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都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文學作品一直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成長。
與魯迅筆風相近的餘華,卻指出魯迅曾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餘華表示從小學到高中的17年之間,根本不懂魯迅在寫些什麼,他的文章乏味、無趣,對魯迅的文章只有牴觸情緒。直到自己到中年時,才突然領悟其中的妙處!
餘華年少時,我國的大部分文學已經死亡,新社會的孩子們在魯迅的作品中,只能認識到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所以這給不了餘華什麼很大的共鳴。魯迅在他看來只是一個代表真理名字。但凡任何話前加上魯迅先生說,就變得不一樣了。事實上從現在看來,當一個作家的名字成為了一個詞彙以後,這就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由於年少時的叛逆心理,餘華還是堅持固執地認為魯迅是一個比較糟糕的作家,他只是一個時代政治的產物而已。但事實如此嗎?只能說餘華還沒有靜下心來閱讀魯迅的作品,餘華本人也還不夠成熟。
直到餘華工作進入社會成為了一名專職作家,他還是沒有認真地品味過魯迅的作品,但是讀者卻能在他的作品裡找到他與魯迅相似的地方。因為這個原因,甚至有一位導演想要拜託他根據魯迅小說作為劇本打底,改編成一部電影。
那時餘華正好候缺錢,所以立馬就答應了,當他接到這個任務開始著手時,當時的餘華已經三十六歲了,十幾年過去了,他和魯迅已經分道揚鑣數幾十年,為了重新拾起這一段記憶,餘華開始了瘋狂地閱讀魯迅生前的文章。他一本接著一本,不停歇地看完了魯迅先生的所有的文學作品。
這個時候餘華意識到,魯迅才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寥寥幾筆就能把一個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餘華的眼裡,魯迅經歷了從一個人變成詞彙,再從詞彙變成了一個人這樣的變化。
可以說三十六歲的餘華,細胞都已經代謝了好幾輪了,他早就已經不再是那個輸贏心十分重要的年少孩子了。這句話很適合描述餘華,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少年。在年少的學習中,餘華沒能記住魯迅;反而是在多年以後,魯迅憑藉作家身份再次出現卻使餘華感覺相見恨晚。
其實,某些人的相遇是需要一定的時機的。事實上,魯迅先生的書並不適合給孩子們讀,因為其中的深層含義很難讓人理解,成人理解也要花費一定時間。
當一個人真的度過了自己的大半人生的時候,倘若再去閱讀魯迅的作品,那麼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其實早已成了書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