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小說《面紗》,英倫「範」小說中蘊含的中華文化

2020-12-04 潮豬說小說

在中外小說作品中毛姆的小說《面紗》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小說用水墨畫濃淡相宜的表現手法將一對戀人的愛恨情仇展現出來,透過他們的愛情故事,讓讀者看到浸潤其中的中華文化。

小說內容契合主題,用面紗這一關鍵詞將很多看似很深刻的道理闡述出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將文字的深層含義展示出來,面紗遮蓋能給人朦朧之感,但揭開面紗是否能看到面紗包裹下的中華文化精髓。

這部英倫「範」的小說,透過「面紗」,將包裹其中的中華文化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

01中華文化「向死而生」的詮釋

小說用英倫故事展示的是中華文化,這部書揭開的不僅是橫亙在兩個主人公面前的面紗,更揭開了生命的面紗。

作者毛姆將這部小說設置在中國,並在中國鄉村設置了一個代表西方文化的修道院,看似矛盾的設置卻深意十足。

在中國的鄉村中爆發著瘟疫,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每天都要經歷死亡,壓抑恐怖的氛圍縈繞在這個寧靜鄉村的上空。修道院在這裡猶如一個漂泊在海面上的孤島,與外面壓抑恐懼的氛圍不同,這裡寧靜祥和,英倫風格的殿堂典雅乾淨,悠揚的歌聲,還有心如止水的修道士,隔絕了外界的骯髒、混亂、不堪。這裡是一個能讓人淨化心靈的淨土,這裡居住的人們頗有中華文化中仙家的風範,身處亂世依舊能保持真我,依舊能寵辱不驚。

在修道院內有一名院長,一個「神話」般的人物,她平靜的生活著,似乎忘記了自己正處於危險中。她每天禱告,做禮拜,並幫助外面的百姓,教孩子們唱歌,可以說這個人物更符合中華文化中的「無我」境界,我將無我,我只是這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享受這份靜謐,感受這份美好。

而小說主人公凱蒂則是一個「自我」的人,她生活在上流社會,容貌嬌俏,更是嫁給了門當戶對的郎君,她很少考慮其他人,在她的世界裡面自己開心快樂最重要。

當她第一次來到這個有些混亂和骯髒的環境後,感覺到無所適從,畢竟相較於她接觸的上流社會而言,這裡是十足十的「鄉下」。但當她放下身段,融入到這個平和的小鄉村的時候,她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古老、神秘不可思議的地方,她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她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她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更感受到當地人的淳樸。她開始多角度的審視自己的人生,看待生命中的瞬間,並融入到其中感受這份快樂。

院長嬤嬤曾經說過無論在工作還是娛樂中,也無論在塵世還是修道院,一個人都無法找到安寧,安寧只存在於人的靈魂中。

凱蒂在這裡感同身受,她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在她面前,內心有一種無力,她知道面對生死任何話語都是蒼白的,任何抱怨都是無用的。看過生死的凱蒂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丟掉這幅破皮囊,並探求生命真正的內涵,懂得何謂愛。

此刻她擁有一份自由的靈魂,開始有勇氣面對嶄新的生活,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更讓她獲得了鳳凰涅槃般的重生。

02中華文化中含蓄的愛情表達方式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千萬種「愛」讓文學有千萬種面貌。當我們細緻的閱讀《面紗》時會發現,小說主題雖然說的是愛情,但全篇沒有任何一個有關愛情的字眼,作者沒有直接表述愛情,而是將愛情融入到小說的字裡行間。只有完整地閱讀完小說後才知道愛的模樣。

作者用極為含蓄的東方表達方式寫這篇小說,給小說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同時也更好的契合主題「面紗」這兩個字。

小說女主很任性很驕縱,但是當她真的理解愛情後開始變得「無我」,開始摒棄「自我」。她在頓悟中感受到生與死,感受到愛與恨,最終她知道如何愛自己,如何愛他人,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愛心,什麼是博愛。

小說開始介紹女主不愛自己古板的丈夫,而喜歡一個巧舌如簧的花花公子。其實熟悉中國文學作品的人都知道這個丈夫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丈夫形象,不善言談,但卻將愛隱藏心底。而女主凱蒂喜歡的男子則是中國人眼中「油嘴滑舌」之輩。他們將愛掛在嘴邊,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是愛,他們時刻在表達愛,但卻不能詮釋愛。

這樣的人臉上也帶著一層「面紗」,他們用愛來遮掩自己孤獨和自私的內心,一個不理解愛的人怎能給人帶來愛的感覺。

小說將這兩個男子進行交替對比,初期大家喜歡巧舌如簧的公子哥,但是到後期大家開始喜歡這個為了疾病奔走的生物學家,他不善表達,但是卻知道何謂愛。

他看到出軌的妻子後雖然有萬千愁緒,但還是隱忍不發給妻子留足顏面,帶著妻子來到霍亂之地表面是在懲罰妻子,實則是在懲罰自己。

他也有一層面紗,這層面紗用木訥遮蓋他充滿愛的心。但作為妻子的凱蒂沒有掀開面紗仔細看看丈夫的心,更不知道丈夫對自己的珍愛。

03中華文化中的放下與得到

中國人一直有一句俗語叫做有舍才有得。在《面紗》這部小說中這個理念闡述的淋漓盡致。小說女主要想成長必須付出代價,若是曾經的背叛都能輕易被原諒,犯錯的成本可能真的太低了。小說的轉折點出現在凱蒂暈倒的一刻,當時的凱蒂以為自己染上了霍亂,但最終發現自己有了身孕,丈夫清楚的知道這個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但是他願意與妻子一起迎接新生命,他知道這個生命是無辜的。

可是花好不一定月圓,當兩人感情逐漸回暖後準備迎接新的生命後,凱蒂的丈夫竟然染上了霍亂,最終他將自己交付給這片土地,沒有陪著妻子和新生命回到家鄉。有人看到這裡感覺小說作者太殘忍,在美好的生活中夾雜一些曲折可以理解,但為何要如此殘忍地用死亡來終結一切。

這其實很契合中華文化的「放下」,歷經生死後的放下才讓人倍感輕鬆。

曾記得在馬航出事的時候,有人曾經說過若是飛機上的家人們能安全返航,他們踏上土地的時候唯一想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與家人團聚,可能不會有人考慮當月的業績是否都完成,不會考慮孩子是否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不會考慮升職、加薪、住大房子,畢竟相較於生死這些都顯得微不足道,淡然自得的活著才是他們最終的期許。

毛姆的這部面紗想要給我們展示的就是這些,人若能淡然地活著享受生活,感受愛情,體會真我,愛我們愛的人,過我們想要過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凱蒂也是在歷經生死後才理解這些,才能帶著孩子平靜的生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段過往,享受好餘生。

相關焦點

  • 品讀毛姆的《面紗》,中華文化的融入讓生、死、愛、恨更深刻
    在毛姆眾多小說作品中《面紗》是一本特殊的存在,這部小說之所以特殊是因為這部小說將背景定位為中國。看似減薄的故事內容中,融入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面紗」包裹的不僅有感情,更包裹的是一份人性的光輝,也包裹愛的真正內涵。只有深入到小說中進行閱讀才能透徹的了解作者要表達的主題。
  • 讀過毛姆的《面紗》,是否就能掀開隱藏在生活中的重重面紗?
    跟更為人所知的《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鎖》和《刀鋒》一樣,毛姆所著的《面紗》其實也可以說是一部成長小說,小說裡的主人公在最後都獲得了成長,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只不過《面紗》最後成就的是曾經美貌輕浮、紅杏出牆的女主人公凱蒂,而不是冷酷、自製、睿智的男主人公瓦爾特。更為特別的是,不但凱蒂在小說中出現的篇幅和比重超過瓦爾特,《面紗》還是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和婚外戀的小說,這就使得它在毛姆的作品中擁有了非比尋常的特點和地位。
  • 中西合璧,英法兼容:毛姆小說創作中的文化融合視角
    毛姆在《十部小說及其作者)中寫道:「一個作家寫出什麼樣的書來,取決於他是什麼樣的人,因此有理由去了解他個人歷史中的有關事跡。」,因此,我們從毛姆的英法文化養成和東方見聞兩方面來分析探討毛姆小說創作中東西文化視角的形成原因。
  •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之一《面紗》
    《面紗》: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之一   ★同名電影《面紗》小說原著  譯   重慶出版社 2012年5月 (「重現經典」系列)   定價:32.00元    ISBN:978-7-229-05023-8   本書特色   同名電影《面紗》小說原著   愛、幻滅、生死、背叛、別離,毛姆最具爭議作品歐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   女性精神覺醒經典讀本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
  • 「文藝範」疫期翻書:借鼠疫殺人的小說《面紗》讀後感
    毛姆像。於大衛譯本。英國電影《面紗》劇照。本篇思考小文,對象是一篇關於鼠疫特殊時期的外國人的特殊愛情與婚姻糾葛的小說,名叫《面紗》。二,毛姆小說技術技巧無疑是當下「毛粉」們熱切關心的對象,所以本文涉及毛姆這一篇小說的相關技術。三,如何評價小說家眼裡的中國人與英國人。百年前中國實相的方志意義1920年毛姆到過中國旅行。
  •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的作品中,《面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這部小說最初讓我聯想到的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覺得沒有後者共鳴感強;其次,覺得這部小說與毛姆的其他作品比,層次感顯得弱了一些,思想深度更不及《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和《刀鋒》。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感覺竟完全變了!
  • 《面紗》,毛姆掀起面紗,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婚姻、生活的另一面
    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佐證。毛姆在《面紗》的序言中寫道:「我想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形象為契機和發展而成的小說。在這篇小說陳述的過程中,我一邊組織故事,一邊尋找合適的角色。這些角色的原型都是我在不同地方認識的,真實有的人物。」《面紗》開篇就以特別抓人眼球的懸念開頭,讓你不由自主跟隨毛姆的文字,完全陷入他所講述的故事當中,情節曲折,結尾意想不到。
  • 一生創作大量小說和劇本 毛姆作品折服好萊塢
    新華網北京4月2日專電 近年來,好萊塢連續改編或翻拍了英國作家毛姆的多部作品,還有一些當紅女星紛紛放話,表示願意再現毛姆筆下的人物。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日刊文稱,是毛姆經典作品的魅力折服了好萊塢。
  • 毛姆《面紗》:毛姆筆下三種婚戀狀態,揭開婚姻華麗的面紗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篇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女性自我覺醒的經典之作,小說圍繞女主吉蒂婚前和婚後的變化為主線,講述吉蒂經歷了婚外情暴露被情人的拋棄,隨丈夫深入霍亂疫區後親眼看見一系列的人生疾苦後,思想發生巨大改變的故事。
  • 瘟疫的隱喻|《面紗》:不確定的世界,不確定的毛姆
    他在行程中收集的中國素材,將在未來的四年中陸續成就為三部作品:一部散文體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一部劇本《蘇伊士之東》,和一篇長篇小說《面紗》。其中小說《面紗》的醞釀時間最長,1924年才陸續開始在雜誌上連載。1925年3月以書的形式出版。《面紗》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迅速躋身於暢銷書之列。盛名之下,煩惱也隨之而來,屢屢有人以書中情節前來碰瓷。
  • 愛情、婚姻、出軌與女性覺醒——毛姆《面紗》
    《面紗》電影海報前不久看完毛姆的《面紗》,也是講了一個女人出軌的故事。結婚是為了什麼?關於為什麼要結婚的討論層出不窮,最理想的當然是因為愛情,但世事往往不夠理想。雖然小說以凱蒂偷情被沃爾特發現的那個下午開始,但是真正的故事卻早就開始。從凱蒂出生的時代和家庭,她的家教已經決定了她是什麼樣的人。而她在婚姻生活中對丈夫的背叛和出軌,卻是從結婚開始。畢竟,現在出軌已經僅僅被定義為夫妻中一方對對方不忠,所以出軌的原因在哪裡?
  • 愛是對的,但卻愛錯了人,毛姆的《面紗》完成了妻子精神上的救贖
    根據在中國曆遊四個月的見聞經歷,毛姆寫出了三部作品,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為觀眾所喜愛。這部小說的靈感得自於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一八九四年,毛姆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去佛羅倫斯度假,房東的女兒教他讀《神曲·煉獄篇》。
  • 毛姆《面紗》:人性的拷問,愛情的悖論,救贖在覺醒之後
    別揭開這五彩面紗,芸芸叢生都管它叫生活……——雪萊《別揭開這五彩面紗》以上是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扉頁上的一段文字,毛姆的書名即源自雪萊的這首十四行詩。然而,在毛姆的故事裡,主人公生活中這神秘的五彩面紗,並沒有等到死亡的那一刻才揭開,而是在他們歷經情慾、背叛、謀殺等人性的惡之後,於不自覺中窺見到真實的人生。凱蒂成長於英國上流社會家庭。父親是王室大律師,雖然他的律師業務差強人意,但他勤奮刻苦,任勞任怨。
  • 毛姆《面紗》:如何剝開生命中四層面紗,實現靈魂救贖
    英國作家毛姆,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面紗》等。毛姆如同一個外科醫生,持一把手術刀,在小說裡,將人性剖析得淋漓盡致。小說《面紗》保持著毛姆寫作的一貫作風,講述的是一個出軌女人經過自我救贖,最終重獲新生的故事。
  • 小說大師毛姆的讀書筆記
    條理清晰,章節明確,我們可以任意從我們喜歡的段落開始閱讀,每一篇都充滿了奇趣,同時作者的文愛老道幹練,如他的小說一般,時不時蹦出幾句俏皮話,或者金句來,讓人不禁感嘆,不愧是大師,看法幽默風趣,詼諧生動,又發人深思,他讓喜歡看書的人念念不忘,讓不喜歡看書的人也能從中發掘到樂趣。
  • 毛姆《面紗》:扯下生活的面紗才知道,愛—個人是極致卑微與妥協
    毛姆《面紗》:扯下生活的面紗才知道,愛—個人是極致卑微與妥協《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作品出版後幾乎成了暢銷書,短短幾年就重印了五次,先是被改編成了舞臺劇在倫敦上演,之後又被三次改編為電影。
  • 毛姆《面紗》:女人不值得
    在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結婚了,往往就意味著幸福的結局;現實生活中,男人和女人結婚了,雞零狗碎的日子才算剛開始。而在這本《面紗》寫的故事,要到妻子出軌了,雙方的故事才真正開始有的看。《面紗》一開頭就很勁爆,女主吉蒂在家裡出軌被丈夫發現,然而丈夫並沒有露頭,只是轉轉門把手以示警告,這個出軌的故事有一個俗氣的背景,就是女人啊,嫁給了一個她不愛的人。
  • 毛姆有錢又風流的作家,靠小說狂賺10個億,活得肆意又瀟灑
    然而,毛姆絕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中的佼佼者。如果不計算電影收入,著名作家J.K.羅琳,現在被稱為「哈利波特之母」,可能不是毛姆的對手。我們都知道才華橫溢的年輕女子張愛玲,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是毛姆。他們都是一樣的舌頭。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弱點,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而今天講述的《面紗》這部作品,就為我們闡述了一個女人在婚姻中的成長故事。聽到毛姆,我們似乎就能看到滿地的《月亮和六便士》,仰起頭還能看見他的《人生的枷鎖》。是的,《面紗》這部作品算是毛姆比較冷門的小說之一,網上甚至有不少讀者評價「這大概是毛姆最差的作品」。
  • 毛姆《面紗》:如果你只看到婚外情,或許你還太年輕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作品出版後幾乎成了暢銷書,短短幾年就重印了五次,先是被改編成了舞臺劇在倫敦上演,之後又被三次改編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