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說—「寺廟道觀中的素齋」

2020-12-03 南說飲食養生

寺廟道觀中的素齋

1

在中國,素食起始於「無為而清靜」,「蔬食以遨遊,泛若不系之舟」的道家思想。在三千年前的周朝,素食就與齋戒聯繫在了一起,在齋戒期間要素食。《禮記·坊記》:「齊(齋)戒以事鬼神。」齋戒事先數日要沐浴、更衣、獨寢、戒酒、素食。同時,《儀禮·喪服》中規定,辦喪事期間也要吃素。三千年前的古籍《詩經》中早就有素餐之說,只不過最早的素餐、素食,是供奴隸們食用的粗劣飯食。所以說,中國素食的起源,其實並非在寺院。佛教自漢代始傳入中國的時候,素食素餐早已有之。

素食素齋

據佛學經典《戒律廣本》中記,其實佛祖並沒有要求僧侶和信眾們一定食素。最早釋迦牟尼與他的弟子們都是每天早晨沿門託缽,接受百姓們的供奉。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遇葷吃葷,遇素吃素,寺院內是不開夥的。漢代後佛教初入中國,來自西域的沙門極守戒律,寺院內不準積蓄錢財,不許做飯,三餐都是靠託缽化緣維持生活的。西晉之後,佛教日盛,寺院日多。許多寺院建於名山大川之中,遠離人市煙火,乞食之制難行,才開始自辦夥食。寺院自辦食堂,取「香積佛及香飯之義」,故夥房稱為「香積廚」。寺院設有「香積廚」後,也並非只吃素不茹葷。佛典《十誦律》中說,凡是沒有看見、沒有聽見、沒有懷疑是殺生的肉,就是淨肉,淨肉就可以吃。

2

僧人吃素,其實是由梁武帝蕭衍所倡導。梁武帝(464—549年 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晚年篤信佛教,甚至曾三次放棄皇位,捨身於建康(今南京)同泰寺為奴,但都被朝廷以重金贖回。當時梁武帝以佛教大護法、大教主的身份自居,下詔書命令天下僧人不得食葷,其詔書《斷酒肉文》中說:「我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猶自肉。」梁武帝最終以皇權,強制寺院禁斷了酒肉。從此之後,大部分佛教徒能堅持素食。但是在元、明代之前,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僧人是喜愛食葷的。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好友佛印大和尚(1032—1098年)就燒得一手很好的紅燒肉,而且以喜愛食肉著稱。素齋或齋菜,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宮觀中的素食,素齋為中國素菜的「全素派」。一千多年來,佛教寺院的素菜不斷改進和提高,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風味,形成了講究「全素」,禁用「五葷」調味的「寺院素菜」,也稱「齋菜」,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被譽為中國烹飪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隨著素食原料的不斷增加豐富。隋、唐時期的寺院素菜已形成獨特風味。到明清時期,寺院素饌已形成一個獨特的菜餚譜系,許多名品成了所在寺院的代表作,為世人所稱譽,與尚在形成階段的我國四大菜系,幾乎可以並駕齊驅。

羅漢菜

3

院素饌又稱佛菜、釋菜、福菜,製作十分精細。六朝時期,由於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提倡素食,建康城(今南京)內外,不論是宮廷、寺院或民間,「吃素」之風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實際上當時建康地區的佛教寺院已經超過五百處之多,各個寺院都講究製作素齋,並形成攀比之風。相傳,建康城的建業寺,就有位僧廚以製作素饌而聞名,用一種瓜,可做出幾十種菜。

素齋

據史料記載,嵩山少林寺的僧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後招待過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乾隆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當年十三棍僧救駕之恩,親率魏徵、秦瓊等人拜訪少林寺。曇宗和尚以60款素菜擺設「蟠龍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前往少林寺尋訪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1201—1275年),寺中為其特設「飛龍宴」,多達90道菜。據《清稗類鈔》記載,清朝「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為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當時如北京法源寺的口蘑鍋巴、南京報恩寺的軟香糕、鎮江定惠庵的冬瓜素麵、南京曉堂和尚的牛首豆腐乾、蕪湖太庵和尚的炒腿蘑菇等都非常有名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天寧寺,「主僧以素進」,乾隆帝「食而甘之」,乃笑語曰:「蔬菜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矣。」可見寺院素饌之精美。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替自己營造「孝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把鐘山南邊獨龍阜玩珠峰下的古廟開善寺遷移至東麓,即今日的靈谷寺。在寺內建有「積香廚」(寺廟的食堂),規模甚大,寺內僧眾終年素食。由於製作的素菜十分考究,烹調精細,有「鮮香味美,清爽適口,鏤月裁雲、色彩悅目」之美譽。因此慕名來靈谷寺上香和品嘗素菜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在寺旁開設了一家名叫「深松居」的素菜館,名聲大噪,並留下了「喜飧香積伊蒲饌」、「 入寺尋幽載酒行」等著名讚美詩句。六百多年來,「深松居」有盛有衰,開開停停。一直到1983年,南京有關部門擴建了素菜館,培訓了專業廚師,上承六朝餘緒,下應時令風尚,為前來的海內外遊客供應古老獨特的素菜美食。現在的南京「深松居」素菜已經名揚海外。

明、清時期,寺院素菜發展很快,無論從用料的選擇、烹調的技法、外形的美觀,都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素菜成了與四大菜系並立的第五菜系。名剎素饌在當今中國的素餚譜系中也堪稱佼佼者,杭州靈隱寺、廈門南普陀、成都寶光寺、合肥明教寺、九華山化成寺的素饌,都各有千秋;道教中的四川青城山素齋、北京白雲觀的全真素宴、泰山鬥姆宮的素食以及杭州玉皇山福星觀、蘇州玄妙觀、湖北武漢長春觀、西安萬壽八仙宮等宮觀中的素齋,也是各具特色,聞名國內。4

齋菜中最為著名的也是最常見的就是「素燴」,指用十幾種蔬菜、果品和豆製品共同製成的菜餚,在佛教中,此菜稱為「羅漢菜」,暗喻佛教中的十八羅漢;在道教中,則稱為「混元大菜」,暗喻乾坤混元,陰陽和諧,是道觀中逢年過節,大型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頭道菜。素齋菜一般都取名雅致,並多少有些詩意,如白菜配以冬菇、冬筍,冬菇冬筍稱「二冬」,加上雪白的大白菜,叫「二冬白雪」。若加上冬粉絲,又叫「絲雨孤雲」。因為日本人稱冬粉絲為「絲雨」,以諧音「孤」字代替「菇」字。豆腐,在寺院菜中都稱為「蓮花豆腐」,因與蓮花掛起來,豆腐羹就稱做「芙蓉出水」,或者叫「南海金蓮」。髮菜豆腐湯又稱「白璧青絲」,豆腐稱為「白璧」,因女人青絲又稱「雲髻」,又稱做「白璧青雲」。

豆腐羹

「三春一蓮」是具有千年傳承的著名素齋菜餚,由湖北黃梅五祖寺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獨創。五祖寺是禪宗五祖弘忍於唐徽宗五年(654年)所建,當時稱東山寺,後世改稱五祖寺。據《東山志》載,弘忍一生積極倡導素食,「三春一蓮」為五祖所創,故又稱為「五祖四寶」。「燒春菇」,是用東山出產的松乳菇配以荸薺、春筍製作的,三美畢俱,相得益彰,所以又名「素三鮮」;「 煎春卷」,用當地一種叫地菜的野菜作主料,輔以豆乾,配上胡椒、生薑、豆汁等佐料,用青菜葉子或油豆腐皮包成卷,以香油煎制而成;「燙春芽」取一種「佛香椿」鮮葉嫩芽,須在大雨後採摘,洗淨後用沸水燙過,拌以香油、精鹽、白醋、紅醬調拌而成;「白蓮湯」據說須用五祖當年親手所植、五祖寺後白蓮峰頂白蓮池中的白蓮,用白蓮峰飛瀑與飛虹橋下的湧泉交匯成的法泉水,用宜興砂缽,以羅浮鬆松果做燃料,煨湯時松果的清香滲入湯中,回味無窮。南普陀寺(廈門)素菜,聲名遠揚,具有用料樸實簡單、製作精細的特點。1984年香港19家新聞媒體同時報導南普陀素菜,稱南普陀素菜是一種「功夫菜」,就是說很花功夫,製作很精細。南普陀素菜即講究色、香、味、形、神、皿,又注重質、養、聲、境,色彩悅目、味美可口、清鮮超逸、韻致高雅。充分展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素食文化的悠久底蘊。一道菜一個雅名,美味的菜餚和美麗的菜名相映成輝,可以說是神韻高雅,詩情畫意。1962年郭沫若偕同夫人來到廈門南普陀寺觀光。用餐時有一道「當歸香菇麵筋湯」,發現碗內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麵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明月沉入江底,色澤分明,味道更是異常鮮美。有感於這道菜餚的色香味形樣樣俱佳,郭老欣然把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並賦詩一首《遊南普陀》:「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懷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從此,南普陀寺的「半月沉江」一菜聲名遠揚,身價百倍。1980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胡子昂品嘗了千層豆腐皮,即命名為「千層百葉」;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品嘗了香菇冬粉特別欣賞,命名為「絲雨菰雲」。這些命名,即形象又貼切,充滿詩情、景意、禪味。

南普陀寺素菜

杭州西湖邊上的煙霞寺素齋最為有名。煙霞洞的盛名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一位從福建來的僧人名學信,不僅文才出眾,還有一手烹調手藝。他以素餐聞名杭州,不論面菜,學信都親自下廚。民國時期,煙霞寺僧復三主持,繼承發揚了素齋。當時有人以《湖上素食》為題撰文:「湖上寺院之素齋,以煙霞洞為第一,其製法高人一等,味與葷者可以並比,大人先生文人富商,來杭莫不以先嘗為快,故遠近皆知,已早膾炙人口矣。惜其價太昂,自數元至數十元不等,即極普通菜之五六式,亦須酬洋四圓至六圓。」史書《清稗類鈔》中也記載,素齋以杭州煙霞洞之席價最昂貴,「最上者需銀幣五十圓」。5

杭州玉皇山福星觀的道家養生菜,在三四十年代曾名震江南。玉皇山上的道家養生菜系,更是在以餐飲美食文明全國酒樓林立的杭州獨樹一幟。在2016年9月,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上習主席設宴招待各國詭辯。國宴中有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杭州特色菜「蟹釀橙」,深受各國嘉賓的讚賞,其實,這道菜在七十年前,就出現在玉皇山的道家宴上。此菜最早見於南宋時期道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李理山方丈將其挖掘出來,經多次實驗改進,稱為玉皇山道家菜中的精品。類似從古籍中挖掘整理出的傳統菜品有幾十個之多。根據史料記載,三十年代到解放前期,李宗仁、于右任、白崇禧、何應欽、蔣經國及胡宗南等國民政府的要員曾多次上山,專門品嘗道家養生宴。

杭州特色菜「蟹釀橙」

四川成都寶光寺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寶光寺素菜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初即享有盛名。在寺廟的廚師僧人中,有三位殘疾和尚,駝背的達聰和尚和瘸腿跛子青山和尚烹調技藝最精,他倆與成都太慈寺的矮子(殘疾侏儒)惟明和尚並稱為四川的「三大廚僧」。那時,成都的省府要員、軍政頭目、富商巨賈、社會名流等,為了調換口胃,常付出數倍於市內筵席的高價,專程到寶光寺品嘗素筵席,一時形成風氣。在素席上,令人驚嘆的是,那些葷筵席上常有的椒麻雞塊、宮保肉丁、糖醋鯉魚、清蒸全鴨等川味名菜,吃起來卻油而不膩,似葷非葷,清爽可口,齒頰生香。寶光寺素菜既具有我國素菜的淳美特徵,又具有我國主要菜系川菜的風味。其素菜烹飪的方法、種類、輔料、調味品無不受到川菜影響。川菜有一套全面完整的烹調技藝,特別講求菜餚的色、香、味、形。素菜的主要原料為黃豆、麵粉等,要做出象雞、鴨、魚、肉那樣的色、香、味、形,沒有高超的技藝是不行的。

素齋回鍋肉

近代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有文,記他在北京廣濟寺就餐吃素齋,其菜單是:冷盤,一大七小,其七小碟顏色搭配講究,分別是熗芹菜(青綠)、炸杏仁(白)、滷冬筍(奶黃)、酸辣黃瓜(翠綠)、糖拌西紅柿(紅白)、醬蘑菇(奶白)、滷香菇(深褐)。八個熱炒是三色芙蓉(用蛋清、青菜和木耳)、奶油烤菜花、草菇慄子(佐以胡蘿蔔丁、白果)、雪中送炭(綠豆芽兩頭掐淨,上覆香菇切成的黑色絲條)、青椒鳳尾(青椒切成拇指大片,鳳尾菇亦切薄片)、炸素果(豆腐卷捲成扁卷,入油鍋炸)。壓軸是什錦火鍋,以黃豆芽吊湯,鍋內有香菇、粉絲、白菜、菠菜、豆製品等主料輔料十多種,以湯而取勝。素齋中的「素高湯」,都是用豆芽、香菇、胡蘿蔔及各種菌類慢火熬出來的,鮮香無比,並不亞於用豬肘、母雞吊出來的葷高湯。

相關焦點

  • 道觀裡的素齋名菜
    道家眼裡的吃是欲望    素齋,是在僧侶文化的影響下,在文人士大夫的推進下,進入並影響中國人的飲食體系的,道教的道觀菜也是在素齋的影響下形成並完善的。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是從佛祖的教誨中參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痛苦,斷盡一切人生煩惱。他們不反對吃飯,只是提倡素食,即素齋,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養生理念。
  • 杭州寺廟的素齋,蠻落胃的!
    打卡君發現不少夥伴在夏天去寺廟的頻率明顯增高,難道是去求太陽(開玩笑的)。是因為寺廟的飯菜太香了,又清爽又開胃。下面打卡君來安利一波寺廟的素齋吧!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吃不下飯了!素齋就是簡單的三菜一湯,湯品隨意添加,但是不能浪費食物。 在法喜寺和師傅們一起吃齋飯,感受養生清心。
  • 中國齋飯最好吃的寺廟:飽經風霜,「素齋」享譽天下,還不收門票
    中國齋飯最好吃的寺廟:飽經風霜,「素齋」享譽天下,還不收門票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我國有很多的寺廟,大多數人在參觀寺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奔著寺廟的名氣和地位去的。但是在我國卻有這樣的一座寺廟,除了地位非常高,並且還有享譽天下的「齋飯」,有很多的遊客就是為了來到這裡吃一下齋飯的。想必應該很多人猜到這樣的一座寺廟了,它就是南普陀寺,起源於唐代,明末被毀,可以說是經歷了很多風霜的洗禮,飽經風霜!
  • 中國6座最「良心」寺廟,個個免費參觀,素齋吃飽為止
    中國6座最「良心」寺廟,個個免費參觀,素齋吃飽為止中國的佛教經過印度傳入中國,在經過的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佛教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載體,佛教也不例外,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佛教的建築——寺廟了。
  • 中國求姻緣極靈的寺廟,素齋5元一份,張國榮牌位就在此
    寺廟落在半山腰,青巒疊嶂將其環抱,「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古詩中所寫意境莫過於此。連綿梅雨擋不住上香遊客,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不一會又向四面八方離去,寺廟就像是一條船,渡走了一群又一群通向彼岸的船客。
  • 中國求姻緣極靈的寺廟,素齋5元一份,張國榮牌位就在此
    二是寺廟,杭州的人文涵養,一半藏著佛教的光芒。東南佛國的魅力,散發在山湖中的每處角落。寺廟落在半山腰,青巒疊嶂將其環抱,「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古詩中所寫意境莫過於此。寺廟供奉著觀音,是白衣觀音的起源地。中國的寺廟中,觀音道場是最受歡迎的,因為觀音能做的太多,送子、送福、送姻緣,都是尋常百姓最期望得到的。
  • 說到健康,我吃了素齋
    好的素齋,原來是這樣使人身心都舒適。吃過素齋的人我不太了解素齋。對於一個吃過幾頓素齋的中年人來說,心裡還是有些感觸的。這種飲食習慣,據說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大乘佛教,是為了教育「眾生平等、因果輪迴、大慈大悲」而形成的,可分為純蔬菜、雜菜和仿肉三種,根據不同的地方,有寺廟和民間素齋。
  • 來,聊聊素齋
    「指天餕餡」是素包子的最早稱呼。  「指天」為食物之形,含承接西天之意;「餕」為熟食,「餡」為包裹在中間的芯,是包子形成過程中初始之名。  北宋徽宗之前,是沒有素包子稱呼的。那時候,所有素餡包子(包括豆餡包子)統統被稱作酸餡或餕餡。
  • 全國佛教重點寺院,寺廟裡有素齋可以吃,人均大約59元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思明區,緊鄰廈門大學,是閩南佛教的聖地之一。南普陀寺是漢族地區全國佛教重點寺院。寺內的天王殿,有四大天王和彌勒佛;大雄寶殿,殿前有伽藍殿和地藏菩薩殿;大悲殿殿內有供奉千手觀音,上殿需要經過三十多級的臺階。寺院背後是五老峰,登上五老峰,可以俯瞰廈門全景。
  • 杭州美食攻略:去了寺廟,那順便來頓素齋吧!絕對讓你念念不忘!
    導語除了西湖美景外,杭州這個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有很多知名、靈驗的寺廟,比如靈隱寺、法喜寺、香積寺、淨慈寺、聖因寺等等。這些寺廟除了受杭州本地人的香火供養外,外地香客也是絡繹不絕。如果你的旅行行程裡有上面所提到的寺廟禮佛之行,那麼配合著來一頓素齋也是不錯的選擇。
  • 素口之道,儘是禪機,佛門素齋的魅力!
    梁武帝這個人很有意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崇佛的皇帝了,甚至當時的寺廟缺錢的時候,梁武帝就會捨身到寺中做和尚,讓那些大臣拿錢來贖。記載中就曾有梁武帝捨身同泰寺,大臣們以一萬錢贖回來的故事。相傳這位梁武帝讀《楞伽經》時,讀到「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食眾生肉」後非常感動,自己發願吃長素。
  • 這個夏日,崆峒山素齋宴、清修餐等你來品嘗!
    養生崆峒健康素齋中國素菜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西漢時期。這個夏日崆峒山景區為遊客量身定做的素齋宴、清修餐勁爆來襲,回歸自然,清體靜心,獨特的夏季懶人養生之旅,等你來體驗!崆峒山莊崆峒山莊,坐落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崆峒山中臺。崆峒山莊集住宿、休閒、餐飲、娛樂、宴請會友於一體。設有豪華套房、標準間及普通間客房14間。
  • 中國求姻緣最靈的寺廟,張國榮排位也在此,素齋便宜竟鮮為人知
    說起杭州這塊寶地,備受大家喜歡的除了小橋流水人家,還有便是那被杭州的歷史人文薰陶的寺廟。現如今人們似乎越來越喜歡行走在寺廟之中,感受那歷史的滄桑還有那佛教的光芒,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個中國求姻緣最靈的景點,張國榮也在這兒供奉,素齋便宜卻鮮為人知!
  • 浙江一寺廟,沒有門票、香火免費、素齋只有2元,遊客:良心寺廟
    可能因為佛教更加貼近基層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才會如此受到歡迎,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更是發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新建了各種各樣的寺廟。就算是如今仍然有很多的佛教信徒,每當到了節假日的時候也會選擇去一些寺廟景點參拜祈福。但是很多遊客吐槽說:如今很多的寺廟景點商業化氣息太過嚴重,甚至可以說是充滿了銅臭味。
  • 令人驚豔的自助素齋,20元/位天天排隊,「佛系商業」可行嗎?
    一山一水一寺廟,一堂一餐一素齋!遠離城市的喧囂,告別身心疲憊的煩惱,感受寺廟的萬物眾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佛系遊走,擇一素齋堂,拋開魚肉主義的繁複,享受食材原味的素食,已經成為許多佛系人的選擇。偶然,應朋友之邀去了趟素有「東南第一剎」美稱的萬佛寺,簡直被裡面「20元/位」的自助素齋驚豔到了,食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用餐隊伍排著長龍,難道這不是一個又棒又新的「佛系商業」模式嗎?其實,後面搜索了下,自助素食餐已經風靡很多年了,坐落於寺廟內,對外開放的素齋也不少,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
  • 慧能大師談齋與素
    杭州策劃人陳先生,麗水籍,他對吃素理解是不同「三素」:一是宮廷素,麵筋為料,形味均與食品原味相似。二是寺廟素,豆腐、毛芋為料,捏出的雞腿豬蹄唯妙唯俏。有肉邊素,魚邊素,非現在流行全素。三是民間素,即圍繞一葷菜,餘皆蔬果類]在佛教傳入中國時,天子王臣在祭祀前就有齋戒的傳統。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齋」來源於「齊」,主要是「整齊」,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
  • 寺廟道觀「和氣」可治心煩躁(圖)
    當然,古代廣州城中的寺廟道觀的數量遠比現在多,據記載,明清時期廣州城大大小小的宗教場所有一二百處,只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其中大部分都已消失不存。  按照傳統堪輿學的觀點,寺廟周圍非宜居之地,因為寺廟是「陰氣」聚集之處,住得太近會有不利影響。寺廟的「陰氣」是不是不好的東西?住在寺廟附近真的有不利影響嗎?
  • 舌尖上的禪意——五臺山素齋美食
    來自寺廟的素食被稱為"齋",僧侶們在寺廟的園子裡種植蔬菜瓜果,以新鮮蔬果入饌,順時而食,得天之味,處處體現出禪意,清淨自持。這些蔬食菜餚,所展示的不僅是素食之美,更是從舌尖到心靈的返璞歸真。世間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美食和愛一樣溫柔,她是有溫度和靈魂。品味五臺山素齋美食是一種情趣,享受美食是一種幸福。這就是美食的誘惑,更是大自然的饋贈。
  • 《南煙齋筆錄》中的人物你最喜歡誰?
    《南煙齋筆錄》中的人物你最喜歡誰?《南煙齋筆錄》講述的是神秘女老闆陸曼笙所開香料店裡,發生著一件件悲歡離合不可置疑的奇幻故事。陸曼笙南煙齋香料店當家陸曼笙,南煙齋香料店當家,另一個身份是靈媒。幫助末生與素微。漫畫講述了她所開香料店裡發生的一件件悲歡離合不可置疑的奇幻故事。
  • 福鼎深山裡,兩個比丘尼,一頓堪比懷石料理的素齋
    我以為就是任何寺廟都提供的素齋,更何況上午還在金竺寺用過素齋早餐,應該熟門熟路了。這就是靜推薦的素齋?雖然心裡這樣嘀咕著,但是佛家聖地,不敢妄言。這真的是我見過的最小的寺廟之一,一座主殿,一個側殿,還有一個很小的廚房,都是茅草屋頂,古樸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