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
眾所周知,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為大音樂家李龜年寫的一首送別詩,但後人更願意把這首流傳千年的詩當成情詩來看。關於這首詩有很多傳說,最有名的就是江陰顧山那顆生長了1300多年的大紅豆樹,傳說那顆美麗的紅豆樹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親自種下的。事實上,紅豆樹在江浙一帶並不多見。但江陰縣誌記載,這棵千年古樹,曾經每過數百年便會枯死,但必定會在它附近生出新幹,生生不息、千年不朽……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我想也正印證了千年前那個才華橫溢的太子與慧如的綿綿相思情吧?
《梁書》昭明太子傳記載:蕭統美姿貌,善舉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蕭統顏值、氣質俱佳,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可這樣太子居然不好色,卻偏偏對一個小尼姑一見鍾情。據史料記載,蕭統大概在他22歲左右到江陰顧山去編修文學,受父親梁武帝佛教思想的影響,蕭統也酷愛佛教。在一個春光爛漫的午後,蕭統編書編累了,於是他騎馬外出散心,在一條開滿山花的小路上,他和一個名曰慧如的小尼姑不期而遇,慧如不僅貌美,也十分聰慧,還精通佛經,兩人一見如故,邊走邊談,那嗒嗒的的馬蹄聲,送來的正是要一生相思的人呀。從此,蕭統隔三差五就來庵堂和慧如相見,日積月累,兩人日漸情深,互生情愫,慢慢的慧如也得知了蕭統的真實身份,蕭統不止一次地向慧如表露自己的心跡:說他不久便回京向父皇復命,徵得父母同意後就來接慧如,要與她長相廝守,永不分開。離別的那天,慧如淚眼低垂,脈脈無語,只是遞上一方錦帕,錦帕裡包著兩顆紅豆,蕭統帶著錦帕離去,也帶走了慧如那顆玲瓏剔透的心。關於別離後的結局,有兩個說法,一種是慧如因為等不到太子,鬱鬱而終,也有一種說法說慧如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悄悄地離開了,民間大多認同第一種說法,但學者們大多認為躲避的可能性更大,一個太子,一個尼姑,橫艮在二人之間的鴻溝是永遠不可能逾越的。
不是說好要長相廝守的嗎?為何世事總不如人願?懷著巨大的感傷他種下了慧如給他的紅豆,也種下了對慧如的無盡相思。他只能把心中刻骨銘心的傷痛藏在心底,在全力編寫完文選之後不久,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昭明太子蕭統便抑鬱而終,年僅三十一歲。
胡適之說過: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我想如果昭明太子當年未遇到慧如,就不會這麼相思,如果能夠不相思,人生又哪來那麼多的相思之苦呢?但在這蒼茫的人世間,如果沒有愛情、沒有相思,人生豈不是寡淡無味?既然此物最相思,那麼,不管愛情多麼痛苦都讓它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