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魯迅是我生平最討厭的作家,但36歲以後一切全改變了

2020-08-28 文歆閣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都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文學作品一直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成長。

與魯迅筆風相近的餘華,卻指出魯迅曾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餘華表示從小學到高中的17年之間,根本不懂魯迅在寫些什麼,他的文章乏味、無趣,對魯迅的文章只有牴觸情緒。直到自己到中年時,才突然領悟其中的妙處!

餘華年少時,我國的大部分文學已經死亡,新社會的孩子們在魯迅的作品中,只能認識到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所以這給不了餘華什麼很大的共鳴。魯迅在他看來只是一個代表真理名字。但凡任何話前加上魯迅先生說,就變得不一樣了。事實上從現在看來,當一個作家的名字成為了一個詞彙以後,這就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由於年少時的叛逆心理,餘華還是堅持固執地認為魯迅是一個比較糟糕的作家,他只是一個時代政治的產物而已。但事實如此嗎?只能說餘華還沒有靜下心來閱讀魯迅的作品,餘華本人也還不夠成熟。

直到餘華工作進入社會成為了一名專職作家,他還是沒有認真地品味過魯迅的作品,但是讀者卻能在他的作品裡找到他與魯迅相似的地方。因為這個原因,甚至有一位導演想要拜託他根據魯迅小說作為劇本打底,改編成一部電影。

那時餘華正好候缺錢,所以立馬就答應了,當他接到這個任務開始著手時,當時的餘華已經三十六歲了,十幾年過去了,他和魯迅已經分道揚鑣數幾十年,為了重新拾起這一段記憶,餘華開始了瘋狂地閱讀魯迅生前的文章。他一本接著一本,不停歇地看完了魯迅先生的所有的文學作品。

這個時候餘華意識到,魯迅才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寥寥幾筆就能把一個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餘華的眼裡,魯迅經歷了從一個人變成詞彙,再從詞彙變成了一個人這樣的變化。

可以說三十六歲的餘華,細胞都已經代謝了好幾輪了,他早就已經不再是那個輸贏心十分重要的年少孩子了。這句話很適合描述餘華,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少年。在年少的學習中,餘華沒能記住魯迅;反而是在多年以後,魯迅憑藉作家身份再次出現卻使餘華感覺相見恨晚。

其實,某些人的相遇是需要一定的時機的。事實上,魯迅先生的書並不適合給孩子們讀,因為其中的深層含義很難讓人理解,成人理解也要花費一定時間。

當一個人真的度過了自己的大半人生的時候,倘若再去閱讀魯迅的作品,那麼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其實早已成了書中人。

相關焦點

  • 餘華:魯迅曾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歲之前
    在濃淡相宜的時光裡,有著許多文人墨客留下的驚世名作震耳發聵,作者傾盡才華把文字折射成最熾熱的光芒,將浮生流年映射在白紙上,所感所思皆令能人證悟。魯迅先生是以文字化作一聲聲奮力激呼,讓傍徨眾生清醒直面現實的先鋒作家,每代人都是在他那穿透人心的思想鞭策下成長。然而近代著名作家餘華卻曾說,此生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就是魯迅,但那是在他36歲之前。
  • 餘華評價魯迅: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直到36歲才改變
    餘華也是個真性情的作家,他曾說: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還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表達對魯迅的討厭。當天晚上的餘華翻開了這些讓他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品。那時候的餘華已經三十六歲了,當他再次翻開這些作品的時候,頓時就有點崇拜的意思了。讀完魯迅的《孔乙己》的時候,餘華徹底地被魯迅的文學作品給徵服了,已經是小有名氣的作家餘華開始慢慢地讀懂魯迅了。
  • 餘華「飄了」?吐槽莫言只會吹牛,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要問當代中國最有逼格的作家都有誰?《生死疲勞》出來以後號稱四十天就寫完了,他寫得飛快,一群人批評他。你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一部小說寫了三十八天,寫得快不一定是不負責任的粗製濫造。這意思是說:我告訴你們,莫言在"吹牛",你們不要當真。
  • 好物分享|《活著》作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眾所周知,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家喻戶曉。談到魯迅棄醫從文時,他說:「魯迅走上文學,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根據我讀了魯迅那麼多作品,我相信魯迅還沒那麼幼稚,認為他能夠救國救民,拯救民族的靈魂。誰都拯救不了,民族的靈魂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拯救得了的。」而且他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餘華演講公開吐槽:魯迅是我唯一討厭的作家,原因讓人目瞪口呆
    這樣的魯迅先生是個真正的天才,是高出了同時代作家好幾個段位的存在,是在東亞佔據了最大的文化版圖的作家!《活著》的作家餘華,曾發表過演講《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在這個長篇演講裡,超過五分之四的篇幅,餘華都在講當年他如何討厭魯迅,瞧不起魯迅的作品。
  • 魯迅曾是餘華唯一討厭作家:少年不識魯迅味,讀懂魯迅已中年
    >是餘華學生時代唯一討厭的作家,可是若干年之後,他被魯迅的一顆子彈穿越身體,從此對魯迅黑轉粉。原來他在重讀魯迅後,顛覆了原先對魯迅的認知和偏見。他被魯迅《狂人日記》裡面的一句話一擊命中:「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我兩眼呢?」這是小說中的狂人——一個精神病說的話。一句話就把一個精神病患者寫得栩栩如生,這就是大師手筆。
  • 餘華: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師,魯迅是我的朋友(圖)
    小說作者餘華受邀赴日本觀看首演。在接受該報專訪時,他坦言:「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師,魯迅是我的朋友。」  「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師,魯迅是我的朋友」  記者:您是第幾次來日本?  餘華:第五次。有兩次是和朋友來旅遊。
  • 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鳳凰副刊
    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名叫魯迅,只有一個詩人名叫毛澤東。我想,魯迅應該是過去那個時代裡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家。一九四九年共產黨獲得政權以後,新社會開始了,同時需要對此前的舊社會進行無情的鞭撻,於是魯迅那些極具社會批判意義的作品成為了共產黨手中揮舞的鞭子。
  • 餘華:討厭魯迅、韓石山:個矮思想激進,普通人:只記住他的文章
    當然我不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背誦過這些課文的原因,而是因為魯迅是一位真正偉大的作家,他的筆猶如一把刻刀,能將社會底層人物雕刻進讀者的腦海中。最近我在讀餘華的作品,並在網上看到5年前的一篇帖子,題目挺囂張,我特地留意記了一下叫: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 作家餘華:80後壓力空前受盡磨礪 我對你們充滿尊敬
    餘華幽默開場,先拿魯迅作品「開刀」。可誰曾想,這個如今在他口中娓娓道來的大家,在少年餘華看來,竟是個十足「討厭鬼」。餘華回憶小學到中學階段,受文革影響,文學作品只有毛澤東思想和魯迅文集。那時候,他以為全世界只有兩個文學家。雖僅有兩文學家可讀,少年餘華還不愛讀魯迅的作品。到了高中,餘華仍然討厭魯迅,因其作品還要背下來考試。後來,餘華調到海洋文化館工作,「討厭鬼」的陰影仍舊沒有擺脫。
  • 餘華「接續」了魯迅?
    當代小說家餘華以其冷靜、簡潔而又頗具巧思的敘事藝術,躋身於一流先鋒作家之列。讀餘華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一種有別於魯迅那一代作家的輕快和駕馭西方現代派技法的純熟;同時也可以感受他在文字功力與精神底蘊上與魯迅那一代作家的不小落差,這可以說是當代先鋒小說家的通病。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然而面對日本人小視,不多年中國本土作家終於衝出新的成績。莫言獲獎讓日本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不再視而不見,同時這些年令日本文壇徹底信服的中國作家除了殘雪、餘華、莫言之外,閻連科的出現,也徹底改變了當代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地位。
  • 魯迅、餘華、契訶夫、胡賽尼:除了作家,他們還有一個身份
    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女作家中有池莉和畢淑敏。
  • 餘華:作家必須要有同情和憐憫之心
    幾次見到餘華,他都是一身黑,就像其早期作品的色調。選擇黑色和人生態度有關嗎?餘華回答《環球時報》記者,他的深色衣服確實多,但穿黑色衣服跟人生態度沒什麼必然關係,只是因為黑色衣服禁髒,「我80年代末在魯迅文學院進修的時候,一條黑色牛仔褲穿了一個學期都沒洗,看上去還是很乾淨。現在年紀大一點,愛乾淨了,但穿黑色衣服的習慣沒有改變。」餘華用微信語音回復這段話,是十天前在廣州開往貴陽的高鐵上。
  • 訪談 | 餘華為什麼沒有成為著作等身的作家?
    一個特別優秀的作家,他應該去考慮讓別人有更多思考和發言的機會,為讀者著想,甚至像你那樣克制自己的才華。餘華:我覺得是這樣,第一,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作家,比如說我白天早上起來要看NBA,晚上有時候要看足球,歐洲的德甲、英超的意甲——我現在已經沒有時間看了,但是歐冠我還是要看一下,尤其是進入淘汰賽以後。
  • 餘華卻這麼評魯迅
    一位導演打算將魯迅的小說改編成電影,請我為他策劃一下如何改編,他會付給我一筆數目不錯的策劃費,當時我剛好缺錢,就一口答應下來。然後我發現自己的書架上沒有一冊魯迅的著作,只好去書店買來《魯迅小說集》。當天晚上開始在燈下閱讀這些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作品。
  • 散文丨餘華: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魯迅的理由
    文丨餘華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裡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了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在《孔乙己》裡,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著。」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餘華: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寫死29條人命後,火了!
    "我一生唯一討厭的作家是魯迅"、"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什麼人如此狂妄,敢「蔑視」大文豪魯迅,不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放在眼裡?在一篇散文中,此人直言不諱地寫到,我一生唯一討厭的作家就是魯迅。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對莫言餘華王安憶不看好,只欣賞魯迅
    顧彬說當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可以辯證。但顧彬還說,中國作家不懂中文,這讓很多人驚愕,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證據,來說中國作家不懂中文。不知道他學了漢學以後,就有自信說中國人不懂中文了?其實這個顧彬這樣說,並不是沒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