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2020-12-09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但這十分不太符合熱播劇的收視規律,然而在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它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還原了1937年12月淪為人間地獄的南京——這樣厚重而嚴肅的緬懷實在令人無法忽視。

  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這次再度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張黎認為,《四十九日祭》講的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在災難面前空談大義總顯得蒼白,當她們努力「活著」的欲望被侵略者輕易地打碎,這種「難」與「易」會更讓人明白這場浩劫的殘酷。

  採訪中,張黎反覆強調一句話:「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這是巴爾扎克的態度,也是我創作《四十九日祭》的態度。」

  記者:您的作品總是取材於宏大的歷史事件,像《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等,您對這種重大歷史題材有所偏好嗎?

  張黎:其實並不是我對這些題材有偏好,而是我們這輩人的教育、成長環境註定了我們擁有一種責任感。其他題材並不是不好,只是也許不適合我。我的年齡也在這兒了,自然會沉穩一點。我不知道這對於我來說算是局限還是什麼,但對於《四十九日祭》這樣的作品,我相信這種「局限」是有好處的,它會提醒我在創作中時刻保持警醒、保持敬畏。

  記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劇很多,您認為自己可以拍出新意來嗎?

  張黎:在我看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劇不是很多,而是太少。全世界關於紀念猶太人大屠殺的影視劇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拍,跟他們相比,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我很喜歡一部捷克電影,叫《利迪策大屠殺》,講的是二戰期間納粹對一個有四百多人的小村莊的屠戮。最讓我有所感觸的是,到現在,很多捷克人還是會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利迪策」,紀念當年的死難者。反觀我們國家的年輕人,都知道有南京大屠殺這回事,但到底發生了什麼很多人並不明白,這種意識的欠缺很讓人心痛。

  至於新意,這不是我所追求的。今年,我們紀念南京大屠殺的第一個國家公祭日就要來了,我很高興。對於已經發生的慘案,我們可以寬恕,但歷史絕不容許忘卻,這也是我拍攝這部作品的態度。太多太多慘劇讓人不忍直視,太多太多的犧牲和救贖讓人感動,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同時也更令我明白一點,就像巴爾扎克所說:「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記者:張藝謀電影在前,對您拍《四十九日祭》是一個創作上的障礙嗎?從現在播出的部分看來,您營造了一種紀實性的影像風格是區別於電影的。

  張黎: 這部劇,從整體的影像風格、背景音樂包括人物造型等,我們想要呈現的是那個年代的精神真實。總體來說風格偏紀實的,但《四十九日祭》畢竟是一部影視作品,而不是一部攝影作品,所以攝影不應該喧賓奪主。

  之前的電影不會成為我創作上障礙,因為任何一部嚴肅的作品都是創作人員獨立思考、獨特感受的一種載體,所以沒什麼可比性。如果非要比的話,我希望這種比較越多越好,不要因為害怕題材的重複而拒絕一個好的題材,比如南京大屠殺,如果通過比較我們能做得更好,那這種比較就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我個人來講,我很欣賞藝謀的作品,我也推薦我的幾個日本朋友看過,他們都覺得特別震撼,我覺得這部作品很完整、很有意義。而電視劇創作的優勢在於篇幅更長,所以我們擁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讓整個故事顯得更真實、合理、震撼。

  記者:拍攝過程中,有沒有哪場戲是您印象最深的?

  張黎:《四十九日祭》的最後是一場罪行清算的戲,原本這場戲是沒有的,後來經過我們的反覆商議才決定加上。抗戰勝利以後,在南京進行了一場審判,玉墨衝到法庭裡說了一句話,她說:「你們審判這幾個人有什麼用,過去的日子回不來了。」在那種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來的人也完全被毀了,他們的一生都將活在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下,這種傷痛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

  《四十九日祭》裡的魏特琳女士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她的庇護下,上萬婦孺難民得以倖存,在長期的繁重勞動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最終在美國的家中選擇自殺。這樣的事例太多了,戰爭帶來的創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相關焦點

  • 四十九日·祭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   標籤:  導演:  主演:  簡介:  本片以南京大屠殺這場浩劫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普通的南京民眾,一群手無寸鐵的男人和女人,在這個城市歷史上最為嚴酷寒冷的四十九日裡,在不見天日的民族危亡之際,勇敢地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四十九日·祭》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來看下劇中演員都有誰吧!宋佳飾演玉墨宋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女演員,《四十九日·祭》中飾演玉墨,她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的清算。作為秦淮河的頭牌,玉墨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心性,其情感歷程也更為曲折。
  • 《四十九日·祭》曝劇照 張嘉譯神父造型曝光
    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昨日片方首度曝光劇照,劇中飾演中國神父「法比」張嘉譯情緒多重,飽滿而極具張力。 網易娛樂11月26日報導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主演,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
  • 《四十九日祭》12月將播 眾主演「靈魂」重建
    《四十九日祭》1.2億打造民族自救劇   湖南衛視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隆重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災難中的倖存者,在民族危亡之際,奮起反抗的感人故事。為原汁原味地呈現小說深刻而悲憫的人文情懷,《四十九日祭》的劇本由嚴歌苓親自操刀。劇中,倖存者無望而絕然的抗爭猶如「困獸之鬥」,對歷史的個體化解讀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意味更顯濃重。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
  • 《四十九日·祭》:歷史在場與藝術面對
    儘管如此,《四十九日·祭》依然是一部好戲,它起碼以強烈的在場感讓我們正視那場殘酷的戰爭和戰爭中的我們自己。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痛和恥辱。儘管早有徐志耕的紀實作品《南京大屠殺》,但客觀講,如果不是近二十年前張純如《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的出版,並拔出蘿蔔帶出泥地讓《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問世,南京大屠殺還只是一段歷史,起碼沒有走進世界乃至中國藝術家的視野,並有作品呈現。因此,《四十九日·祭》,來得確實晚了些,卻是無法繞開的,也便是值得珍重的一部電視劇。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公祭日必看電影級大片 《四十九日祭》即將登陸
    小宋佳  搜狐娛樂訊 湖南衛視為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熱血鉅制抗日風暴 《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金鷹獨播劇場而《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通過獨特的視角、氣勢磅礴的畫面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戰亂帶來的創傷,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  與之前張藝謀導演執導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相比,此次嚴歌苓親自擔任編劇,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
  • 揭《四十九日·祭》劇情改動 神父和玉墨都變了
    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舉行首播發布會,該劇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在導演張黎看來,「四十九日」揭示了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本劇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 《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不要為你的麻木找藉口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不要為你的麻木找藉口   《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的電視劇,「太沉重」、「太血腥」、「不敢看」等說法不絕於耳。  對此,張黎回應「不要為自己的麻木找藉口」,「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四十九日祭》胡歌命運堪憂 跪求文章手下留人
    十年過去,胡歌不斷超越自我,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中顛覆出演鐵血狙擊手戴濤,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都令人耳目一新。隨著該劇熱播,戴濤的命運也牽動著無數粉絲的心。  後勁十足 《四十九日祭》硬漢胡歌奪眼球  改編自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導演張黎與編劇嚴歌苓強強聯手、集結三帝一後的豪華演員陣容、斥資1.2億……站在這些大數據的肩膀上,《四十九日祭》開播之時便備受矚目。
  • 《四十九日·祭》湖南首播 張嘉譯首演潑皮神父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導演張黎攜演員張嘉譯、宋佳、黃志忠、張歆怡等演員亮相為該劇造勢。 李成 攝改編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今日舉行湖南衛視首播發布會。張嘉譯、宋佳再次合作,演繹亂世中的潑皮神父和風塵女子。
  • 《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
  • 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 《四十九日祭》紅綾獲贊 孫翌琳飆戲宋佳遭掌摑
    孫翌琳飾紅綾  搜狐娛樂訊 挽著軍官的手臂,翹臀一扭一扭,頭髮燙成了時髦的小卷,還有那身花哨的旗袍下是她姣好的腰身曲線……這是《四十九日祭》紅綾的出場。在張黎鏡頭下,紅綾無論是眼神還是言行都洋溢著別樣的風情。
  •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2014-11-26 15:48:33來源:???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爆出官方海報,由張嘉譯、小宋主演。
  • 《四十九日·祭》胡歌登場戳淚點 不是表演是體驗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胡歌登場戳淚點 不是表演是體驗    為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抗日大劇《四十九日·祭》昨晚在湖南衛視首播。劇中飾演守城軍官戴濤的胡歌一登場,因為一段臺詞直戳觀眾淚點。
  • 四十九日祭電視劇41-43集 全集劇情1-49分集介紹大結局
    劇情梗概: 《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光線傳媒和湖南衛視聯合出品。該劇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 小宋佳 飾 玉墨 秦淮河畔頭牌 張嘉譯 飾 法比 教堂神父 胡歌 飾 戴濤 陸軍少尉,鐵血硬漢 黃志忠 飾 孟繁明 張歆怡 飾 孟書娟 文章 飾 日本軍官 日本軍官 黃品沅 飾 李全有 張可佳 飾 豆蔻 馬浩博 飾 王浦生 孫翌林 飾 紅菱 四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