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竹林七賢之名由來:傳統說法認為「竹林」位於嵇康在山陽的寓所附近。嵇康與其好友山濤、阮籍以及竹林七賢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間暢飲聚會,因而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這種說法見於《晉書·嵇康傳》及《世說新語·任誕》竹林七賢條。但是陳寅恪認為,「竹林七賢」的活動地方實際上並沒有產「竹林」,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出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事數,有標榜之義。「竹林」之辭,源於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託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而王曉毅不認同陳寅恪的觀點,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確實種植有「竹林」。從而認為傳統說法對於「竹林七賢」一名由來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但是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鹹入晉曾為散騎侍郎,。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在八王之亂中,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但在當時年代不失為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
阮籍、嵇康、向秀為竹林七賢中文才的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的盛行起了推動作用。
嵇康等名士的荒誕異行實為釋私顯公的表現,自我意識、精神的覺醒和提升。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展現「竹林玄學」的狷狂名士風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劉勰《文心雕龍》評到「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膚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
下期將為大家介紹竹林七賢中的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嵇康,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