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2020-12-07 長安小娛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其實《四十九日·祭》就是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大家都知道,之前張藝謀曾將這個故事搬上過大銀幕。和張藝謀電影版不同的是,《四》擁有更長的篇幅,也拍得更加細緻。如果說張藝謀表現的是一群人,那麼《四》演繹的則是一座城池。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是人類史上一段恥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戰爭期間的瘋狂獸性,因此這起事件自身就帶有非常強烈的批判色彩和反思精神,這也是這個題材即便被重複多次,依然會不斷地被寫成小說、拍成影視、做成紀錄片的原因。

不過值得注意是,雖然很多文藝工作者對「大屠殺」都有話要說,但根據每個人的興趣點和表現能力不一,側重點也不一樣。早期的同題材影視,更多是為了體現「戰爭殘酷」和「日軍兇殘」,從而讓大家不能忘卻歷史,謹記國難,警示後人,奮勇前進;到了陸川的《南京!南京!》,則試圖融入一些日本人的視角,通過他們的觀察以及自裁來體現戰爭對人的精神改造,也就是說「罪魁禍首」不是人而是事,影影綽綽提醒大家要「反戰」而不是「反日本人」(事實證明這樣的觀點並不為大多普通中國觀眾所接受);到了嚴歌苓手裡,則著重於「奉獻」。士兵為百姓奉獻,父親為女兒奉獻,妓女為女學生奉獻,等等,她想告訴世人,在這起事件中,我們不僅要看到人類的惡,同樣也要看到人類的愛,奉獻就是愛,而愛不分高低貴賤。

在保留「奉獻」的內核下,張藝謀側重於「十三釵」的思想轉變,這群偉大的女人有著不堪的過往,或者說有著「不乾淨的身體」(我本人並不認同),卻在最危急的時刻,展現出了世界上最純潔的心靈。《四》當然也表現這些,但並不限於,一座城池的淪陷過程是導演張黎想要用鏡頭記錄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孟書娟拿著黑白相機行進在槍林彈雨和死人堆裡不斷按下快門的場景。與此同時,《四》幾乎將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都放大了。玉墨與孟樊明的感情交易、軍官戴濤的革命愛情、浦生的成長、法比的蛻變……戰爭讓人脫胎換骨,雖然代價太過慘痛。

整個故事最重要的變化在於,主人公從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約翰·米勒換成了張嘉譯扮演的法比。從美國酒鬼變成了中國混子,兩個人物身上雖然有著極為相似的聯繫,比如都是偽神父,都沒有信仰,都愛財愛酒如命,都油腔滑調、狡黠自私、膽小怕事,但因為國籍身份的不同,兩人最終的走向也並不相同。單說後者。法比是個被神父收養的孤兒,他的人生觀跟金庸筆下的韋小寶有點類似。接著戰爭來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了,因為他是中國人,無法逃避,只能主動求變去爭取生存空間,並被激發出了天性裡的善良和正義感,從而逐漸變成了一名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所謂「時勢造英雄」,可能沒有這場戰爭,法比依舊是個整天走街串巷、飲酒作樂、四處借高利貸的中國小市民,但歷史沒有可能,我們可以從他身上看到在那場戰爭中,最底層中國百姓的覺醒。

劇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趙玉墨,秦淮煙花之地藏玉樓的頭牌,同樣是「覺醒」和「奉獻」的代表人物。她的故事一目了然,無需贅述,我比較關心的是宋佳的表現。眾所周知,張黎的電視劇一定是宋佳演女一號,但我個人認為這得看角色,比如這次宋佳就明顯有些疲態。玉墨作為一名青樓女子,風塵味不足,年紀也偏大,悲情有餘,韻味不足,比較單面。玉墨正是因為她處於「卑賤」的身份卻做出「高尚」的事情而產生的人物內部戲劇張力,而宋佳版的玉墨更像個富貴人家的大小姐,故事的深刻性瞬間就喪失掉了。

相關焦點

  •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2014-11-26 15:48:33來源:???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爆出官方海報,由張嘉譯、小宋主演。
  • 《四十九日·祭》湖南首播 張嘉譯首演潑皮神父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導演張黎攜演員張嘉譯、宋佳、黃志忠、張歆怡等演員亮相為該劇造勢。 李成 攝改編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今日舉行湖南衛視首播發布會。張嘉譯、宋佳再次合作,演繹亂世中的潑皮神父和風塵女子。
  • 《四十九日祭》紅綾獲贊 孫翌琳飆戲宋佳遭掌摑
    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大戲《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劇中實力演員孫翌琳飾演的紅綾,以其風騷入骨、刁蠻任性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精湛的演技更大獲觀眾好評。而在此前,孫翌琳主要活躍於話劇舞臺,曾在《北京人》、《天之驕子》、《小井胡同》等知名話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 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 《四十九日·祭》曝劇照 張嘉譯神父造型曝光
    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昨日片方首度曝光劇照,劇中飾演中國神父「法比」張嘉譯情緒多重,飽滿而極具張力。 網易娛樂11月26日報導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主演,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
  • 《四十九日祭》12月將播 眾主演「靈魂」重建
    《四十九日祭》1.2億打造民族自救劇   湖南衛視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隆重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災難中的倖存者,在民族危亡之際,奮起反抗的感人故事。為原汁原味地呈現小說深刻而悲憫的人文情懷,《四十九日祭》的劇本由嚴歌苓親自操刀。劇中,倖存者無望而絕然的抗爭猶如「困獸之鬥」,對歷史的個體化解讀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意味更顯濃重。
  • 公祭日必看電影級大片 《四十九日祭》即將登陸
    小宋佳  搜狐娛樂訊 湖南衛視為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熱血鉅制抗日風暴 《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金鷹獨播劇場而《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通過獨特的視角、氣勢磅礴的畫面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戰亂帶來的創傷,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  與之前張藝謀導演執導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相比,此次嚴歌苓親自擔任編劇,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原標題: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張黎認為,《四十九日祭》講的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在災難面前空談大義總顯得蒼白,當她們努力「活著」的欲望被侵略者輕易地打碎,這種「難」與「易」會更讓人明白這場浩劫的殘酷。   採訪中,張黎反覆強調一句話:「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這是巴爾扎克的態度,也是我創作《四十九日祭》的態度。」
  • 揭《四十九日·祭》劇情改動 神父和玉墨都變了
    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舉行首播發布會,該劇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在導演張黎看來,「四十九日」揭示了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本劇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 《四十九日·祭》:歷史在場與藝術面對
    儘管如此,《四十九日·祭》依然是一部好戲,它起碼以強烈的在場感讓我們正視那場殘酷的戰爭和戰爭中的我們自己。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痛和恥辱。儘管早有徐志耕的紀實作品《南京大屠殺》,但客觀講,如果不是近二十年前張純如《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的出版,並拔出蘿蔔帶出泥地讓《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問世,南京大屠殺還只是一段歷史,起碼沒有走進世界乃至中國藝術家的視野,並有作品呈現。因此,《四十九日·祭》,來得確實晚了些,卻是無法繞開的,也便是值得珍重的一部電視劇。
  • 四十九日祭電視劇41-43集 全集劇情1-49分集介紹大結局
    劇情梗概: 《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光線傳媒和湖南衛視聯合出品。 小宋佳 飾 玉墨 秦淮河畔頭牌 張嘉譯 飾 法比 教堂神父 胡歌 飾 戴濤 陸軍少尉,鐵血硬漢 黃志忠 飾 孟繁明 張歆怡 飾 孟書娟 文章 飾 日本軍官 日本軍官 黃品沅 飾 李全有 張可佳 飾 豆蔻 馬浩博 飾 王浦生 孫翌林 飾 紅菱 四十九日
  • 「金陵十三釵」是真實的嗎,揭秘真實的歷史故事!
    對於金陵十三釵是真實的嗎,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看法,對於這件事情,網絡上一直流傳著很多的版本,大家一直眾說紛紜,但是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說說到底金陵十三釵是真實的嗎,給大家揭秘背後真相。金陵十三釵是真實的嗎版本一:金陵十三釵是真實的嗎,小說都是編的,虛構的,當然歷史背景是真的,事件的假定也成立,所以就感覺故事確有其事一樣,這就說明作者成功了。還有就是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對於戲劇作品改編肯定要進行戲劇加工的,說白了就是虛構一些東西。
  • 素顏女神王麗坤驚現《金陵十三釵》發布會祝福愛玩網
    北京時間8月28日15:00整,新品手遊《金陵十三釵》發布會在東方文化園·杭州太虛湖酒店舉行。15:25分王麗坤作為壓軸嘉賓攜手十二釵古裝走秀,這將是激動人心的時刻。
  • 《四十九日祭》胡歌命運堪憂 跪求文章手下留人
    十年過去,胡歌不斷超越自我,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中顛覆出演鐵血狙擊手戴濤,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都令人耳目一新。隨著該劇熱播,戴濤的命運也牽動著無數粉絲的心。  後勁十足 《四十九日祭》硬漢胡歌奪眼球  改編自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導演張黎與編劇嚴歌苓強強聯手、集結三帝一後的豪華演員陣容、斥資1.2億……站在這些大數據的肩膀上,《四十九日祭》開播之時便備受矚目。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
  • 《金陵十三釵》片頭字體獨特 "篆隸"古風十足
    點擊瀏覽更多文化新聞/點擊瀏覽更多文化資訊  眼下正在熱映的《金陵十三釵》,留給大眾和媒體的話題著實不少。  昨天,《金陵十三釵》還成了聖誕節票房最高的電影。  張藝謀今天開始「走四方」到全國各地做宣傳,周一南京,周二上海……而「金陵十三釵」那五個大字,隨著劇組火熱的宣傳,也留在觀眾心中。  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寫這幾個字的書法家,是個杭州人,叫任平。  細心的觀眾也許注意到,「金陵十三釵」這幾個片頭字的書體十分獨特,不同於常見的行書、草書。
  • 揭秘中國史上真實的「金陵十三釵」的存在
    「金陵十三釵」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下面小編帶你看下真實的「金陵十三釵」生活、學習照片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這是一所教會學校,位於安全區範圍內,相對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