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中國史》: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
時報訊 (記者邢媛)外國人寫中國通史,無論是歐洲的《劍橋中國史》,還是日本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引進國內之後都會引發不小的熱潮。
-
《哈佛中國史》中文版問世
此次《哈佛中國史》的出版自然吸引多位歷史學家的關注,在葛兆光為該書撰寫的推薦序裡,他將《哈佛中國史》呈現的「新意」歸納為四點:時間縮短、空間放大、史料增多、問題複雜。 時間上,從秦漢寫起,神話傳說從歷史中被驅逐,從而擱置了對「中國」探源的諸多疑問。在視野上,超越傳統中國疆域,體現歷史觀念變化後史料運用、問題意識、評價立場、觀察角度的多元化。
-
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國史,這套《哈佛中國史》顯然技高一籌
《哈佛中國史》叢書出版後獲得很多讚譽,被稱為「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堪稱哈佛大學出版社的典範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數十所世界知名大學指定為中國史課程教材
-
《哈佛中國史》(全六卷)中文版出版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專電(記者白瀛)《哈佛中國史》(全六卷)中文版日前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叢書由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美國漢學家陸威儀、羅威廉,德國漢學家迪特·庫恩撰寫,是繼《劍橋中國史》後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的多卷本中國通史。
-
哈佛大學怎麼教中國美術史?
巫鴻,著名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1968、1980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獲哈佛大學藝術史與人類學專業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於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及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貢獻中國藝術史」講席教授。
-
上海書評︱卜正民談《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澎湃新聞:在費正清先生主編的《劍橋中國明代史》裡,作者包括賀凱、黃仁宇等,您也是其中之一。而您主編的《哈佛中國史》每個斷代都由一位學者負責,與《劍橋中國史》多位學者合作的寫法很不同,這種安排是出於什麼考慮?
-
《哈佛中國史6》
他同時也是《晚期中華帝國》(Late Imperial China)雜誌主編、《近代中國》(Modern China)和《城市史雜誌》(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史。
-
評《哈佛中國史》:「橫看成嶺側成峰」
近日,6卷本《哈佛中國史》中譯本上市。這套叢書由著名漢學家卜正民領銜主編,傾十年之功,可以說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最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準的多卷本中國通史著作。出版後,已被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數十所世界知名大學指定為教材。
-
《哈佛中國史》: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6卷內容精要)
作為哈佛大學出版社的鎮社之寶,「哈佛中國史」叢書敘述了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這套書2009年出版以來,已經獲得無數讚譽,被數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國史課程指定教材。2016年10月中文版出版發行。這套書也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難得的一套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
-
《哈佛中國史3:唐朝》:大唐盛世的日與蝕
《哈佛中國史》的前三部即秦漢史、南北朝史、唐朝史,均由一人著述,因此,前三部哈佛史整體上內在脈絡一氣呵成,氣韻相通,前後呼應,作者始終在中國的全程歷史中,展現出斷代史的存在位置、流變特徵及後續影響,稱得上是出於一人之手的體例一致的中國前史「三部曲」。
-
《哈佛中國史6:大清》:以開放的視野看待清朝
在《哈佛中國史6:大清》中,作者鮮明地提出,清史引人注目的變化,是「清朝身為失敗者」的定位,在今天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觀。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說的明白,「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與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所促成的第二個社會史轉向之結果」是導致這一思想改觀的重要因素。
-
《哈佛中國史 秦和漢》第一章早期帝國版圖讀書筆記
今天開始讀《哈佛中國史》,這套由歐美歷史學家撰寫的中國史,上起秦漢,截至清末,與中國歷史學家總是從上古甚至石器時代寫起不同。這套「中國帝制史書」囊括了秦到清末(1911年)期間的歷史。圖片來源:《哈佛中國史》黃河流域被山嶺分割成西北地區(現在的甘肅和陝北北部)、中心黃土高原地區(山西、陝西、河南西部
-
哈佛組織6位頂級教授,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比劍橋還精彩
迄今為止,外國人寫中國通史,應以這三套書的聲名最為顯赫,分別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前面給大家推薦了《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今天推薦這套大部頭著作:《哈佛中國史》。哈佛大學出版社一直想要做一套簡明、清晰、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通史,關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們找到了在國際漢學界享有盛名的卜正民先生,他邀請另外三位西方的漢學專家,歷經近10年,共同完成了這套代表著世界中國史研究成果和水準的《哈佛中國史》。
-
薦書丨哈佛極簡中國史:從文明起源到20世紀-「享書社」
新思文庫·哈佛極簡中國史:從文明起源到20世紀(修訂珍藏版)漢學巨擘寫給普通讀者的中國史入門書,暢銷20萬冊,用300頁讀懂數千年中國史。突破傳統中國史學敘事,以全球史視角重新發現中國。【 編輯推薦 】★《哈佛極簡中國史》用300多頁的篇幅,帶你跨越數千年的中國史
-
從農家少年到哈佛博士:一部個人化的中國史及國際史
後來到香港大學,然後也去了哈佛大學,做了一年的訪問。我看了這本書,感覺是我們60年代這代人的縮影。我們從農村到今天,變化非常大,每一步都是一個震撼。比如你從田地裡到了省城安徽師大,第一次到大城市,我相信你(徐國琦)是穿的布鞋。前兩天在北大參加一個活動,北大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說他1986年來香港的時候,安排他到律師事務所參觀,他當時是穿著布鞋來的。今天難以想像你穿著布鞋到香港一個大的律師樓去參觀。
-
《哈佛中國史4:宋的轉型》:西方視角下的中國「文藝復興」時代
六卷本《哈佛中國史》由於著者的敘述習慣的不同,也呈現出不一樣的個人風格。這套史書的前三部為一人著述,總體看來,字正腔圓,四平八穩,沒有什麼過激的言語。而這一切,在《哈佛中國史4:宋的轉型》中,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作者對宋朝帝王不加掩飾的稱頌之詞,這個原因,我想同樣可以看到,宋朝軍事上的薄弱與萎縮,對於西方人來說,並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價值選項。相對於西方碎片化的小國林立,卻不影響西方歷史進步的認定,中國歷史上的大宋王朝處在外強的達摩克得斯之劍的寒光之下,便顯然不會像一個中國人所感同身受的那般哀感頑豔,孱弱可憐。
-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0年史》的翻譯出版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0年史》是2012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薛龍,翻譯路克利,校稿陳松,審稿歐立德。
-
《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小冰河期 「籠蓋」下的兩個朝代
正如《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的著者、也是該部套書的主編卜正民所述,他親自撰寫的這一部中華帝國史與前後的幾部歷史書存在較大的差別,他說:「我所寫的元明卷與其他幾卷有一個顯著不同,這種不同是在整個系列的編纂後期才逐漸顯露出來的,所以該特徵在其他幾卷中並沒有出現。」(中文版總序)。
-
讀《哈佛中國史》,唐朝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的帝國
繼續講《哈佛中國史》第三卷:《世界性的帝國:唐朝》前一篇我們說了唐朝,特別是安史之亂以來,中國歷史的幾個重大變革,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市民生活方面的、社會結構方面的,這些都是中國內部的,但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世界性的帝國
-
從全球史角度重寫「中國史」
無圖說《哈佛中國史》(全六卷)[加]卜正民 主編中信出版社《哈佛中國史》(全六卷)是哈佛大學出版社於2009至2013年間出版的,針對大中學生和普通讀者的中國通史,被認為是繼《劍橋中國史》 之後最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準的多卷本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