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國史,這套《哈佛中國史》顯然技高一籌

2020-10-13 美術史知識大全

4位國際知名漢學家,

萃集西方半世紀中國史研究成果,

6個鮮明帝國時代,

兩千年起落興衰,

全球史角度重寫「世界中國史」,

引導世界重新思考當下中國。

葛兆光、鄧小南、李伯重、趙世瑜等

20位中國史學者推薦。

這是一套完整的中國古代通史著作

系統地講述了中國古代從秦至清的諸代王朝歷史,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活等,編排圖文並茂,文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它敘述的起點自公元前221年,直至20世紀初期,涵蓋中國古代2000多年興衰歷程分為六個帝國時代——早期秦漢古典時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國大唐、儒家時代宋朝的社會轉型、氣候變遷下的元明帝國和成就斐然的大清王朝,進而串起兩千年中華文明跌宕起伏的榮辱命運。

《哈佛中國史》叢書出版後獲得很多讚譽,被稱為「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堪稱哈佛大學出版社的典範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數十所世界知名大學指定為中國史課程教材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美國歷史評論》《亞洲研究》等近百家媒體爭相報導。《文學評論》盛讚這套書「為哈佛大學出版社帶來了至高的榮譽,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國」

4位國際知名漢學家,傾十年之功打造

卜正民(Timothy Brook),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從孔飛力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歷任多倫多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校教授,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現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聖約翰學院歷史系教授,兼聖約翰神學院院長。學術視野廣闊,主要從事亞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明代社會和文化史、「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的佔領等。

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師從何炳棣,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美國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史丹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他的研究關注中國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長從政治和社會層面考察中國問題。

迪特·庫恩(Dieter Kuhn),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學工作與任教。德國著名漢學家,專精宋史,尤為擅長物質文化史與科技史。現任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教授。

羅威廉(William T. Row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當代美國有影響的漢學家之一。他同時也是《晚期中華帝國》(Late Imperial China)雜誌主編、《近代中國》(Modern China)和《城市史雜誌》(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史。

中外學者力薦

透過海外中國學家對「中國/歷史」的敘述,我們不僅看到了「異域之眼」中的「中國史」,而且看到了塑造「中國史」背後的理論變化,也看到了重寫「中國史」背後的世界史/全球史背景。其實,當他們用流行於西方的歷史觀念和敘述方法來重新撰寫中國史的時候,另一個「世界中的中國史」就產生了。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歷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

不似「劍橋中國史」皇皇十餘卷深奧厚重,作者甚眾,而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最能反映世界漢學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漢學最高水準,每個斷代僅由一人一氣呵成,專為普通讀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國而作。

——包弼德,美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權威、詳盡的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叢書一直被奉為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六卷本中國史以一種新鮮、緊湊、易讀的方式涵蓋了公元前2世紀到20世紀初期中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進程。

——獨立學者查爾斯• W.海福特

這一精彩的由著名漢學家卜正民教授主編的「哈佛中國史」叢書,為哈佛大學出版社帶來了至高的榮譽。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國。

——歷史學者喬納森·米爾斯基

《哈佛中國史》叢書專為普通讀者而作,語言生動活潑,文風簡明精悍,結構精緻合理,極富故事性和啟發性,是一套給大眾讀者的權威、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

叢書共六卷,分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個時代分野,上至秦朝統一,下至清朝終結,以一種新鮮、緊湊、好讀的方式涵蓋了公元前2世紀至20世紀初期中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進程。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是叢書第一卷。作者陸威儀將秦、漢兩個早期帝國置於全球史、中國史的整體視野中進行考察,筆法精細,見解精到,為我們重新認識早期中華帝國提供了廣闊而獨特的視角。

《分裂的帝國:南北朝》是叢書第二卷。作者陸威儀認為,「南北朝」這一名稱儘管反映了這個時期政治分裂的事實,但它同樣表明中華文化領域的擴張和多樣化,並將其視為帝制中國歷史上極具開創性的、劃時代的時期。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是叢書第三卷。站在中國的外圍來觀察和描述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的諸層面,重點從海陸貿易、宗教和文化等面向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浪漫氣息的帝國景象。

《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是叢書第四卷。從10 世紀唐代後期到宋帝國早期,中國發生的轉變標誌著中華帝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具決定性的斷裂,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並界定宋代是一個轉型朝代。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是叢書第五卷。探討了中國古代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是近年來元明史研究領域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佳之作。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是叢書的末卷。本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本書堪稱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人都說北美漢學,有三個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者:史景遷、孔飛力,還有一位,就是卜正民

讀者會在這一套書中見證朝代興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書中那樣只看到皇帝和大將軍們的傳奇故事。

——卜正民 中文版總序(節選)

哈佛中國史

原價408元/套

小編力薦:338元/套

重要提醒:由於新疆、西藏路途偏遠,運費較貴,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購買,每套書需補收30元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感謝您的理解!

小編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滿意,可聯繫寄件人處理;

2、7天內可與寄件人協商退貨,15天內仍為您保留換貨的權利;

3、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優先合作順豐快遞或德邦快遞,一定不讓您久等!

購買方式:

相關焦點

  • 《哈佛中國史》: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
    時報訊 (記者邢媛)外國人寫中國通史,無論是歐洲的《劍橋中國史》,還是日本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引進國內之後都會引發不小的熱潮。
  • 《哈佛中國史》
    原標題:《哈佛中國史》全球史角度寫「中國」湖北日報訊 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外國人寫中國通史,無論是歐洲的《劍橋中國史》,還是日本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引進國內後都會引發熱議。眼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哈佛中國史》也引起了關注。
  • 《哈佛中國史》中文版問世
    近日,南都記者對《哈佛中國史》中文版策劃編輯馬曉玲進行了採訪。    專訪    南都:如果將《哈佛中國史》與《劍橋中國史》相比較,你認為這兩部著作有何異同?    馬曉玲:《劍橋中國史》更多的是面向專業讀者,一共十六卷,每一本都很厚重。它是一項大工程,費正清先生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組織編撰這套書,到現在也一直沒有出版完畢。
  • 《哈佛中國史》: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6卷內容精要)
    作為哈佛大學出版社的鎮社之寶,「哈佛中國史」叢書敘述了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這套書2009年出版以來,已經獲得無數讚譽,被數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國史課程指定教材。2016年10月中文版出版發行。這套書也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難得的一套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
  • 評《哈佛中國史》:「橫看成嶺側成峰」
    我還希望我們發現的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激勵中國讀者用自身的內部觀察視角來檢視中國的過去與未來。」  不過,這套書或許也會引起人們的一些疑問。  海外中國通史研究著作已經出過多個版本,比如最為人們熟知的《劍橋中國史》,日本學者撰寫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等等。與之相比,這套《哈佛中國史》最大的特點在哪裡?  首先,最明顯的當然是體量不同。
  • 《哈佛中國史6》
    他同時也是《晚期中華帝國》(Late Imperial China)雜誌主編、《近代中國》(Modern China)和《城市史雜誌》(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史。
  • 讀海外的中國史,不可不讀的三套經典!
    說起海外寫的中國史,名氣最大的無疑是《劍橋中國史》,這個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關於中國古代的歷史。但是直至今天,還有另外兩套國外寫的中國史也值得閱讀,那就是《哈佛中國史》和《講談社中國史》,這三套書各有價值,也各有特色。
  • 上海書評︱卜正民談《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澎湃新聞:在費正清先生主編的《劍橋中國明代史》裡,作者包括賀凱、黃仁宇等,您也是其中之一。而您主編的《哈佛中國史》每個斷代都由一位學者負責,與《劍橋中國史》多位學者合作的寫法很不同,這種安排是出於什麼考慮?
  • ​《哈佛中國史4:宋的轉型》:西方視角下的中國「文藝復興」時代
    我想,這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宋代相對於正在中世紀的黑暗陰霾中苦苦掙扎、痛不聊生的西方世界來說,這裡無疑是一片春光明媚的世外桃源。然而,在我們中國人的眼睛裡看來,宋代遠不是一個東方強國,它已經沒有了唐代的胸懷全世界的光彩耀目,也沒有帝國一統的金甌完整,終宋一代,都面臨著北部強大的外族的勢力壓制,使得自己的疆域日益向南萎縮,龜縮到江南一隅,終至滅亡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
  • 《哈佛中國史3:唐朝》:大唐盛世的日與蝕
    《哈佛中國史》的前三部即秦漢史、南北朝史、唐朝史,均由一人著述,因此,前三部哈佛史整體上內在脈絡一氣呵成,氣韻相通,前後呼應,作者始終在中國的全程歷史中,展現出斷代史的存在位置、流變特徵及後續影響,稱得上是出於一人之手的體例一致的中國前史「三部曲」。
  • 哈佛組織6位頂級教授,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比劍橋還精彩
    迄今為止,外國人寫中國通史,應以這三套書的聲名最為顯赫,分別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前面給大家推薦了《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今天推薦這套大部頭著作:《哈佛中國史》。哈佛大學出版社一直想要做一套簡明、清晰、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通史,關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們找到了在國際漢學界享有盛名的卜正民先生,他邀請另外三位西方的漢學專家,歷經近10年,共同完成了這套代表著世界中國史研究成果和水準的《哈佛中國史》。
  • 哈佛大學怎麼教中國美術史?
    巫鴻,著名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1968、1980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獲哈佛大學藝術史與人類學專業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於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及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貢獻中國藝術史」講席教授。
  • 《哈佛中國史6:大清》:以開放的視野看待清朝
    這套哈佛史認為,是費正清把清代史分成了兩部分,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節點,將大清史分成了前後兩個階段,而作者認為這一分期,背後潛隱著「歐洲中心觀」的內在訴求,因為1840年正是外來勢力對大清中國的介入,才使得中國進入了近代歷史階段。這一歷史分期,在作者的敘述中,認為是影響到了「中國史家」的認同。
  • 《哈佛中國史》(全六卷)中文版出版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專電(記者白瀛)《哈佛中國史》(全六卷)中文版日前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叢書由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美國漢學家陸威儀、羅威廉,德國漢學家迪特·庫恩撰寫,是繼《劍橋中國史》後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的多卷本中國通史。
  • ——「哈佛帝制中國史」書系讀後感
    這套書的撰寫者都來自歐美,當然身在全球史潮流之中,主編卜正民教授本人就是全球史的身體力行者,他的《維梅爾的帽子》(Vermeer's Hat)、《塞爾登的中國地圖》(Mr. Selden's Map of China)等著作,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全球史的傑作。因此,這一套書雖然說是「中國」的歷史,卻特別注意到「周邊」。
  • 《哈佛中國史 秦和漢》第一章早期帝國版圖讀書筆記
    今天開始讀《哈佛中國史》,這套由歐美歷史學家撰寫的中國史,上起秦漢,截至清末,與中國歷史學家總是從上古甚至石器時代寫起不同。這套「中國帝制史書」囊括了秦到清末(1911年)期間的歷史。圖片來源:《哈佛中國史》長江以南的地貌以山嶺和山丘為主。只有河流谷地、三角洲和沼澤地才能發展農業。
  • 美、德4位頂尖漢學家,講述一套別樣的中國史,太好看了
    《文學評論》盛讚這套書「為哈佛大學出版社帶來了至高的榮譽,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國」。4位國際知名漢學家,傾十年之功打造卜正民(Timothy Brook),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從孔飛力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歷任多倫多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校教授,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
  • 《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小冰河期 「籠蓋」下的兩個朝代
    正如《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的著者、也是該部套書的主編卜正民所述,他親自撰寫的這一部中華帝國史與前後的幾部歷史書存在較大的差別,他說:「我所寫的元明卷與其他幾卷有一個顯著不同,這種不同是在整個系列的編纂後期才逐漸顯露出來的,所以該特徵在其他幾卷中並沒有出現。」(中文版總序)。
  • 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
    無圖說《哈佛中國史》(全六卷)[加]卜正民 主編中信出版社《哈佛中國史》(全六卷)是哈佛大學出版社於2009至2013年間出版的,針對大中學生和普通讀者的中國通史,被認為是繼《劍橋中國史》 之後最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準的多卷本中國通史。
  • 讀《哈佛中國史》,唐朝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的帝國
    繼續講《哈佛中國史》第三卷:《世界性的帝國:唐朝》前一篇我們說了唐朝,特別是安史之亂以來,中國歷史的幾個重大變革,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市民生活方面的、社會結構方面的,這些都是中國內部的,但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世界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