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拔窮根」——廣西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年均減貧117萬人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南寧10月7日電 題:精準發力「拔窮根」——廣西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年均減貧117萬人

  新華社記者何偉

  廣西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2年—2017年,廣西減少貧困人口704萬人,年均減貧逾117萬人。目前,還有26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地廣大幹部群眾正圍繞「精準」二字,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全面提高脫貧質量,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文章

  「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廣西壯族自治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用非常之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近日,記者在廣西蒼梧縣「老鄉家園」石橋集中安置小區,遇見正在裝修新房的旺甫鎮勝坡村貧困戶黃梓新,他興奮地對記者說:「過段時間裝修好了就可搬遷入住,附近的玩具廠正在招工,我和愛人計劃去報名。」

  為解決後續產業問題,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黃梓新從縣農信社獲得小額信用貸款5萬元加入了一家合作社,一年可分紅4000元。黃梓新所說的玩具廠,就是位於縣扶貧產業園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聯志億套玩具生產項目,離石橋集中安置小區只有幾百米,目前廠房建設等已經完成,不久即將投產,可提供約3000個就業崗位,每人月工資2600元—4700元,幫助安置小區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蔣家柏說,廣西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做好脫貧攻堅路線圖設計,下「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把精準貫穿於識貧、扶貧、脫貧全過程,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

  為確保脫貧質量,廣西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建立了督查暗訪、協調和通報「三項制度」。2016年7月開始,廣西成立2個脫貧攻堅督查組,每周不打招呼、定期開展督查暗訪,並進行「紅黑榜」通報。兩年多來,數十個單位和縣(市、區)被「黑榜」通報。

  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6年廣西111萬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數排全國第一位;2017年,廣西減少貧困人口9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7.9%下降到5.7%。在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成效考核中,廣西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8個「綜合評價好」的省區之一。

  產業扶貧「換窮業」 易地搬遷「挪窮窩」

  產業扶貧是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的根本手段。自治區扶貧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楊宏博說:「目前全區貧困戶中產業覆蓋率為75%,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全覆蓋,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在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龍州縣水口鎮共和村那板屯,每天早上8點多,貧困戶農祖明開著摩託三輪車到水口互市貿易區拉貨,一天多則能掙160元-200元,少則收入70元-80元。

  農祖明2015年開始做邊貿生意,他愛人第二年也加入進來。靠參與邊貿,他家去年收入四五萬元。目前脫貧的農祖明已成為村屯致富帶頭人。

  崇左市委常委、龍州縣委書記秦昆說,目前全縣2萬多人從事邊境貿易,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四分之一,邊貿扶貧有效助力邊民脫貧致富。

  針對「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的地區,廣西堅持搬遷與發展並重,著力加強產業配套和就業安置。在貴港市港北區移民安置小區「老鄉家園」,記者看到幾棟嶄新的樓房,還配套建設「扶貧車間」,並將13.6畝菜地劃分為290份「微田園」給移民搬遷貧困戶種菜,解決他們的「菜籃子」問題。來自港北區奇石鄉的51歲貧困戶曾鳳麗說:「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業,熟練後一天能織上百雙手套,差不多掙50塊錢。」

  貴港市港北區水庫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長陸色燕說:「移民搬遷後,還解決貧困戶就業和吃菜等問題,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粵桂扶貧協作成效明顯

  同飲珠江水,兩廣一家親。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粵桂攜手前行,堪稱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範。

  廣東江門市對口幫扶廣西龍州縣,為龍州北部灣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提供1000萬元援助款,資助貧困戶從公司購買食用菌棒、建立專業合作社。公司副總經理陳元鵬說,公司目前有240多名員工,其中近一半是當地貧困戶,從事食用菌生產、銀耳種植和後續深加工等。來自下凍鎮春秀村的貧困戶蒙彩桃說,公司離家只有5公裡,現在每月收入3200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2017年,廣東省新增江門、肇慶、湛江、茂名4市所轄縣(區)幫扶廣西1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實現對廣西3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結對幫扶全覆蓋。

  楊宏博表示,2017年以來,廣西與廣東企業籤約合作的項目累計達1793個,總投資額3942.9億元,累計到位資金3873.3億元。同時,粵桂勞務協作已實現精準對接。據統計,廣東吸納廣西勞務人員超過450萬人次,有組織地從貧困縣吸納勞動力超過15萬人次,務工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

相關焦點

  • 中國精準扶貧經驗幫助東南亞國家減貧
    近年來,中國和寮國不斷加強在扶貧領域的交流合作。2017年9月,廣西負責實施的中國援寮國減貧示範合作項目在萬象市版索村和琅勃拉邦省象龍村啟動,旨在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開展技術援助。 49歲的版索村村民妮·坎帕馮莎參加了由20多戶村民組成的織布小組,作為一項副業,妮·坎帕馮莎一年增加收入約4000元人民幣。
  • 廣西精準識別粵桂協作援老減貧等多項工作獲...
    在減貧成果取得連戰連捷的同時,廣西幹部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經驗,轉化為具體的樣本,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讓各地受啟發、找差距、找方向,看有典型,學有榜樣。廣西多項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扶貧經驗得到中央領導批示並在全國宣傳推廣,還為東亞減貧作出了巨大貢獻。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年均減貧逾千萬人
    賀俊怡 攝 (新中國7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年均減貧逾千萬人中新社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國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年均減貧逾千萬人。
  • 貴州實施精準扶貧助166萬人脫貧 告別「大水漫灌」
    為儘快改變貧困面貌,貴州提出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的精準扶貧政策,2013年貴州省減貧效果明顯,貴州全省共有166萬人實現脫貧,貧困人口已降至757萬人。  在2011年中國確立的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涉及貴州的就有3個。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是2020年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短板」。
  • 「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的脫貧實踐:5年減貧680萬人
    (新中國70年)「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的脫貧實踐:5年減貧680萬人  中新社長沙8月6日電 題:「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的脫貧實踐:5年減貧680萬人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鄧霞  年過六旬、腿腳不便的楊秀富和妻子在位於武陵山腹地的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裡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每天能掙上一兩百元
  • 黑龍江:「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楊海全 攝 2012年當年減貧人口15萬人、2013年15萬人、2014年29萬人、2015年34萬人、2016年4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4.4%下降到如今的3.2%……過去的五年間,黑龍江重點解決「大水漫灌,沙灘流水不到頭」問題,堅持用「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 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
    二是將促進婦女發展作為中國特色減貧之路的重要經驗,指出「堅持政府主導,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開展大規模專項扶貧行動,針對特定人群組織實施婦女兒童、殘疾人、少數民族發展規劃」。三是把婦女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體力量,強調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當前全黨全國的重要任務,廣大婦女應該在其中激揚巾幗之志、凝聚巾幗之力、彰顯巾幗之美。
  • 精準把脈拔「窮根」——南寧市國土資源局助力脫貧攻堅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對照國家和自治區脫貧摘帽的標準,任務艱巨。南寧市國土資源局充分運用部門職能和行業資源,採取對口幫扶、增減掛鈎、信息化扶貧等措施,以超常規之策、舉全系統之力狠下功夫,「號脈」對症拔「窮根」,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多年來,伊利集團按照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提出的「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要求,以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結合貧困地區的產業特徵,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帶動貧困群眾拔掉「窮根」,同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就業扶持等,「精準滴灌」,脫真貧、真脫貧,努力實現全面脫貧和不返貧的目標。
  • 精準扶貧誓讓廣西窮山換新顏
    廣西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八山一水一分田」,集「老、少、邊、山、窮、庫」多種困難於一身。今年全國「兩會」後,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啟動。與此同時,廣西發出了新一輪精準扶貧的動員令,國家稅務總局也發出通知,號召稅務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積極投入扶貧攻堅戰。
  • 精準扶貧還要在「準」字上下功夫
    央廣網最近刊發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精準扶貧東風勁 自強奮鬥拔窮根》介紹了寧夏農村昔日的特困戶馬天志借著精準扶貧的東風,苦幹實幹,不但擺脫了貧困,還成為十裡八鄉奔小康路上的「致富帶頭人」的先進事跡,再一次證明精準扶貧在「準」字上下功夫的關鍵所在。
  • 先行示範強擔當 精準發力見實效——廣東深圳幫扶廣西百色、河池紀實
    在廣東持續幫扶廣西20多年的基礎上,2016年9月起,根據中央決策部署,粵桂扶貧協作由深圳市牽頭負責,重點對口幫扶廣西百色、河池兩個地級市的17個縣市區,共1438個貧困村、137.3萬人。4年來,深圳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對準百色、河池貧困源頭精準發力,通過資金支持、產業合作、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教育幫扶等多種方式,以先行示範的標準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紮實成效。
  • 邯鄲精準發力壓實責任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告別往昔「窮日子...
    「十三五」之初,邯鄲市共有6個貧困縣(區),包括大名縣和魏縣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雞澤縣、館陶縣、廣平縣、肥鄉區4個省級貧困縣(區),有貧困村53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8萬人。5年來,邯鄲市精準發力,完成脫貧攻堅歷史性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 景德鎮精準推進脫貧減貧「六大行動」
    記者從會上獲悉,景德鎮市堅持「長短結合」脫貧減貧方略,推進「1 5」脫貧減貧模式全覆蓋,堅定不移推進「四個一」產業扶貧工程質量大提升,不折不扣精準推進脫貧減貧「六大行動」,以答卷者的擔當、奮鬥者的姿態,穩定扶貧機制,鞏固脫貧成效。目前,全市現行標準下27284名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8個省級貧困村脫貧退出。推進「1 5」脫貧減貧模式全覆蓋。
  • 慶雲:「三幫一」扶貧助學力拔窮根
    就在一家人陷入困境的時候,慶雲縣實施「三幫一」扶貧助學機制,專門幫扶像黃平凱、黃迎迎這樣的貧孤學子。「我和姐姐都有專門的機關幹部、老師和企業家結對幫扶,縣裡每年還資助姐姐6000塊錢學費,資助我3000塊錢學費,我們再也不用為上學發愁了。」黃平凱高興地說。讓貧孤學子上得起學,這在慶雲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已是常態。
  • 「造血式」產業扶貧之碧桂園精準扶貧廣西百色樣本
    隨後,碧桂園廣西區域於5月31日正式成立碧桂園田東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指揮部,在廣東省扶貧辦、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聯及田東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結合田東縣當地優勢,碧桂園以智力幫扶、技能提升為主,促進田東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探索「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田東扶貧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 上林縣:精準扶貧摘窮帽 腳步鏗鏘奔小康 - 縣區動態 - 廣西南寧市...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上林貧困群眾描繪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幸福畫卷。作為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5年底,上林縣有貧困村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萬餘戶12.2萬餘人,貧困發生率20.71%。「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是該縣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發展機遇。
  •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精準扶貧加速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是人類減貧事業的重要成員,中國的扶貧開發是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脫貧攻堅成效直接影響著全球貧困治理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七億多人擺脫貧困,佔全球貧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 助力金融精準扶貧 勇擔大行責任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等戰略,再到「十四五」實現高質量發展,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撐。國有銀行是金融領域的「國家隊」,貫徹國家戰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 決勝「伊起小康」 伊利精準扶貧再獲國務院扶貧辦肯定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毫不鬆懈,持續加力,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龍頭乳企,伊利集團率先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探索實踐產業扶貧發展之路,助力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