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藤野先生》大家會想到什麼?相信大家會說魯迅這個名字,因為這些都是他寫的,是從小學到高中課文中的文章;還有人說,這些文章讓我記起了學生時代背書時的絕望,因為只要是魯迅的作品,不是全篇便是部分段落的背誦;還有人說文章中明明有錯字卻硬說是什麼通假字等等。
我想說的是,在我的記憶中,那些所學的文章、文章中的人物大多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刺猹的閏土、吃茴香豆的孔乙己還有那個孩子被狼叼走的祥林嫂等,這些魯迅筆下的人物不管我們離開學校多久,他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從我們的腦海中無意間消失。當然我不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背誦過這些課文的原因,而是因為魯迅是一位真正偉大的作家,他的筆猶如一把刻刀,能將社會底層人物雕刻進讀者的腦海中。
魯迅作品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學生,同樣影響著從學生中脫穎而出的文學作者。最近我在讀餘華的作品,並在網上看到5年前的一篇帖子,題目挺囂張,我特地留意記了一下叫: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相信大家對餘華是非常熟悉的,他塑造的徐福貴、許三觀等角色形象令我們記憶深刻,但是當我看到這樣一個題目的時候,我心中有些許不悅,雖然我喜歡餘華的作品,但是我卻無法忍受他如此「自大」。
學生時代的課文當中,在書頁的底端都會有作者的注釋,關於魯迅我記得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等。可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更多的只能感受到魯迅是一位作家,但對於餘華他們那一代人而言,魯迅這一位作家的身份反而淡化了,因為他的地位是崇高的,崇高到因某個問題與人發生爭執時,如果你在你的主見結尾處加一句:這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話,那麼大家都會信服你的話。
所以那時魯迅先生更像是一個政治人物而非作家。餘華先生說他「深受其害」,因為他整天需要背誦魯迅的文章,所以他不喜歡這個作家,當然他更不知道魯迅到底在寫在什麼;另外他扯著魯迅的大旗在與別人爭執時總會贏得大家的支持,即便他說:魯迅先生說過,太陽中午的時候離地球最近!大家便相信中午的太陽確實離地球最近,因為這是魯迅先生說的,他說的不會有錯,魯迅這個名字在一段特殊時間裡有著無窮大的魔力,這讓餘華覺得此人言過其實。
餘華在奧斯陸大學講述他和魯迅的故事時,他告訴挪威的聽眾,他曾經無知地認為魯迅是一個糟糕的作家,他顯赫的名聲只是政治的產物,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便是因為上述的經歷。但是等到他開始寫作,再次閱讀魯迅的作品時,他才正真開始懂得魯迅,在1996年那年,有一名導演找到餘華,他要拍一部電影,想讓餘華幫忙看看如何改遍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
餘華之後打電話給這名導演,並對他說: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原來餘華對魯迅是從不理解到理解的轉變,這句偉大的作家才是餘華對魯迅真正的評價!魯迅雖已不在,但是他那穿透人心的思想和文字卻從未遠離,而這才是我們不能忘記閏土、孔乙己、祥林嫂的真正原因。閱讀魯迅的文字,其實很多時候都會感覺到非常沉重,毛主席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現在我們該知道這份沉重的由來吧!
我經常會翻閱魯迅的作品,因為相比那些雞湯文、娛樂小說而言,魯迅的文字更能令人反思,讓我進行精神的自剖,這個過程比喝碗「毒雞湯」要更令我愉悅與力量由心而起。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專家正在建議將魯迅的作品從課文中刪除。2007年,北京市在語文教科書改革時,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移出教材;2008年,在山西啟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當年新版的語文教材中,撤下了《藥》《記念劉和珍君》;2010年,江蘇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
對於刪除的原因,有專家說魯迅文章的思想太過深邃,學生難以理解,增加了他們的思想負擔;也有人說魯迅的文字太過激進與負面,不適合學生閱讀……,有「文壇刀客」之稱的韓石山寫過一本評論叫:《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他認為魯迅是個「奇人」,他個子很矮,而矮的人一般思想都十分激進,也是非常狠的。換句話來說,魯迅的文章思想表達銳利是個人的生理影響下的主觀表達的結果,學生不應該在這樣的年紀就接觸這般思想。
「文壇刀客」之稱的韓石山
中國有一個詞叫悲哀,何為悲哀呢?當我們在家中問自己的孩子怎麼看待人血饅頭?他們卻不知出處;當我們提及阿Q思想時他們一臉茫然,不知我們所云,或許這就是悲哀吧!如果說魯迅的思想太深邃、太激進,那麼哪些文章能夠入選孩子們的課文呢?;哪些文章又能教育這些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呢?《小時代》嗎?還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課文雖已刪除,但是文字這個東西的好處便是它能將思想裝訂成冊,魯迅作品集值得收藏,可以時不時的自己翻出來讀一讀,因為他的文章一般較短,當然我們也可以買來收藏,將來留給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