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庭,像生活在熱鍋上的螞蟻|家庭治療經典案例(上)

2020-12-13 晨曦大叔

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家庭出現了劇烈的矛盾,你會怎麼辦?

爸爸跟兒子打起來了、丈夫跟妻子大吵了一架鄰居都聽得見、女兒隨意跟男人早戀來報復爸媽、婆婆跟媳婦撕破臉……諸如此類的家庭矛盾,是不是經常聽說?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憋著、依靠自己過去的經驗、思維習慣解決問題,從沒有人會想把整個家庭當成一個系統,去對待、去治療,讓整個家變得溫馨、和諧起來。

可是,這不正是我們組建一個家庭的初心和目的嗎?你在結婚、生子的時候,不正是為了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嗎?

今天這篇文章,你會聽到一個非常精彩的家庭治療故事。這一次一次的會面,就像一次又一次的偵探行為一樣,抽絲剝繭的把真相揭開,讓我們看出家庭問題的根源在哪。

家庭治療是心理學的一個技術流派,它主張把整個家庭每一個成員當成一個系統,放在一起,這是一個利用家庭治療解決劇烈的家庭矛盾,最終回歸和諧、美滿家庭的真實案例。這個案例引用自近期熱銷的書籍,《熱鍋上的家庭》。

故事的背景

1、心理醫生:

卡爾,主治醫生

奧古,助理

2、家庭成員:

父親,大衛,律師。

母親,麗斯,全職太太

大女兒,小雅,16歲

二兒子,佐丹,11歲

小女兒:洛麗,6歲。

治療的「前戲」:我們的家庭是一個系統,少了一個人都沒法治療。

第一次治療就出了亂子。經過朋友推薦,大衛帶著妻子、大女兒、小女兒來到了心理醫生的診斷室,但是唯獨二兒子佐丹沒有來。這時候卡爾醫生表示今天沒辦法做治療……

大衛心煩的問為什麼,卡爾表示:「你們家庭總共才5口人,少了一個,這個家庭就不完整了,無法治療。」媽媽麗斯則表示主要的問題只是出現在大女兒小雅身上,她不僅叛逆、夜不歸宿,甚至還有自殺傾向,總是說一些奇怪的跟生命有關的話語,她擔心大女兒會出問題。

但是,這時候卡爾醫生堅持要所有人到場,才能開始治療。他稍微安撫了一下小雅,並跟小雅確認,只要父母不管著她,她就不會自殺,然後就把這一家子送回去了。

普通人看家庭問題,看到的只是一個現象。女兒叛逆了,就只解決叛逆的問題就好了。但是對於家庭系統治療師而言,他看到的往往是整個家庭系統,以及系統裡的不同關係,是如何互動、運作的。這往往才是家庭矛盾的根源所在。

第一次治療:問題的表象在叛逆的女兒,問題的根源她其實只是替罪羔羊。

當二兒子佐丹終於出現的時候,第一次治療才剛剛開始。

卡爾醫生問父親大衛:你對這個家怎麼看,感覺如何?大衛表示:「這個家還行,除了大女兒小雅總跟媽媽吵架,很叛逆,沒有別的問題。小雅總是有幻想問題,很叛逆,並且總跟媽媽拌嘴,現在弄得我都要跟她媽媽站在同一邊,一起對付她。但是每次說她她就哭,轉身就走了……」

醫生見問不出來,轉問二兒子佐丹,佐丹的話讓全場驚醒……

佐丹說:「我覺得這個家很糟糕。姐姐跟媽媽吵得很兇,每次她們吵架,爸爸就幫著媽媽一塊教訓她。接著姐姐會大哭崩潰離開,然後爸爸和媽媽就開始吵……這時候我就會把小妹妹洛麗弄哭,這時候爸爸媽媽就不吵架了,過來管我們。」

「這個家還有別的問題嗎?」醫生接著問。

「媽媽不喜歡爸爸加班,爸爸不喜歡媽媽去外婆家。每次外婆一有什麼事,媽媽就過去,爸爸就很不爽,就像外婆控制著這個家似的。」

這時候醫生轉頭問小女兒洛麗:「你呢?你跟誰一派?」卡爾醫生已經敏銳地發現這個家有兩派,領頭羊分別是爸爸帶領的孩子,媽媽帶領的孩子。這時候洛麗說:「我跟誰都不是一派,但是我很擔心姐姐,她要是離家出走,爸爸媽媽就會離婚……」然後洛麗開始哭,全場沉默了,因為洛麗戳中了全家最痛的點。

這時候,妻子麗斯站出來說話了:「我跟我丈夫這樣,遲早會出事。」

這時候卡爾醫生神接話:「是因為你的丈夫在跟他的工作交往,而你跟你的媽媽交往嗎?」卡爾醫生再次敏銳的發現,就像許多結婚多年的夫妻一樣,男人的外遇往往是丈夫的工作,女人的外遇往往就是孩子。但是雙方都可能會責怪對方,已經不在乎雙方的婚姻了。

這時候卡爾醫生問妻子:「你們之間的依賴關係是怎樣的?」這一問讓麗斯吃了一驚:「你怎麼知道我們有依賴關係的呢?我都沒說過呀……」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治療師,卡爾知道,夫妻之間出現如此嚴重的隔離狀況,一定是早年有特別嚴重的依賴心理,她特別依賴丈夫,於是當丈夫因為工作冷落她時,她會加倍的焦慮和生氣。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點,為什麼妻子總是跟大女兒吵,不直接跟丈夫吵?因為她們兩一旦直接吵起,這段婚姻可能就直接破裂,妻子和丈夫都一直在擔心這個。

所以大女兒在潛意識中,其實是擔負了拯救這個家庭的責任。她的叛逆其實是來救這個家庭的,因為孩子們都希望這個家庭熱起來,而不是繼續冷下去。她希望媽媽能夠主動站出來吵這個架,把家庭的事情說出來才能解決這個事。正如現在所展示的,一旦大女兒小雅出現叛逆,爸爸和媽媽就有可能團結在一起。

因此,大女兒小雅只是一個家庭的替罪羊,真正的問題根源在於這對夫妻的關係冷卻。

第一次治療中,卡爾醫生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家庭的三角關係,你們全家人都為了家庭努力了很久。但是,大女兒小雅的叛逆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是你們夫妻兩人無聲無息的疏遠,和婚姻關係的逐漸冷卻。某種程度上,大女兒的危機也許就是你們主動發展出來,是你們拿來防止婚姻變得更冷的辦法。」這時候父親大衛吃驚地打斷卡爾……

「你說什麼?女兒的問題是我們發展出來的?可是我覺得女兒才是我們家庭最大的問題啊!」

卡爾接著說:「嗯,我理解,你聽我說完。也許你的女兒只是想教她媽媽如何吵架。因為她媽媽面對嚴重的婚姻問題不表態、不說話,就像你女兒說,你確實幫著你的妻子對付她了,你們團結起來了。」

這就是人的潛意識的力量。在潛意識中,這對夫妻在推動這個女兒變得越來越叛逆。因為女兒原本跟媽媽關係很好,卻突然變得叛逆。叛逆的根源不是母女感情不好,而是夫妻關係出現了問題。而大女兒小雅的叛逆,是因為只有這個家庭像一個鼓起的氣球、要破掉那一刻,才能停止逃避問題,直面問題本身。

卡爾說:「大部分的家庭只是讓不愉快繼續下去,從不設法脫離這種盧梭所說的『平靜的絕望』。」

第一次治療結束的時候,卡爾囑咐這一家人:「回去不要吵架,有架在我這裡吵。只有這樣,我才能知道你們的核心問題在哪裡。」

第一次治療,讓所有人都清楚了,女兒是在幫這個家,她成了第一個替罪羊。

第二次治療:家庭三角「架」——爸爸媽媽借著女兒做傳聲筒。

第二次治療的時候,出現了近三分鐘的沉默。5個家庭成員到齊,卻沒有一個人說話。有經驗的卡爾醫生刻意保持這樣的沉默,因為他知道沉默一定會被打破。三分鐘後,父親開始跟卡爾說,被卡爾制止了:「你不要跟我說話,你跟你的家人說。這不是家庭治療嗎,你就跟你的家人聊。

父親大衛轉而問大女兒小雅:「你為什麼要這樣對你媽媽,你覺得我還能做些什麼?」

女兒說:「反正你們都不喜歡我,所有人都當我小孩子,我在這個家沒有地位。」

父親這時候敷衍的說:「那你還想我怎麼樣?」

不難看出,這父女兩得談話沒辦法深入,總是在表面上打轉。更糟糕的是,父親很輕易地就放棄了。很多冷暴力的家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不管談什麼總是談到表面,無法深入,並且很輕易就想要逃離這樣的談話。

這時候,母親麗斯也出來說小雅,這時候小雅就開始發毛了:「我不想像一個木頭人一樣生活!你不許我搞亂盤子、不許我聽歌大聲,這不許那不許,這還是個人的生活嗎?我還有自由嗎?」

大女兒覺得生活的非常壓抑和痛苦,然後卡爾這時候指出來了,對著小雅說:「你知道是什麼讓媽媽和你特別焦慮的嗎?是父親那個令人痛苦的理智。你們的父親因為是律師的緣故,每當看到你們兩吵架,父親總是一副理智的語氣、角度來去回應,『你不要這樣,你不需要這樣,你冷靜一點,沒有人這樣看你。』你看,父親講的全是理性的層面,所以大衛,你只是想扮演一個父親,而不想扮演一個人。

卡爾醫生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大衛在家裡僅僅只是一個父親的角色,但卻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父親。他沒有七情六慾,甚至連生氣都不會,他永遠是保持理智地勸你。這種狀況會讓家庭的其他成員抓狂,因為沒有愛!父親沒有對女兒的愛和關注,甚至她們能觀察到父親對女兒說話的態度還像對一個七歲的小女兒說話一樣(實際已經是16歲的成年人了)。只有哄她,勸她,安慰她,但是沒有愛的表達,這是讓母女兩都特別絕望的一幕。而大女兒小雅說「我不想再做一個木頭人」的隱喻,就是覺得在這個家裡面再這樣下去,這個家再這樣沉靜下去,慢慢地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了。卡爾醫生說了,「媽媽也有一樣的感覺」。

你會發現,每次家庭矛盾爆發沒多久,女兒就跑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整個家裡的人都想家裡熱起來,但是她們又不敢讓家裡很熱,因為她們害怕爸媽徹底吵起來了收不住了,這個家就散了。所以每次吵架都是淺嘗輒止,一吵到熱的時候,這個女兒就轉身離開了。

卡爾醫生指出,「母女兩其實很接近,如果她們治療好了,可以關係很好。」

這時候卡爾醫生的助理(也是一個心理治療師)奧古醫生說:「你們借著和小雅爭吵,母親可以表達一些對大衛的不滿,而無需冒揭開婚姻矛盾的危險。」也就是,我不需要跟你談我對你不爽,但是我可以說我對女兒不爽,來引發跟你的討論和爭吵。這實際上是在借著女兒和丈夫吵架。

奧古醫生借著說:「不過我猜那是因為你和大衛都覺得對方很重要的緣故。你們不敢把感覺全都表露出來,怕那樣會危害到彼此間那層薄弱的安全感。你們不能冒失去對方的危險!但是為什麼你們兩會這麼沒有安全感呢?這是我們以後要討論的主題。」

如果這夫妻兩的內心是強大、健康、有安全感的,她們往往可以直面問題,解決了。但是,因為這對夫妻之間沒有強大的安全感,她們不敢觸碰這樣嚴肅的問題,因此,她們只敢在女兒身上撒氣。

想像一個場景,爸爸媽媽之間通過大女兒小雅來做傳聲筒,兩個人吵三角形的架。這便是第二次治療的結果。

結束之際,全家人仍然無比困惑,這時候卡爾醫生覺察到了,說到:「困惑其實就是成長的開始。」這句話說的太好了!我們每個人都認為生活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都很少困惑,或者不願意面對困惑。特別當面對夫妻、家庭問題的時候,我們總希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是因為面對問題需要勇氣,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太過自戀,所以我們永遠是那個節奏,沒法改變。痛苦的婚姻依然痛苦,充滿火藥味的家庭依然每天硝煙彈雨。

然而,只有你開始困惑了,「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假的?」這時候有可能,你才能產生創造力。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有多少家庭,像生活在熱鍋上的螞蟻|40年長銷不衰的書裡有答案
    沒有人不想要家庭幸福,我們結婚的初衷就是能有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可是當我們真正步入家庭生活中後,我們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家家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沒有一家是十全十美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 「福爾摩斯」揭秘《熱鍋上的家庭》:家庭三角關係是社會和諧之基
    直到前幾天,在幸看到《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我才明白,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更多的是外在環境引發的,即「外因」,而個人的自我調適和抗壓能力,只是其中的影響因素。02有數據顯示,在戰爭時期、強權社會和特殊政治環境下,得精神分裂症的人數會明顯增多。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出了問題到底是誰的錯?
    01你對家庭有什麼樣的期待和憧憬呢?一所房子,兒女成雙,再養一條大狗或者一隻懶懶的貓?然而真相是,很多時候或者說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我們把自己活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從而變成了「熱鍋上的家庭」。我在百度上搜了熱鍋上的螞蟻的解釋: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網上還給出了2個典故:《隋唐演義》第十九回:這壁廂太子與楊素,是熱鍋上螻蟻,盼不到一個消息。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一天,趙溫就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茶飯無心,坐立不定。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Whitaker)通過一個完整的家庭治療案例,為讀者展現了不幸的家庭背後那些相似的模式。
  • 暢銷40年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家庭衝突的背後是愛的牽絆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一本暢銷40餘年的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經典著作,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家庭治療領域的著名諮詢師: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的核心是每個成員,而不是個人
    一個家庭中,肯定也有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家庭的經營,離不開每個人的付出。過度的放大自己的付出,忽略他人的付出,是問題和矛盾的沿襲。火了一陣子的名詞——原生家庭。好像所有的問題癥結都可以歸類原生家庭。不可排除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多的是改變。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每個家庭有差異,每個家庭都處在水深火熱中,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 《熱鍋上的家庭》:一個故事一個真相一個方案,讓家庭走出危機
    我們往往怪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殊不知,孩子的問題只是婚姻家庭問題的冰山一角,孩子出了問題,更多情況下是整個婚姻家庭存在嚴重問題。有多少家庭的生活在矛盾、爭吵中度過,像處在熱鍋裡。又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 很多家庭 ,就像處在熱鍋上一樣焦灼。
  • 家庭矛盾愈演愈烈?《熱鍋上的家庭》拯救你的水火之家
    你的婚後生活依舊甜蜜如初嗎?後悔結婚嗎?後悔生孩子嗎?如今的你在家庭關係中是否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卻又於事無補。在家庭關係中,不論你的身份是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或是兒子女兒、或是哥哥妹妹……讀完《熱鍋上的家庭》,必定會讓你受益終生。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熱鍋上的家庭」這個書名實在有趣,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們基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知道「熱鍋上的螞蟻」是用於形容人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我想這也是將本書命名為「熱鍋上的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病」了的家庭,又何嘗不會讓人著急呢?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熱鍋上的家庭」這個書名實在有趣,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們基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知道「熱鍋上的螞蟻」是用於形容人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我想這也是將本書命名為「熱鍋上的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病」了的家庭,又何嘗不會讓人著急呢?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的關鍵是有難同當,而不再孤軍奮戰
    家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近年來屢屢搬上螢屏,愛情、親情,家庭、婚姻,都是千古不變的永恆話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於家庭問題的討論和探究也在逐步深入。而有幸讀到一本叫做《熱鍋上的家庭》的書,這本書說來是亦舊亦新,舊在已經出版40周年,我讀到的是2020年北京聯合出版社的第二版。
  • 《熱鍋上的家庭》:暢銷40年,收聽破1300萬,3招解救你的家庭危機
    家庭,本該充滿關愛與歡樂,是疲憊心靈停靠的港灣,補充能量的加油站,最有安全感的溫暖所在。而AA制的天津老夫妻,冰山般冷漠的關係,歷經30多年的抱怨、失望、乃至絕望,冗長而痛苦,互相折磨,簡直不像一家人,像合租。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奇怪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或者能幫我們撥開迷霧,更加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成長軌跡,讓我們找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的影響,並且實現自我救贖。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卡爾·惠特克,書裡講述了布萊斯一家接受心理諮詢的詳細過程,由此揭開了家庭治療的神秘面紗,也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家庭從瀕臨破碎到衝出谷底重生的奇蹟。
  • 《熱鍋上的家庭》:每個原生家庭裡,都有一個「復刻」的孩子
    這樣的親子關係,可以說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父母不分場合的強制教育,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用意。在《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就提到:「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厲聲嚴斥來表現的,是可以一種人性化和靈活的方式表達。」一、不快樂的人來自充滿壓力的家庭。《熱鍋上的家庭》裡就有一個讓人頭痛欲裂的孩子。主人公布萊斯的大女兒克勞迪婭16歲正值青春期,與母親卡羅琳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導致克勞迪婭有了想要輕生的念頭。於是找到了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醫生作為自己的家庭治療師,開啟了家庭治療的一段旅程。
  • 《熱鍋上的家庭》淺談:家庭婚姻關係中的理智思考,讓家庭更和諧
    一、心理治療行業在國外久負盛名20世紀家庭治療第一次傳入中國,德國治療師現場演示與一個疑病症孩子的家庭一起工作,那時中國學員還不能理解「外部視角」,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一直和父母討論他們的觀念。
  • 身處《熱鍋上的家庭》裡,我該怎麼辦?
    因為我和哥哥不來往、不說話,與好多親戚表面上的關係很好,但在心裡感覺他們還不如外人、還不如不存在,覺得哥哥變壞他們起了一定的作用,覺得老公不善解人意,覺得孩子更像自己一個人的、自己經常生悶氣。所以我就會經常懷疑是不是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的家庭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正是因為這些疑惑,才讓我翻開了《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
  • 《熱鍋上的家庭》化解家庭危機你本不該是一座孤島
    以往,我們很多人都會像小慧一樣,把心理問題歸咎於個人、創傷和原生家庭,試圖站在個人的角度突破創傷性經歷和童年問題。《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告訴我們,家庭就像一個小宇宙,自有一股強大的力量。當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出現時,一個人不應該孤軍奮戰,而是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決問題。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的桎梏,是愛也是砥礪
    《熱鍋上的家庭》作為一本寫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治療書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及卡爾.惠特克以生動活潑的故事為案例,給我們講述了家庭中遇到的種種困擾,清晰介紹了家庭治療理念和技術,解析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開拓了一條改變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家庭治療的存在。
  • 熱鍋上的家庭:讓愛歸位,尋找家庭裡「迷失」之愛的真相
    有這樣一本書,寫於40年前,可時至今日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從書裡可知,一些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突出、屢教不改,大多與孩子的本質並無關係,而與孩子所在的家庭結構、關係以及父母的個性、行為模式關係更密切。《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是說心理不健康者,他們往往來自不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
  • 《熱鍋上的家庭》: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一切,都是原生的?
    在《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裡,以一個家庭的治療案例為主,鋪開通往原生家庭傷痛的治癒之路。這本書是由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聯合所著,他們分別是臨床心理學博士和醫學博士。他們在書中用個例與理論深度結合,為更多深受原生家庭困擾的讀者提供有利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