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發布!莞深這條遊徑有關海防史跡

2020-12-19 南粵資訊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活動在韶關丹霞山活動區舉行。活動現場,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發布了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

自力村碉樓群(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

首批五大主題共27段實體遊徑

文化遺產遊徑是指價值突出、保存較好、資源豐富、能有效串聯歷史文化遺產的遊憩通道,包括沿襲歷史線路的陸路和水路,以及沿線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景觀。推動建設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有助於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

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以歷史為紐帶,以遊徑為「線」,將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記憶和文化情感的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嶺南文化特質。

大鵬所城(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

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古驛道文化遺產遊徑和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五大主題共27段實體遊徑。其中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東莞、惠州、中山、珠海和肇慶等地,包括廣州孫中山讀書學醫遊徑等9段實體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佛山和江門,包括廣州海絲申遺史跡遊徑等3段實體遊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江門、中山和佛山等地,包括廣州新河浦「東山小洋樓」遊徑等5段實體遊徑;古驛道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廣州、惠州、珠海、中山和肇慶等地,包括廣韶古道(從化段)等5段實體遊徑;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主要分布於東莞、深圳和虎門,包括東莞虎門炮臺遊徑等5段實體遊徑。

未來,還將逐步深入挖掘更多粵港澳三地共有的主題元素,計劃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形成系列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

打造系列主題旅遊產品和精品旅遊線

文化遺產遊徑具有線性主題鮮明但遺產資源點狀分布分散的特點,遊徑標識系統的構建不僅有助於打破文化遺產的空間物理隔離,而且有助於強化遊徑的線性體驗。

粵港澳大灣區因海而生,與海共榮,廣州歷史悠久的市舶制是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標誌設計的概念來源。標誌背後的三個方格框,喻意粵港澳三地,表現形式是模仿古本的方格,暗示文化歷史。前面的三條彎線也是三地的意思,也指海浪、路徑,通過三線的流動,聯繫起了三地,貫穿了地理歷史文化。每條主題遊徑還設置了專門的顏色和標識圖形以便區分。在標識設計的基礎上,以信息柱為載體,通過搭載不同層級的增量信息,進一步增強了遊徑的可讀性和故事性。

長南三孔橋(古驛道文化遺產遊徑)

隨著遊徑的推出,省文化和旅遊廳將聯合有關地市、行業組織和各大旅行社,以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及周邊特色旅遊資源為依託,策劃打造系列主題旅遊產品和精品旅遊線路,並推出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編印的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系列宣傳畫冊也將於近期與公眾見面,方便公眾在品讀遊徑故事的同時獲得良好的旅遊出行體驗。與此同時,廣東還將積極完善用好粵港澳文化和旅遊合作機制,促進文旅領域規則銜接,通過加強三地聯動,合力做好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的宣傳推廣工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來源:深圳商報

相關焦點

  • 廣東省發布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
    中國網6月15日訊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作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列入2019年和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古驛道文化遺產遊徑和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五大主題共27段實體遊徑。
  • 首批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發布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活動在韶關丹霞山活動區舉行。活動當天,相關部門發布了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推動建設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有助於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建設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作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列入了2019年和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
  • 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發布
    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等五大主題共27段實體遊徑被首批推出。廣州「市舶制」成為遊徑標誌設計的概念來源。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以歷史為紐帶,以遊徑為「線」,將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記憶和文化情感的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嶺南文化特質。
  • 【今晚熱播】跟隨小小海防少年們,探秘大灣區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
    【今晚熱播】跟隨小小海防少年們,探秘大灣區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從古至今 海防都是國防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 尤為突出 它記錄了大灣區珠三角的海防實力 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 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發布,走起→
    近日,廣東發布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 其中,佛山兩段遊徑上榜(佛山南風古灶遊徑、佛山老城武術文化遊徑)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以歷史為紐帶,以遊徑為「線」,將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記憶和文化情感的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嶺南文化特質。
  • 《穿越大灣區的小徑》即將出版 文旅融合助推文化遺產「活起來」
    《穿越大灣區的小徑》即將出版,助力文旅產業融合 由廣東省文物局、這和那文化聯合出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穿越大灣區的小徑》,將於近期推出。這是一本著眼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圖書。
  • 「雲上傳承+線下遊徑」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在韶關丹霞山景區拉開帷幕。非遺進校園廣東主會場、廣東美好生活非遺館正式啟動,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也同場發布。
  • 廣東首批歷史文化遊徑出爐,陽江3條遊徑上榜!
    5月11日上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公布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第一批),共64條,涉及相關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合計461個。 其中陽江有3條遊徑上榜,分別是陽江海陵島海絲歷史文化遊徑、陽江陽春市紅色廉政人文歷史文化遊徑和湛陽江碧海藍天鄉村史跡歷史文化遊徑,涉及相關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共15個。
  • 體驗64條歷史文化遊徑,品讀廣東歷史文化遺產,等你來知行合一!
    廣州中山紀念堂2019年,廣東省啟動「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的創建工作。該項工作通過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把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A級景區等文化和旅遊資源串珠成鏈,整合歸納成可供遊客體驗,具有景觀特徵、文化內涵和交通功能的旅遊線路,是廣東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成果。
  • 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遊徑名單公布!家門口的文化美景,確定不來瞧一瞧?
    公布了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遊徑, 共64條歷史文化遊逕入選。 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是由廣東省內地級以上城市依託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將當地的革命歷史文物、文化遺產資源、南粵古驛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古村落、古街巷等串珠成鏈而推出的遊憩通道,旨在實現文旅深度融合。
  • 《穿越大灣區的小徑》即將出版,助力粵港澳「人文灣區」建設
    《穿越大灣區的小徑》是廣東首本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的圖書。《穿越大灣區的小徑》圖書籌劃於2019年,由青年學者許偉明執筆。該書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的建設為背景,致力於挖掘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歷史和文脈,旨在向讀者呈現大灣區深厚的文化資源,為「人文灣區」的建設提供良好助力。該書通過實地走訪和大量資料研究的方式,重新發現和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遺產。
  • 我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
    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是記者13日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的。據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有武陵源、九寨溝、黃龍、三江併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國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農架、青海可可西裡、梵淨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14項世界自然遺產,有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和武夷山4項雙遺產,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裡,保護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蹟。
  • 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出爐
    83號)要求,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制定了《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創建工作指引》,指導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上報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64條,涉及相關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合計461個。明華輪--海上世界廣場--微波山 5 深圳 深圳土洋東縱抗戰史跡歷史文化遊徑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土洋烈士紀念公園--沙魚湧文化旅遊小鎮--沙魚湧紅色記憶紀念館--東江縱隊北撤紀念公園
  • 灣區新徑界⑤|穿越百年看大灣區海防布局,到將軍府玩「密室逃脫」
    如果你想來感受這個歷史上的灣區海防C位,小南為你推薦這條線路——深圳南頭古城遊徑南頭古城海防文化徑依託南頭古城支路串聯起豐富的城牆、城樓、宗祠等歷史文化資源點,並將線路向旁邊的中山公園延伸,增強遊玩趣味性
  • 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公布,惠州這3條線路上榜!
    今天上午,記者由惠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了解到,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其中惠州有3條歷史文化遊徑上榜。據介紹,歷史文化遊徑是指能夠有效串聯一定區域內價值突出、保存較好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遊憩通道,包括沿襲歷史線路的陸路和水路,以及沿線重要的文物遺產和自然資源景觀。依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打造有效整合串聯沿線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快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
  • 灣區新徑界④|在古代,大灣區先人是怎樣「串門」的?
    在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無論你是想去香港shopping,還是去澳門吃葡撻,只要一張高鐵票、一次港珠澳大橋巴士遊就能輕鬆實現!然而,在一百多年前——辛勤的大灣區人翻山越嶺,只靠腳步,走出了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古驛道。
  • 讓傳統文化中的健康理念融入現代生活
    原標題:讓傳統文化中的健康理念融入現代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綜述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遺產日前後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文化和旅遊部將活動主題定位為「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各地圍繞該主題創新舉辦了「雲遊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等精彩活動,展現抗疫力量、傳遞健康理念,促進產品消費、助力脫貧攻堅。
  • 深挖海絲豐富內涵 展示僑鄉文化魅力 文旅融合讓海絲「說話」
    花碗坪遺址既是中葡兩國早期貿易史的歷史見證,又是江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標誌。再如位於上川島的方濟各·沙勿略墓園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影響等方面內容提供了重要證據,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保護為海絲史跡保駕護航自2016年我市海絲遺址納入國家海上絲綢之路首批申遺遺產點以來,我市海絲也在保護中不斷探索前進。
  • 興文重教 擦亮「孫中山文化」招牌
    2018年,孫中山故裡旅遊區的遊客已突破250萬人次,並成為首批廣東省青少年遊學基地、粵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灣區」等寫入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
  • 韶關始興這條線路入選第一批省歷史文化遊徑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韶關始興縣圍樓歷史文化遊徑成功入選「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 據悉,為貫徹落實全域旅遊發展和實現文旅深度融合,始興縣充分整合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積極組織開展了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的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