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但如何準確認識、科學把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見仁見智,並未達成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甚至各執一端、彼此對立,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思考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今天人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爭論並未停息,而理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整體性角度出發,深刻把握傳統文化自身發展演進規律和邏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任何文化都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反映和服務於特定的物質生產方式,並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演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壯大和繁榮昌盛。從整個演化過程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卻從未中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系統,延續至今。在此意義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過去的、既有的,是我們無法迴避和逃避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和生命延續力,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它是鮮活的、不斷發展的和與時俱進的文化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和鮮活性特徵,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從文化整體性角度來看,它們是辯證統一的。作為一個完整、獨立和一脈相承的思想文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澱與演變,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的肌體和血液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將其置於人類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把握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規律與趨勢,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的類本質活動的對象化,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類特徵,「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孕育到繁榮壯大,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複雜曲折的發展演化歷程,從上古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端開始,經歷了殷商西周,從神本文化步向人本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學派林立;秦漢時期,統一帝國與文化一統,儒學獨尊與經學興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儒、玄、道、佛衝突融合,多元激蕩;隋唐時期,兼容並包,多元文化空前繁榮;兩宋時期,理學自覺內省,市井文化勃興,科技文化極盛;遼夏金元時期,內憂外擾,多元文化衝突融合;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空前,閉關鎖國。但是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以血與火的形式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遇最深層危機,被推入了一個蛻變與新生的新階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回音,又是現代化的號聲,是現代文化的最深厚的內蘊與根脈,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繼承創新、薪火相傳和代代守護。當然守護並不是原封不動,而是有揚棄的繼承,以古鑑今和古為今用。

  堅持交流互鑑、開放包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思考

  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主要考察的是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屬於文化在時間上的特性,那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亦即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主要考察的則是文化在空間跨度上的碰撞與交流問題,屬於文化在空間上的特性。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對於特定的文化而言不僅是一種外在條件,而且是一種內在的具有前提性的因素和永恆的必要條件,任何離開具體環境來談論文化,都不是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

  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的自然地理環境來看,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在氣候方面,中國地跨寒、熱、溫三帶,大陸性氣候強,季風氣候明顯,類型變化多樣。總體來講,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相對穩定的社會人文環境,促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的特點,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讓它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在異彩紛呈的文化大舞臺熠熠生輝。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誕生之日起,雖然生存在一個相對穩定、保守的空間,但是文化遷徙、文化聚合、文化傳播、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全球化新趨勢下,文化的相對封閉和開放性問題,集中表現為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當今世界,「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徹底打破,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更加普遍與迅捷,形成了一種多樣而又統一的新文化景象。

  歷史和現實表明,自我封閉的文化禁錮之路只能是死路一條,而主動出擊、海納百川的文化開放之路,才是應對挑戰的唯一出路。文化開放和全球化的結果,不是文化的同質化,也不是文化的「西方化」,而是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爭奇鬥豔。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明性與被明性思考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存在,其本質不在於他的自然性,而在於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認識和理解文化,關鍵就是要認識與理解人。由於人是一種自我反思、自我理解的自為的存在,而文化又是這一存在的本質規定性,因此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事物,而必須要對其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明性分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明性與被明性

  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前提就是要對其進行深刻反思與科學評判,這是一個關係民族前途與國家命運的重大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有其自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演進規律,這是其在自然意義上的「自明」特性;另一方面「自明」並非是一個純粹自然的被動過程,它內含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是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的先輩們在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積累與傳承的智慧結晶,人創造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創造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是一個在文化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評判、創造與「被明」的過程,那種將傳統文化建立在主觀唯心和先驗觀念之上的思想是必須堅決反對的。

  中華傳統文化極其特殊與複雜,既是歷史的存在又是現實的存在,既是顯性存在又是隱性存在,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既包含精華也包含糟粕,只有站在中華民族主體的立場上,對其進行自明性分析、自我反省和理性審視,才能夠真正「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

  (二)以人民為中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植根於中國人內心,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工作導向,增強人民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以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承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過去走到現在和邁向未來,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累積和承繼的結果。馬克思指出:「後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並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於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繫,就形成人類的歷史。」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汲取豐富營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習近平明確強調,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等制約,中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只有「堅持有鑑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才能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禹瑞麗/摘)

相關焦點

  • 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2019年第12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其中對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闡釋。趕緊隨筆記君一起學習吧!
  • 青年網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析
    【關鍵詞】青年網民;傳統文化;傳承;路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在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及中華人文精神三個方面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官方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作此闡述,也意味著在新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由過往積極倡導、媒體宣傳,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指南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作者:龔建平(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辦、國辦文件的方式,表明了我們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特別是傳承與發展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並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指明了方向
  • 眾議新時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智慧既非理性計算,也非漠不關心,它處在身體與文化的本體論契合中,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了一種「身體感」,人們對這種文化的掌握才達到了對什麼是可說的和可做的、什麼是不可說和不可做的、什麼是無須說和無須做的等不言自明的境界,即對文化的完全內化和智慧性應對。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本期主持:商志曉(山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本期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主持人語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部署實施,需要我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闡釋。本期發表的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如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多維度解讀詮釋。
  • 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辦
    繼去年成功舉辦第一屆論壇之後,中國藝術研究院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繼續主辦第二屆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論壇,派出資深專家,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加強文化科技創新轉化能力進行深入研討,努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意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層次,從整體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規劃,以國家意志提出的系列重大舉措,必將顯示出深遠的重大意義。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探索與範式突破
    【摘要】70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創新和發展,積澱在分科教材的建立和完善中,體現在研究方法的拓展和改進中,顯示出了理論和制度、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復興」喚醒了中華民族對自我文化傳統的肯定,面對寬廣的世界舞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創新和發展已經勢不可擋。
  •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李和平在手機視頻連線中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健康、有序、良性發展,需要國家層面立法保障。要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納入相關規劃和財政預算中,做到規劃有保障、資金有來源、工作有進展。  「『三進』歸根結底要入腦入心。」
  • 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方法遵循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在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始終遵循科學方法,堅持歷史繼承與時代創新互促共進,堅持民族特色與面向世界同頻共振,堅持規律遵循與主觀創造辯證統一,堅持社會效益優先中凸顯經濟效益,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脫胎換骨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及指示精神,堅守文化根脈,堅持活態傳承,推動了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壯闊實踐在巴蜀大地生動開展。2019年4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調研組,圍繞四川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調研。巍巍雪山,湧出滔滔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千裡沃野。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以後要更加努力學習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加這次比賽給了我更多鍛鍊的機會,也讓我了解到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文學盛宴、文化盛宴。」會澤縣代表隊初中選手覃清說。
  • 新時代如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文以載道、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
  •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根基,讓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1月27日,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在北京召開。
  •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6月14日,由安徽社會主義學院、安徽中華文化學院主辦的第二屆徽文化論壇暨「文化自信與安徽地域文化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合肥召開。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安徽中華文化學院院長夏濤出席並致辭。  夏濤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安徽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安徽人精神氣質的精煉概括和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所在和生動體現。
  • 全媒體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立足當前,把握大勢,合理運用全媒體手段,助力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對於構建能夠反映當代中國理念的話語體系,向世界傳達中國價值,共享中國智慧,意義深遠。 一、全媒體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首先要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意蘊深厚的重要論斷,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有啟發。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
  • 【論苑】陳怡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論苑】陳怡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感 2020-11-2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座談...
    同時,還推出了「關銘聞」文章等代表光明日報實力、體現光明日報特點的標誌性作品,刊發了「圓桌對話」「光明專論」等重點理論文章,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闡釋解讀。  在內容上,注重圍繞「古與今」「中與西」「源與流」等關係,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展開報導和闡釋。
  • 新時代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維度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發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脈。我們唯有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路徑賡續傳統文化,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系統中的涵養功能,大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臺,才能切實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發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脈。
  •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禮儀文化、財政制度、擴大內需、課程思政、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山西師範大學郝琴、衛建國指出,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構建禮儀文化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