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
《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
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
女作家中有池莉和畢淑敏。池莉在醫學院上大學,也曾當過流行病醫生,因為熱愛文學,在當醫生期間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畢淑敏的身份就更多了: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還是註冊心理諮詢師。畢淑敏的不少作品都與醫學掛鈎,像《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得益於她豐富的醫生經歷。
在國外,也有不少作家,曾經是醫生,或者讀書時學醫,後來從事寫作。
契訶夫:自卑的寫作天才
世界三大小說家契訶夫在成為作家之前,也是一名醫生,他曾想把醫生作為終身事業。契訶夫說過一個比喻:醫學是我的妻子,文學是我的情婦。
當初報考醫學院,是父親的想法。契訶夫的父母沒有工作,幾個兄弟也遊手好閒,一家八口人都靠著契訶夫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父親覺得醫生是個賺錢的職業,於是建議契訶夫報考醫學院。
從事醫生後,契訶夫發現醫生的工資並不高。於是他兼職給報刊寫小說,賺點小錢,當時寫的多是短小的幽默小品。
雖然契訶夫很有寫作天賦,但是他一直看不起自己的才華,一度貶低自己。就在他想完全放棄寫作時,他收到一封意外來信。
文壇前輩格利戈羅維奇讀了契訶夫的作品《獵人》,異常興奮,主動寫信給契訶夫。在信件中,這位前輩讚美契訶夫的非凡天賦,也希望他嚴肅地對待創作,不要辜負自己的才華。格利戈羅維奇也曾鼓勵過屠格涅夫。
契訶夫收到來信後十分歡喜。這封信也讓他繼續堅定地走上文學之路。
然而契訶夫的身體狀況並不大理想,從十幾歲開始,他就有咳血現象。做過醫生的他心裡明了,這是家族遺傳病,肺結核。他硬扛著,沒有及時去接受治療。
拖著病體,他到遙遠的薩哈林島(庫頁島)觀察苦役犯的苦難生活。在那裡,他寫出了《薩哈林旅行記》,這是契訶夫畢生最為自豪的作品。在薩哈林島的生活對他的思想有重要的影響,而同時也加速了他的死亡進程。
契訶夫的病情逐漸惡化。妻子成功勸服他到德國接受治療。在佐默旅館,妻子請來當時最負盛名的醫生,醫生檢查後說了一句:契訶夫沒救了。
1904年7月,契訶夫病逝,時年44歲。
胡賽尼:從小說愛好者到成為小說家
著名小說《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也曾是醫生,他的妻子是一名律師。開始寫作前的胡賽尼喜歡看書和看新聞,於他而言,讀一本好小說是最美妙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新聞上看到關於禁止市民比賽放風箏的報導,回憶起自己遙遠的童年。突然他的腦海裡出現兩個小男孩參加風箏比賽的故事。一半回憶,一半想像,《追風箏的人》孕育而生。
這篇小說最初投稿被拒絕了,兩年後他大改了一番,加工和擴寫。這一版完成後,他找到出版代理人,幾經周折,這本書得以出版,在出版後的第二年,獲得成功。
有了錢,作品紅了,胡賽尼才安心當起了作家,接連寫了《燦爛千陽》、《群山回唱》兩本小說。
回顧曾經的醫生生涯,胡賽尼說:「我還是很喜歡當醫生的,病人對我的信任讓我很感動。但是呢,我只對寫作有激情。寫作才是我從小的夢想。」
由此可見,寫作才是他的真愛。
除了以上這些,像英國作家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的創作者,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也都是醫學出身。渡邊淳一在當過10餘年醫生後才轉型文學創作。
為什麼有這麼作家,是從醫生轉型而來呢?除了對寫作、文學的熱愛,胡賽尼的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解釋:
「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覺得兩個事都是與人類本性有關。醫生和作家都要搞清楚人們說話做事背後的動機,要去了解人類的恐懼、希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