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紹毅
【摘要】:在山水畫的學習過程中,大家估計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雖然學習了很多年,還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構圖。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又找不到根本的解決辦法,非常焦慮。其實,這個問題不只是你一人遇到,而是所有學習山水畫的朋友都碰到的問題,根本原因在於你不會「移步換景」。本文對此作一簡單探討,歡迎諸方家批評指正!
關鍵詞:山水畫;構圖;經營位置;移步換景;
如想了解和學習更多關於書畫的用筆要領和技巧,別忘了評論和關注!下期更精彩!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一、何為山水畫的「構圖」?
所謂的「構圖」,是指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如何在一張空白的宣紙上,恰如其分的安排山石、林木、道路、橋梁、人物點景等。
古人不叫「構圖」,稱之為「經營位置」,是謝赫的「六法」之一,非常重要。
大家或許都看過古代和當代的許多山水畫作品,為何古人的構圖說那麼的自然天成、意境深遠,讓人心曠神怡,非常舒服。反觀當代的「展覽山水畫」竟然索然無味,看過即忘,不能反覆玩味。其原因何在?其實關鍵是,古人善於「移步換景」,用心經營,符合天道,當然經得起反覆推敲和玩味了。
元 黃公望《層巒秋靄圖》
二、什麼是「移步換景」,對山水畫構圖的影響有多大?
何為「移步換景」?古人所說的「移步換景」,最早出現在文學上,如詩歌和遊記的一種常用寫作手法。作者的觀察點說隨著遊覽地點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轉移,讀者能感悟到一幅幅多姿多彩、不斷運動著的全景畫面。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真正把「移步換景」作為繪畫理論來論述的,就是北宋的郭熙、郭思父子,他們在《林泉高致》中說道:
山近看如此,遠數裡看又如此,遠十數裡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
這就是中國山水畫家的對物象的審美觀照,不像西方繪畫那樣採用固定的視點,而是採用「移步換景」的,不斷遊走的動態視點,也就是所謂的「散點透視」。這種構圖法則,可以非常靈活把自己的對自然山川獨特感悟形諸筆端,可以在有限的尺幅內,展現出無限的意境。這就是中國山水畫優於西方繪畫的重要特徵之一,當然還有筆墨精神更是西方繪畫所不具備的。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移步換景」的構圖法則,對山水畫的丘壑布置具有重大影響:
第一是超越時空的限制,真正達到與天地精神獨相往來的極高追求;
第二是引發畫家身體性的投入,讓畫面可觀可遊;
第三是可以發揮畫家的無限想像空間,以暗示或象徵性的物象來寄託作者的人生理念。
真正具有「移步換景」的山水繪畫作品,一定是超越時空的限制的,諸如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倪瓚的《容膝齋圖》等等,無一不是觀者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和啟發。作者當時的創作意圖,其雄健剛強的筆墨,躍然絹帛上,穿越上千年的時間限制來與我們交流,猶如眼前。
元 倪瓚《容膝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由於他們全身心的投入繪畫創作,其畫面的位置經營宛如天成,非常自然得體。觀賞這樣的畫作,人的精神境界不知不覺的得到極大的提升,內心的塵垢蕩然無存。
歷代山水大家的作品,他們的構圖都諳熟「移步換景」的構圖法則,完全符合大眾的審美觀照,讓人極為舒暢,精神煥發。在悉心品讀過程中,你就會不斷發現許多精彩物象,這些精彩之筆,恰恰就是你內心深處久違的天性,讓你久久不能平靜,回味無窮。
二、結語。
總而言之,山水畫的構圖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把古人的丘壑位置進行「搬前挪後」,就會顯得非常的不自然。其實,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對「移步換景」不了解,不明白。一旦你真正掌握了「移步換景」的構圖原則,你的山水畫境界就會提升幾個檔次,再也不怕青天對白紙的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