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湖南首播 張嘉譯首演潑皮神父

2020-12-10 江西娛樂網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導演張黎攜演員張嘉譯、宋佳、黃志忠、張歆怡等演員亮相為該劇造勢。 李成 攝

改編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今日舉行湖南衛視首播發布會。張嘉譯、宋佳再次合作,演繹亂世中的潑皮神父和風塵女子。 李成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馬海燕)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該劇集結了編劇嚴歌苓,導演張黎,演員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實力陣容,以審判形式講述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

  張黎表示,拍攝這部劇有兩個意義,一是清算,二是警醒。「這是一個有關浩劫的故事,一個記錄屠戮的故事,一個從來沒有被遺忘、也絕不該被遺忘的故事。我希望世界可以知曉、國人以此牢記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城市曾經發生的一切。」

  一個故事,兩種表現。作為電影版編劇和原著作者,嚴歌苓此次以電視劇篇幅表現《四十九日·祭》,內容上無疑更豐富。她表示,電視劇增加了「前史」和「後史」,人物故事上也有一些改編。比如電影中的外國假神父約翰改回到小說中的中國偽神父法比,玉墨也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也比電影版更陰鬱,並且增加了她和父親的親情故事。

  演員張嘉譯此次飾演中國神父法比,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卻不信神,他貪酒、好賭,是書娟眼裡的醉鬼、流氓和無賴,是英格瑪神父眼裡愛撒謊的混球。但戰爭和大屠殺改變了一切,也激活了他的正義感和責任心。嚴歌苓在談到這一角色時曾表示,與電影版的外國神父相比,張嘉譯在劇中全新詮釋下的中國神父法比更為接近原著。

  在談到對角色的理解時,張嘉譯說:「我覺得法比非常像約翰·拉貝和奧斯卡·辛德勒。與他們不同的是,法比是中國人,更貼近生活,這小子一身臭毛病,也有一顆正義心。從不靠譜的混球到教堂的主心骨,從聽到槍聲就哆嗦的膽小鬼成長為一個保護女人、頂天立地的男人,法比的變化非常大,塑造起來十分過癮。」

  該劇是張嘉譯、宋佳繼《懸崖》、《爺們兒》後的第三次合作。同樣,飾演玉墨的宋佳也演繹了一個亂世女人的風情與風骨,喝酒抽菸、扭臀拋媚眼、還有罕見熱舞。宋佳說:「以前我只會甩手絹,跳東北大秧歌。萬萬沒想到,我現在也成舞林高手了。」

  此外,其他幾位主演也大膽突破自我。胡歌「髒亂差」地演繹一名國軍少尉狙擊手,與宋佳展開了一段精神之戀;擅長演硬漢的黃志忠詮釋悲情漢奸,為了女兒不惜拋棄尊嚴;電影版書娟扮演者張歆怡則繼續讓書娟完成了從學生到軍人、從陰鬱問題少女到大屠殺見證人的蛻變。(完)

相關焦點

  • 揭《四十九日·祭》劇情改動 神父和玉墨都變了
    《四十九日·祭》是小宋佳和張嘉譯繼《爺們兒》後二度合作。   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舉行首播發布會,該劇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在導演張黎看來,「四十九日」揭示了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本劇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 《四十九日·祭》曝劇照 張嘉譯神父造型曝光
    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昨日片方首度曝光劇照,劇中飾演中國神父「法比」張嘉譯情緒多重,飽滿而極具張力。 網易娛樂11月26日報導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主演,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
  •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
    《四十九日·祭》首爆劇照 張嘉譯演神父(組圖)2014-11-26 15:48:33來源:???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昨日,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爆出官方海報,由張嘉譯、小宋主演。
  • 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 《四十九日祭》12月將播 眾主演「靈魂」重建
    《四十九日祭》1.2億打造民族自救劇   湖南衛視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隆重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災難中的倖存者,在民族危亡之際,奮起反抗的感人故事。為原汁原味地呈現小說深刻而悲憫的人文情懷,《四十九日祭》的劇本由嚴歌苓親自操刀。劇中,倖存者無望而絕然的抗爭猶如「困獸之鬥」,對歷史的個體化解讀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意味更顯濃重。
  •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四十九日·祭》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來看下劇中演員都有誰吧!宋佳飾演玉墨宋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女演員,《四十九日·祭》中飾演玉墨,她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的清算。作為秦淮河的頭牌,玉墨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心性,其情感歷程也更為曲折。
  • 《四十九日祭》胡歌命運堪憂 跪求文章手下留人
    十年過去,胡歌不斷超越自我,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中顛覆出演鐵血狙擊手戴濤,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都令人耳目一新。隨著該劇熱播,戴濤的命運也牽動著無數粉絲的心。  後勁十足 《四十九日祭》硬漢胡歌奪眼球  改編自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導演張黎與編劇嚴歌苓強強聯手、集結三帝一後的豪華演員陣容、斥資1.2億……站在這些大數據的肩膀上,《四十九日祭》開播之時便備受矚目。
  • 四十九日祭電視劇41-43集 全集劇情1-49分集介紹大結局
    劇情梗概: 《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光線傳媒和湖南衛視聯合出品。該劇是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小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黃品沅等人主演的戰爭劇。該劇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
  • 公祭日必看電影級大片 《四十九日祭》即將登陸
    小宋佳  搜狐娛樂訊 湖南衛視為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熱血鉅制抗日風暴 《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金鷹獨播劇場而有善於拍攝史詩級大片的著名導演張黎指導,《四十九日祭》無論在題材、故事、製作、陣容等各方面都堪稱電影大片級別的電視劇。用導演張黎的話來說,這是一部戰火中的男人為了民族大義和身後各自的女人赴死的故事。導演張黎以有歷史縱深感電視劇見長。他表示,拍攝該劇一為審視,二為警醒。
  • 《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四十九日·祭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   標籤:  導演:  主演:  簡介:  本片以南京大屠殺這場浩劫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普通的南京民眾,一群手無寸鐵的男人和女人,在這個城市歷史上最為嚴酷寒冷的四十九日裡,在不見天日的民族危亡之際,勇敢地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 《四十九日·祭》胡歌登場戳淚點 不是表演是體驗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胡歌登場戳淚點 不是表演是體驗    為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抗日大劇《四十九日·祭》昨晚在湖南衛視首播。劇中飾演守城軍官戴濤的胡歌一登場,因為一段臺詞直戳觀眾淚點。
  • 史劇《大清鹽商》跨年來襲 張嘉譯再陷官商鬥
    《大清鹽商》張嘉譯該劇由著名導演張黎任藝術總監,實力派導演韓曉軍執導,著名編劇南柯執筆,張嘉譯、張志堅、俞飛鴻、莫小棋、倪大紅等一眾當紅實力派演員聯袂主演。  作為央視跨年大劇,《大清鹽商》以揚州鹽商與乾隆皇帝之間的真實故事為基礎,描述了乾隆時期揚州鹽商四大家族的生活態勢以及官商鬥爭的爾虞我詐,圍繞「當家難」的命題,揭示出「江山之本,惟在民心」的時代話語,具有極深的現實意義。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
  • 《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不要為你的麻木找藉口
    原標題:《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不要為你的麻木找藉口   《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的電視劇,「太沉重」、「太血腥」、「不敢看」等說法不絕於耳。  對此,張黎回應「不要為自己的麻木找藉口」,「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原標題: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張黎認為,《四十九日祭》講的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在災難面前空談大義總顯得蒼白,當她們努力「活著」的欲望被侵略者輕易地打碎,這種「難」與「易」會更讓人明白這場浩劫的殘酷。   採訪中,張黎反覆強調一句話:「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這是巴爾扎克的態度,也是我創作《四十九日祭》的態度。」
  • 四十九日祭劇情介紹1-30集分集劇情
    主演:張嘉譯,小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類型:近代戰爭地區:中國大陸首播時間:2014年12月1日   第1集  1937年,十二月六日,陰霾籠罩整座南京城,日軍對南京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一群女子發出尖叫聲爭先恐後逃進一座教堂中
  • 《四十九日·祭》:歷史在場與藝術面對
    儘管如此,《四十九日·祭》依然是一部好戲,它起碼以強烈的在場感讓我們正視那場殘酷的戰爭和戰爭中的我們自己。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痛和恥辱。因此,《四十九日·祭》,來得確實晚了些,卻是無法繞開的,也便是值得珍重的一部電視劇。  殘酷性是屠殺和膽怯雙向組成的  對比電影《金陵十三釵》,電視劇更接近小說,也更接近歷史。由於沒有了電影三一律的集中,便也沒有了人物命運的緊張感。懸念的消失,電視劇讓屠城的四十九日散漫如散板,無形中拉長了時間和空間,便可以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水蔓延,將歷史的厚重慘烈的一面如油畫一般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