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送給郭沫若一首詩,卻點了秦始皇和孔夫子的名

2020-12-04 歷史大爆炸

文|慄強

毛主席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對於我們這些接受了新時代教育的年輕人來說,隨口一張就能背出幾句主席家喻戶曉的詩作來。什麼?說筆者吹牛,這就背給你聽——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怎麼樣,信了吧?當然今天筆者可不是來賣弄文採的,筆者要這回又給你們帶來了乾貨——大大的乾貨。

這大大的乾貨就是毛主席生平寫的最後一首詩。1973年8月5日,在炎炎夏日裡,毛澤東提筆寫下了他生平最後一首詩作——《讀呈郭老》,這是一首七律,摘抄如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眾所周知,毛主席平生所寫詩作都有一定的政治指向性。尤其是詠史詩,往往都是借古諷今,很少有為了附庸風雅所作。那麼主席為何在炎炎夏日裡寫下這樣一首詠古詩呢。這就需要筆者為您細細解讀了。沒想到筆者一下子變成品詩達人了!

想要解讀這首詩,我們就必須讀懂詩中的幾個關鍵詞。郭老指的是郭沫若,所以這首詩嚴格說來是毛澤東寫個郭沫若的一封信。毛澤東為啥給郭沫若寫信呢,這是因為他讀了郭沫若寫的一本書——《十批判書》,看完郭沫若寫的書後毛澤東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就給他寫了這封信以表達自己的觀點。

那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到底寫了什麼呢?《十批判書》是由《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莊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韓非子的批判》、《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10篇文章集成,主要是對先秦諸子的思想的一次大批判,在書中,郭沫若推崇孔孟的儒家思想,認為儒家所代表的其實是「民本位」思想,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人為本」。但是在書中郭沫若也旗幟鮮明地批判了以韓非和秦始皇為代表的法家思想,認為法家重嚴刑,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要是這麼看,郭沫若批判的倒也並沒有錯。但是太過於一竿子打死了,秦始皇在歷史上還是有功績的。他一掃六國,結束了自周以來天下紛爭的局面,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新紀元。這一切無不都是法家的功勞。所以以一位共產黨人的唯物主義論的觀點來看,郭沫若的批判確實有失公允。所以毛主席才在炎炎夏日裡,提筆寫了這首詠史詩。

1973年7月4日,毛澤東同王洪文、張春橋談話。他說:「郭老在《十批判書》裡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一樣啊!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儒家法家之爭雖然在表面看上去只是學術之爭,但實質上卻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林彪的九一三事件剛剛結束,國內亟需要統一思想來對林彪進行一次大批判。而毛澤東通過生平的最後一首詩對林彪事件定了性,也為當時動蕩的思想界亮了自己的底牌。(慄強)

相關焦點

  • 毛主席和詩「三打白骨精」駁斥郭沫若,認為唐僧不應該千刀萬剮
    1961年10月25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看了浙江紹興劇團演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借「三打白骨精」戲曲的情節,聯繫當時所說的現代修正主義,做了一首《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並呈送給毛主席。
  • 毛澤東為什麼反感孔夫子喜歡秦始皇?
    幾千年中,儒法兩派爭論不已,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免不了要談到他們。  1973年,毛澤東在詩中談論到了他們。  這就是《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暴君嗎?司馬遷如此描述,毛主席這首詩給出答案
    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暴君?多年以來,「暴君說」一直很有市場。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要明白,如果秦始皇真的是一個暴君,時至今日為何人們在談論秦始皇時,都肯定他的功績,更稱其為「千古一帝」。人們之所以認為秦始皇是暴君,原因是秦帝國二世而亡,結果秦始皇成為了背鍋者。秦始皇39歲一統中國,到他51歲駕崩,短短十多年間,他幹了一個接一個的大事,我們熟知的有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轍、修築長城等等。
  • 郭沫若的文章曾遭毛主席當頭棒喝,你怎麼看
    郭沫若在1943年中至1945年專門研究先秦諸子的思想學說之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後來集為《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內容包括《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莊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韓非子的批判
  • 你認為秦始皇和孔夫子誰更偉大?
    秦始皇在一次宴請秦朝博士的酒席上,就被這群儒生懟的很不爽,李斯就給秦始皇出主意,如果任由這群人胡作非為,危害不淺,不如直接將散落民間的《詩》、《經》等書籍燒掉,有關農業、醫療、水利的書籍不燒,其他的統統一把火燒了,不允許民間讀這些玩意,誰敢私下討論,也要從重處罰。還要把這些喜歡拉幫結派搞政治小團體的人,都給埋了。
  • 毛主席曾親自手書這位元帥的一首詩,送給兒子兒媳
    而在寫詩上可以和陳毅比肩的當屬葉劍英元帥。葉劍英的詩作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八十述懷》那兩句,「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這兩句反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意而用之,境界比李詩更勝一籌。其實呀,葉帥的詩雖不像陳毅元帥的詩那樣編入課本,流傳很廣,但是也不乏名句啊。
  • 毛澤東:秦始皇算啥?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個儒
    (大笑)如此明確地肯定秦始皇,而且是以和歷史學家范文瀾對話的方式發出來,並且點名民主人士「罵我們是秦始皇」,這不能不使郭沫若驚悸。於是,他開始了艱難而又苦澀的轉彎。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出版了《讀〈隨園詩話〉札記》。全書凡77條,其中第8條就是《論秦始皇》。在《詩話》中,袁枚曾對羅兩峰的詩「焚書早種阿房火,收鐵還留博浪椎」,擊節稱妙。郭沫若駁斥袁枚:「何妙之有?」
  • 毛主席「勸君少罵秦始皇」現實意義何在?丨趙新月毛主席詩詞講演
    丨趙新月毛主席詩詞講演錄節選作者:趙新月【原創作品,謝絕轉載】說到秦始皇,首先是「暴君」的定格,定於眾人腦際。殊不知後世儒家為秦始皇加冕的「暴君」二字,堵塞了人們的腦洞,讓關於秦始皇的千載史學論壇竟成了一潭死水。才華橫溢、愛標新意的郭沫若也不免被堵塞了腦洞。
  • 毛主席詞《滿江紅和郭沫若》
    因此我想到了毛主席一九六三年元月在廣州看到了《光明日報》上發表的郭沫若根據當時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而寫的一首《滿江紅》詞。毛主席就寫了一首和郭沫若《滿江紅》的詞。毛主席這首正合目前中國面臨的國內的國際形勢。但是敵人再邪惡中國人不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諾犯我,我必犯人。
  • 毛澤東一生最後所寫的一首詠史詩
    ​​​《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1973年,毛澤東在詩中談論到了他們。這就是《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這首詩之所以寫給郭沫若,是因為郭在20世紀40年代寫的《十批判書》裡,稱讚孔子「是順應當時社會變革潮流的」。毛澤東不贊同這個觀點。毛澤東為什麼反感孔夫子?在他看來,孔儒們常常是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則不盡然。歷朝歷代的王公國戚都在打「仁義道德」的旗號,而真正為民謀福利者少之又少。
  • 郭沫若晚年的敗筆:即席向江青獻詩
    但在資本主義國家和現代修正主義國家的報紙和刊物上,卻捲起了一陣相當規模的反華浪潮。他們有意歪曲我的發言,藉以反對我國的文化大革命。有趣的是日本有一位批評家,說我是被迫檢討,要燒自己的書,比二千多年前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還要殘暴和傲慢。郭沫若聲明:這種指責是沒有道理的———「作為對人民負責的革命作家要不斷進行自我改造,不斷進行嚴格的自我批評,在我們這裡是極其平常的事情。」
  • 毛主席讀完郭沫若元旦作詞,立即和詩「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悽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 你知道毛主席最早傳播到海外的一首詩,是哪一首嗎?
    這首詩是毛主席最早公之於眾的一首詩,也是最早傳播到海外的一首詩。 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到陝北採訪毛主席及其他紅軍將領,寫了一本書叫《紅星照耀中國》,後來翻譯為《西行漫記》。五嶺和烏蒙山是紅軍經過的其中的兩座大山,五嶺位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這四個省區交界的地方,從東到西依次為大庾嶺、騎田嶺、萌諸嶺、都龐嶺和越城嶺;烏蒙山位於雲南的東北部和貴州的西部,用這兩個山來作為「千山」的代表。這兩句話實際上是作為互文,什麼叫互文呢? 就是五嶺逶迤它也氣勢磅礴,烏蒙磅礴它走勢也逶迤,說明了山的險峻和高大。
  • 郭沫若把毛澤東一首古體詩詞改成了新體詩,是改好了還是改壞了?
    於是,1957年2月7號,李淑一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談了閱讀完那十八首詩詞的真情實感,接著請求毛主席把《虞美人·枕上》這首詞抄寄給她。毛主席很快就給李淑一寫了回信,信中附了一首古體詩詞《遊仙》(即後來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詞的內容是: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在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詩詞中,毛主席對革命烈士楊開慧、柳直荀進行了高度讚揚。
  • 毛主席在文章和不同場合對秦始皇的評價 看看偉人是怎麼評價「千古...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 毛主席最後一首詩
    毛澤東一首不到50字的詩,為何讓人淚流不止?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寫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首詩《訴衷情》。這首詩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歲時寫給周總理的。當時,毛主席身體不好,疾病纏身,周總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毛主席已經預感到,革命將發生曲折,他和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夙願將要"付與東流"。他問自己,也問周總理,社會主義的紅色江山究竟"靠誰守"?這首詞,字數雖然不多,但情感真摯,讀來滄桑心碎,令人潸然淚下。
  • 談毛主席的《讀封建論》呈郭老》
    毛主席是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革命家, 軍事家,在中國人民心中以及在世界上都享有極其高的威望,毛主席對中國的偉大貢獻,是不能以語言來表達的,雖然毛主席已經逝世40多年了。但是他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依然是偉大的領袖和導師。上面的這首詩。是毛主席與郭沫若先生對歷史思想上看法的不同,毛主席以商量的口氣,對郭沫若先生的歷史觀的糾正。下面我就把這首詩解釋一下。
  • 郭沫若60年代書法受寵 以舊體詩和毛主席詩詞為妙
    專家認為,郭沫若是20世紀頂級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作品自成風貌,其中尤以舊體詩詞和毛主席詩詞為妙。青年時期郭沫若師法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線條樸茂,結構寬博;在日本時期他潛心研究金文甲骨,將早期造型符號融入結構用筆中,字裡行間流露金石趣味;歸國後他的書風漸趨成熟,形成其典型的「郭體」。    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八字要訣,沈尹默曾有詩評其書法:「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也說明了他的書道特點與師法來源。
  • 大氣.硬氣.提氣:毛主席《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充滿陽剛之美
    毛主席的詩詞,一向以豪邁、大氣著稱於世,讀老人家的詩詞,總有一種氣勢如虹的感覺,字裡行間,都充滿陽剛之美。這是他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的外溢,常人是學不來的。詩詞作品中的「氣」,有內在和外在的區分:內在,是指作品所表現出的意境、韻味;外在是指作品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給讀者所產生的印象。不同的情志、不同的性格,在詩詞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氣」。
  • 郭沫若與毛澤東的詩詞唱和
    郭沫若寫完《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送交發表的同時呈送了毛澤東,隨後就南下上海、浙江、廣東等地遊訪,約兩月有餘。郭沫若最早看到毛澤東的和詩,據他自己說,是在1962年1月6日的廣州,由康生抄錄見示的。郭沫若見到毛澤東和詩的當天,立馬寫了一首和詩,1月8日由康生轉呈毛澤東:     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