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魯迅全集》上市了,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買上一套。按說像我這樣早就買下1981年版的,是不必買的,出版社考慮得很周到,過上半年就會出一本60萬字的《魯迅全集修訂詳記》,收入所有新增加的內容,並詳細註明所有修改的部分。屆時買上這麼一本,就等於買了現在的新版全集。
但是這種「補」的辦法,對我這樣的讀者,卻不管用。在買書上,我是有「全集癮」的。
胡適的著作,早就買下臺灣版的《胡適作品集》(37冊),後來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胡適文集》(10冊)也買,再後來安徽教育出版社出了《胡適全集》(44冊)也買。徐志摩的著作,先買的是上海書店出版的《徐志摩文集》(5冊),後來買了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的《徐志摩全集》(6冊),待到上海書店的9卷本全集出來,也買了。此外像《聞一多全集》、《潘光旦全集》、《俞平伯全集》等等,不管家裡有他們多少單本著作,見了全集還是個買。至於多卷本的文集,就更多了。《魯迅全集》1981年版的不過16冊,新版18冊,能不買嗎?一冊按30萬字算,兩冊就多出60萬字啊。
那就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吧。真要是這樣,就得買。
好在如今有網絡,查起來不是難事。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部主任王海波介紹,這次《魯迅全集》的修訂以1981年版為基礎,集中在內容補充、重新校勘、增加注釋三個方面。新增注釋900餘條,對1000多條原注做了重大修改。共計創作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00萬字。
也按照王先生的介紹,分三個方面說。先說內容補充。
新發現的都是些什麼文章呢?各種報導都說,認定的24篇佚文內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紹外國文學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體裁包括雜文、詩歌等,反映了魯迅文學創作道路的變遷和思想的演進。王先生也說,這24篇佚文,有19篇收入了《集外集拾遺補編》。另外5篇呢,請放心,不會不要,肯定也收入了,只是不在《集外集拾遺補編》裡。想來是難以單獨成篇,與舊版已收入的文章合併處理了。
王先生還說,「書信的增收量要更多,其中包括新發現的魯迅佚信18封」。這話頗費解,既說「增收量更多」,怎麼新發現的只有18封呢,莫非新增收的卻不是新發現的嗎?
看下文就明白了,還真是這麼回事。王先生說,還收入魯迅致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68封。魯迅與許廣平的通信,魯迅生前已編成《兩地書》,是一本書,早已收入舊版全集第12卷。據說是因為魯迅在編《兩地書》時有刪改,這次就把68封原信打散,按編年的方法,插入書信卷各年裡了。《兩地書》是魯迅的成本著作,不會不要。這樣,新版全集裡每封信都有了兩個版本。
新版全集還收入魯迅《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含日文原稿和中譯文)約10萬字。舊版第13卷的「致外國人士部分」裡,不是已經收入了魯迅給增田涉的信了嗎,怎麼現在還要弄個「集錄」出來?此中也有蹊蹺,不聽解釋誰也不會明白。參與修訂的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是這樣說的:增田涉當年發表這些信時,「刪掉了他認為與其漢學家身份不符的段落,破壞了魯迅書信的完整性」。明白了。這個《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不光有魯迅的回信,還會有增氏的原信。要不,既已發現了魯迅的原信,將原信替換經過刪剪的信不就得了,有什麼必要在全集書信卷裡別闢洞天,再來個「集錄」呢?
實在說,新增收的魯迅的書信,就是那18封「佚信」。
書信卷中,最讓人費解的是這樣一件事。據《中華讀書報》11月30日署名文章中說:「魯迅、茅盾聯名致中共中央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發現,這是魯迅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經過對此信文本的仔細考察和討論,專家認為,此信沒有原件依據,其文字風格與魯迅手筆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證明此信經過魯迅審閱,但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獻意義,應該在全集中得到完整的反映。」此信確已編入「書信卷附錄」裡。
這就怪了。作為一個作家的全集,既沒有原件依據,文字風格也與作者完全不同,且不能證明經過作者審閱,僅僅因為它是「魯迅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就將之收入,能說得過去嗎?是研究成果,你發表在研究刊物上不就得了,怎麼能收入全集呢。須知這是作者的「事」,不是作者的「文」,若這樣的編法成立,那麼作者說過的許多話,別人據之成文,不是也該摘出來收入全集嗎?
次說重新校勘。
這部分沒說的。校勘,說白了就是彌補先前的疏漏。舉兩個例子吧。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句話:「費了半天力,促住的不過三四隻」。其中「促住」為「捉住」之誤。二,《好的故事》中有句話:「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其中「縷縷的胭脂水」應為「如縷縷的胭脂水」。一個是錯,一個是漏,都屬正常的校勘。我相信這種錯漏不會很多。就是很多,也不能成為重出新版的理由。因為正常情況下,負責任的出版社,書籍再版時都會做這個工作。
再說增加注釋。不光是增加,還有修改,量也很大。
對此,《中國青年報》上署名文章說:對原注中帶有評價說明性內容,帶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釋,此次都酌情地加以修改和刪節。比如,對現代評論派、「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等派別,以及這些派別中的成員的注釋,刪去了帶有政治色彩和「左」的評價。對一些現代西方哲學、藝術流派,如試驗主義、未來派、立體派、象徵派、達達派等,都較全面地補充它們的理論主張及代表作家作品,刪除原來一些帶有批判色彩的評價。對尼採、叔本華、康德等哲學家,也從現在的研究視角介紹他們的哲學觀點和代表作,修改了原來一概歸為唯心主義哲學加以否定的觀點。對陳獨秀、託洛茨基、布哈林等政治人物也根據現在的資料和評價進行了修改。
這是預料到的。網上有篇文章叫《陳瓊芝與<魯迅全集>》,朱正寫的,說陳瓊芝曾為浙江版的《魯迅全集》作過一些注釋,這次「想必會完全採用」;陳也是這次的編委。且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書籍和財色》原版注釋對張競生的評價是「宣傳色情文化」,現在會改為「我國提倡性教育和節制生育的先驅之一」。一個是《皇漢醫學》中對「合信叢書」一詞原版無注釋,這次會加上。
像這樣修改和新增的注釋有多少條呢,王先生說了,修改1000多條,新增900餘條。沒有改動的,想來也是個不小的數字。這就要說到魯迅全集的字數了。
網上有陳漱渝與記者的問答。陳向記者透露,新版的《魯迅全集》即將面市,其中增加了20多篇文章以及18封書信,共計350萬字,比1981年版增加了50萬字。這樣就知道了,舊版全集的字數是300萬字。
這個說法不嚴密,應當說,舊版全集中魯迅的著作是300萬字。要不就沒法解釋,新版由16卷擴充到18卷,字數竟多到將近700萬字。兩卷書裡,無論如何放不下400萬字。就按陳漱渝的說法,魯迅的著作增加了50萬字,總計為350萬字。這樣下一個問題馬上就出來了,也就是說,新版全集中,作者本人的著作與校注者的著作(注釋),各佔一半。
前面分析了,新增加的魯迅著作就那24篇佚文和18封佚信,魯迅致許廣平的原信,只可說是重複收錄,答增田涉的信,收入原信而刪去已收入的信還好說,若沒有刪去,也要算是重複收錄。增氏的問信,那是增氏的著作。據此我敢說,真正新增加的魯迅自己的著作,不會超過五萬字。
王先生還說,新版全集「收文更加全面、嚴謹」。這樣說怕沒有多少學理依據。全面如果太寬泛了,就難說是嚴謹。且容我舉例說明。一,魯迅致許廣平的信,既收入定稿,就不該收入原信,既收入原信,就不該收入定稿。若這樣原稿也收,定稿也收,凡有原稿的其他著作,也應當收入。二,致增田涉的信,絕不能收入增氏的原信。若增氏的原信收入,其他人給魯迅的原信,凡能找到的也應當收入。那樣書信部分,就不能說是魯迅的書信,而應當說是「來往書信」了。三,魯迅、茅盾聯名致中共中央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既非魯迅所寫,又未經魯迅審閱,也不應當收入。
這樣一來,新版與舊版相比,不惟談不上什麼全面嚴謹,直可說是體例混亂,自毀成規。16卷的舊版全集,從體例上說,才當得起嚴謹二字。
新版的注釋,說是要客觀公正,我看也不盡然。陳漱渝在答記者問中,為了印證「客觀公正」舉了一個例子,說是:如1981年版注釋中的「國民黨反動派」,新版改為「國民黨政府」。公正不公正,打個顛倒就知道了。若有人給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叫「共產黨政府」,行嗎?
人民文學出版社若真是為老客戶著想,就應當實話實說:新收入的文字極少,買了舊版的讀者毋須破財買新版,也毋須買《修訂記》。研究者除外。
說到這裡,我有個建議,就是,不管往後出多麼繁富的全集,都不要忘了出一套白文本的《魯迅全集》。所謂的白文本,就是只收魯迅的著作,別的一切都免了。
因為我有個固執的理念,就是,既然說魯迅是現代作家,還是白話文大師,現在出他的全集,就不該像他當年在一篇小說裡嘲笑過的那位金耀宗先生那樣,與之說話「須加注幾百句,注中又多不解語,須更用疏」(見舊版第7卷第216頁)。除了古代的經典,我還不知道哪位現代作家的文集,其注釋會超過原文的。
既然是現代作家,是白話文大師,就該讓人們通過自己的閱讀認識魯迅,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留下什麼就是什麼。這才是那個真正的魯迅,這才是對魯迅真正的尊重。(韓石山)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