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作家餘華談及當年遇到自己的現任妻子陳虹時,還是雙眼滿含愛意:「初見就被秒殺。」
1977年,中學畢業的餘華跟隨父親的職業做了一名牙醫,五年後,在朋友的影響下喜歡上文學,不久便棄醫從文,去了海鹽縣文化館工作。在這裡,他遇到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銀春。那時候餘華開始發表一些作品,在當地小縣城也算小有名氣,在他向潘銀春表明自己的心跡後,潘銀春也欣然接受了餘華,兩人很快結婚。潘銀春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小家,相夫教子,平凡地過完一生,可餘華內心裡那顆對文學火熱的心才剛開始被點燃,讓他不能安於現狀。
1987年,28歲的餘華為了追求自己的文學夢,隻身一人前往北京,參加魯迅文學院為期半年的文學講習班。這一次北京行,讓餘華從此不安於在老家的小縣城呆了。一年後,得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創作研究生班,餘華再一次不顧妻子的反對,前往北京學習。這次學習班上,來的都是專業的作家,莫言、劉毅然還有餘華現任的妻子陳虹都同屬這個班。
陳虹以詩人的身份來參加學習班,這位長得皮膚皙白,留著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頭髮女生,知性溫柔,處處散發著成熟女性的魅力,餘華第一次見到他,心裡就被深深打動了。也許是上天註定,兩人相談甚歡,從馬爾克斯、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現代名家,聊到創作方法、寫作技巧,很快就成了紅顏知己。雖然餘華已經有了家室,但是陳虹並沒有在意,周末還去餘華在北京租的小房子幫他整理房間,一度讓餘華在北京的朋友都以為陳虹是他的妻子。
在學習班期間,餘華已經發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寫作漸入佳境。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再回去小縣城當一個宣傳員無疑等於扼殺了他的人生,餘華肯定不幹。與妻子的分歧越來越大,兩人終於分道揚鑣。離婚後的餘華堅決地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開始正式以寫作為生。到了北京不到半年,餘華就和陳虹結了婚,他們在北京租了一個9平米的房子,開始新的生活。為了維持生活,餘華除了給當時巴金主編的《收穫》寫稿,每月可以領400元稿費,他還連著寫了兩年的連續劇劇本。
那時候的餘華非常窮,是一個地道的底層北漂,但陳虹並沒有嫌棄餘華,反倒非常支持他。她將那個9平米的家收拾的井井有條,每天餘華寫完稿子都會交給陳虹看,兩人討論到深夜第二天再繼續寫。多年以後,在一次採訪中,陳虹談起餘華的著作依舊如數家珍,從結構、體裁到語言藝術都信手拈來,感覺就像是兩人一同創作的一樣。餘華曾經公開說過,妻子陳虹對自己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的確,從《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餘華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結識妻子陳虹後寫出來的,陳虹也是一個作家,在餘華獨自一人在家創作時,寫作遇到瓶頸時,都是陳虹幫他打開思路。
在與陳虹結婚不久,餘華開始著筆創作《活著》。這本小說初稿餘華寫了一年,小說創作一度進入停滯狀態,在聽取了陳虹的建議後,餘華推倒重來,採用第一人稱來敘述,立刻感覺順暢無比,經常寫著寫著,自己就被書中的人物感動哭了。餘華後來說:「作家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活著》這本書全文充滿著悲劇的色彩,主人公富貴所有的親人都一個個死亡,不但給他心理上的打擊,也給讀者巨大心靈震撼。讀完《活著》讓人不禁思考:生命如此痛苦,人究竟為什麼活著?美國《時代》周刊對這本書的評價或許告訴我們了答案:「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中國文壇有兩部影響力非凡的作品,一個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另一個就是《活著》。莫言曾評價餘華:「他的書的數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學影響力比我大一半。」的確,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餘華的影響力要比莫言大得多。光靠《活著》這一本書,餘華成功斬獲國際國內數十個大獎,幾乎每年都可以進入中國作家富豪榜。《活著》問世至今已有27年,發行量已超過兩千多萬冊,直到現在還在保持每年300萬冊的好成績,這在中國現代文學誕生以來是從未有過的。
西班牙《大眾日報》評價餘華:「餘華的作品可以比得上卡夫卡、博爾赫斯。」德國《柏林日報》評價《活著》:「本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來形容,偉大這個詞在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提煉某一時期人的生存狀態,記錄那個時代可貴精神,給後人前行的勇氣,《活著》正是這樣偉大的作品。為大家推薦這部跨越時代的不朽之作,中國當代文學裡的璀璨明珠,喜歡文學的朋友不妨一讀,支持正版,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