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這樣的《魯迅全集》我不買

2020-11-30 華夏經緯

    新版《魯迅全集》上市了,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買上一套。按說像我這樣早就買下1981年版的,是不必買的,出版社考慮得很周到,過上半年就會出一本60萬字的《魯迅全集修訂詳記》,收入所有新增加的內容,並詳細註明所有修改的部分。屆時買上這麼一本,就等於買了現在的新版全集。

    但是這種「補」的辦法,對我這樣的讀者,卻不管用。在買書上,我是有「全集癮」的。

    胡適的著作,早就買下臺灣版的《胡適作品集》(37冊),後來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胡適文集》(10冊)也買,再後來安徽教育出版社出了《胡適全集》(44冊)也買。徐志摩的著作,先買的是上海書店出版的《徐志摩文集》(5冊),後來買了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的《徐志摩全集》(6冊),待到上海書店的9卷本全集出來,也買了。此外像《聞一多全集》、《潘光旦全集》、《俞平伯全集》等等,不管家裡有他們多少單本著作,見了全集還是個買。至於多卷本的文集,就更多了。《魯迅全集》1981年版的不過16冊,新版18冊,能不買嗎?一冊按30萬字算,兩冊就多出60萬字啊。

    那就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吧。真要是這樣,就得買。

    好在如今有網絡,查起來不是難事。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部主任王海波介紹,這次《魯迅全集》的修訂以1981年版為基礎,集中在內容補充、重新校勘、增加注釋三個方面。新增注釋900餘條,對1000多條原注做了重大修改。共計創作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00萬字。

    也按照王先生的介紹,分三個方面說。先說內容補充。

    新發現的都是些什麼文章呢?各種報導都說,認定的24篇佚文內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紹外國文學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體裁包括雜文、詩歌等,反映了魯迅文學創作道路的變遷和思想的演進。王先生也說,這24篇佚文,有19篇收入了《集外集拾遺補編》。另外5篇呢,請放心,不會不要,肯定也收入了,只是不在《集外集拾遺補編》裡。想來是難以單獨成篇,與舊版已收入的文章合併處理了。

    王先生還說,「書信的增收量要更多,其中包括新發現的魯迅佚信18封」。這話頗費解,既說「增收量更多」,怎麼新發現的只有18封呢,莫非新增收的卻不是新發現的嗎?

    看下文就明白了,還真是這麼回事。王先生說,還收入魯迅致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68封。魯迅與許廣平的通信,魯迅生前已編成《兩地書》,是一本書,早已收入舊版全集第12卷。據說是因為魯迅在編《兩地書》時有刪改,這次就把68封原信打散,按編年的方法,插入書信卷各年裡了。《兩地書》是魯迅的成本著作,不會不要。這樣,新版全集裡每封信都有了兩個版本。

    新版全集還收入魯迅《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含日文原稿和中譯文)約10萬字。舊版第13卷的「致外國人士部分」裡,不是已經收入了魯迅給增田涉的信了嗎,怎麼現在還要弄個「集錄」出來?此中也有蹊蹺,不聽解釋誰也不會明白。參與修訂的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是這樣說的:增田涉當年發表這些信時,「刪掉了他認為與其漢學家身份不符的段落,破壞了魯迅書信的完整性」。明白了。這個《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不光有魯迅的回信,還會有增氏的原信。要不,既已發現了魯迅的原信,將原信替換經過刪剪的信不就得了,有什麼必要在全集書信卷裡別闢洞天,再來個「集錄」呢?

    實在說,新增收的魯迅的書信,就是那18封「佚信」。

    書信卷中,最讓人費解的是這樣一件事。據《中華讀書報》11月30日署名文章中說:「魯迅、茅盾聯名致中共中央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發現,這是魯迅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經過對此信文本的仔細考察和討論,專家認為,此信沒有原件依據,其文字風格與魯迅手筆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證明此信經過魯迅審閱,但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獻意義,應該在全集中得到完整的反映。」此信確已編入「書信卷附錄」裡。

    這就怪了。作為一個作家的全集,既沒有原件依據,文字風格也與作者完全不同,且不能證明經過作者審閱,僅僅因為它是「魯迅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就將之收入,能說得過去嗎?是研究成果,你發表在研究刊物上不就得了,怎麼能收入全集呢。須知這是作者的「事」,不是作者的「文」,若這樣的編法成立,那麼作者說過的許多話,別人據之成文,不是也該摘出來收入全集嗎?

    次說重新校勘。

    這部分沒說的。校勘,說白了就是彌補先前的疏漏。舉兩個例子吧。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句話:「費了半天力,促住的不過三四隻」。其中「促住」為「捉住」之誤。二,《好的故事》中有句話:「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其中「縷縷的胭脂水」應為「如縷縷的胭脂水」。一個是錯,一個是漏,都屬正常的校勘。我相信這種錯漏不會很多。就是很多,也不能成為重出新版的理由。因為正常情況下,負責任的出版社,書籍再版時都會做這個工作。

    再說增加注釋。不光是增加,還有修改,量也很大。

    對此,《中國青年報》上署名文章說:對原注中帶有評價說明性內容,帶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釋,此次都酌情地加以修改和刪節。比如,對現代評論派、「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等派別,以及這些派別中的成員的注釋,刪去了帶有政治色彩和「左」的評價。對一些現代西方哲學、藝術流派,如試驗主義、未來派、立體派、象徵派、達達派等,都較全面地補充它們的理論主張及代表作家作品,刪除原來一些帶有批判色彩的評價。對尼採、叔本華、康德等哲學家,也從現在的研究視角介紹他們的哲學觀點和代表作,修改了原來一概歸為唯心主義哲學加以否定的觀點。對陳獨秀、託洛茨基、布哈林等政治人物也根據現在的資料和評價進行了修改。

    這是預料到的。網上有篇文章叫《陳瓊芝與<魯迅全集>》,朱正寫的,說陳瓊芝曾為浙江版的《魯迅全集》作過一些注釋,這次「想必會完全採用」;陳也是這次的編委。且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書籍和財色》原版注釋對張競生的評價是「宣傳色情文化」,現在會改為「我國提倡性教育和節制生育的先驅之一」。一個是《皇漢醫學》中對「合信叢書」一詞原版無注釋,這次會加上。

    像這樣修改和新增的注釋有多少條呢,王先生說了,修改1000多條,新增900餘條。沒有改動的,想來也是個不小的數字。這就要說到魯迅全集的字數了。

    網上有陳漱渝與記者的問答。陳向記者透露,新版的《魯迅全集》即將面市,其中增加了20多篇文章以及18封書信,共計350萬字,比1981年版增加了50萬字。這樣就知道了,舊版全集的字數是300萬字。

    這個說法不嚴密,應當說,舊版全集中魯迅的著作是300萬字。要不就沒法解釋,新版由16卷擴充到18卷,字數竟多到將近700萬字。兩卷書裡,無論如何放不下400萬字。就按陳漱渝的說法,魯迅的著作增加了50萬字,總計為350萬字。這樣下一個問題馬上就出來了,也就是說,新版全集中,作者本人的著作與校注者的著作(注釋),各佔一半。

    前面分析了,新增加的魯迅著作就那24篇佚文和18封佚信,魯迅致許廣平的原信,只可說是重複收錄,答增田涉的信,收入原信而刪去已收入的信還好說,若沒有刪去,也要算是重複收錄。增氏的問信,那是增氏的著作。據此我敢說,真正新增加的魯迅自己的著作,不會超過五萬字。

    王先生還說,新版全集「收文更加全面、嚴謹」。這樣說怕沒有多少學理依據。全面如果太寬泛了,就難說是嚴謹。且容我舉例說明。一,魯迅致許廣平的信,既收入定稿,就不該收入原信,既收入原信,就不該收入定稿。若這樣原稿也收,定稿也收,凡有原稿的其他著作,也應當收入。二,致增田涉的信,絕不能收入增氏的原信。若增氏的原信收入,其他人給魯迅的原信,凡能找到的也應當收入。那樣書信部分,就不能說是魯迅的書信,而應當說是「來往書信」了。三,魯迅、茅盾聯名致中共中央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既非魯迅所寫,又未經魯迅審閱,也不應當收入。

    這樣一來,新版與舊版相比,不惟談不上什麼全面嚴謹,直可說是體例混亂,自毀成規。16卷的舊版全集,從體例上說,才當得起嚴謹二字。

    新版的注釋,說是要客觀公正,我看也不盡然。陳漱渝在答記者問中,為了印證「客觀公正」舉了一個例子,說是:如1981年版注釋中的「國民黨反動派」,新版改為「國民黨政府」。公正不公正,打個顛倒就知道了。若有人給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叫「共產黨政府」,行嗎?

    人民文學出版社若真是為老客戶著想,就應當實話實說:新收入的文字極少,買了舊版的讀者毋須破財買新版,也毋須買《修訂記》。研究者除外。

    說到這裡,我有個建議,就是,不管往後出多麼繁富的全集,都不要忘了出一套白文本的《魯迅全集》。所謂的白文本,就是只收魯迅的著作,別的一切都免了。

    因為我有個固執的理念,就是,既然說魯迅是現代作家,還是白話文大師,現在出他的全集,就不該像他當年在一篇小說裡嘲笑過的那位金耀宗先生那樣,與之說話「須加注幾百句,注中又多不解語,須更用疏」(見舊版第7卷第216頁)。除了古代的經典,我還不知道哪位現代作家的文集,其注釋會超過原文的。

    既然是現代作家,是白話文大師,就該讓人們通過自己的閱讀認識魯迅,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留下什麼就是什麼。這才是那個真正的魯迅,這才是對魯迅真正的尊重。(韓石山)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餘華:討厭魯迅、韓石山:個矮思想激進,普通人:只記住他的文章
    當然我不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背誦過這些課文的原因,而是因為魯迅是一位真正偉大的作家,他的筆猶如一把刻刀,能將社會底層人物雕刻進讀者的腦海中。相信大家對餘華是非常熟悉的,他塑造的徐福貴、許三觀等角色形象令我們記憶深刻,但是當我看到這樣一個題目的時候,我心中有些許不悅,雖然我喜歡餘華的作品,但是我卻無法忍受他如此「自大」。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荒唐理由讓人氣憤
    其中在「反魯」呼聲中,搖旗吶喊聲最為響亮的當屬著名學者韓石山。【韓石山提出「少不讀魯迅」,荒謬理由竟是少兒不宜】韓石山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專家,也是《山西文學》主編,向來有「文壇刀客」、徐志摩研究第一人、「反魯專家」等響亮名頭。在這種權威身份的加持中,他針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激烈發言,著實讓人倒吸冷氣!韓石山認為:魯迅是個舊文人!
  • 專家提出「少不讀魯迅」,魯迅逐漸退出課本,背後的原因讓人氣憤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對民族的生存困境有著無比深刻的體悟,曾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以犀利的文筆剖析世相人情,有開發民智啟蒙國人之功,去世之後即被譽為「民族魂」。韓石山也憑藉這部巨著及一系列演講、文章,被譽為發出了「新文化運動以來最不認同魯迅的聲音」、「令魯迅研究界汗顏的大學者」、「比魯迅更犀利的文壇刀客」。值得注意的是,韓石山不僅批魯狠辣,也是最早呼籲讓魯迅的文章退出課本的專家之一。
  • 為了不毒害學生心靈,專家呼籲把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踢出課本
    這其實不完全是散文筆法,還摻入了一些小說筆法。韓石山是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專家,出版過很多專著,是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文學》主編,有「文壇刀客」、徐志摩研究第一人、新文化運動以來對魯迅最不認同的專家等響亮名頭。
  • 《徐志摩全集》:值得信賴和珍藏的一部全集
    體例合理已版中國現代作家全集,一般有兩種編法,一是採用編年體,即將某一作家的全部作品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次,如《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廬隱全集》等;一是採用分類編年體,即將某一作家的全部作品按文體或體裁分類,各類或直接以時間先後順序編排,或再以時間順序分為若干輯(組),如《魯迅全集》《茅盾全集》《聞一多全集
  • 從新版《徐志摩全集》中,讀到更親、更近的徐志摩
    面對徐志摩這樣的作者、面對這樣一套苦心編訂的全集,再回想到這80多年來,徐志摩的親友和學界為其全集付出的努力和其間種種故事,我們很難不在這套全集中傾注更多感情。編輯徐志摩的全集,如同通過文字,認識了一個富有才情的年輕詩人;做完一整套全集的感覺,也像是與他結交一場,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
  • 韓石山:徐志摩是真正紳士 對陸小曼愛得最深
    (上圖為徐志摩長孫徐善曾為讀者留言)  ■ 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在6月4日舉行的「2012中國濟南徐志摩研討會」上,著名作家韓石山將所編著的《徐志摩全集》《徐志摩圖傳》贈與專程從美國趕來的徐志摩長孫徐善曾及家人,並在會後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 個人讀書史的最初頁面|魯迅|魯迅全集|宋詞選
    如果要談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籍,首先要說到母親買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魯迅全集》。她那幾年在通讀《列寧全集》,我則在1968年10月下鄉前讀完了《魯迅全集》的前8卷。母親買的這套書,不包括《書信》和《日記》。這兩部分,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得初讀。初中語文教材中收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件小事》等。我沒有讀過高中。自己買到幾本高中語文教材,當然也讀了其中的魯迅作品。
  • 看《魯迅全集》---《彷徨》
    「店裡又有三個學生在那裡買東西。我呢,從他們看起來,自然也怕太嚕囌一點了罷。我一氣看了六七樣,都要四角多,沒有買;看一角一塊的,又太壞,沒有什麼香。我想,不如中通的好,便挑定了那綠的一塊,兩角四分。夥計本來是勢利鬼,眼睛生在額角上的,早就撅著狗嘴的了;可恨那學生這壞小子又都擠眉弄眼的說著鬼話笑。後來,我要打開來看一看才付錢:洋紙包著,怎麼斷得定貨色的好壞呢。
  • 《魯迅編印版畫全集》近日出版 呈現魯迅的另一面
    1936年10月17日魯迅生命中最後一次會客時,他贈送友人兩本雜誌及兩本書,書名叫《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交談中,他提到中國木刻藝術「進步很快,超過了我的預期,不過,缺點還不少。」兩天後,魯迅病逝,他的版畫出版計劃也戛然而止,留下幾本剛編訂好的版畫集,成了後人口中的「因故未能出版」。  接過魯迅版畫出版接力棒者並不多,遠不能與魯迅文學作品出版相比。
  • 韓石山:批評靠的是良知良能
    差不多10年前,有位文學類報紙的頭頭跟我說,他們報上開了個批評專欄,總也熱鬧不起來,韓先生可不可以幫個忙。我說,這太容易了,只要你不怕得罪人,管保有熱鬧看。於是便寫了一篇寄去,題為《魯迅活過來會這樣嗎》,是批評陳漱渝先生的,也就一千二三百字,名副其實的小文章。
  • 看《魯迅全集》---《朝花夕拾》
    我的家裡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    在魯迅作品裡,這樣的稱呼很常見,上面說個誰像什麼或有個什麼特點,下面就會用這個像什麼或特點代替那個人了。
  • 魯迅全集豪華版嚇退讀者引爭議
    但平裝本每一本將單獨定價,這樣可以方便讀者有選擇的購買。魯迅之子周海嬰認為:「新版《魯迅全集》是一個普及讀物,內容量大面廣,它是給文學愛好者閱讀的,不是藏書家的藏品,也不是放在家裡的擺設。我覺得定價偏高,能買得起的人不多。魯迅去世距今近70年,《魯迅全集》90%以上內容都已進入公版領域,不用支付版稅,定價相應也應便宜一些,應多為讀者著想。」  而人民文學出版社則認為,魯迅作品是文化瑰寶價值巨大,想要了解中國近代史,魯迅是繞不開的。
  • 雅賊偷手機為買《魯迅全集》:魯迅也救不了你!【2】
    在昆明銷贓獲利後,席某並沒有將錢用於吃喝玩樂,而是買了一套《魯迅全集》用於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並且買了筆墨紙硯,決心修習書法,過完生日還想去西藏「洗滌」下心靈。 民警在對其住所搜查時,也發現了席某有很多書籍,還有他閒暇時寫下的「書法作品」。
  • 看《魯迅全集》---《華蓋集》
    那康氏的說法則更荒謬,沒有膝,用什麼連貫腿與腳,再尊孔,也不至於這樣吧。說起這兩害相較取其輕來,心裡總是不那麼踏實,以為錯了的,網搜一下,結果,還真有幾個說法,有說兩權其害取其輕的,有說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這倒是有點兒勾起我的好奇心了,這樣的句式,早就聽說了,也稀裡糊塗地知道它就是那麼一個意思,但是,它出身何處,到底是什麼來路,就再網搜,結果,卻是找不到具體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 《徐志摩全集》的編纂方略
    這樣紀、傳、表、志全都有了。一1997年秋天,《徐志摩傳》已完成了「本傳」部分。聽說我在寫「徐傳」,天津人民出版社託人問我,願意不願意為他們編一套《徐志摩全集》。揣想其思路,該是,既然在寫「徐傳」,定然已掌握許多徐志摩作品的原本,編一套新的全集,該不是難事。
  • 商務印書館出版新版《徐志摩全集》
    近日,新版《徐志摩全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也是該書目前問世的版本中最完整的一套。在新書發布會現場,該套叢書的編者韓石山從陸小曼編纂的最早一版《志摩全集》談起,為讀者介紹了這八十多年間、不同版本的《徐志摩全集》背後的故事。
  • 看《魯迅全集》----《苦悶的象徵》
    【我說】從《引言》看,這是一篇論文形式的文章,而不是文藝作品了,或許是論述文藝作品的作品。魯迅先生要「我」堅忍的反覆兩三回,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剛好前幾天,我還寫了個《人生必讀三百本書?》的小東西,其實,對於我們不準備研究魯迅先生的人來說,讀《魯迅全集》那是一定要有毅力的,不然,還真讀不下去的。要讀,也是前面那些《墳》呀《吶喊》呀《朝花夕拾》呀一類的,但我既然下了這個決心讀全集,也就讀下去了,包括這《苦悶的象徵》。
  • 王任叔與初版《魯迅全集》(上)
    初版《魯迅全集》的背後,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值得細細咀嚼。  王任叔 「用力為多」  1936年魯迅去世後,《魯迅全集》的出版即被提上日程。1937年5月23日,許廣平為此寫信給胡適,請他幫忙接洽商務印書館。胡聯繫了商務印書館老闆王雲五,後因種種原因無疾而終。1937年7月18日成立了紀念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魯迅全集》。
  • 徐志摩逝世88周年 | 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徐志摩全集》
    近日,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作家、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韓石山編訂的《徐志摩全集》。此十卷本是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八卷本《徐志摩全集》的基礎上,多方採集佚文、精心編輯而成,增補了百餘篇未被先前全集版本收集的徐志摩佚文,融合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十幾年來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