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慄強
毛主席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對於我們這些接受了新時代教育的年輕人來說,隨口一張就能背出幾句主席家喻戶曉的詩作來。什麼?說筆者吹牛,這就背給你聽——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怎麼樣,信了吧?當然今天筆者可不是來賣弄文採的,筆者要這回又給你們帶來了乾貨——大大的乾貨。
這大大的乾貨就是毛主席生平寫的最後一首詩。1973年8月5日,在炎炎夏日裡,毛澤東提筆寫下了他生平最後一首詩作——《讀呈郭老》,這是一首七律,摘抄如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眾所周知,毛主席平生所寫詩作都有一定的政治指向性。尤其是詠史詩,往往都是借古諷今,很少有為了附庸風雅所作。那麼主席為何在炎炎夏日裡寫下這樣一首詠古詩呢。這就需要筆者為您細細解讀了。沒想到筆者一下子變成品詩達人了!
想要解讀這首詩,我們就必須讀懂詩中的幾個關鍵詞。郭老指的是郭沫若,所以這首詩嚴格說來是毛澤東寫個郭沫若的一封信。毛澤東為啥給郭沫若寫信呢,這是因為他讀了郭沫若寫的一本書——《十批判書》,看完郭沫若寫的書後毛澤東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就給他寫了這封信以表達自己的觀點。
那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到底寫了什麼呢?《十批判書》是由《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莊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韓非子的批判》、《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10篇文章集成,主要是對先秦諸子的思想的一次大批判,在書中,郭沫若推崇孔孟的儒家思想,認為儒家所代表的其實是「民本位」思想,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人為本」。但是在書中郭沫若也旗幟鮮明地批判了以韓非和秦始皇為代表的法家思想,認為法家重嚴刑,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要是這麼看,郭沫若批判的倒也並沒有錯。但是太過於一竿子打死了,秦始皇在歷史上還是有功績的。他一掃六國,結束了自周以來天下紛爭的局面,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新紀元。這一切無不都是法家的功勞。所以以一位共產黨人的唯物主義論的觀點來看,郭沫若的批判確實有失公允。所以毛主席才在炎炎夏日裡,提筆寫了這首詠史詩。
1973年7月4日,毛澤東同王洪文、張春橋談話。他說:「郭老在《十批判書》裡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一樣啊!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儒家法家之爭雖然在表面看上去只是學術之爭,但實質上卻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林彪的九一三事件剛剛結束,國內亟需要統一思想來對林彪進行一次大批判。而毛澤東通過生平的最後一首詩對林彪事件定了性,也為當時動蕩的思想界亮了自己的底牌。(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