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市南)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南宋初期畫壇盟主,兩宋山水畫的承前啟後者,南宋山水畫風的奠基人。宋高宗最愛其畫,稱其為「宋之思訓(李思訓)」。
北宋末年著名畫家,精於山水畫和人物畫,在宋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關於李唐的最早記載,大概是說他在應試的時候,曾經很巧妙地完成了宋徽宗出的題目:「竹鎖橋邊賣酒家」。很多考生皆重於酒家,從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橋、竹林清風等藉以襯託,只有李唐獨闢蹊徑,畫面上只是一泓溪水,小橋橫臥,橋邊一片鬱鬱蔥蔥的翠竹中,掛著一幅迎風招展的:「酒」簾。整個構圖從「虛」字入手,使人浮想聯翩,趙佶看後大悅,他認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鎖」字的意境,並親自圈點為第一名。以虛寫實,這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
李唐擅畫山水,變荊浩、範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
《萬壑松風圖》是宋代著名畫家李唐的繪畫作品,是宋高宗南渡前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與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萬壑松風圖》經宋內府、賈似道、明內府、梁清標、清內府等收藏,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萬壑松風圖》款識題於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可知作於一一二四年,其時李唐約七十歲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
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巖,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湧。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範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後來創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
《萬壑松風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主峰聳峙,險峻巍峨。這符合北宋山水畫構圖多採用大圖闊幅的全景式的特點。同時,此圖用筆有力,以中鋒勾勒的同時兼用側鋒,山石用大小斧劈皴,稍加渲染,近景部分的巖石用「短條子」層層積累,點皴結合,兼收並蓄。另外,不難發現,李唐此圖所用皴法變化多端,雨點、馬牙、豆瓣兼有,尤其是獨具特色的小斧劈皴,使山體質感很強。在下端樹根外露的坡石間,長釘皴、刮鐵皴、釘頭皴都有體現。
從整體看,這畫與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頗有相似之處,但李唐的作品於雄壯之外更加一層蒼勁,且以溼筆的參用更多了一些溫潤之氣,構境之妙則體現在他對於主題的「隱」上。所謂萬壑,因為主峰巍峨,遠山隱隱,故可激發觀者想像,使之可以以一當萬;所謂松風,因為有雲氣蒸騰,山澗激流,自然可以令人感到「風生雲起,當流激衣」之意。於松樹之刻畫,蒼勁沉穩,以中鋒勾出樹幹,以短線寫出松鱗,松針細密,井然有序,筆法挺拔利落,枝柯縱橫,如飛如動,而樹葉通過大面積的淡墨渲染,使整體中見蒼秀,但覺滿目蒼綠,鬱鬱蔥蔥。又以小枝穿插其間,娑婆多姿,遂使整個松林平添了一種松風颯然的動感。
整幅作品,萬壑是簡寫,松風是虛寫,近景古松參差縱橫,遠景主峰巍峨,雄峙雲天,氣勢自然非同尋常,正所謂高山仰止,令人不免有敬畏讚嘆之意。以前子貢說孔子的門牆太高,以致膚淺的人不得其門而入。李唐此圖亦有此種境界,其繪畫之精神,宛如萬壑松風中之古樹主峰,皆是可以任它東南西北風,都可以巍然不動的。
以一寫萬、以有狀無的佳作,且筆法瀟灑,墨法明透,充分體現了李唐高超的繪畫技法和繪畫理念,這為其最後突破既有的多以積墨為主的全景式繪畫範式,隱幽曲折,開啟了南宋山水畫新格致的先河。(部分摘自《雲舒浪卷:南宋時期的名畫》 陳文璟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