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小說作品中毛姆的小說《面紗》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小說用水墨畫濃淡相宜的表現手法將一對戀人的愛恨情仇展現出來,透過他們的愛情故事,讓讀者看到浸潤其中的中華文化。
小說內容契合主題,用面紗這一關鍵詞將很多看似很深刻的道理闡述出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將文字的深層含義展示出來,面紗遮蓋能給人朦朧之感,但揭開面紗是否能看到面紗包裹下的中華文化精髓。
這部英倫「範」的小說,透過「面紗」,將包裹其中的中華文化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
01中華文化「向死而生」的詮釋
小說用英倫故事展示的是中華文化,這部書揭開的不僅是橫亙在兩個主人公面前的面紗,更揭開了生命的面紗。
作者毛姆將這部小說設置在中國,並在中國鄉村設置了一個代表西方文化的修道院,看似矛盾的設置卻深意十足。
在中國的鄉村中爆發著瘟疫,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每天都要經歷死亡,壓抑恐怖的氛圍縈繞在這個寧靜鄉村的上空。修道院在這裡猶如一個漂泊在海面上的孤島,與外面壓抑恐懼的氛圍不同,這裡寧靜祥和,英倫風格的殿堂典雅乾淨,悠揚的歌聲,還有心如止水的修道士,隔絕了外界的骯髒、混亂、不堪。這裡是一個能讓人淨化心靈的淨土,這裡居住的人們頗有中華文化中仙家的風範,身處亂世依舊能保持真我,依舊能寵辱不驚。
在修道院內有一名院長,一個「神話」般的人物,她平靜的生活著,似乎忘記了自己正處於危險中。她每天禱告,做禮拜,並幫助外面的百姓,教孩子們唱歌,可以說這個人物更符合中華文化中的「無我」境界,我將無我,我只是這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享受這份靜謐,感受這份美好。
而小說主人公凱蒂則是一個「自我」的人,她生活在上流社會,容貌嬌俏,更是嫁給了門當戶對的郎君,她很少考慮其他人,在她的世界裡面自己開心快樂最重要。
當她第一次來到這個有些混亂和骯髒的環境後,感覺到無所適從,畢竟相較於她接觸的上流社會而言,這裡是十足十的「鄉下」。但當她放下身段,融入到這個平和的小鄉村的時候,她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古老、神秘不可思議的地方,她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她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她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更感受到當地人的淳樸。她開始多角度的審視自己的人生,看待生命中的瞬間,並融入到其中感受這份快樂。
院長嬤嬤曾經說過無論在工作還是娛樂中,也無論在塵世還是修道院,一個人都無法找到安寧,安寧只存在於人的靈魂中。
凱蒂在這裡感同身受,她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在她面前,內心有一種無力,她知道面對生死任何話語都是蒼白的,任何抱怨都是無用的。看過生死的凱蒂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丟掉這幅破皮囊,並探求生命真正的內涵,懂得何謂愛。
此刻她擁有一份自由的靈魂,開始有勇氣面對嶄新的生活,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更讓她獲得了鳳凰涅槃般的重生。
02中華文化中含蓄的愛情表達方式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千萬種「愛」讓文學有千萬種面貌。當我們細緻的閱讀《面紗》時會發現,小說主題雖然說的是愛情,但全篇沒有任何一個有關愛情的字眼,作者沒有直接表述愛情,而是將愛情融入到小說的字裡行間。只有完整地閱讀完小說後才知道愛的模樣。
作者用極為含蓄的東方表達方式寫這篇小說,給小說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同時也更好的契合主題「面紗」這兩個字。
小說女主很任性很驕縱,但是當她真的理解愛情後開始變得「無我」,開始摒棄「自我」。她在頓悟中感受到生與死,感受到愛與恨,最終她知道如何愛自己,如何愛他人,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愛心,什麼是博愛。
小說開始介紹女主不愛自己古板的丈夫,而喜歡一個巧舌如簧的花花公子。其實熟悉中國文學作品的人都知道這個丈夫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丈夫形象,不善言談,但卻將愛隱藏心底。而女主凱蒂喜歡的男子則是中國人眼中「油嘴滑舌」之輩。他們將愛掛在嘴邊,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是愛,他們時刻在表達愛,但卻不能詮釋愛。
這樣的人臉上也帶著一層「面紗」,他們用愛來遮掩自己孤獨和自私的內心,一個不理解愛的人怎能給人帶來愛的感覺。
小說將這兩個男子進行交替對比,初期大家喜歡巧舌如簧的公子哥,但是到後期大家開始喜歡這個為了疾病奔走的生物學家,他不善表達,但是卻知道何謂愛。
他看到出軌的妻子後雖然有萬千愁緒,但還是隱忍不發給妻子留足顏面,帶著妻子來到霍亂之地表面是在懲罰妻子,實則是在懲罰自己。
他也有一層面紗,這層面紗用木訥遮蓋他充滿愛的心。但作為妻子的凱蒂沒有掀開面紗仔細看看丈夫的心,更不知道丈夫對自己的珍愛。
03中華文化中的放下與得到
中國人一直有一句俗語叫做有舍才有得。在《面紗》這部小說中這個理念闡述的淋漓盡致。小說女主要想成長必須付出代價,若是曾經的背叛都能輕易被原諒,犯錯的成本可能真的太低了。小說的轉折點出現在凱蒂暈倒的一刻,當時的凱蒂以為自己染上了霍亂,但最終發現自己有了身孕,丈夫清楚的知道這個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但是他願意與妻子一起迎接新生命,他知道這個生命是無辜的。
可是花好不一定月圓,當兩人感情逐漸回暖後準備迎接新的生命後,凱蒂的丈夫竟然染上了霍亂,最終他將自己交付給這片土地,沒有陪著妻子和新生命回到家鄉。有人看到這裡感覺小說作者太殘忍,在美好的生活中夾雜一些曲折可以理解,但為何要如此殘忍地用死亡來終結一切。
這其實很契合中華文化的「放下」,歷經生死後的放下才讓人倍感輕鬆。
曾記得在馬航出事的時候,有人曾經說過若是飛機上的家人們能安全返航,他們踏上土地的時候唯一想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與家人團聚,可能不會有人考慮當月的業績是否都完成,不會考慮孩子是否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不會考慮升職、加薪、住大房子,畢竟相較於生死這些都顯得微不足道,淡然自得的活著才是他們最終的期許。
毛姆的這部面紗想要給我們展示的就是這些,人若能淡然地活著享受生活,感受愛情,體會真我,愛我們愛的人,過我們想要過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凱蒂也是在歷經生死後才理解這些,才能帶著孩子平靜的生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段過往,享受好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