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巴菲特如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的原始積累就是財富聚集的表現,近百十年間,江山代有才人出,而在商業上能夠呼風喚雨的一方大能,無一不擁有如同股神巴菲特那樣的傳奇經歷。
那麼,財富究竟如何聚集,我們應該如何邁向通往財富的一端,馬未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方法。
俗語說,盛世藏古董,亂世屯黃金。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安康,社會穩步發展,所有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收藏就會變成眾人趨之若鶩的心頭所好。
而若身逢亂世,卻只能偷偷藏好賴以生存的金箔銀錢,有人將此當成玩笑話,聽過即逝。而有些人則將此變成自己敲響財富大門的金鑰匙,登上頂峰,馬未都就是如此。
1955年,馬未都出生於北京,彼時,誰都不知道,這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日後會成為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收藏家,和很多收藏界的大能不同,幼年時期的馬未都並未表露出對文物古玩的興趣,他更痴迷於文學。
成年之後的馬未都也是遵從自己的愛好,成為了一個熱愛寫作的文學家,但是很多人認識馬未都,卻不是從他的文學作品而始。圈中人熟悉的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專家,手中的藏品件件價值不菲,然而他是如何把這些珍貴文物一一收藏的卻甚少有人知道。
畢竟這些古物件,放在什麼時候也來之不易,就在所有人都在困惑馬未都是如何成功做到最開始的資本積累時,有兩個人道出了其中的真相,這個人就是王剛和海巖,這二人雖然身處娛樂圈,但對文玩也是情有獨鍾,因此,他們和馬未都也相交頗深。
據王剛和海巖所說,馬未都之所以能夠一步一步完成文玩圈最初的資本積累,源於兩大原因,首先,第一個就是天時,古人說,欲要成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馬未都的成功,就在於天時,我們說文物收藏的最好時間是何時呢,是亂世。亂世之中的古物比石頭還不值錢,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慧眼如炬,將這些歷史文物妥帖收藏,那就是盛世的一筆巨富。
而馬未都,就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他雖不曾想過成為一個收藏家但並不妨礙他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幾塊錢就能買一個官窯的瓷器,那些家中有一些古董的人家更是恨不得砸碎了這些價值千金的寶貝來和「封建主義」劃清界限。
就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時候,馬未都卻並不畏懼,甚至就此開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而支撐馬未都一直堅持收藏之路的第二個動力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沉醉於這些歷史舊物帶來的沉澱感厚重感,更痴迷於把這些承載著歷史變遷的古物收藏起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收藏了多少古物,或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藏品究竟有多少。
馬未都說,他認為這些古董用金錢計算就太俗了,所以他從不估算自己藏品的價值,然而在世人眼中,這些珍藏無疑是價值連城。
不過,儘管話雖如此,但是從王剛和海巖口中,我們不難發現,馬未都雖然不願意簡單的用金錢來衡量這些藏品的價值,但他自己卻有一種獨特的估算方法,當然,這種估算方法衡量的標準是金錢還是其他,我們無從得知。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就算當年的那個特殊時期文玩古物不值什麼錢,後來也不一樣了,但是馬未都卻依然能夠不斷收藏越來越多珍貴的古物,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他有特殊的「理財」手段。
而這種手段幾乎圈中人人皆知,也有很多人想要模仿一二,卻始終不得精髓。這種手段就叫做「五馬換六羊」。
馬未都是大家公認的「五馬換六羊」玩轉的最厲害的古玩收藏家,這種手段大意就是說當他收藏了一件好東西時,過了沒多久,又收藏了一個比前一件更有價值或者更有意義的古物時,他就會將先前那一件文玩出手,然後換購更好的那件古物,久而久之,他就不斷積累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財富。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又稱馬未都是文玩圈的「收藏商人」,而這並不含有貶義,相反,這樣的稱呼只是為了告訴世人,馬未都在古物收藏這一領域中,擁有多麼獨到的眼光,他雖然是一位收藏家,文學家,卻像一位商人一樣敏銳。
王剛和海巖二人雖然身在娛樂圈,但是因為個人興趣使然,對文玩圈也是頗有了解,也是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開始相識相交,彼時彼刻,馬未都已經是文玩圈中有名的大家,很多人對他如何積累財富議論紛紛,甚至還有很多不甚了解者認為這僅僅是運氣使然,馬未都只是碰巧撿了漏。
然而事實怎麼可能如此簡單,一個收藏家可能撿一次漏,也可能兩次,但是絕不可能三次四次五次,但是馬未都卻仿佛是一直在「撿漏」,其中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
但是通過研讀他的收藏方式以及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馬未都的成功源於對時機的把控,他能夠在那個人人都恐避之不及的年代,冒險收藏這些古物,這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除此以外,古玩圈講究的是眼力,所謂眼力不僅僅是直覺,更是一種文化的積累,只有對歷史有過深入研究的人,才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在真假難辨的文玩圈闖出一番天地。
馬未都就是如此,他早年沉迷於文學,夜以繼日的翻閱各種典籍,這些積澱不僅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更給他後來的收藏事業添磚加瓦。
巴菲特的傳奇創造了股神傳說,而馬未都的傳奇則創造了收藏傳說,只是,時光荏苒,那些傳奇依舊能夠歷久彌新,而創造傳奇的人們卻一代一代更迭,我們能夠學會的,不過是,機遇和努力創造了這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