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魏末晉初七大名士,他們是當時不同流俗的文人

2020-08-28 偉哥講歷史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竹林七賢之名由來:傳統說法認為「竹林」位於嵇康在山陽的寓所附近。嵇康與其好友山濤、阮籍以及竹林七賢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間暢飲聚會,因而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這種說法見於《晉書·嵇康傳》及《世說新語·任誕》竹林七賢條。但是陳寅恪認為,「竹林七賢」的活動地方實際上並沒有產「竹林」,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出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事數,有標榜之義。「竹林」之辭,源於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託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而王曉毅不認同陳寅恪的觀點,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確實種植有「竹林」。從而認為傳統說法對於「竹林七賢」一名由來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但是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鹹入晉曾為散騎侍郎,。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在八王之亂中,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但在當時年代不失為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


阮籍、嵇康、向秀為竹林七賢中文才的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的盛行起了推動作用。


嵇康等名士的荒誕異行實為釋私顯公的表現,自我意識、精神的覺醒和提升。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展現「竹林玄學」的狷狂名士風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劉勰《文心雕龍》評到「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膚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

下期將為大家介紹竹林七賢中的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嵇康,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竹林七賢的不同形象:藝術家乎?罪人乎?
    魏晉名士——特別是竹林七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竹林七賢,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據說他們「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
  • 稀世之寶《王大凡款竹林七賢瓷板畫插屏》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此件瓷板畫就是他們相聚時的景象,瓷板畫插屏用筆用線遒勁,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背景勾描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書法俊逸秀美,精審且遒麗。品相保存完好,根據整體風格,畫工以及題字印章綜合分析為本人作品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 魏晉風骨之竹林七賢群像——恣意放縱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悲涼?
    竹林七賢是魏末晉初的一幫文人名士,他們好談玄學,喜歡「遊宴」,這種文人間的娛樂方式一度被稱為「蘭亭集會」,當初王羲之就曾舉辦過,好似一場線下見面會一樣。竹林七賢中,嵇康是史書記載的美男子,據說是最後一個會古琴曲《廣陵散》的人;位列七人之首的阮籍,是位憂鬱詩者,他的詩作代表是《詠懷詩》,在當時的名望是七人中最高的。
  • 竹林七賢第一人,魏晉名士嵇康
    魏晉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等七人。在他們之中,嵇康的名氣最大,被稱為竹林七賢第一人。嵇康這個人耿直清正,不依附權貴,不妥協於暴政,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東晉時期的詩人說,「龍性不能馴。」就是說,嵇康像一條龍,誰也無法馴服他。
  • 竹林七賢的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他們隱居山林,遠避昏暗朝堂,終日飲酒作樂,藉以抒發心中的鬱郁之情。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遊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後遂用「竹林宴、竹林歡、竹林遊、竹林會、竹林興、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羈的飲宴遊樂,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賢」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王戎不取道旁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一位名士王戎小時候的故事。
  • 中國古代第一男團——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
  • 任性灑脫、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嵇康篇
    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一群文人絕對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得起「風流人物」四個字。他們放蕩不羈、才高八鬥卻蔑視禮法,為無數後世的文人雅士所推崇。何謂竹林七賢,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古代讀書人的怪癖:魏晉名士之竹林七賢,酷愛裸奔「吃藥」不當官
    在曹魏末年西晉初年的中原大地上有一群非常有名的讀書人,當時的百姓稱他們為竹林七賢,現代人則稱他們為魏晉名士(晉朝取代魏國)。竹林七賢分別是嵇(ji)康、阮(ruan)籍、山濤、向秀、劉伶(ling)、王戎、阮鹹七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竹林七賢是因為當時七人久負盛名,雖然各有愛好但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都是高於常人。
  • 魏晉時期風流名士竹林七賢,在團體中分別都是什麼擔當?
    魏晉時期的名士不同於流俗,他們談論的主要內容從表面上看是本與末、名教與自然等抽象的哲理問題,實際上與政治的聯繫非常緊密,大家經常把魏晉時期那一股特殊的文化氛圍稱為魏晉風流。這一時期有七位超凡脫俗的名士,常常在山陽縣竹林之下或酣醉,或撫琴,飄飄欲仙,放浪形骸,被稱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指的分別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
  • 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王戎為人到底是怎麼樣的?
    在三國的時代,有七位名士常居在山陽縣的竹林之下,七位名士分別名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他們生活簡樸,卻視為知己,正如人逢知己千杯少和人生知己最難求。因此他們在竹林下放縱地喝酒、縱歌並且感覺很開心,後世的人稱其為:七賢。因常年在竹林裡,故稱作「竹林七賢」。
  • 你知道「竹林七賢」都有誰嗎?各自有很能耐?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輝縣西北一帶。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
  • 7首詩走進竹林七賢:隱於山水,處於朝堂
    說到竹林七賢大家可能都知道阮籍、嵇康,而其他幾人可能少有耳聞,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竹林七賢在河南省一個當時叫做山陽縣的一處竹林中長期相聚再次,飲酒作樂,寫詩誦文,他們的作品主要是揭露和諷刺當時司馬家族朝廷的虛偽。
  • 魏晉男團竹林七賢:愛酒成痴的男人也會放蕩不羈愛自由
    現在娛樂圈男團層出不窮,人人都在爭C位出道,其實在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也有很多男團組合,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初唐四傑,唐宋八大家等,每個組合都是響噹噹,單獨拎出來一個都流傳千古的人物。今天來聊聊竹林七賢,七個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男子,他們身懷絕技,才華橫溢。他們也放蕩不羈愛自由。
  • 名士之巔:魏晉南北朝之竹林七賢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士最多的時代,以至於後人一想起名士,就以魏晉風度稱之。其中又以竹林七賢為最。考其歷史,他們首先以七賢聞名,後因其經常在山陽縣竹林下集會飲酒,故又稱竹林七賢。一、嵇康公認的竹林七賢NO1.這個人比較牛逼,軟體硬體都很牛。
  • 名士之巔:魏晉南北朝之竹林七賢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士最多的時代,以至於後人一想起名士,就以魏晉風度稱之。其中又以竹林七賢為最。考其歷史,他們首先以七賢聞名,後因其經常在山陽縣竹林下集會飲酒,故又稱竹林七賢。可是這人有個毛病,他不像當時的名士那樣,塗脂抹粉,峨冠博帶,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修邊幅,不注重打扮,臉和頭髮經常就半個月不洗。嵇康十分崇尚老莊之道,所以很是追求養生之道。正是在養生之道中找到了自己不修邊幅的理由:道法自然!這個人一身傲骨,拒絕與權貴交往,這個習慣他保持終身。
  • 關於竹林七賢,你知道多少?
    我國古代有許多文人志士,他們大都懷著遠大的志向,一身的好本領,卻不得重用。想到這,大多數人想到的便是杜甫,這個憂國憂民,卻一生漂泊無依的愛國主義詩人。古時候,一些志趣相投的文人騷客經常會聚在一起,一起批判社會,一起發表對當時政事的看法,一起談天說地互相學習。
  • 竹林七賢對現在有什麼影響?
    「竹林七賢」是指東漢滅亡後,魏晉時期名士集團裡的七位文人,他們分別是:阮籍、嵇康、阮鹹、王戎、山濤、劉伶、向秀。他們生活的時代基本是曹魏政權開始受到司馬家族威脅並面臨改朝換代的時期。當時很多名士為避禍而不問時政,「七賢」就是在竹林中飲酒賦詩、不問朝政而自得其樂。
  • 「國家寶藏」磚畫和浮雕中印刻的故事,和竹林七賢有關?
    南京西善橋宮山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之一。磚畫表現的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是魏晉南北朝最獨特的文化現象,也是此後一千多年來中國文人的一個精神符號。同時磚畫的陽線紋表現形式似畫似塑,與書畫的表現形式如出一轍,也是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畫藝術原理的有力證據。 特色2:磚畫屏圖揭秘
  • 竹林七賢,竟然跟竹林沒關係?
    七賢因常作竹林之遊,而被譽為「竹林七賢」的說法本就是謝安「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謝安出身琅邪王氏,是東晉的士人領袖,與一大批名士高僧交遊,他的言談能流傳開是很自然的事。 可見,竹林之遊純屬虛構,「竹林七賢」與此無關,乃是熱心粉絲取的暱稱。
  • 竹林七賢,真實與想像
    他認為,「竹林」既非地名,也不是事實的竹林。「竹林七賢」故事發生地在今天的河南焦作,陳寅恪考證稱,焦作屬北方而無竹。陳寅恪的見解推動更多學者對「竹林七賢」真實性予以考證,帶來了不同維度的質疑與討論。相對易於解決的是「竹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