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餘華、契訶夫、胡賽尼:除了作家,他們還有一個身份

2020-12-15 發發微筆記

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

《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

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

女作家中有池莉畢淑敏。池莉在醫學院上大學,也曾當過流行病醫生,因為熱愛文學,在當醫生期間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畢淑敏的身份就更多了: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還是註冊心理諮詢師。畢淑敏的不少作品都與醫學掛鈎,像《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得益於她豐富的醫生經歷。

在國外,也有不少作家,曾經是醫生,或者讀書時學醫,後來從事寫作。

契訶夫:自卑的寫作天才

世界三大小說家契訶夫在成為作家之前,也是一名醫生,他曾想把醫生作為終身事業。契訶夫說過一個比喻:醫學是我的妻子,文學是我的情婦。

當初報考醫學院,是父親的想法。契訶夫的父母沒有工作,幾個兄弟也遊手好閒,一家八口人都靠著契訶夫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父親覺得醫生是個賺錢的職業,於是建議契訶夫報考醫學院。

從事醫生後,契訶夫發現醫生的工資並不高。於是他兼職給報刊寫小說,賺點小錢,當時寫的多是短小的幽默小品。

雖然契訶夫很有寫作天賦,但是他一直看不起自己的才華,一度貶低自己。就在他想完全放棄寫作時,他收到一封意外來信。

文壇前輩格利戈羅維奇讀了契訶夫的作品《獵人》,異常興奮,主動寫信給契訶夫。在信件中,這位前輩讚美契訶夫的非凡天賦,也希望他嚴肅地對待創作,不要辜負自己的才華。格利戈羅維奇也曾鼓勵過屠格涅夫。

契訶夫收到來信後十分歡喜。這封信也讓他繼續堅定地走上文學之路。

然而契訶夫的身體狀況並不大理想,從十幾歲開始,他就有咳血現象。做過醫生的他心裡明了,這是家族遺傳病,肺結核。他硬扛著,沒有及時去接受治療。

拖著病體,他到遙遠的薩哈林島(庫頁島)觀察苦役犯的苦難生活。在那裡,他寫出了《薩哈林旅行記》,這是契訶夫畢生最為自豪的作品。在薩哈林島的生活對他的思想有重要的影響,而同時也加速了他的死亡進程。

契訶夫的病情逐漸惡化。妻子成功勸服他到德國接受治療。在佐默旅館,妻子請來當時最負盛名的醫生,醫生檢查後說了一句:契訶夫沒救了。

1904年7月,契訶夫病逝,時年44歲。

胡賽尼:從小說愛好者到成為小說家

著名小說《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也曾是醫生,他的妻子是一名律師。開始寫作前的胡賽尼喜歡看書和看新聞,於他而言,讀一本好小說是最美妙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新聞上看到關於禁止市民比賽放風箏的報導,回憶起自己遙遠的童年。突然他的腦海裡出現兩個小男孩參加風箏比賽的故事。一半回憶,一半想像,《追風箏的人》孕育而生。

這篇小說最初投稿被拒絕了,兩年後他大改了一番,加工和擴寫。這一版完成後,他找到出版代理人,幾經周折,這本書得以出版,在出版後的第二年,獲得成功。

有了錢,作品紅了,胡賽尼才安心當起了作家,接連寫了《燦爛千陽》、《群山回唱》兩本小說。

回顧曾經的醫生生涯,胡賽尼說:「我還是很喜歡當醫生的,病人對我的信任讓我很感動。但是呢,我只對寫作有激情。寫作才是我從小的夢想。」

由此可見,寫作才是他的真愛。

除了以上這些,像英國作家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的創作者,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也都是醫學出身。渡邊淳一在當過10餘年醫生後才轉型文學創作。

為什麼有這麼作家,是從醫生轉型而來呢?除了對寫作、文學的熱愛,胡賽尼的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解釋:

「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覺得兩個事都是與人類本性有關。醫生和作家都要搞清楚人們說話做事背後的動機,要去了解人類的恐懼、希望和追求。」

相關焦點

  • 【他們讀他們】巴金餘華肖復興共讀契訶夫
    【編者按】契訶夫的小說世界裡,沒有巧合,也沒有戲劇衝突。有的是在寂寞的小說創作中反映著寂寞的生活原態。正如他所說:「我實際上是孤獨地活在世上,正如我將孤獨地躺在墳墓中一樣。今天文化君為讀者帶來一篇巴金、餘華和肖復興有關契訶夫的讀書隨筆。
  • 餘華:魯迅是我生平最討厭的作家,但36歲以後一切全改變了
    餘華表示從小學到高中的17年之間,根本不懂魯迅在寫些什麼,他的文章乏味、無趣,對魯迅的文章只有牴觸情緒。直到自己到中年時,才突然領悟其中的妙處!餘華年少時,我國的大部分文學已經死亡,新社會的孩子們在魯迅的作品中,只能認識到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所以這給不了餘華什麼很大的共鳴。魯迅在他看來只是一個代表真理名字。
  • 魯迅與契訶夫:跨越國度的「孿生兄弟」,他們的短篇小說有何相似
    郭沫若在契訶夫逝世40周年時,發表紀念文說:「魯迅的作品與作風和契訶夫的極相類似,簡直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假使契訶夫的作品是人類無聲的悲哀的音樂,魯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說是中國的無聲的悲哀的音樂。」他們再現了這類群體的不幸和軟弱、悲慘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一方面對這些小人物的命運表示深切同情,另一方面也暴露他們身上的弱點。契訶夫的《苦惱》和魯迅的《祝福》即是代表。
  • 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契訶夫
    首場對話中,重量級嘉賓為戲劇節發起人賴聲川與劇作家劉恆,俄羅斯著名導演、開幕大戲《三姊妹》的導演布圖索夫與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孔子學院院長尤麗婭,而在他們心中,《三姊妹》的作者——俄羅斯文學巨匠契訶夫均有著特殊的位置。讓人不由得想到那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契訶夫。
  • 餘華:魯迅曾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歲之前
    魯迅先生是以文字化作一聲聲奮力激呼,讓傍徨眾生清醒直面現實的先鋒作家,每代人都是在他那穿透人心的思想鞭策下成長。然而近代著名作家餘華卻曾說,此生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就是魯迅,但那是在他36歲之前。少年不識舊制惡1960年,餘華出生在有著「人間天堂」美譽的浙江杭州。整個少年時代,餘華對文學的認知僅僅只有課本中的魯迅,並固執地認為世界只有這麼一個灰暗的作家。
  • 餘華「飄了」?吐槽莫言只會吹牛,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
    要問當代中國最有逼格的作家都有誰?餘華還曾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實際上,由於二者文字精神內涵的相似,餘華還曾被視作過"魯迅的接班人",他與魯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過節",才會使得餘華說出這樣的話呢?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模仿者
    每個文學創作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其中也有不少作家的創作風格是相似的。餘華被人們所熟知之後便有人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與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很相似。從業餘寫手到作家的轉變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他的祖籍在山東高唐,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他小時候便隨著父母遷居海鹽縣。1997年,餘華中學畢業後便當了一名牙醫,後來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了他的創作之旅。魯迅先生曾說過: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
    每個文學創作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其中也有不少作家的創作風格是相似的。餘華被人們所熟知之後便有人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與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很相似。從業餘寫手到作家的轉變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他的祖籍在山東高唐,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他小時候便隨著父母遷居海鹽縣。1997年,餘華中學畢業後便當了一名牙醫,後來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了他的創作之旅。魯迅先生曾說過: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
    每個文學創作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其中也有不少作家的創作風格是相似的。 餘華被人們所熟知之後便有人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與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很相似。於是他被人們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但對此王朔卻說了一句:就數他「跪」得狠。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魯迅的代表作品《阿Q正傳》在最崇尚文學的國度-日本甚至被翻譯成盲文供所有讀者群體閱讀,可見中國魯迅在日本的文學地位。當然除了魯迅外,老舍、巴金等文豪也一樣備受日本讀者的崇拜。然而這種文學發達的現象並非每個時代都會有,近現代文壇的燦爛多彩在魯迅、張愛玲、沈從文等先輩的開闢下,發展到當代時,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尷尬。
  • 兩個餘華:一個暴力血腥,一個樂觀熱情
    生活中的餘華並非作家裡的餘華,真實的餘華,從小調皮搗蛋,在懵懂中過日子,成為作家後他拿起筆是苦難的,放下筆卻洋溢著樂觀、幽默、深刻地感受著生活中的幸福。一、1960年出生的餘華,是在醫院裡「竄大」的。因為父母都是醫生,工作很忙,沒人照顧他們哥倆,所以餘華的童年就是在各個病房遊蕩、竄來竄去。
  • 餘華評價魯迅: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直到36歲才改變
    餘華也是個真性情的作家,他曾說: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還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表達對魯迅的討厭。,他出生在一個父母都是醫生的家庭,由於父母從小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時間陪伴餘華。不得不說那個時候他們的問題真的是很有意思,同樣也很無知。化學老師給餘華和他同學罵了一頓後走出了教室,餘華當時肯定是不服的,為了能夠爭論過他同學,餘華就說:"魯迅先生說過,就算將全世界的原子彈都綁在一起也毀滅不了地球"。
  • 餘華:討厭魯迅、韓石山:個矮思想激進,普通人:只記住他的文章
    最近我在讀餘華的作品,並在網上看到5年前的一篇帖子,題目挺囂張,我特地留意記了一下叫: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可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更多的只能感受到魯迅是一位作家,但對於餘華他們那一代人而言,魯迅這一位作家的身份反而淡化了,因為他的地位是崇高的,崇高到因某個問題與人發生爭執時,如果你在你的主見結尾處加一句:這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話,那麼大家都會信服你的話。
  • 中國著名作家餘華離諾貝爾文學獎還有多遠?就差這三點
    而餘華的活著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幸運,它虜獲了不少世界級文學獎項以及各種膚色的讀者。儘管如此,《活著》也只能遊走在世界文學的中遊,距離上遊還有距離。2,餘華的寫作與歐洲老牌作家相似度高每一個偉大的作家一般都是閱盡世界名著的忠實讀者,餘華更不例外。所以餘華的文學很像歐洲老牌作家。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對莫言餘華王安憶不看好,只欣賞魯迅
    特別是王安憶寫上海,只是浮於表面,只寫出了抽象的上海,不像西方作家能寫出心靈融合於城市的一體感。餘華莫言不被顧彬看好顧彬這樣評價;喜歡講已經講過的故事,他們沒有什麼想像力。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除了少量的小說作品外,他最值得一提當屬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鉤沉工作。魯迅一生有洋洋灑灑五百萬字上下的著作,其中較多一部分都是對中國古文的註解。所以魯迅、胡適、錢鍾書這樣的大家更比當代中國作家了解中國的古文,或者說是文言文。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這兩位了不起的文學大家,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和他們一樣名揚海內的,還有他們筆下那些有著悲慘命運的主人公。魯迅除了魯迅先生以外,還有一個作家的悲劇,讓無數中國人心碎流淚,那就是近代先鋒作家領袖,餘華。
  • 餘華「接續」了魯迅?
    當代小說家餘華以其冷靜、簡潔而又頗具巧思的敘事藝術,躋身於一流先鋒作家之列。讀餘華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一種有別於魯迅那一代作家的輕快和駕馭西方現代派技法的純熟;同時也可以感受他在文字功力與精神底蘊上與魯迅那一代作家的不小落差,這可以說是當代先鋒小說家的通病。
  • 餘華: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師,魯迅是我的朋友(圖)
    小說作者餘華受邀赴日本觀看首演。在接受該報專訪時,他坦言:「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師,魯迅是我的朋友。」  「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師,魯迅是我的朋友」  記者:您是第幾次來日本?  餘華:第五次。有兩次是和朋友來旅遊。
  • 餘華錯過國內所有文學獎:希望他們永遠不要給我茅盾文學獎
    餘華從北京回來後,整個海鹽縣城都轟動了。接下來,餘華以海鹽縣第一位去北京參加改稿會的名人身份,順理成章地進入到海鹽縣文化館,宣告棄醫從文,過上了他所想要的生活。雖然棄醫從文的目的不一樣,倒也並不妨礙他們成為第一流的作家。
  • 魯迅文學院的校花,與莫言同班同學,卻被已經結婚的餘華追到手
    那時候餘華開始發表一些作品,在當地小縣城也算小有名氣,在他向潘銀春表明自己的心跡後,潘銀春也欣然接受了餘華,兩人很快結婚。潘銀春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小家,相夫教子,平凡地過完一生,可餘華內心裡那顆對文學火熱的心才剛開始被點燃,讓他不能安於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