人心醉。
——不紈絝的多情公子
李小秋出生官宦人家,自綺羅叢裡長大,算得上富家公子,卻無沾染紈絝子弟的不良惡習。他十七歲的年紀,相貌俊秀,且滿腹詩書。當遇見了心動的姑娘,他是斯文的,也會費盡心思去採得芳心。
一日,他對著雨絲無意低吟:「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卻聽得對面廂房的春華在自作回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覺得大有意思,便繼續念了詩詞去試探,逗引。
之後又將衣服託了春華鄰居毛三嬸去洗,讓這婦人賺點家用錢。偶爾碰見從家裡出來上學的春華,便跟上前搭訕,引著她和自己說會話。
春華容貌清秀水靈,長期受書香浸染,自有一番氣韻,是個心高氣傲的姑娘。對衣著品貌不凡在省城念書,有滿肚子學問的小秋,她是傾慕的。
面對心儀的人,她顯得落落大方,並不忸怩。
漸漸兩人越來越熟識。小秋又為毛三叔在鎮上謀了份差事,時常買些書託他回去轉交給春華。慢慢兩人在學堂裡用紙條的方式以書傳情,以詩詞傳意。
得知師妹早被家裡定了親,對方是個癩痢,小秋心裡極其矛盾。他顧忌師妹的名聲會受到損害,但又為她忿不平:嫁個癩痢絕非她本意,只恨先生心狠糊塗!她小小年紀,如何能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若突然的不理她,不更傷心,沒有了希望。繼而又生出憐愛之情。
本對命運茫然無望的春華,遇上小秋,是欣喜的。她由少女的情竇初開漸視他為自己的精神知己。雖然兩人私會過幾次,最逾越的也不過在風雨亭裡,她對小秋說:「有一天我看不到你了,我受罪的日子就到了。你要知道我的心是你的。」小秋即情不自禁地抱住了她。
時間靜止了五分鐘,就連桔子林裡穿梭覓食的燕子,飛到這風雨亭子後面,也折轉了回去,不肯來侵擾他們。
最好的年華遇見了最好的人。好的愛情裡會有用心的付出,暖心的呵護與體諒。
——封建狠心的父母
春華的父親思想封建固執守舊,是姚家村受人尊崇的相公。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別人的規範,所以對女兒的言行思想是要求甚嚴的。他隔幾天便會要求春華背講《女四書》裡的內容,目的就是讓她謹記一個女子總要安守本分。
母親宋氏是封建丈夫忠實的擁躉者。她把女子名節看得比命重,情願女兒死掉,也不能做出有辱所謂門風的事。雖不識字,她的觀察力卻極其敏銳。女兒反常的舉止已經引起了她的注意。
當看到小秋,宋氏就明白了八九分。她先是攛掇丈夫不讓春華再進學堂,然後把她關在家裡嚴防死守。這樣春華與小秋便失了聯繫。
之前有毛三嬸為他們傳遞書信,可她已離棄了拙夫另嫁他鄉。小秋又找了春華隔壁的寡婦五嫂來互通消息。五嫂是個善良的苦命婦人,她雖得了些好處,但也是不忍花樣的春華被嫁個癩痢加癆病的人。
小秋是個熱血青年,想到心愛的人被等著送進火坑,心裡萬般的難受。他毅然決定救出春華,與之私奔。於是和好友屈玉堅細細地籌劃了一番,然後讓他找上五嫂傳達消息。
得著消息的春華激動亦緊張,她願意義無反顧地跟隨小秋而去。正巧母親宋氏打算過幾天讓她給幾裡外的外婆拜壽,便決定趁此日子出逃。
那天,小秋和玉堅準備船隻早早的候在了河邊。春華被母親夜裡三更天打扮一番上了轎。她算計著天亮到了外婆家,趁人多眼亂之機悄悄溜開。
只是天亮下轎時,迎接她的卻是定了親的管家。
遭到母親算計的春華萬念俱灰,不吵也不鬧只一味尋死。這管家也是有頭有臉的人家,並沒有過分計較,而是用懷柔策略先穩住了她。
那管家少爺的外貌文章中這樣描述:
他約莫有十七八歲,黃瘦的臉,可是扁的,一對小眼睛,配著一隻坍鼻梁。頭上前半部光而黃的頭皮絕像一個牛皮袋。他後身的辮子,還沒有公公頭上一個指頭粗的那樣茂盛。這都不足怪,最讓人不明白的,他身上只穿了一件藍夏布背心,光了兩隻柴棍子的手臂在外,這哪有點斯文氣。
沒過多久宋氏上門帶哭勸訴女兒,要她顧忌父親乃至全族的顏面,若真做出了丟臉的事,父親非死不可!
春華終究是答應圓了房。——妥協並不是沒了勇氣,往往是為了那些不忍。人心要狠才能達到目的,如宋氏;春華對父母做不到心狠,她情願放棄自己的幸福。
——相逢讓人唏噓
再回到姚家村,春華已是兩個孩子的婦人。村子裡很多房屋都被炮彈摧毀。學堂裡那面牆的窗戶口開著,仿佛站了位年輕書生,在向自己點頭微笑,那是小秋住過的屋子。春華忘情地跑過去,窗戶後面卻沒有了屋子,遍地都是磚瓦。
恰逢小秋帶的部隊臨時駐紮在三湖鎮,但馬上就要離開。春華第二天趕到江邊時,載著小秋的船已經起錨開動,她不顧一切地去追趕。小秋終是看見了她,向她揮著手喊道:「快上岸去,別弄溼了衣服。」
船越走越遠,帶走了男主人公深深的眷戀,贛江邊留下了女主人公無盡的哀愁。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這部小說裡我們會為主人公的分離而惋惜,同時也看到了美好的人性。如今社會,婚姻選擇是充分自由了,可仍然上演著各種悲劇,值得深思!好的婚姻必定要有彼此的匹配,彼此的三觀,彼此的體諒;只有選了對的人才不會辜負自己,不辜負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