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道觀中的素齋
1
在中國,素食起始於「無為而清靜」,「蔬食以遨遊,泛若不系之舟」的道家思想。在三千年前的周朝,素食就與齋戒聯繫在了一起,在齋戒期間要素食。《禮記·坊記》:「齊(齋)戒以事鬼神。」齋戒事先數日要沐浴、更衣、獨寢、戒酒、素食。同時,《儀禮·喪服》中規定,辦喪事期間也要吃素。三千年前的古籍《詩經》中早就有素餐之說,只不過最早的素餐、素食,是供奴隸們食用的粗劣飯食。所以說,中國素食的起源,其實並非在寺院。佛教自漢代始傳入中國的時候,素食素餐早已有之。
據佛學經典《戒律廣本》中記,其實佛祖並沒有要求僧侶和信眾們一定食素。最早釋迦牟尼與他的弟子們都是每天早晨沿門託缽,接受百姓們的供奉。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遇葷吃葷,遇素吃素,寺院內是不開夥的。漢代後佛教初入中國,來自西域的沙門極守戒律,寺院內不準積蓄錢財,不許做飯,三餐都是靠託缽化緣維持生活的。西晉之後,佛教日盛,寺院日多。許多寺院建於名山大川之中,遠離人市煙火,乞食之制難行,才開始自辦夥食。寺院自辦食堂,取「香積佛及香飯之義」,故夥房稱為「香積廚」。寺院設有「香積廚」後,也並非只吃素不茹葷。佛典《十誦律》中說,凡是沒有看見、沒有聽見、沒有懷疑是殺生的肉,就是淨肉,淨肉就可以吃。
2
僧人吃素,其實是由梁武帝蕭衍所倡導。梁武帝(464—549年 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晚年篤信佛教,甚至曾三次放棄皇位,捨身於建康(今南京)同泰寺為奴,但都被朝廷以重金贖回。當時梁武帝以佛教大護法、大教主的身份自居,下詔書命令天下僧人不得食葷,其詔書《斷酒肉文》中說:「我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猶自肉。」梁武帝最終以皇權,強制寺院禁斷了酒肉。從此之後,大部分佛教徒能堅持素食。但是在元、明代之前,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僧人是喜愛食葷的。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好友佛印大和尚(1032—1098年)就燒得一手很好的紅燒肉,而且以喜愛食肉著稱。素齋或齋菜,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宮觀中的素食,素齋為中國素菜的「全素派」。一千多年來,佛教寺院的素菜不斷改進和提高,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風味,形成了講究「全素」,禁用「五葷」調味的「寺院素菜」,也稱「齋菜」,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被譽為中國烹飪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隨著素食原料的不斷增加豐富。隋、唐時期的寺院素菜已形成獨特風味。到明清時期,寺院素饌已形成一個獨特的菜餚譜系,許多名品成了所在寺院的代表作,為世人所稱譽,與尚在形成階段的我國四大菜系,幾乎可以並駕齊驅。
3
院素饌又稱佛菜、釋菜、福菜,製作十分精細。六朝時期,由於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提倡素食,建康城(今南京)內外,不論是宮廷、寺院或民間,「吃素」之風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實際上當時建康地區的佛教寺院已經超過五百處之多,各個寺院都講究製作素齋,並形成攀比之風。相傳,建康城的建業寺,就有位僧廚以製作素饌而聞名,用一種瓜,可做出幾十種菜。
據史料記載,嵩山少林寺的僧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後招待過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乾隆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當年十三棍僧救駕之恩,親率魏徵、秦瓊等人拜訪少林寺。曇宗和尚以60款素菜擺設「蟠龍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前往少林寺尋訪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1201—1275年),寺中為其特設「飛龍宴」,多達90道菜。據《清稗類鈔》記載,清朝「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為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當時如北京法源寺的口蘑鍋巴、南京報恩寺的軟香糕、鎮江定惠庵的冬瓜素麵、南京曉堂和尚的牛首豆腐乾、蕪湖太庵和尚的炒腿蘑菇等都非常有名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天寧寺,「主僧以素進」,乾隆帝「食而甘之」,乃笑語曰:「蔬菜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矣。」可見寺院素饌之精美。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替自己營造「孝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把鐘山南邊獨龍阜玩珠峰下的古廟開善寺遷移至東麓,即今日的靈谷寺。在寺內建有「積香廚」(寺廟的食堂),規模甚大,寺內僧眾終年素食。由於製作的素菜十分考究,烹調精細,有「鮮香味美,清爽適口,鏤月裁雲、色彩悅目」之美譽。因此慕名來靈谷寺上香和品嘗素菜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在寺旁開設了一家名叫「深松居」的素菜館,名聲大噪,並留下了「喜飧香積伊蒲饌」、「 入寺尋幽載酒行」等著名讚美詩句。六百多年來,「深松居」有盛有衰,開開停停。一直到1983年,南京有關部門擴建了素菜館,培訓了專業廚師,上承六朝餘緒,下應時令風尚,為前來的海內外遊客供應古老獨特的素菜美食。現在的南京「深松居」素菜已經名揚海外。
明、清時期,寺院素菜發展很快,無論從用料的選擇、烹調的技法、外形的美觀,都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素菜成了與四大菜系並立的第五菜系。名剎素饌在當今中國的素餚譜系中也堪稱佼佼者,杭州靈隱寺、廈門南普陀、成都寶光寺、合肥明教寺、九華山化成寺的素饌,都各有千秋;道教中的四川青城山素齋、北京白雲觀的全真素宴、泰山鬥姆宮的素食以及杭州玉皇山福星觀、蘇州玄妙觀、湖北武漢長春觀、西安萬壽八仙宮等宮觀中的素齋,也是各具特色,聞名國內。4
齋菜中最為著名的也是最常見的就是「素燴」,指用十幾種蔬菜、果品和豆製品共同製成的菜餚,在佛教中,此菜稱為「羅漢菜」,暗喻佛教中的十八羅漢;在道教中,則稱為「混元大菜」,暗喻乾坤混元,陰陽和諧,是道觀中逢年過節,大型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頭道菜。素齋菜一般都取名雅致,並多少有些詩意,如白菜配以冬菇、冬筍,冬菇冬筍稱「二冬」,加上雪白的大白菜,叫「二冬白雪」。若加上冬粉絲,又叫「絲雨孤雲」。因為日本人稱冬粉絲為「絲雨」,以諧音「孤」字代替「菇」字。豆腐,在寺院菜中都稱為「蓮花豆腐」,因與蓮花掛起來,豆腐羹就稱做「芙蓉出水」,或者叫「南海金蓮」。髮菜豆腐湯又稱「白璧青絲」,豆腐稱為「白璧」,因女人青絲又稱「雲髻」,又稱做「白璧青雲」。
「三春一蓮」是具有千年傳承的著名素齋菜餚,由湖北黃梅五祖寺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獨創。五祖寺是禪宗五祖弘忍於唐徽宗五年(654年)所建,當時稱東山寺,後世改稱五祖寺。據《東山志》載,弘忍一生積極倡導素食,「三春一蓮」為五祖所創,故又稱為「五祖四寶」。「燒春菇」,是用東山出產的松乳菇配以荸薺、春筍製作的,三美畢俱,相得益彰,所以又名「素三鮮」;「 煎春卷」,用當地一種叫地菜的野菜作主料,輔以豆乾,配上胡椒、生薑、豆汁等佐料,用青菜葉子或油豆腐皮包成卷,以香油煎制而成;「燙春芽」取一種「佛香椿」鮮葉嫩芽,須在大雨後採摘,洗淨後用沸水燙過,拌以香油、精鹽、白醋、紅醬調拌而成;「白蓮湯」據說須用五祖當年親手所植、五祖寺後白蓮峰頂白蓮池中的白蓮,用白蓮峰飛瀑與飛虹橋下的湧泉交匯成的法泉水,用宜興砂缽,以羅浮鬆松果做燃料,煨湯時松果的清香滲入湯中,回味無窮。南普陀寺(廈門)素菜,聲名遠揚,具有用料樸實簡單、製作精細的特點。1984年香港19家新聞媒體同時報導南普陀素菜,稱南普陀素菜是一種「功夫菜」,就是說很花功夫,製作很精細。南普陀素菜即講究色、香、味、形、神、皿,又注重質、養、聲、境,色彩悅目、味美可口、清鮮超逸、韻致高雅。充分展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素食文化的悠久底蘊。一道菜一個雅名,美味的菜餚和美麗的菜名相映成輝,可以說是神韻高雅,詩情畫意。1962年郭沫若偕同夫人來到廈門南普陀寺觀光。用餐時有一道「當歸香菇麵筋湯」,發現碗內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麵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明月沉入江底,色澤分明,味道更是異常鮮美。有感於這道菜餚的色香味形樣樣俱佳,郭老欣然把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並賦詩一首《遊南普陀》:「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懷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從此,南普陀寺的「半月沉江」一菜聲名遠揚,身價百倍。1980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胡子昂品嘗了千層豆腐皮,即命名為「千層百葉」;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品嘗了香菇冬粉特別欣賞,命名為「絲雨菰雲」。這些命名,即形象又貼切,充滿詩情、景意、禪味。
杭州西湖邊上的煙霞寺素齋最為有名。煙霞洞的盛名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一位從福建來的僧人名學信,不僅文才出眾,還有一手烹調手藝。他以素餐聞名杭州,不論面菜,學信都親自下廚。民國時期,煙霞寺僧復三主持,繼承發揚了素齋。當時有人以《湖上素食》為題撰文:「湖上寺院之素齋,以煙霞洞為第一,其製法高人一等,味與葷者可以並比,大人先生文人富商,來杭莫不以先嘗為快,故遠近皆知,已早膾炙人口矣。惜其價太昂,自數元至數十元不等,即極普通菜之五六式,亦須酬洋四圓至六圓。」史書《清稗類鈔》中也記載,素齋以杭州煙霞洞之席價最昂貴,「最上者需銀幣五十圓」。5
杭州玉皇山福星觀的道家養生菜,在三四十年代曾名震江南。玉皇山上的道家養生菜系,更是在以餐飲美食文明全國酒樓林立的杭州獨樹一幟。在2016年9月,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上習主席設宴招待各國詭辯。國宴中有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杭州特色菜「蟹釀橙」,深受各國嘉賓的讚賞,其實,這道菜在七十年前,就出現在玉皇山的道家宴上。此菜最早見於南宋時期道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李理山方丈將其挖掘出來,經多次實驗改進,稱為玉皇山道家菜中的精品。類似從古籍中挖掘整理出的傳統菜品有幾十個之多。根據史料記載,三十年代到解放前期,李宗仁、于右任、白崇禧、何應欽、蔣經國及胡宗南等國民政府的要員曾多次上山,專門品嘗道家養生宴。
四川成都寶光寺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寶光寺素菜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初即享有盛名。在寺廟的廚師僧人中,有三位殘疾和尚,駝背的達聰和尚和瘸腿跛子青山和尚烹調技藝最精,他倆與成都太慈寺的矮子(殘疾侏儒)惟明和尚並稱為四川的「三大廚僧」。那時,成都的省府要員、軍政頭目、富商巨賈、社會名流等,為了調換口胃,常付出數倍於市內筵席的高價,專程到寶光寺品嘗素筵席,一時形成風氣。在素席上,令人驚嘆的是,那些葷筵席上常有的椒麻雞塊、宮保肉丁、糖醋鯉魚、清蒸全鴨等川味名菜,吃起來卻油而不膩,似葷非葷,清爽可口,齒頰生香。寶光寺素菜既具有我國素菜的淳美特徵,又具有我國主要菜系川菜的風味。其素菜烹飪的方法、種類、輔料、調味品無不受到川菜影響。川菜有一套全面完整的烹調技藝,特別講求菜餚的色、香、味、形。素菜的主要原料為黃豆、麵粉等,要做出象雞、鴨、魚、肉那樣的色、香、味、形,沒有高超的技藝是不行的。
近代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有文,記他在北京廣濟寺就餐吃素齋,其菜單是:冷盤,一大七小,其七小碟顏色搭配講究,分別是熗芹菜(青綠)、炸杏仁(白)、滷冬筍(奶黃)、酸辣黃瓜(翠綠)、糖拌西紅柿(紅白)、醬蘑菇(奶白)、滷香菇(深褐)。八個熱炒是三色芙蓉(用蛋清、青菜和木耳)、奶油烤菜花、草菇慄子(佐以胡蘿蔔丁、白果)、雪中送炭(綠豆芽兩頭掐淨,上覆香菇切成的黑色絲條)、青椒鳳尾(青椒切成拇指大片,鳳尾菇亦切薄片)、炸素果(豆腐卷捲成扁卷,入油鍋炸)。壓軸是什錦火鍋,以黃豆芽吊湯,鍋內有香菇、粉絲、白菜、菠菜、豆製品等主料輔料十多種,以湯而取勝。素齋中的「素高湯」,都是用豆芽、香菇、胡蘿蔔及各種菌類慢火熬出來的,鮮香無比,並不亞於用豬肘、母雞吊出來的葷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