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翁汶英與女兒胡亭亭翻看與喬石的合影。 記者 劉波 攝 |
![]() |
喬石手書杜甫詩句勉勵做教師的胡亭亭夫婦。 |
6月14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沉痛宣告:喬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6月14日7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作為地地道道的「寧波女婿」,親人喬石的逝世,讓家住寧波江東區的翁汶英、胡亭亭一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記者 毛信意
1 結識寧波女孩鬱文,並成為「寧波女婿」
6月14日,寧波中學退休教師胡亭亭接到北京的大哥打來的電話,「我們敬愛的喬叔叔逝世了!」胡亭亭的眼淚瞬間淌下來。喬叔叔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現在她眼前。
胡亭亭的家在江東一個居民小區裡。母親翁汶英與她住一起。翁汶英生於1921年,今年95歲高齡,說話口齒清楚,思路清晰。這些天,老人陷入深深的悲痛中。
喬石夫人鬱文,原名翁鬱文。她有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鬱文排行第四,家中人習慣稱她為「四姐」。翁汶英是鬱文的姐姐。胡亭亭稱鬱文為「四姨」,稱喬石為「喬叔叔」,有時,她也學喬石的警衛員,親熱地稱喬石為「首長」。
翁汶英一家祖籍慈谿縣河姆渡翁家村(現屬餘姚)。1926年,鬱文出生時,家已搬到慈城。她們的大舅陳屺懷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興辦教育,頗有功績。二舅是陳布雷。父親翁達(又名祖望)曾擔任陳布雷的機要秘書。母親是陳布雷的五妹陳若希。
少年時的翁汶英和鬱文在家鄉都參加過抗日救亡運動。後來,翁汶英去上海尋找發展機會。鬱文於1944年投奔新四軍,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勝利後,鬱文被黨組織派往上海,一邊求學,一邊從事學生運動,同時在進步刊物《聯合晚報》當記者。
喬石祖籍浙江定海,1924年12月出生在上海。少年時期,他接受進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任上海同濟大學地下黨總支部書記,上海地下黨新市區委副書記,上海市北一區學委書記等職,組織指揮了同濟大學「一·二九」爭民主、反迫害運動,是上海學生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喬石曾供職於上海《聯合晚報》,以報社職業作為革命工作的掩護。其間,他與鬱文成為同事。後來,兩人又一起從事學聯工作,從相識到相知相愛。1952年冬,兩人在杭州結婚。喬石成了「寧波女婿」。
喬石和鬱文在上海工作時,翁汶英和先生胡祖源也在上海工作,彼此早就認識了。在胡祖源的記憶中,「喬石與鬱文有不少相同之處,兩人都為人寬厚,極重情誼,讀書刻苦,辦事認真,關心他人。」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喬石和鬱文夫妻倆始終患難與共。他們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文化大革命」中,子女都到農村插隊勞動。
夫妻倆對子女的要求都很嚴格。鬱文每當收到子女來信,都要把信中的錯別字一一糾正,然後退回給他們注意改正。現在4個子女中有兩對夫妻獲得了博士學位。
2 愛說寧波老話、順口溜,愛吃寧波菜
定海現屬舟山,此前,行政轄區經多次變化。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時,廢翁洲縣,併入定海縣,屬寧波地區管轄。因此,當時定海與寧波關係緊密,很多定海人認同自己是「寧波人」。喬石的母親也一樣。她會說一口地道的寧波話,愛吃寧波菜。從小深受母親的影響,喬石也愛說寧波話,愛吃寧波菜。胡亭亭曾多次從寧波帶苔菜等海產品,送給喬叔叔品嘗。
翁汶英的長子在北京工作。翁汶英和先生胡祖源每次去北京時,喬石一家都會接他們到家裡住上一些日子。每當這時,喬石都會特別高興。以前喬石的母親還健在時,她也會和喬石、鬱文、翁汶英等人坐在一起,大家用寧波話輕鬆地聊天。
有一次,喬石還和她們開玩笑說:「我原名叫蔣志彤。志彤諧音紫銅。我小的時候,有人還用寧波話叫我『紫銅暖鍋』呢!」(註:紫銅暖鍋是以前寧波人的一種火鍋。)
有時,喬石還會說一些他兒時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寧波老話和順口溜。翁汶英至今還能背出喬石與她愛說的一段順口溜。胡亭亭特地作了記錄———
清明三月三,起看白牡丹。看了白牡丹,忖著白牡丹,地栿忘記邁,勁動一跌摜,腦髓磕出三酒盞,回到屋裡廂,阿娘辱老絨諫,困到眠床雙腳摜,害爹害娘白牡丹。
(註:這段順口溜中,有些詞不能用書面語貼切地表達出來。文字大意如下:清明三月三,我去看白牡丹(指美女)。看了白牡丹,想著白牡丹,結果門檻忘記邁了,我被門檻狠狠地絆倒了,腦髓磕出了三酒盞。回到屋子裡,媽媽辱罵我,老婆責備我。我困到眠床裡,因為生氣,就用雙腳狠狠地摜眠床,都是這個害爹害娘的白牡丹把我害的。)
每次,喬石與翁汶英你一句我一句,說起這段順口溜時,他們就像回到了孩提時代,不時開懷大笑。
3 與家人團聚浪漫溫馨,愛唱歌不忘詞
翁汶英和胡亭亭珍藏著很多與喬石一家團聚的照片。記者採訪時,母女倆拿出一本本相冊,指著一張張照片,追憶起與喬石一起度過的美好幸福時光。
2006年,喬石的大家庭在杭州大聚會。喬石神態安詳,笑容可掬,享受著天倫之樂。大家拍了一張全家福。照片上共有19人,有喬石夫妻雙方的家人,胡亭亭一一介紹,無限感慨地說:「從老人到小孩,算起來,已有五代人了,可謂五世同堂了!」
2008年,在珠海度假時拍的一張照片上,喬石夫婦親密地依偎在一起,各自手捧鮮花。那天,正好是「情人節」,賓館服務人員特地送上兩束鮮花,為這對結婚快60年的夫妻,製造浪漫氣氛。
在這次度假中,胡亭亭與喬石玩投擲氣球和掰手腕的遊戲。胡亭亭噙著淚水回憶:「那時候,喬叔叔的雙腿行動不方便,但是,他的手腕很有力量,他一下子就贏了我。」
喬石愛用普通話唱歌,而胡亭亭的父親胡祖源不愛唱歌。每當大家興致勃勃地唱歌的時候,胡祖源總眯起眼睛小睡一會。喬石就會笑眯眯地指著胡祖源,風趣地對大家說:「你們看,這位老先生又在睡覺了!」
在胡亭亭的記憶裡,「喬叔叔最拿手的歌曲有《打靶歸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我是一個兵》《歌唱祖國》《沂蒙山小調》等。他唱起來不太會忘詞。在唱《打靶歸來》時,會把『一、二、三、四』喊得特別響亮,渾身上下煥發出一種力量。」
喬石說話很風趣,翁汶英回憶:「喬石的父母一共生了15個孩子,第15個孩子是他的小妹。有一次,喬石開玩笑說,家裡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瓜藤上結出的15個瓜,小妹就是藤上最後結出的那顆小瓜。」
胡亭亭珍藏著一本《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那是1967年她去北京時,四姨鬱文送給她的禮物。後來,鬱文在書的後面作了補註,「毛澤東思想永遠是指引我們走向勝利的行動指示。此書是你喬石姨父購買的第一本毛選四卷合訂本。特贈亭亭學習共勉,以志紀念。」
4 多次來寧波視察為寧波中學等題詞
喬石曾多次來寧波視察,還於2004年、2005年參加過寧波服裝節的活動。在胡亭亭珍藏的照片中,有一張就是在2004年喬石應邀來寧波參加服裝節時,與親人們一起拍的。
喬石對教育工作一直都很重視。1998年,寧波中學將舉行百年校慶。那時,胡亭亭還沒有退休,擔任學校的數學老師。1997年11月,胡亭亭通過四姨鬱文,告訴了想讓喬叔叔為學校題詞這件事。喬石詳細詢問了寧波中學的情況後,笑著說:「一所學校能辦學一百周年,歷史悠久,確實很不容易。」他欣然應允。後來,寧波中學正式向喬石同志辦公室發函,請求喬石同志題詞。喬石寫下了這樣幾個大字:「弘揚光榮傳統,培養德才兼備的新世紀建設人才。」
相比於喬石,鬱文回寧波的次數要多一些。她曾多次回到情牽夢縈的老家河姆渡、梁弄鎮,看望鄉親、緬懷先烈。她還是慈湖中學北京校友會的名譽會長。每次舉行校友聯誼會,鬱文只要有時間,都會參加。2002年、2012年,鬱文曾兩次攜子女回鄉參加母校慈湖中學100周年和110周年校慶。其間,學校本已安排嘉賓到寧波的酒店用餐,但鬱文堅持在慈城用餐,她要嘗一嘗家鄉土菜。
對於家鄉的囑託,鬱文一一放在心上。喬石這位「寧波女婿」也一樣重情重義。在慈湖中學100周年和110周年校慶到來之際,他應慈湖中學的請求,兩次為夫人的母校題詞。前一次題詞是「勵精圖強,再創輝煌」;後一次題詞是「古城名校,教範學模」。
2015年5月16日,位於寧波海曙區和義路106號的寧波教育博物館正式開館。為這所古色古香的博物館的館名題詞的也是喬石。回憶起題詞的事,翁汶英動情地說:「這是妹妹鬱文和妹夫喬石為寧波所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2012年10月25日,鬱文參加慈湖中學的110周年校慶,那是她最後一次寧波之行。活動結束後,鬱文和翁汶英等特地赴舟山,祭掃喬石父母的墓。鬱文返回北京後不久,於2013年1月28日因病去世,而就在那個月初,寧波市教育局向喬石同志辦公室發函,請求喬石同志為寧波教育博物館題詞。鬱文生前也獲知此事,並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後來,寧波教育博物館的同志通過翁汶英等人牽線搭橋,繼續落實此事。2013年5月、6月份的時候,北京喬石同志辦公室回覆:「首長已答應這件事了。」
2013年9月13日,寧波教育博物館的同志赴北京,拿到了喬石的題詞。
「寧波女婿」喬石同志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寧波人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