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院的校花,與莫言同班同學,卻被已經結婚的餘華追到手

2020-10-14 斯凱孚畫皮

多年以後,作家餘華談及當年遇到自己的現任妻子陳虹時,還是雙眼滿含愛意:「初見就被秒殺。」

1977年,中學畢業的餘華跟隨父親的職業做了一名牙醫,五年後,在朋友的影響下喜歡上文學,不久便棄醫從文,去了海鹽縣文化館工作。在這裡,他遇到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銀春。那時候餘華開始發表一些作品,在當地小縣城也算小有名氣,在他向潘銀春表明自己的心跡後,潘銀春也欣然接受了餘華,兩人很快結婚。潘銀春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小家,相夫教子,平凡地過完一生,可餘華內心裡那顆對文學火熱的心才剛開始被點燃,讓他不能安於現狀。



1987年,28歲的餘華為了追求自己的文學夢,隻身一人前往北京,參加魯迅文學院為期半年的文學講習班。這一次北京行,讓餘華從此不安於在老家的小縣城呆了。一年後,得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創作研究生班,餘華再一次不顧妻子的反對,前往北京學習。這次學習班上,來的都是專業的作家,莫言、劉毅然還有餘華現任的妻子陳虹都同屬這個班。



陳虹以詩人的身份來參加學習班,這位長得皮膚皙白,留著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頭髮女生,知性溫柔,處處散發著成熟女性的魅力,餘華第一次見到他,心裡就被深深打動了。也許是上天註定,兩人相談甚歡,從馬爾克斯、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現代名家,聊到創作方法、寫作技巧,很快就成了紅顏知己。雖然餘華已經有了家室,但是陳虹並沒有在意,周末還去餘華在北京租的小房子幫他整理房間,一度讓餘華在北京的朋友都以為陳虹是他的妻子。



在學習班期間,餘華已經發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寫作漸入佳境。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再回去小縣城當一個宣傳員無疑等於扼殺了他的人生,餘華肯定不幹。與妻子的分歧越來越大,兩人終於分道揚鑣。離婚後的餘華堅決地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開始正式以寫作為生。到了北京不到半年,餘華就和陳虹結了婚,他們在北京租了一個9平米的房子,開始新的生活。為了維持生活,餘華除了給當時巴金主編的《收穫》寫稿,每月可以領400元稿費,他還連著寫了兩年的連續劇劇本。



那時候的餘華非常窮,是一個地道的底層北漂,但陳虹並沒有嫌棄餘華,反倒非常支持他。她將那個9平米的家收拾的井井有條,每天餘華寫完稿子都會交給陳虹看,兩人討論到深夜第二天再繼續寫。多年以後,在一次採訪中,陳虹談起餘華的著作依舊如數家珍,從結構、體裁到語言藝術都信手拈來,感覺就像是兩人一同創作的一樣。餘華曾經公開說過,妻子陳虹對自己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的確,從《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餘華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結識妻子陳虹後寫出來的,陳虹也是一個作家,在餘華獨自一人在家創作時,寫作遇到瓶頸時,都是陳虹幫他打開思路。


在與陳虹結婚不久,餘華開始著筆創作《活著》。這本小說初稿餘華寫了一年,小說創作一度進入停滯狀態,在聽取了陳虹的建議後,餘華推倒重來,採用第一人稱來敘述,立刻感覺順暢無比,經常寫著寫著,自己就被書中的人物感動哭了。餘華後來說:「作家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活著》這本書全文充滿著悲劇的色彩,主人公富貴所有的親人都一個個死亡,不但給他心理上的打擊,也給讀者巨大心靈震撼。讀完《活著》讓人不禁思考:生命如此痛苦,人究竟為什麼活著?美國《時代》周刊對這本書的評價或許告訴我們了答案:「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中國文壇有兩部影響力非凡的作品,一個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另一個就是《活著》。莫言曾評價餘華:「他的書的數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學影響力比我大一半。」的確,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餘華的影響力要比莫言大得多。光靠《活著》這一本書,餘華成功斬獲國際國內數十個大獎,幾乎每年都可以進入中國作家富豪榜。《活著》問世至今已有27年,發行量已超過兩千多萬冊,直到現在還在保持每年300萬冊的好成績,這在中國現代文學誕生以來是從未有過的。



西班牙《大眾日報》評價餘華:「餘華的作品可以比得上卡夫卡、博爾赫斯。」德國《柏林日報》評價《活著》:「本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來形容,偉大這個詞在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提煉某一時期人的生存狀態,記錄那個時代可貴精神,給後人前行的勇氣,《活著》正是這樣偉大的作品。為大家推薦這部跨越時代的不朽之作,中國當代文學裡的璀璨明珠,喜歡文學的朋友不妨一讀,支持正版,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魯迅文學院南通基層作家班」結業
    12月18日,由市文聯、市作協聯合魯迅文學院共同舉辦的「魯迅文學院南通基層作家班」舉行結業儀式。來自全市的40名作家學員,參加了為期5天的文學創作培訓及研討。魯迅文學院作為我國唯一一所國家級文學院,自1950年創辦以來,已經走過了70年的風雨歷程。
  • 客觀地說,莫言、餘華等當代作家是否已經超越了魯迅、老舍
    今天的莫言,餘華,賈平凹難道都距離大師很遠嗎?事實並不如此。只因為他們都還健在,俗話說的「距離產生美」,其實距離也叫人產生敬畏,仰望是怎麼來的?汪國真說過「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是真沒有嗎?並不是,只是見得多了並不以為美。不少人幾千裡的跑到新疆,青海,西藏,去尋找,那裡固然有那裡的美,如果說大漠落日是美,雪山大湖是美,那麼繁華和富庶也是一種美,小橋流水不美嗎?
  • 離婚剛半年,二婚娶性感美女嬌妻,餘華:初見就被她徵服
    1、初見,但我已結婚醫生出身的餘華在轉型時期就已獲得了成功,他的多部作品剛好符合當時是所處時代的人們的口味,在他的新的作品《18歲出門遠行》交給他人閱讀時,他人對他誇讚道,說他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
  • 童慶炳:想拉著莫言的手和習總書記一起照張相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很遺憾莫言沒來,我本來想今天能夠拉著莫言的手,跟習總書記一起照張相。」78歲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童慶炳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說。  昨天,也是第三十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北師大看望師生。童慶炳作為教師代表,與習近平面對面交流。
  • 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後來,他終於決定,要效仿魯迅棄醫從文,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進入文化館。1983年,餘華開啟了他的小說生涯,當時的他並沒有寫作經驗。他拿著一本《人民文學》雜誌來看,什麼時候逗號,什麼時候句號。大概看了兩頁,餘華覺得這就行了,寫!
  • 餘華憶童慶炳:為師無可挑剔
    在28日的第34期北大博雅講壇暨《舊夢與遠山》新書首發式上,當年的作家班學生代表餘華回憶了老師的點滴往事。作為文藝理論方面的泰鬥級學者,童慶炳桃李滿天下,其所著的《文學理論教程》被全國五百多所高校採用為教材。這位學者更為普通人熟知的一面,是在魯迅文學院和北師大合辦的作家研究生班中,教過莫言、餘華、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等一批今天中國文壇最頂尖的作家。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莫言、餘華、賈平凹、殘雪等等不僅打動了國內讀者,也一度衝擊世界文壇。在亞洲小範圍內率先取得認可,同時日本文壇近些年來開始關注我們,在文化持續輸出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當代文學已經不再沉睡。1993年賈平凹因《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1998年餘華靠《活著》拿下義大利格林扎娜卡佛文學獎、2012年莫言集十一部長篇力作贏得諾貝爾文學獎、2014年閻連科憑一部《四書》走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殿堂。
  • 餘華「飄了」?吐槽莫言只會吹牛,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莫過於寫出《平凡的世界》的路遙,寫出《黃金時代》的王小波,寫出《紅高粱》的莫言,寫出《廢都》的賈平凹以及寫出《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餘華……暫且不說是怎樣的評價標準,都不可否認這些人的才華,而餘華在這些人中,絕對稱得上數一數二的犀利。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對莫言餘華王安憶不看好,只欣賞魯迅
    然而,即便餘華獲得了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餘華莫言不被顧彬看好顧彬這樣評價;喜歡講已經講過的故事,他們沒有什麼想像力。從顧彬的論文著作《從語言角度看中國當代文學》中,看得出,他已經把現當代中國作家的問題剖析得相當到位,但對與不對,仍需探討。筆者認為,如果從顧彬對魯迅的肯定,就可以看出,他的這些批判是在理的。
  • 童慶炳教授逝世:以後會是學者型作家的天下 莫言、餘華等是其學生
    原標題:童慶炳教授逝世 莫言、餘華等是其學生   新京報快訊(記者 侯潤芳) 6月14日晚十點半左右,於丹發布微博稱北師大文藝理論領軍人物童慶炳先生辭世,享年79歲。
  • 「去魯迅化」到底是要去什麼,聽莫言、餘華怎麼說
    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即便中年回到家鄉,他依然是那個熱血少年模樣,看到祥林嫂遭遇魍魎、看到閏土自覺跌入塵埃、也看到阿Q那印堂上顯示的無處逃避、孔乙己自欺欺人得過且過、華老栓殷切購買人血饅頭。深夜不敢入睡,只因趙家的狗看了他兩眼,狼子村的佃戶前來交租,晚上依然睡不著,因為他們已經開始人吃人了。「吃人」!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 「去魯迅化」到底是要去什麼,聽聽莫言、餘華怎麼說
    作為韓國評論家也說過,魯迅是東亞文學圈地最廣的作家,甚至是和卡夫卡一起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作為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家莫言又是怎麼看待魯迅的呢,莫言眼中的魯迅文學又會是什麼樣的? 莫言說自己從小就讀魯迅,就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從小學開始讀背魯迅的文章一樣,莫言也是從小就模仿魯迅; 從小就是受魯迅的影響,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響實在太深,始終不能也不願從魯迅的影響中跳出來」!
  • 餘華:住蝸居也幸福
    1986年,27歲的餘華在北京西直門上園飯店參加文友筆會,第一次遇見著名評論家李陀便被其公開談論稱:「你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餘華27歲的餘華,當時只是浙江海鹽縣一個鄉下小鎮的工人。他見李陀時,拿給李陀看的是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旅行》,沒想到竟能得到李陀如此高的評價。餘華狠下心,咬咬牙,毅然辭掉工作,丟下新婚妻子潘銀春,收拾好簡單的衣物,決定踏上進修之旅。
  • 餘華:窮酸作者住9平出租屋,進修魯迅文學院後,收穫美女和金錢
    1991年,32歲的餘華還是一個窮酸的作家,那時候餘華還沒寫出《活著》,更沒有什麼錢,他為了追夢,自己住在北京9平米的小屋,奮筆疾書。那時候雖然在北京,但是餘華卻有個叫陳虹的紅顏知己,陳虹不嫌棄餘華窮,更不嫌棄餘華的邋遢。
  • 莫言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這部小說,餘華也因作者「真香」
    好的作品可以源遠流長,也可以為作者帶來榮譽,比如我們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他的作品自然是好的。但是他卻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沒有下面這部文學作品精彩。而且,莫言所說的這部作品,還只是一部中篇小說,原版只有九章。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可以得到莫言如此大的讚譽呢?原來,這部中篇小說的名字叫做《阿Q正傳》,它的作者就是魯迅。
  • 莫言:渴望中國承辦世界盃 會掀起足球運動熱潮
    衛冕冠軍西班牙小組賽出局、五星巴西1:7慘敗德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莫言也有同樣的感覺,「這屆世界盃確實有一點點魔幻的色彩。但我想,世界盃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它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每一屆的結果大家都能猜得出來,它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   莫言在裡約還與國際足聯秘書長瓦爾克進行了短暫交流。在對話中,莫言和瓦爾克都談到了自己對於足球這項運動的認識。
  • 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有人拍手稱讚,說道:&34;還有人提出了相左的意見:魯迅先生文筆斐然,他的文章不該刪掉。&34;,贊同者認為魯迅的文章對於心智還未完全開化的中小學生來講太過於晦澀難懂,孩子學習這些文章不過是在老師的壓迫下囫圇吞棗罷了,這樣的教學沒有辦法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其次,魯迅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已經是時代久遠的人物了。
  • 作家餘華:住9平米出租屋,身無分文娶班花,婚後直接「開掛」
    目標的不同為兩人的離婚埋下了伏筆,在婚後第二年,餘華離開了妻子,獨自前往魯迅文學院進修,而兩次的進修讓他接觸到了賈平凹、路遙、張賢亮,莫言等同一批國內優秀作家。兩次進修的生活,讓餘華堅定了寫作的想法,同時跟妻子的矛盾越來越大。
  • 好物分享|《活著》作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眾所周知,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家喻戶曉。看到這,我們當然知道,餘華和莫言是好友,對莫言的「狂言」就是一種調侃,而對魯迅,其實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剖析。其實,不管是魯迅,還是莫言,對餘華的寫作生涯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餘華:初見就被秒殺
    那時,他在浙江海鹽縣一個只有8000人的小鎮工作生活,因為李陀的這句話,激起了餘華的野心。他決定北上進修,次年2月,餘華丟下新婚的妻子潘銀春,一個人前往北京魯迅文學院參加文學講習班為時半年的學習。第二年9月,他再次北上,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