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灶習俗:「官祭三,民祭四,亡人祭五,賊祭六」什麼講究?

2020-12-13 城市船夫起

傳說有一天,民間敬奉的家神「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早上暴斃死亡,又一次升天而去。此消息傳到玉皇大帝那裡,命其仙魂暫住九天之上,待民間香火供奉到一定程度,可繼續下界做灶王。但灶王爺畢竟這次是死了,作為天子的皇帝最先獲知這個消息。天子感念灶王爺使人間和薪火不息,及對人間的庇護,因為灶王是家神,所以皇帝就在後宮裡率先祭祀起來。

灶王爺神像

這時候的文武百官眾朝臣,剛剛下朝還未遠離,看到後宮升起的青香火,互相打聽,才得知原來是灶王爺死了。於是待眾官員回到家後,安排下山準備祭祀灶王所用的物品,到傍晚,城內的所有文武官員就開始了燃放鞭炮、點燃香火開始了「祭灶」儀式。對於老百姓呢,突然看見官員在家宅中舉行祭灶,也就知曉了原來是灶王爺死了。這就是所謂的「官祭三」。

灶王神位·網絡供圖

可是等所有百姓們知道灶王爺死了這件事,已經是第二天了,即臘月二十四。而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死了,百姓對他的信奉更加虔誠,都選擇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祭祀灶王爺。但在古代是最講究孝道的,凡當年家宅有喪葬之事的,無論什麼禮儀都要有所避諱和簡化。這些人家就選擇在百姓祭灶後的臘月二十五祭祀了。這樣一來,基本上所有人家都舉行了祭灶儀式,所以現在仍然是這樣的祭灶習俗,在許多農村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灶。

民間祭灶·網絡供圖

還有一種人,雖然也是普通百姓,卻是經常做翻牆倒戶行夜的勾當,這些人也就是賊。因為再過幾天就要過年了,便在臨近幾天晚出早歸,不停去百姓人家偷盜。等到他們獲知灶王爺死了的消息,畢竟賊也是百姓,也有家宅,肯定也是要對「一家之主」的灶王爺祭拜的。但習慣了做事偷偷摸摸,就在所有人家都祭祀結束後的臘月二十六的深夜才祭灶。以上這些合在一起就是民間祭灶習俗節點的「官祭三,民祭四,亡子祭五,賊祭六」。

民間灶王爺神位·網絡供圖

對於灶王爺是誰,各地區說法不一,但無論是清代的《敬灶全書》中灶君叫「張單」,還是冀北地區傳說的灶王爺是「張奎」,基本上都認定灶王爺姓張。因為認定灶王爺是派在人間記錄一家人善惡功過的神仙,等到灶王爺上天就會向玉皇大帝報告,並確定來年的福禍吉兇,所以在民間,祭灶是作為春節敬神習俗的開始,受到了隆重祭祀。但在舊社會,很多百姓都很貧困,再隆重的祭祀也不能與官宦人家相比,所以在舉行祭灶的時候,都會說一下敬神詞,比如常說的「灶王老爺您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日子過得苦,明年再請您吃糖」。

相關焦點

  • 祭灶小年,「官祭三、民祭四、亡人祭五、賊祭六」的說法什麼意思
    為何在這天祭灶呢?在傳統文化裡,因為這天人間要打發灶王爺「上天言好事」,所謂「二十三日去」。另外關於祭祀灶王爺的日子,為何有的地方廿三,也有的是廿四這天,甚至一個地方還有廿五、廿六的說法呢?又是一年臘月廿三 在民間對於這不同日子祭祀灶王爺,有「官祭三,民祭四,亡人祭五,賊祭六」。
  • 祭灶祭灶,什麼是祭灶?
    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古稱「炎帝於火而死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之說。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
  • 臨沂過小年有什麼要避諱的 傳統習俗忌諱先了解
    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已經臨近了,在春節之前還有一個小年就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民間有祭祖、祭灶的習俗,提前一周進入過年氛圍。在這一天又有什麼樣的風俗和需要避諱的呢。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
  • 五祭之四;贖罪祭
    【五祭之四】獻上贖罪祭——為罪人所獻(利未記第四章、第六章24-30節)一、罪人與神和好、利4:1/4【利4:1-4】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若有人在耶和華所吩咐不可行的什麼事上誤犯了一件,或是受膏的祭司犯罪,使百姓陷在罪裡
  • 「祭灶神,拜財神」,春節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
    每當臨近春節,所有人心中都充滿著無限的期待,雖然我覺得現在人們對於它的熱情有一部分來自於放假的高興,但不可否認,它依然是我國,乃至全世界華人心中不可取代的盛大節日。那麼,對於這個傳承千年的節日,有關它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呢?一、小年祭灶。
  • 春節習俗大盤點:祭灶神、貼春聯、放爆竹、拜年
    原標題:【春節習俗】 臘八粥(資料圖)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人們「合五穀棗慄等果品為粥,祭先農,祭先祖」。臘八節源於古老的臘日節,也稱臘祭或蜡祭。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用「一國之人皆若狂」形容當時慶祝臘日節的盛況。相傳臘月初八也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從宋朝開始,臘日節日趨衰落,而佛成道日的影響卻在不斷擴大,臘日節漸漸演變為喝臘八粥的臘八節,由此奏響了春節的序曲。
  • 小年祭灶神祭的是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一進臘月各方遊子都歸鄉心切,先是在臘月初八想起家中妻子或者母親熬製的臘八粥,當然也只能回憶,很多人在這一天還在上班上課,之後,過了臘月初八之後就是臘月二十三了,也就是小年,一旦接近小年,說明年味就像熬幾個小時快出鍋的臘八粥一樣,味道已經香味撲鼻了,這個時候在外的遊子基本上也都回到了家人身邊,開啟了過年的模式,可以說小年是春節這個節目的開幕式
  • 閩南春節習俗:正月初五祭財神開工
    2014年泉州馬年春節專題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
  • 蜡祭•臘祭•臘八
    鄭玄註:「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谷不熟,則不通於蠟焉,使民謹於用財。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魯迅的《社戲》,都與祭社神的習俗有關。「灶」是灶神,「行」為出行時的道路神。可見,臘祭的對象主要是祖先和住宅、道路等與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神靈。鄭玄認為,蜡祭、臘祭是一個祭祀,《正字通》引《風俗通》:「蔡邕《獨斷》,皆言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漢曰臘。一說《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漢始也。又鄭《月令注》:『臘,周禮所謂蠟。』
  • 清明「祭」事——兼談中國墓祭生態的變遷
    《清嘉錄》謂:「士庶並出祭祖先墳墓,謂之上墳。道遠則泛舟具饌以往,近則提壺擔盒而出。挑新土,燒楮錢,祭山神,奠墳鄰,皆向來之舊俗也。凡新娶婦,必挈以同行,謂之上花墳。新葬者,又皆在社前祭掃。」顧祿是元末清初人,他稱「挑新土,燒楮錢,祭山神,奠墳鄰」為舊俗,可知明人也是延襲唐、宋墓祭的習俗。
  • 越南過春節要村祭和家祭,習俗來自大中華,但現在中國內地少見了
    同中國一樣,越南也過春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節日。越南人很多過春節習俗同中國相近,他們在春節前會舉辦各種的祭祀,來紀念祭奠祖先和神仙。祭祀儀式是很嚴肅和正規的,這是小編在越南受邀同村民過一起春節拍下一組村祭和家祭鏡頭。(書影拍攝寫作)村祭是村裡的大事,由村裡最受尊重的長者主持。
  • 祭了娘家的灶 拉回去沒人要 今天小年 各地讀者爭相曬祭灶風俗
    在我們老家,有的村莊是不讓女人祭灶的,說是灶王爺長得太帥,像個小白臉,女的拜倒在大帥哥面前,那不是出軌的徵兆嗎!不好,不好。」焦作的張女士說。嫁出去的女兒小年不準回娘家祭灶:「嫁出去的女兒,小年當天是絕對不能在家祭灶的。」鹿邑的蘇女士告訴記者。「我們那兒有一句話,叫『祭了娘家的灶,拉回去沒人要』。
  • 驚蟄·習俗:祭白虎驅蟲害 南方講究多
    既然叫「節」,那就自然少不了精彩有趣的民間習俗活動。  一、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流行於廣東一帶。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裡,老虎為患是常有的事。從驚蟄開始,萬物都出來活動,白虎也在這個時候出來覓食。為保平安,人們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還有一種說法,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出來覓食,開口噬人。
  • 農村喪葬習俗家祭
    在農村喪葬習俗中有個最為重要的環節---家祭。家祭是在出殯前的頭天晚上進行,在逝者的家裡設靈堂,供孝子或本族的其它孝子祭拜。>作者原創祭拜的順序農村喪葬習俗中家祭是有順序的「二十四拜」大凡都是孝子、女婿、女兒、孫子、要好朋友們祭拜,「九扣禮」也叫「賴九扣」,「九扣禮」一般都是又遠一點情味,如,遠房姪子等,祭「尖咀五」的人,情味就又遠了點,其實,在農村喪葬儀式中,看祭拜禮,卻能看出關係情味的遠近親疏了。
  • 小年祭灶的習俗起源探尋
    文:枯木  臘八剛過,又到小年,祭灶掃除,籌備年貨,寫春聯,剪窗花,春節在即,年味正濃,漂泊異鄉的遊子們歸心似箭,道路上車水馬龍,各顯神通,一年一度的最大的返鄉潮拉開了序幕,目的地只有一個,那就是魂牽夢繞的溫馨甜蜜的家
  • 春節習俗始於臘月二十三:祭灶後正式開始迎接過年
    雖然春節年年過,但仍有許多人以為,過春節就僅僅是大年三十這一天的時間,因此,除了對除夕這一天的習俗特別熟悉以外,其他與春節相關聯的習俗,慢慢地也就變得模糊。其實,春節的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便開始有了。  臘月二十三 祭灶  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
  • 成吉思汗廟舉行年祭大典
    25日上午,身著嶄新蒙古袍的民眾來到內蒙古自治區成吉思汗廟參與成吉思汗年祭大典。圖為祭祀現場。   25日上午,身著嶄新蒙古袍的民眾來到內蒙古自治區成吉思汗廟參與成吉思汗年祭大典。圖為祭祀現場。 紀大偉 攝  當天上午,主祭人員登上該廟九九八十一臺階,依照程序開始宣讀祭文,然後誦伊金桑(祭詞),祭灶(誦祭灶辭),敬獻哈達(誦哈達辭),敬獻長明燈(誦燈辭)等。  該儀式畢後,當地民眾繞成吉思汗廟主殿三圈開始祈福,分得「阿迪斯」(聖祖賜予的供品)。
  • 大年初二講究多,四大習俗不可不知,為何祭財神卻讓窮人很惱火?
    大年初二講究多,四大習俗不可不知,為何祭財神卻讓窮人很惱火?中華民族關於過年的風俗源遠流長,過年期間講究更多。大年初二就到了,你知道有哪些不可不知的習俗嗎?這其中有一個習俗讓窮人很惱火,你知道嗎?習俗二:祭祖宗在華夏大地生活的很多民族都習慣在大年初二祭祖的習俗。自古以來,族有族祭,家有家祭,古時祭祖是過年每個家庭不可或缺的神聖儀式,這一天每家都會祭上先人排位,用三牲、糧食等供奉起來,直到年節結束才停止。
  • 說臘八,明二祭
    臘八節的習俗有祭祖、喝臘八粥等。此外,漢傳佛教認為,臘八節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臘八節源自臘祭,先秦時定在冬至以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固定在臘月初八。據《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所謂臘,據唐孔穎達疏:「以欲臘祭之時,暫出田獵以取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