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2020-12-07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但他也坦言,電視劇版與電影版相比改動頗大,也有更大的空間塑造豐富人物。

  >>談初衷

  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

  《四十九日祭》還原了1937年12月南京那段不堪回首的災難。在當今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沉重的作品往往叫好不叫座,張黎並不在意收視率如何,他說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南京大屠殺在我腦子裡轉了幾十年了。還是那句話,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作為《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張黎並沒有選擇沿用影片原名,但拍攝地選擇了同一個拍攝基地。談及《四十九日祭》名稱的由來,張黎說:「南京大屠殺經歷了42天,我們的劇本是從大屠殺開始前的一周開始敘述,所以加起來是49天。」

  拍攝過程中,張黎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場罪行清算的戲,「劇本中沒有這場戲,後來經過我們的反覆商議才決定加上。在那段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來的人也完全被毀,他們的一生都活在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下,這種傷痛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劇中的魏特琳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她的庇護下,上萬婦孺難民得以倖存,在長期的繁重勞動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最終在美國的家中選擇自殺。」

  >>談對比

  為同門師兄張藝謀點讚

  張黎與張藝謀師出同門,都是北京電影學院78屆攝影系的學生。作為攝影指導,張黎一直活躍在一線,《大腕》《天下無賊》《夜宴》《赤壁》均出自他之手。作為導演,他的作品也常常引起強烈反響,如電視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

  同為執導嚴歌苓的劇本,張黎難免會被拿來與同學張藝謀作比較。張黎談及這兩部作品的區別時也不忘為老同學點讚,「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時,我就認真地看了兩三遍,我還帶幾個日本朋友去看了《金陵十三釵》,他們都覺得特別震撼。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兩部作品雖都由嚴歌苓擔綱編劇,但改動不小:電影版中由貝爾飾演的外國假神父米勒,換成了張嘉譯飾演的「潑皮神父」法比;由小宋佳飾演的玉墨並不會說英文,和神父法比有了更多情感糾葛。此外,玉墨還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也比電影版更陰鬱,並且增加了她和父親的親情故事。

  張黎認為,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篇幅,「因為篇幅更長,所以我們擁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四十九日祭》的視角不再局限於孟書娟這個人物。妓女、女學生、教堂神職人員、戴濤等堅持抗戰的軍人,還有安全區的拉貝、魏特琳女士等,可以說是以『平民視角』還原南京大屠殺真相。在電視劇版中,西方人都被放在第三者角度,這是一個民族自救的故事。」

  在張黎看來,好題材作品不怕比較,「不要因為害怕題材的重複而拒絕一個好題材,如果通過比較我們能做得更好,那這種比較就是有意義的。」

  >>談演員

  宋佳演出了才情與傲骨

  雖然表演不是張黎的強項,但是在演員的選用上卻是一把好手。小宋佳幾乎成了張黎的御用女演員,他的很多部作品中都有小宋佳的身影。劇中,小宋佳飾演的玉墨是嚴歌苓筆下最具風情的女人。不過,從造型看,小宋佳版的玉墨並沒有濃妝豔抹,與以往影視作品中的風塵女子形象很不一樣。張黎表示,「玉墨是影視作品中少有的風情與個性兼備的人物,她在劇中有一句臺詞,『如果你們連我們國家的男人都徵服不了,又怎麼可能徵服我們的女人。』小宋佳演出了玉墨的才情和傲骨。」

  談到選角標準,張黎說:「這部戲一共看過女演員1100多人,選擇的標準並不在於女演員的畫面衝擊力有多強,而是她對角色的深入程度,小宋佳在這方面的能力是超強的。」

  張嘉譯此次飾演中國神父法比,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卻不信神,他貪酒、好賭,但戰爭和大屠殺改變了一切,也激活了他的正義感和責任心。張嘉譯這次可以說是顛覆性出演,劇中他流裡流氣,滿口髒話,與他以前飾演的正面形象相距甚遠。張黎評價張嘉譯是所認識的演員裡,最有能力闡釋這部戲的,「與電影版的外國神父相比,張嘉譯詮釋的中國神父法比更為接近原著。張嘉譯演出了法比的成長和蛻變。」

  >>談自己

  我是「翻譯」的好手

  張黎祖籍湖南,出生在河北昌黎,在長沙長大,他自認是典型的湖南人。張黎對湖南人有自己的理解:「一是特別能『挺』,沒有什麼事是扛不過去的;二是遇到事情會從各種角度去想,但也挺衝動的,想做的事情,必須把它做成了。」張黎笑稱,大學擔任了四年班級技術課代表,對於技術方面,他很自豪地說:「技術考試有的時候老師都不閱卷了,考完試說,跟張黎一起對對吧。」

  當談到改編拍攝嚴歌苓的作品,張黎說:「導演和劇本是翻譯的關係,導演要把文字的東西,翻譯成形、光、色的東西,首先得對自己的導演母語特別熟悉。翻譯一部作品,不在於外國語多牛,而是你母語有多好,就像我們看翻譯小說,幾個版本一看,高下立判,它原作是一樣的,但翻譯水平不一樣。我自認為我翻譯功力挺好的。」

  >>談好友

  馮小剛很招人喜歡

  張黎和馮小剛成功合作了《大腕》《天下無賊》以及《夜宴》,被稱為「馮小剛的御用攝影師」。「黎叔」是張黎圈內的名號,馮小剛用作《天下無賊》裡大反派的「尊稱」。片中,葛優語重心長地警告:「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是馮小剛借臺詞跟自己的多年好友張黎打趣。在張黎眼中,「馮小剛身上有非常深的浪漫情懷」,「你別看他是戲謔的,用一種調侃的方式,其實他的心特別熱,同時他又特別有古典主義情懷,這兩者結合,他本人和他的作品都很令人喜歡。」

  >>記者手記

  不願為收視率折腰的黎叔

  張黎在業內被尊稱為「黎叔」,他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引發討論。一直以為張黎像他的作品一樣,不那麼接地氣,即使在發布會上見過幾次,但也只是遠遠地,認為他不太熱情。但面對面採訪時,他卻給人另外一種感覺,看到男記者會問對方抽不抽菸,主動把煙遞過去。採訪中,他說話的聲音小得必須要豎起耳朵才能勉強聽清。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自說自話,這有點像他的作品,不會在意收視率怎樣,甚至不願意為了收視率改劇名,他在電視劇中注入的自信同樣不會為收視率折腰。(記者趙楠楠)

相關焦點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不要為你的麻木找藉口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不要為你的麻木找藉口   《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的電視劇,「太沉重」、「太血腥」、「不敢看」等說法不絕於耳。  對此,張黎回應「不要為自己的麻木找藉口」,「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 導演張黎:越界又兩難
    執導《走向共和》 《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被粉絲稱為「國產歷史劇第一人」。而近年,這位年至六旬的導演卻開始主動與IP、流量和小鮮肉們親近,而他主動越界之後,卻不得不面對另一重困境  本刊記者/劉遠航  午後的頂樓陽臺,視線被仍未消解的霧霾阻隔。張黎的導演工作室像是一座微型的歷史博物館,書架上擺滿了各種類型的書籍和過往流行的碟片。
  • 公祭日必看電影級大片 《四十九日祭》即將登陸
    小宋佳  搜狐娛樂訊 湖南衛視為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熱血鉅制抗日風暴 《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金鷹獨播劇場而《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通過獨特的視角、氣勢磅礴的畫面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戰亂帶來的創傷,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  與之前張藝謀導演執導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相比,此次嚴歌苓親自擔任編劇,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
  • 新世紀以來的兩個十年,張黎導演的風格迥然不同
    今天這一期,我們聊聊張黎導演的經典作品和近年來的創作。張黎作為電視劇導演,在新世紀前十年的主要作品有《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三部劇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張黎過去十年間,他的主要作品有《孔子春秋》《聖天門口》《四十九日·祭》《少帥》《武動乾坤》。另外還有他參與創作的《我們的戰爭》《大明風華》,以及一直在做劇本的《曹操》和正在拍攝的《輸贏》。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但這十分不太符合熱播劇的收視規律,然而在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它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還原了1937年12月淪為人間地獄的南京——這樣厚重而嚴肅的緬懷實在令人無法忽視。
  • 《四十九日祭》12月將播 眾主演「靈魂」重建
    《四十九日祭》1.2億打造民族自救劇   湖南衛視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隆重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災難中的倖存者,在民族危亡之際,奮起反抗的感人故事。為原汁原味地呈現小說深刻而悲憫的人文情懷,《四十九日祭》的劇本由嚴歌苓親自操刀。劇中,倖存者無望而絕然的抗爭猶如「困獸之鬥」,對歷史的個體化解讀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意味更顯濃重。
  • 揭《四十九日·祭》劇情改動 神父和玉墨都變了
    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舉行首播發布會,該劇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在導演張黎看來,「四十九日」揭示了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本劇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 《四十九日·祭》:歷史在場與藝術面對
    【尖鋒話題】  可以看出,在面對歷史的再現和藝術的演繹,導演和編劇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欲言又止、欲說還休和欲罷不能的一點猶豫、小心以及善意的改編。儘管如此,《四十九日·祭》依然是一部好戲,它起碼以強烈的在場感讓我們正視那場殘酷的戰爭和戰爭中的我們自己。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痛和恥辱。
  • 《四十九日·祭》湖南首播 張嘉譯首演潑皮神父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導演張黎攜演員張嘉譯、宋佳、黃志忠、張歆怡等演員亮相為該劇造勢。 李成 攝改編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今日舉行湖南衛視首播發布會。張嘉譯、宋佳再次合作,演繹亂世中的潑皮神父和風塵女子。
  • 《四十九日祭》胡歌命運堪憂 跪求文章手下留人
    十年過去,胡歌不斷超越自我,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中顛覆出演鐵血狙擊手戴濤,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都令人耳目一新。隨著該劇熱播,戴濤的命運也牽動著無數粉絲的心。  後勁十足 《四十九日祭》硬漢胡歌奪眼球  改編自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導演張黎與編劇嚴歌苓強強聯手、集結三帝一後的豪華演員陣容、斥資1.2億……站在這些大數據的肩膀上,《四十九日祭》開播之時便備受矚目。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導演張黎:與自己對抗才有意義
    該劇從開拍起,便頗受業界矚目:歷史正劇導演張黎坐鎮,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擅長「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人氣演員楊洋、張天愛、吳尊、王麗坤的加盟更是讓該劇成為了匠心+熱度的代名詞。
  • 《四十九日·祭》胡歌登場戳淚點 不是表演是體驗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胡歌登場戳淚點 不是表演是體驗    為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抗日大劇《四十九日·祭》昨晚在湖南衛視首播。劇中飾演守城軍官戴濤的胡歌一登場,因為一段臺詞直戳觀眾淚點。
  • 《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
  • 《四十九日祭》紅綾獲贊 孫翌琳飆戲宋佳遭掌摑
    孫翌琳飾紅綾  搜狐娛樂訊 挽著軍官的手臂,翹臀一扭一扭,頭髮燙成了時髦的小卷,還有那身花哨的旗袍下是她姣好的腰身曲線……這是《四十九日祭》紅綾的出場。在張黎鏡頭下,紅綾無論是眼神還是言行都洋溢著別樣的風情。
  • 張黎:就算《走向共和》解禁 我也不同意重播
    「作為中國最會拍歷史劇的導演之一,張黎的成功得益於他的強勢、自我和堅持,也得益於他別具一格的歷史觀。導演張黎是1957年生人,按照他自己的虛歲算法,今年60歲了,但是時間在他身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痕跡。頭上沒有白髮,臉上也沒什麼皺紋,喜歡穿深色的衛衣,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愛吃零食。他「很饞」——這是演員餘皚磊給出的評價。在電視劇《少帥》中,餘皚磊扮演奉系軍閥首領之一的楊宇霆。片場他很少見到張黎嘴巴有閒下來的時候。平時也一樣。
  • 拍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張黎也開始拍玄幻了
    這位花甲之年的導演被認為是國產歷史劇的第一人。在豆瓣網上,他執導的《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長年佔據國產電視劇排行榜前兩位,《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劇也有著很好的口碑,這讓張黎的名字幾乎成了品質劇的代名詞。但兩年前,他決定嘗試玄幻題材,擔任《武動乾坤》的導演,開始與IP和流量變得親暱。
  •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2014-11-26 15:48:33來源:???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爆出官方海報,由張嘉譯、小宋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