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15日訊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作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列入2019年和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近日,經各地推薦和專家評審,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推出了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包括五大主題、27段實體遊徑),將保存較好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景觀串連,推動旅遊產品開發,形成經典旅遊線路。
串珠成鏈,聯通灣區共同文脈
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以歷史為紐帶,以遊徑為「線」,將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記憶和文化情感的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嶺南文化特質。
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古驛道文化遺產遊徑和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五大主題共27段實體遊徑。其中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東莞、惠州、中山、珠海和肇慶等地,包括廣州孫中山讀書學醫遊徑等9段實體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佛山和江門,包括廣州海絲申遺史跡遊徑等3段實體遊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江門、中山和佛山等地,包括廣州新河浦「東山小洋樓」遊徑等5段實體遊徑;古驛道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惠州、珠海、中山和肇慶等地,包括廣韶古道(從化段)等5段實體遊徑;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東莞、深圳和虎門,包括東莞虎門炮臺遊徑等5段實體遊徑。
未來,還將逐步深入挖掘更多粵港澳三地共有的主題元素,計劃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形成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體系,促進大灣區內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塑造和豐富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精神內涵。
統一標識,打破空間物理隔離
文化遺產遊徑具有線性主題鮮明但遺產資源點狀分布分散的特點,構建美觀大方、標準統一、指引清晰的遊徑標識系統有助於打破文化遺產的空間物理隔離,強化遊徑的線性體驗。粵港澳大灣區因海而生,與海共榮,文化遺產遊主標誌以廣州歷史悠久的市舶制為設計的概念來源,背後的三個方格框,喻意粵港澳三地,表現形式是模仿古本的方格,象徵文化歷史。前面的三條彎線同樣寓意三地,象徵海浪、路徑,通過三線的流動,聯繫起了三地,貫穿了地理歷史文化。
同時,每條主題遊徑都有專屬標識以便區分。在標識設計的基礎上,以信息柱為載體,通過搭載不同層級的增量信息,進一步增強遊徑的可讀性和故事性。
優化提升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強調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果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向文化旅遊產品轉化,實現文旅融合發展至關重要。隨著遊徑的推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將聯合有關地市、行業組織和各大旅行社,以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及周邊特色旅遊資源為依託,策劃打造系列主題旅遊產品和精品旅遊線路,同步推出豐富多樣的推介體驗活動。同時,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系列宣傳畫冊也將於近期與公眾見面,方便公眾悠遊遊徑,品讀歷史,提升出行體驗。廣東還將積極完善用好粵港澳文化和旅遊合作機制,促進文旅領域規則銜接,通過加強三地聯動,合力宣傳推廣,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文化旅遊品牌。(伍策 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