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蕭統—那些年埋在紅豆樹下的相思

2020-12-17 我是泡泡呀101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

眾所周知,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為大音樂家李龜年寫的一首送別詩,但後人更願意把這首流傳千年的詩當成情詩來看。關於這首詩有很多傳說,最有名的就是江陰顧山那顆生長了1300多年的大紅豆樹,傳說那顆美麗的紅豆樹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親自種下的。事實上,紅豆樹在江浙一帶並不多見。但江陰縣誌記載,這棵千年古樹,曾經每過數百年便會枯死,但必定會在它附近生出新幹,生生不息、千年不朽……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我想也正印證了千年前那個才華橫溢的太子與慧如的綿綿相思情吧?

《梁書》昭明太子傳記載:蕭統美姿貌,善舉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蕭統顏值、氣質俱佳,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可這樣太子居然不好色,卻偏偏對一個小尼姑一見鍾情。據史料記載,蕭統大概在他22歲左右到江陰顧山去編修文學,受父親梁武帝佛教思想的影響,蕭統也酷愛佛教。在一個春光爛漫的午後,蕭統編書編累了,於是他騎馬外出散心,在一條開滿山花的小路上,他和一個名曰慧如的小尼姑不期而遇,慧如不僅貌美,也十分聰慧,還精通佛經,兩人一見如故,邊走邊談,那嗒嗒的的馬蹄聲,送來的正是要一生相思的人呀。從此,蕭統隔三差五就來庵堂和慧如相見,日積月累,兩人日漸情深,互生情愫,慢慢的慧如也得知了蕭統的真實身份,蕭統不止一次地向慧如表露自己的心跡:說他不久便回京向父皇復命,徵得父母同意後就來接慧如,要與她長相廝守,永不分開。離別的那天,慧如淚眼低垂,脈脈無語,只是遞上一方錦帕,錦帕裡包著兩顆紅豆,蕭統帶著錦帕離去,也帶走了慧如那顆玲瓏剔透的心。關於別離後的結局,有兩個說法,一種是慧如因為等不到太子,鬱鬱而終,也有一種說法說慧如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悄悄地離開了,民間大多認同第一種說法,但學者們大多認為躲避的可能性更大,一個太子,一個尼姑,橫艮在二人之間的鴻溝是永遠不可能逾越的。

不是說好要長相廝守的嗎?為何世事總不如人願?懷著巨大的感傷他種下了慧如給他的紅豆,也種下了對慧如的無盡相思。他只能把心中刻骨銘心的傷痛藏在心底,在全力編寫完文選之後不久,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昭明太子蕭統便抑鬱而終,年僅三十一歲。

胡適之說過: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我想如果昭明太子當年未遇到慧如,就不會這麼相思,如果能夠不相思,人生又哪來那麼多的相思之苦呢?但在這蒼茫的人世間,如果沒有愛情、沒有相思,人生豈不是寡淡無味?既然此物最相思,那麼,不管愛情多麼痛苦都讓它來吧!

相關焦點

  • 散文精選:昭明臺與昭明太子
    徜徉在這巍峨雄壯的樓閣殿宇下面,穿行於琳琅滿目的店鋪商戶之間,心曠神怡之餘,便會對這幾千年前的天才太子有那麼一絲絲的好奇。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品行高潔、風流倜儻的傳奇人物!史書上對昭明太子的讚譽頗高,稱他為千古第一太子。華夏五千年,能當得起這個「第一」,該是多麼的文採斐然,風華絕代。
  • 不近女色的昭明太子最終也沒能與喜愛的小尼姑在一起!
    提到紅豆,就會想到溫庭筠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或者是王維在這首《相思》中的「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今日小覓分享:相思—唐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採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採擷(xié):採摘。
  • 一捧紅豆寄相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愛情故事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和南唐後主李煜一樣, 是個很有文學才華、在政治上卻作為平平的人。昭明太子在一次遊湖中落水,劃傷了大腿,沒等坐上皇位就去世了。
  • 昭明太子蕭統為何錯失繼承大統,他又是怎麼死的?
    昭明太子蕭統雕像其母丁貴嬪受戒奉佛,通佛理,尤精《維摩詰經》。梁武帝所立經義,皆得其指歸。普通七年(526)十一月,丁貴嬪有疾,昭明太子悉心侍奉,及母亡,步行還宮;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則慟絕。武帝數次使人傳旨,勿滅性自毀,蕭統乃強自進食,日止麥粥一升,不嘗菜果之味,性至孝。昭明太子崇信「三寶」,對佛教義理特有興趣。他遍覽眾經,又於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談論不絕。
  • 紅豆生南國,江陰顧山有一棵千年紅豆樹
    紅豆樹,是一種常綠或落葉喬木,在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極為罕見。我國的植物版圖上,也僅有在嶺南地區才有種植,因此紅豆樹也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顧山紅豆村裡,原先也只有一棵紅豆樹,這棵紅豆樹,對於江浙地區來說,彌足珍貴,因為它的樹齡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是一棵千年紅豆樹。相傳,顧山的這棵紅豆樹,是梁代的昭明太子蕭統親手種植。
  • 南朝陵墓石刻訪古(十四)——梁昭明太子蕭統安陵
    諡曰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至五月庚寅日安葬,詔司徒左長史王筠撰哀冊文。昭明太子生前「仁德素著」,頗得民望,卒後舉國悲哀,「朝野惋愕, 京師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聞喪皆慟哭」,表達了對他的哀思。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551年其孫蕭棟即位後,追封昭明太子統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蕭詧建立西梁政權,追尊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
  • 天選之子卻英年早逝:昭明太子蕭統終難造命
    更重要的是在他起兵過程中誕下了他的長子蕭統,可謂雙喜臨門。而且蕭統出生之後蕭衍就起兵成功了,以至於當時的文武百官都認為蕭統乃天命所歸,蕭衍百年之後理當由其繼承皇位。蕭衍一方面因為自己老來得子,另一方面也覺得這個兒子到來為自己增添不少運氣而非常看重他。於是在天監元年、起兵成功當年的十一月就將彼時不足一歲的蕭統立為太子,是為昭明太子。
  • 昭明太子:黑夜之中的光輝
    在我們的的印象之中,魏晉之後,隋朝之前的幾百年時間,似乎都是一團混亂,所有的人就都像被禁錮在黑暗中一樣掙扎生活,其實在這期間,也有不少人傑湧現而出,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用他的品性才能就像月光一樣,照亮了那個混亂的年代,這個人就是梁朝的昭明太子。
  • 這株千年紅豆,鎖著太子與尼姑的駭世情緣
    江陰顧山鎮的那株千年紅豆已經萌芽,相思成災的人兒,站在樹冠下,虔誠祈禱,願生生世世、海枯石爛。代表愛情的種子,像是求佛千年的痴情種,卻不是年年都有,他在等待,等待那一襲素衣的清麗女子,突然闖進心裡。他抖落一身的華服,掏出一千顆滾燙的心來,輕訴道,「你看,這是一千年的相思,都為你,都給你!」為了愛情,一棵樹能夠站立千年,風霜雨雪或是天打雷劈,縱是只剩得一層皮,也要向天爭個道理。從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栽下這株紅豆,世間冷暖便被看透。
  • 南陳文帝陳蒨永寧陵(南梁昭明太子蕭統墓)
    在南京東北十幾公裡的棲霞區甘家巷獅子衝有一處南朝陵墓,保存下來一對石獸,過去一直認為這裡是南陳文帝陳蒨的永寧陵,但2013年對旁邊的墓室進行考古發掘,根據出土文物,推測有可能是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的墓墓在村子外面,走過一段小路才能到,兩隻石獸都很完整
  • 此人是太子,卻被人稱作是塵埃裡的太子,他的名字曾是政權的象徵
    公元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史稱南梁。蕭統是在他代齊自立的前一年即公元501年出生的,蕭衍登基之後即冊封皇長子蕭統為皇太子,周歲便被冊封為太子,這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之中也是極其少見的。其名為統,相信也蘊含著其父對於同一南北的期盼吧!
  • 昭明太子蕭統本打算調整下風水,卻被誣告行詛咒祈禱之事
    蕭統是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蕭衍的長子,因其去世後諡號「昭明」,故稱「昭明太子」。蕭統聰穎好學,史書記載其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雖然貴為太子,卻為人謙和。蕭統雖然英年早逝,但其所著的《昭明文選》卻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 昭明太子為何如此推崇陶淵明?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死後諡「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蕭統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人稱《昭明文選》。據傳蕭統從小天賦極高,三歲就學習《孝經》、《論語》,五歲就能背誦全部「五經」,這簡直就是屬於天才兒童的級別,成年後更是能達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程度。蕭統宅心仁厚,待人和氣,為國家招賢納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對有真才實學的人,倍加愛護,當時知名才子云集,文學創作一片繁榮,出現了自晉、宋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 七絕·顧山夜話相思豆(通韻)薛志鵬
    七絕·顧山夜話相思豆(通韻)作者:薛志鵬戴月披星到顧山,烹茶代酒話英賢。詩佛筆下相思豆,已做冰輪掛九天。【注】:①顧山:指紅豆故鄉,江蘇無錫市江陰市顧山鎮;②詩佛:指唐代詩人王維,其於《相思》一詩中寫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 府志對於文物考古的重要作用——談池州府志與昭明太子墓
    引池州府志陵墓篇梁 昭明太子墓 在貴池縣西南秀山上,府志,昭明太子嘗遊池陽,悅秋浦秀山之勝。既卒,頗著靈爽於池。池民詣朝廷,請衣冠葬於此。按梁書,統以袞冕(即袞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葬安陵(即昭明太子)。【元和志】 安陵在上元縣東北五十四裡查硎山。
  • 昭明太子:走出烏鎮,走進歷史
    原標題:昭明太子:走出烏鎮,走進歷史 有種說法,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典禮,就是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 南梁不算一個很了不起的朝代,但是梁武帝蕭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他不分春夏秋冬,每天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這種工作壓力下,居然還對詩文音樂書法繪畫都很有造詣。
  • 玲瓏紅豆惹相思——「題羅鏡紅豆樹」組詩唱和集
    羅鏡有株紅豆樹,據說系蔡廷鍇將軍所手植,亭亭如蓋,甚為繁茂,樹下遍地可見一粒粒鮮紅色的心型種子,惹人憐愛。我聽後頓生好感,下班後便迫不及待走到樹下,駐足良久,又俯身拾起幾粒相思豆,心生憐愛,不肯釋手。題羅鏡紅豆樹三首其一不計年輪晴與陰,風曾剝蝕雨曾侵。可憐樹下相思子,仍為相思紅到今。
  • 《昭明文選》匯集文學精品七百餘篇 由梁昭明太子編寫
    導讀:昭明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最大成就就是編選了《昭明文選》(簡稱《文選》)。宋代大詩人陸遊引言:「《文選》爛,秀才半」。後世則有將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稱之為「選學」的。《昭明文選》到底在哪裡編成,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話題。
  • 棲霞南朝陵墓確認為梁昭明太子墓 曾編"昭明文選"
    近日,《金陵晚報》報導,位於棲霞獅子衝的一座大型南朝陵墓,曾長期被認為是陳文帝的永寧陵,但近來考古學家確認是梁昭明太子的陵墓。  昭明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最大成就就是編選了《昭明文選》(簡稱《文選》)。宋代大詩人陸遊引言:「《文選》爛,秀才半」。後世則有將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稱之為「選學」的。
  • 昭明太子為何如此推崇陶淵明?|陶淵明|蕭統|昭明文選|陶詩|莊子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死後諡「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蕭統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人稱《昭明文選》。據傳蕭統從小天賦極高,三歲就學習《孝經》、《論語》,五歲就能背誦全部「五經」,這簡直就是屬於天才兒童的級別,成年後更是能達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程度。蕭統宅心仁厚,待人和氣,為國家招賢納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對有真才實學的人,倍加愛護,當時知名才子云集,文學創作一片繁榮,出現了自晉、宋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