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別人說了「對不起」,不一定回答「沒關係」

2020-12-06 小屁孩的好媽媽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和孩子一起思考過:當你讓別人傷心的時候,你應該是說一句什麼呢?

在生活中孩子有時候也會犯錯,會因為某些事情打擾到或者影響到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教會孩子學會道歉。

真正的道歉不是簡單的說一句「對不起,不好意思」這麼簡單,而是要讓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

關於道歉這個話題,我一直想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我家兩個孩子在對道歉的認識上,最開始的時候是對「對不起」「道歉」的困擾。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別人說了「對不起」,不一定回答「沒關係」

每當孩子在一起玩耍打打鬧鬧之時,難免會有磕磕碰碰,要是無意之舉,我們可能會教孩子要學會道歉,或者在別人道歉的時候要禮貌地回應:沒關係。

但是,家長沒有考慮到,如果這種觀念在孩子心中深深扎了根,自然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

為了配合而不得不接受道歉,只是因為別人這麼說了【對不起】,所以我就必須回【沒關係】。

但大多數家長卻沒有想過,這樣真的是對的嗎?這對於孩子的成長真的是有利的嗎,又會給孩子的認知造成哪些影響?

有些人的道歉,確實不值得我們回答「沒關係」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做錯事的態度,基本都是告訴孩子要道歉,沒有說過態度要誠懇這件事。

當被傷害的一方,面對這樣的道歉,雖然心裡有再多不爽,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忍氣吞聲的說一聲「沒關係」,那麼故意傷害你的人,他值得你說「沒關係」嗎?

這些被欺負的孩子,面對某些故意為之的霸凌,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害怕,而是應該直接告訴家長,不能用自己的忍氣吞聲,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很多家長都不是很了解,其實霸凌甚至可能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發生了,常見的形式就是排擠、鼓勵同學。

一般來說,欺負人的一方,基本上都有身體或者是年齡上的優勢,因此才會更加肆無忌憚。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只告訴孩子誰打你你就打回去,很有可能會再次吃虧,更要教育孩子,前提是不能故意欺負別人。

如果有人這樣故意對你,緊接著又對你說了「對不起」,那你完全沒有必要去接受,因為他根本不值得你去回應「對不起」。

勒納博士:這件事雖然微不足道,卻足以讓我記住一輩子

在美國備受歡迎的心理學家哈莉特·勒納博士曾講過一次自己的真實經歷,她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卻令她印象深刻。

勒納博士帶著兒子在機場大廳候機,當時大廳已經沒有座位了,只能帶著兒子坐在地板上,她又打開了一包糖果讓兒子吃,但旁邊有個五歲的小女孩,很是可愛,直盯盯地看著糖果。

勒納博士馬上明白了女孩的心思,抓了一把糖果分給了女孩,女孩很開心地吃了起來

但很快,勒納博士意識到,如果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呢?如果女孩的家長不讓她吃呢?萬一造成女孩生病或者過敏,又該怎麼辦呢?

「謝謝你的道歉,我很感激」

勒納博士對小女孩的媽媽道歉:「真是對不起,剛才沒有徵得您的同意就給您女兒吃了糖果,是我考慮不周,我向您道歉。」

和常人回答不同,小女孩的媽媽並沒有說「沒關係」之類的話,而是很平和而又真誠地說:「謝謝你的道歉,我很感激」。

這樣的道歉方式,讓勒納博士有些驚訝,她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數落她,而是禮貌而又不失優雅地接受了她的道歉。

勒納博士表示,這種道歉的方式讓她感覺很有尊嚴,對方既接受了道歉,又沒有責怪的意思,反倒是摻雜了一些感激的情感,讓勒納博士感覺十分溫暖。

接受道歉,更能培養孩子的道歉能力

最好的教育,不是言傳而是身教,這一句「謝謝你的道歉」,更能讓那個小女孩直接學習到這尊重他人的道歉方式。

道歉是需要學習的,但表達方式也要和孩子年齡段相符合。

這一點,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實道歉也是屬於孩子的社會和語言能力發展的一部分,必然是跟孩子的年齡、經驗的增長保持一致的。

很多家長之教會孩子要道歉,但是道完歉之後具體要做什麼,也撒手不管了,所以很多孩子即使在道歉了之後,還是跟沒事人一樣,毫無愧疚感,讓被欺負的孩子有苦說不出,又怎麼能心服口服地說出沒關係呢?

其實每次談教養問題,回歸到最後,都是榜樣的力量。

我們不能指望,從來都沒有好好道歉過的父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道歉和責任的含義和價值。

也不能讓孩子一味地回應別人:沒關係,難道真的沒關係嗎?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看著別人臉色過活。

我聽過一些父母說,「作為父母,即便錯了也不能道歉。因為道歉了就會失去孩子的尊重和敬畏。」

但其實這樣子是錯的。

一個人,在年幼時沒有學習如何道歉,成年時沒有好好道歉的能力,那麼在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對人造成的傷害時,就像一隻把頭埋在沙漠裡的鴕鳥,只會選擇逃避,甚至撒謊。

要想養好一個孩子,我們必須關心他們的各個方面,不論他們是犯錯的那一方,還是委屈的那一方。

與人交往不出錯不犯渾,還得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教育,0-6歲是寶寶們習慣養成的黃金期。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推薦這套培養孩子禮儀提升素質的繪本——適合0-6歲兒童閱讀的《好寶寶禮儀培養繪本》。

一共8冊,分別是《餐廳裡的小紳士》《文明小乘客》《合格的小主人》《懂事的多多》《校園裡的小客人》《你們都是好孩子》《文靜的小讀者》《歡迎新同學》。

精美的小插畫,還有通俗易懂的簡單對話,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快速地理解故事內容和背後教會的道理。

就像剛剛說過的,我們可能都忽視了,言傳身教,並不意味著只要我們示範了,孩子就一定馬上知曉。

但我們每一次恰當的示範,還在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最終才能學習效仿。

就像培養他們學會道歉的能力,以及應對不禮貌不文明的挑釁行為,這些都涉及到禮儀方面負責任和有擔當,一直都是人生的課題。

30塊錢,一套正版的好寶寶禮儀培養繪本,平均下來是6塊多,不過就是給孩子買的一頓早餐錢。

希望每個孩子都願意消除屏障,坦白真誠道歉,做到尊重自己,也收穫更多的尊重~

相關焦點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肯定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爭執,打打鬧鬧的場景。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教育孩子,是我們的錯的話就會去跟別人道歉,要讓孩子懂得禮貌。如果是對方的錯,在別人跟你道歉的時候一定要說「沒關係」,還會跟孩子說每個人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
  • 家長要告訴孩子這件事:別人跟你說了對不起,沒必要回答他沒關係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們要懂禮貌,做錯事情一定要說"對不起"而當其他的小朋友欺負了我們跟我們說"對不起"的時候,要跟他說"沒關係"這樣我們才是禮貌的好孩子。"對不起","沒關係",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對話,說了上句就要回答下一句,但真的是這樣嗎?說了"對不起"就一定要回答"沒關係"嗎?
  • 孩子幫助別人後,對方說不說「謝謝」不重要,重要的在這裡
    我們的重點不在於幫助人後,對方有沒有說謝謝,而是只要孩子幫助別人,我們就會表揚她。」這個教育方法讓我覺得很新穎,很多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說謝謝,但不一定所有孩子都會說。如果我們糾結於自己幫助別人後沒有收到「謝謝」,孩子的注意點就會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幫助你是我的事,說不說謝謝是你的事。
  • 孩子犯錯時,父母先別急著讓他說「對不起」,要理解責任的重要性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清楚所謂的對不起對孩子並沒有任何的好處。01、孩子常常說對不起,會導致哪些問題出現呢?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對不起是一種發自內心向別人表達歉意的言語。爸爸媽媽在一開始就應該告訴孩子對不起表達的意味,而不是在他們犯錯誤之後不想去解決利用對不起來減少自己的懲罰。
  • 《都挺好》蘇明玉被打:不是每一句對不起,後面都要跟一句沒關係
    小時候父母教我們時,也總是讓我們大度一點。做錯了事,一定要說對不起,而對不起後面,一定要跟一句沒關係,似乎所有的傷害和怨恨都應該在這簡單的兩句話中消弭殆盡。導致大部分的人從小便有一種錯覺,覺得大度是一個好人最基本的素質,一個不輕易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不值得與之交往。
  • 《都挺好》蘇明玉被打:不是每一句對不起,後面都要跟一句沒關係
    1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們如果你注意觀察便不難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十分大度,不管別人做什麼事情,都願意本著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度量,既往不咎。小時候父母教我們時,也總是讓我們大度一點。做錯了事,一定要說對不起,而對不起後面,一定要跟一句沒關係,似乎所有的傷害和怨恨都應該在這簡單的兩句話中消弭殆盡。導致大部分的人從小便有一種錯覺,覺得大度是一個好人最基本的素質,一個不輕易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不值得與之交往。
  • 白巖松:這種父母教不出上進的孩子,要及時改正
    01父母如果沒做好榜樣,教不出上進的孩子囂張跋扈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一定也沒有禮貌,上進勤奮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必定有責任心,父母們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到眼裡,尤其是剛剛有了認知能力的孩子,經常會去模仿和學習家長的一些細節問題,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端正自己,有問題一定要及時改正
  • 有禮貌的孩子是教出來的,從1歲半開始學說這三句話!
    大家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沒人希望自己的付出被視做理所當然。想教出懂得感恩有禮貌的孩子,請從孩子會說話,一歲半左右開始就多多練習『請,謝謝,對不起』。更重要的是,家長不要只要求孩子,自己也要以身作則。除此之外,當孩子可以清楚的說出『謝謝』兩字後,當你幫孩子完成某件事,或傳遞物品給孩子,父母也要記得請孩子說『謝謝』兩個字,其實這件事從孩子還不會說話就可以開始。拿磨牙餅乾給嬰兒吃時跟他說一聲『說謝謝』並點點頭,每次都做,重複很多次後,孩子自然會懂。
  • 別人誇獎你家孩子時,情商低的父母謙虛應答,高情商的父母這樣答
    媽媽非但沒有認可亮亮通過書籍得到的知識,還嫌棄自己浪費錢買書,亮亮一臉尷尬和傷心地站在媽媽身邊不發一言。當別人誇獎你家孩子時,情商低的父母就跟亮亮媽媽一樣虛偽的謙虛,內心裡得意開心,表面上卻故作謙虛「哪裡哪裡,一般一般」,但天真稚嫩的孩子並不懂得父母這一套,他們只是單純的覺得父母不認可、不滿意,從而挫敗孩子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 教孩子善良,也要教孩子別被「道德綁架」!
    周末去商場,碰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媽媽帶著三四歲左右的寶寶,拎著一個塑膠袋從超市裡走出來,可能袋子裡有尖銳的物品把購物袋扎破了,東西撒落了一地,我剛好走到她的旁邊,就順手幫她撿起來一些東西。這位媽媽讓孩子對我說:「謝謝阿姨」,我笑著回應孩子說:「不客氣。」
  • 培養有教養的孩子,父母請經常跟孩子說這幾句話,不是客氣是尊重
    簡單的問候讓人擁有不簡單的幸福,一個陌生人即是如此作為我們孩子的父母呢?回想下寶媽們每天叫醒孩子起床都是怎樣的呢?「趕快起床啦!又要遲到啦!」還是「寶貝,早安,我們要起床啦!」我相信經常在媽媽溫柔的「早安」中被叫醒的孩子,一定更願意起床去上幼兒園。
  • 父母這樣養孩子,怪不得孩子會被人說沒教養!
    而孩子奶奶就跟在孩子後面,用抹布把潑在地板上的一點一點水擦乾淨。我委婉的提醒朋友這樣做不合適,哪想到朋友說「這叫釋放孩子天性,阻攔就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說的理直氣壯,中間還不忘鼓勵孩子兩句。這樣的父母多麼?在中國太多了。很多次在飯店吃飯,同桌的小孩子腳踩在在椅子上大吵大鬧,活潑點的直接扯著嗓子唱歌。他們的父母會阻攔麼?很少會。
  • 你的孩子不經意間就會變成熊孩子,父母不能疏忽大意,這些要知道
    當你有了寶寶後,一個問題就擺在了你的面前「到底要怎樣教育孩子呢?」有人會說當然是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老師。當然,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今天要說的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可貴並且終身受用的一件東西———教養。如果你問「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我一定回答教養。
  • 孩子問「別人打我,我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玲姐問兒子「哥哥打你,你還手了嗎」,兒子怯懦的說「媽媽不是教我不可以還手嗎」。是呀,玲姐教導兒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想為孩子爭一個好人緣,沒想到卻讓孩子懦弱受傷。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和擁有好人緣,孩子也不例外。
  • 被禁止的事:為什麼"不可以"
    趁著睡前說故事時間,我裝作不經意地問:「今天晚上,媽媽一說你馬上就收拾房間了,很不錯哦!不過,你那時候嘴裡在嘟囔什麼啊?看起來好像不太開心。」妹妹很不高興地說:「不然就沒電視看啦!這兩件事又沒什麼關係。」「是沒什麼關係,但是這樣說你就有反應啊,否則你一定又會拖延很久吧?不然要怎麼說?你來當媽媽,你教我。」我繼續往下挖。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當然還是要聽孩子說話,讓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引導兩個孩子互換角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這樣就把這個事變成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人在場時也不適合共情。比如家裡老人在,兩代人育兒觀念不同,老人會不理解:「你怎麼這樣教呢?怎麼這麼溺愛孩子呢?」這樣的壓力讓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傾聽孩子。
  • 領導說「對不起」,該怎麼回?低情商才說沒關係,高情商的都這樣說
    這天,她把寫好的材料交給分管的李副局長審核,當時李局正在忙其他事,就給她說自己先看看,讓她第二天去取。第二天快要下班的時候,莉莉仍然沒有得到李局去取材料的通知,就想著去問問。因為太忙李局當天仍然忘記了審改,他有些歉意地對莉莉說"對不起,忙起就忘了。"莉莉一下子就懵了,不知該怎麼回,老半天囁嚅著來了一句"沒關係。"
  • 校訪:成績不理想,最想父母對你說的一句話?有一位學生回答很亮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下,家長們採用的配合學校教育孩子的方式。期中考剛結束不久,緊接著就是各種單元考,最近小編特意採訪了一些單元考沒考好的學生,問當你成績不理想時,最想父母對你說的一句話?整理了十幾位學生的回答,下面這3位學生的回答最具代表性,其中第3位學生的回答很亮。
  • 樊登:孩子會長成父母嘴裡的樣子,薇婭問樊登孩子輔導寫作業問題
    樊登說,千萬不要輔導孩子寫作業,輔導孩子寫作業是父母非常糟糕的一個行為。可是我們每天不都是在做著這件糟糕的事情嗎?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教孩子呢?樊登說,教孩子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如果父母在教孩子的時候感到不高興、覺得累、覺得費勁、感到痛苦,一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錯了。我們經常見到,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玩橡皮,父母就急了,開始吼孩子了,你就是做事不集中精力、做事拖拉、沒時間觀念等等。
  • 不會聊天的父母,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少年說》裡曾有一期,一個女孩說起和媽媽的聊天方式,讓很多孩子都有共鳴。她說媽媽聊天時聯想特別豐富,從一件衣服沒有疊好的小事,可以聊成全家的大事。難怪每次和媽媽聊天的最後,女孩已不想再多說,因為媽媽的每一句都是聊天的「死胡同」,要說談心更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