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討厭魯迅、韓石山:個矮思想激進,普通人:只記住他的文章

2020-09-05 阿珂伴讀

提及《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藤野先生》大家會想到什麼?相信大家會說魯迅這個名字,因為這些都是他寫的,是從小學到高中課文中的文章;還有人說,這些文章讓我記起了學生時代背書時的絕望,因為只要是魯迅的作品,不是全篇便是部分段落的背誦;還有人說文章中明明有錯字卻硬說是什麼通假字等等。

我想說的是,在我的記憶中,那些所學的文章、文章中的人物大多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刺猹的閏土、吃茴香豆的孔乙己還有那個孩子被狼叼走的祥林嫂等,這些魯迅筆下的人物不管我們離開學校多久,他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從我們的腦海中無意間消失。當然我不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背誦過這些課文的原因,而是因為魯迅是一位真正偉大的作家,他的筆猶如一把刻刀,能將社會底層人物雕刻進讀者的腦海中

魯迅作品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學生,同樣影響著從學生中脫穎而出的文學作者。最近我在讀餘華的作品,並在網上看到5年前的一篇帖子,題目挺囂張,我特地留意記了一下叫: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相信大家對餘華是非常熟悉的,他塑造的徐福貴、許三觀等角色形象令我們記憶深刻,但是當我看到這樣一個題目的時候,我心中有些許不悅,雖然我喜歡餘華的作品,但是我卻無法忍受他如此「自大」。

學生時代的課文當中,在書頁的底端都會有作者的注釋,關於魯迅我記得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等。可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更多的只能感受到魯迅是一位作家,但對於餘華他們那一代人而言,魯迅這一位作家的身份反而淡化了,因為他的地位是崇高的,崇高到因某個問題與人發生爭執時,如果你在你的主見結尾處加一句:這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話,那麼大家都會信服你的話。

所以那時魯迅先生更像是一個政治人物而非作家。餘華先生說他「深受其害」,因為他整天需要背誦魯迅的文章,所以他不喜歡這個作家,當然他更不知道魯迅到底在寫在什麼;另外他扯著魯迅的大旗在與別人爭執時總會贏得大家的支持,即便他說:魯迅先生說過,太陽中午的時候離地球最近!大家便相信中午的太陽確實離地球最近,因為這是魯迅先生說的,他說的不會有錯,魯迅這個名字在一段特殊時間裡有著無窮大的魔力,這讓餘華覺得此人言過其實。

餘華在奧斯陸大學講述他和魯迅的故事時,他告訴挪威的聽眾,他曾經無知地認為魯迅是一個糟糕的作家,他顯赫的名聲只是政治的產物,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便是因為上述的經歷。但是等到他開始寫作,再次閱讀魯迅的作品時,他才正真開始懂得魯迅,在1996年那年,有一名導演找到餘華,他要拍一部電影,想讓餘華幫忙看看如何改遍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

餘華之後打電話給這名導演,並對他說: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原來餘華對魯迅是從不理解到理解的轉變,這句偉大的作家才是餘華對魯迅真正的評價!魯迅雖已不在,但是他那穿透人心的思想和文字卻從未遠離,而這才是我們不能忘記閏土、孔乙己、祥林嫂的真正原因。閱讀魯迅的文字,其實很多時候都會感覺到非常沉重,毛主席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現在我們該知道這份沉重的由來吧!

我經常會翻閱魯迅的作品,因為相比那些雞湯文、娛樂小說而言,魯迅的文字更能令人反思,讓我進行精神的自剖,這個過程比喝碗「毒雞湯」要更令我愉悅與力量由心而起。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專家正在建議將魯迅的作品從課文中刪除。2007年,北京市在語文教科書改革時,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移出教材;2008年,在山西啟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當年新版的語文教材中,撤下了《藥》《記念劉和珍君》;2010年,江蘇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

對於刪除的原因,有專家說魯迅文章的思想太過深邃,學生難以理解,增加了他們的思想負擔;也有人說魯迅的文字太過激進與負面,不適合學生閱讀……,有「文壇刀客」之稱的韓石山寫過一本評論叫:《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他認為魯迅是個「奇人」,他個子很矮,而矮的人一般思想都十分激進,也是非常狠的。換句話來說,魯迅的文章思想表達銳利是個人的生理影響下的主觀表達的結果,學生不應該在這樣的年紀就接觸這般思想。

「文壇刀客」之稱的韓石山

中國有一個詞叫悲哀,何為悲哀呢?當我們在家中問自己的孩子怎麼看待人血饅頭?他們卻不知出處;當我們提及阿Q思想時他們一臉茫然,不知我們所云,或許這就是悲哀吧!如果說魯迅的思想太深邃、太激進,那麼哪些文章能夠入選孩子們的課文呢?;哪些文章又能教育這些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呢?《小時代》嗎?還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課文雖已刪除,但是文字這個東西的好處便是它能將思想裝訂成冊,魯迅作品集值得收藏,可以時不時的自己翻出來讀一讀,因為他的文章一般較短,當然我們也可以買來收藏,將來留給我們的孩子!

相關焦點

  • 餘華「飄了」?吐槽莫言只會吹牛,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餘華還曾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實際上,由於二者文字精神內涵的相似,餘華還曾被視作過"魯迅的接班人",他與魯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過節",才會使得餘華說出這樣的話呢?原來,在餘華小的時候,他覺得魯迅的文章很沉悶、灰暗,甚至無聊透頂,讀了17年的魯迅,都不知道他寫了什麼。上學的時候,只要是魯迅的文章,老師都要求背誦,這就讓他更討厭了。在他生活的60年代,魯迅是被標籤化、神化的。
  • 餘華:魯迅曾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歲之前
    魯迅先生是以文字化作一聲聲奮力激呼,讓傍徨眾生清醒直面現實的先鋒作家,每代人都是在他那穿透人心的思想鞭策下成長。然而近代著名作家餘華卻曾說,此生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就是魯迅,但那是在他36歲之前。徜徉了17年的知識海洋後,他只把魯迅看做是活在課本中的一個符號象徵,儘管被迫反覆閱讀前人留下的文字靈氣,但始終無法理解到底在傳達什麼內容。
  • 餘華:魯迅是我生平最討厭的作家,但36歲以後一切全改變了
    與魯迅筆風相近的餘華,卻指出魯迅曾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餘華表示從小學到高中的17年之間,根本不懂魯迅在寫些什麼,他的文章乏味、無趣,對魯迅的文章只有牴觸情緒。直到自己到中年時,才突然領悟其中的妙處!餘華年少時,我國的大部分文學已經死亡,新社會的孩子們在魯迅的作品中,只能認識到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所以這給不了餘華什麼很大的共鳴。魯迅在他看來只是一個代表真理名字。
  • 餘華評價魯迅: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直到36歲才改變
    餘華也是個真性情的作家,他曾說: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還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表達對魯迅的討厭。語文課本裡面都是魯迅的作品《孔乙己》《藥》等等,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在揭露舊社會醜惡的嘴臉。那個時代魯迅在文壇的地位可以說沒人能夠超越,當時人們開口說話就是魯迅先生說。餘華討厭魯迅就像我們現在討厭語文課本裡面的內容是一樣的,每天都在讀魯迅,那時候根本讀不懂,就知道好像是在批判舊社會。
  • 餘華演講公開吐槽:魯迅是我唯一討厭的作家,原因讓人目瞪口呆
    提及魯迅先生,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棄醫從文、以筆作矛、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形象。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筆諷刺實在太厲害,幾乎涵蓋了所有層面,所有人物,老弱病殘,權貴,普通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這樣的魯迅先生是個真正的天才,是高出了同時代作家好幾個段位的存在,是在東亞佔據了最大的文化版圖的作家!
  • 魯迅曾是餘華唯一討厭作家:少年不識魯迅味,讀懂魯迅已中年
    >是餘華學生時代唯一討厭的作家,可是若干年之後,他被魯迅的一顆子彈穿越身體,從此對魯迅黑轉粉。原來他在重讀魯迅後,顛覆了原先對魯迅的認知和偏見。他被魯迅《狂人日記》裡面的一句話一擊命中:「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我兩眼呢?」這是小說中的狂人——一個精神病說的話。一句話就把一個精神病患者寫得栩栩如生,這就是大師手筆。
  • 莫言、餘華、賈平凹有話說
    魯迅的作品作為中國文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是影響了許多作家,像莫言、餘華、賈平凹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直言,最喜歡和欣賞的作家就是魯迅,他說:「小時候,我看到魯迅的文章就頭疼,真的是太難懂了,當時恨不得魯迅少寫點文章」。
  • 好物分享|《活著》作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眾所周知,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家喻戶曉。談到魯迅棄醫從文時,他說:「魯迅走上文學,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根據我讀了魯迅那麼多作品,我相信魯迅還沒那麼幼稚,認為他能夠救國救民,拯救民族的靈魂。誰都拯救不了,民族的靈魂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拯救得了的。」而且他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活著》的作者餘華:魯迅走上文學道路是偶然,你怎麼看?
    導語:魯迅先生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成就一直以來都是公認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魯迅的貢獻開始淡漠,以至於如今很少有人看魯迅的作品,甚至學生教科書也刪除了魯迅的一些文章。在開始今天這個話題之前,講一講作家餘華。
  • 聽莫言、餘華怎麼說
    對於魯迅曾經有人評價他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而魯迅的文章在當時也是人們指路的明燈,通過它讓人們看清了社會的本質,魯迅的寫作風格也是非常犀利,直指人心,為當時的中國人敲響警鐘。
  • 韓石山:這樣的《魯迅全集》我不買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部主任王海波介紹,這次《魯迅全集》的修訂以1981年版為基礎,集中在內容補充、重新校勘、增加注釋三個方面。新增注釋900餘條,對1000多條原注做了重大修改。共計創作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00萬字。     也按照王先生的介紹,分三個方面說。先說內容補充。     新發現的都是些什麼文章呢?
  • 專家提出「少不讀魯迅」,魯迅逐漸退出課本,背後的原因讓人氣憤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對民族的生存困境有著無比深刻的體悟,曾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以犀利的文筆剖析世相人情,有開發民智啟蒙國人之功,去世之後即被譽為「民族魂」。在他逝世之後的大半個世紀裡,他的文章也一直留在中學課本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學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孔乙己》、《藥》、《為了忘卻的紀念》、《記念劉和珍君》、《故鄉》、《祝福》、《阿Q正傳》等等,都是極為經典的課文。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
    餘華被人們所熟知之後便有人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與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很相似。於是他被人們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但對此王朔卻說了一句:就數他「跪」得狠。 從業餘寫手到作家的轉變 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他的祖籍在山東高唐,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模仿者
    他在文學精神上將社會關愛抒發的非常到位,擅長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在這一點上他與魯迅先生很相似,並且他小說的主人公「富貴」也有幾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的影子。所以,在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餘華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
    他在文學精神上將社會關愛抒發的非常到位,擅長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在這一點上他與魯迅先生很相似,並且他小說的主人公「富貴」也有幾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的影子。所以,在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餘華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不過魯迅自己卻終其一生都不請別人寫序,而且他給自己的書所寫的序言、後記等文章,絕少是游離原著的可有可無的敷衍之作,像是《野草·題辭》、寫在《〈墳〉後面》等前言後記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原文集中的任何一篇。諸多魯迅研究學者也認為,《吶喊·自序》作為魯迅給自己第一部小說所作的長篇序言,蘊藏著太多值得深究的「秘密」。  從結構看,《吶喊·自序》可分為兩部分。
  • 魯迅的思想過時了嗎?「去魯迅化」到底在去什麼,為何會興起?
    論起中國的文學,必然跳不過魯迅,這位以筆述盡世間百態的作家,活在了無數人的記憶之中。當今中國,但凡有過受教育的歷史,一定會讀過魯迅的文章,就好像他成為一個人成長的必備之物。但不知什麼時候起,有一股「去魯迅化」的思想興起,魯迅的文章被踢出課本,魯迅的名言不再成為經典,魯迅也被一些人較少的提起。這是為何,起於何時?而魯迅的思想到底有沒有過時。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荒唐理由讓人氣憤
    首先用語與文風,都是舊的——氣憤、怨恨、詛咒、嘲諷、無所不用其極;而後是思想陳舊:即便偶爾說說光明一類的詞,不是言不及義,就是大而無當。「在他那裡,是看不到什麼建設性的改造社會的建言的。」為了闡述自己更加系統的反魯思想,韓石山專門出版了作品《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在其中他用較大篇幅對魯迅的風格、其眾多經典作品進行了猛烈抨擊!
  • 餘華「接續」了魯迅?
    當代小說家餘華以其冷靜、簡潔而又頗具巧思的敘事藝術,躋身於一流先鋒作家之列。讀餘華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一種有別於魯迅那一代作家的輕快和駕馭西方現代派技法的純熟;同時也可以感受他在文字功力與精神底蘊上與魯迅那一代作家的不小落差,這可以說是當代先鋒小說家的通病。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對莫言餘華王安憶不看好,只欣賞魯迅
    顧彬說話很直接,莫言寫小說,一寫就是幾十個人物,在他的《酒國》裡面,「女的X部大,他就想摸一摸。」中國當代小說家既不懂外文也不懂中文,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顧彬看似是中文人名,然而他卻是個十足的歐洲人。他原名叫沃爾夫岡·顧彬,是當代漢學圈裡著名的「中國文學通」。對於中日韓等東亞文學在行,比較看好中國唐詩宋詞,以及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文學家,像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等等。在我們的印象裡,馬悅然是漢學家,葛浩文是漢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