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口述及親歷》:不懈堅持 莫大歡喜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2019年新年伊始,歷時三載收集整理、三載編輯出版的「人民日報口述歷史」第二卷《攝影記者口述及親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精美的圖書呈現在讀者面前時得到首肯,如今重印書稿也已付梓,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雖歷經書稿的收集整理、字斟句酌、審讀備案過程中的許多甘苦,心中卻感到滿滿的欣慰和滿足。

    2016年,母校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白貴老師,將一部書稿送到我的手裡,欲繼「人民日報口述歷史」第一卷《戰火染紅青春歲月》後,推出第二部文集,收集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的攝影作品及口述歷史,並由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師生作為課題分項研究,撰寫論文,結集成冊。

    《人民日報》負責組稿的老師告訴我,這些攝影作品是編者歷經3年收集、整理,從數以千計的照片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為了幫助讀者全面、準確地理解歷史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還附上採訪照片拍攝者的口述文字。幾位攝影前輩在本書採訪工作尚未開始時就已經去世,編者費盡周折聯繫到他們的家人,經過回憶和史料收集,最終使書稿完整地送交至出版社。

    書稿拿在手中,我意識到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拍攝者親身經歷,反映和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巨大變化的書。照片定格歷史瞬間,文字說明照片背景。它不僅僅涵蓋了《人民日報》數以萬計的新聞照片和新聞攝影的發展,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十年巨大發展變化的縮影,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很強的可讀性。

    同時我也意識到,由於本書時間跨度為新中國成立至今,加上《人民日報》的黨媒性質,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歷史事件和領導人照片、記述等,需要履行重大選題備案手續。如此一來,出版時間不能保證,我和編者一度心裡都沒了底。我把情況匯報給了主管領導,他給我打氣說:「要出版一部好書,就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備,編輯工作就是與作者同嘗甘苦,不要有畏難情緒。過程越艱難,呈現給讀者的作品越顯得彌足珍貴。儘管大膽去做,社裡全力支持。」

    有了社領導的支持,我又有了底氣和信心,審稿和備案工作緊張而有序地展開了。為保證書稿質量,特邀我社資深編輯、審讀室主任張福堂進行嚴格審讀把關。遇到有可能觸碰「紅線」的內容,並非大筆一揮刪了了事,而是和作者反覆溝通斟酌,力求在符合出版要求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真實。與此同時,作為責任編輯,我對書稿進行了嚴格的加工,增加校次的同時,對一些敏感詞、《人民日報》的稱謂以及數字用法等均按照編輯辭書的標準進行了專項檢查,從常識到語言文字,都力求做到最好。

    在裝幀設計上,美術編輯也做了大膽的創新,將每位攝影記者的名字和照片單獨設計為一個篇章頁,留有很大的留白,以體現對這15位新聞攝影元老級人物的尊重,並呼應本書講述新聞攝影背後的時代和歷史意義的主題;將《人民日報》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照片如《小平你好》《我們熱愛和平》等設計為全頁出血插圖,以吸引讀者,強調照片的意義……

    經過打磨與堅持,2018年,按照審讀專家意見修改之後的書稿最終付梓,一經問世便引起強烈反響,人民日報社還專門舉行了慶功會,主編錢江為本書題詞:「心血結晶終成史,歷時六載,定格新中國」。

    回憶本書出版過程,由衷感謝河北大學與《人民日報》歷時3年挖掘整理了如此有分量的書稿;感謝社領導慧眼識珠、對好書的執念以及對於年輕編輯的錘鍊;感謝和我一起打磨出版此書的同事,讓我們通過一本書的出版,篤定了堅持,展現了情懷。這就算是送給編輯莫大的歡喜吧。

    (作者楊樂單位:河北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王小玉

相關焦點

  • 中央蘇區婦女親歷者口述史料的特點及其價值
    中央蘇區婦女親歷者口述史料為我們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央蘇區的歷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鮮活的材料,但目前學術界關於中央蘇區婦女親歷者口述史料的專題研究仍較薄弱。本文擬利用贛南閩西各縣黨史辦、檔案館等保存的中央蘇區婦女親歷者調訪資料以及《女英自述》等公開出版的參與過中央蘇區革命的當事者口述史料,描述中央蘇區婦女親歷者口述史料的概況,闡釋其特點及其價值,為當代黨的建設提供借鑑。
  • 日本侵華戰爭的親歷者長春口述歷史
    當天,由偽滿皇宮博物院與日本「日中口述歷史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的中日口述歷史研討會在長春召開,包括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歷史親歷者、捍衛戰後日本和平憲法的學者以及日本侵華口述歷史研究者在內的各界人士回顧了日本侵華史實。岡木隆敏一家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受害者。
  • 「戰地記者」呂巖松任山西省委宣傳部長 曾親歷我駐南大使館被炸
    從助理編輯做起,歷經駐俄羅斯記者站記者,國際部編輯,駐南斯拉夫記者站首席記者,國際部歐亞組副組長、駐俄羅斯記者站首席記者。國際部主任編輯、高級編輯,國際部副主任,國際部主任等多個崗位,2016年升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2000年升任副局時呂巖松僅33歲。在擔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時,他曾是人民日報領導班子成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 四川雅安:《雨城區脫貧攻堅親歷者口述實錄》正式出版發行
    雨城區委黨史研究室組織協調各方力量,採訪全區3位區級領導,18名幫扶幹部,4家幫扶單位,13名脫貧群眾,耗時半年,編輯出版《雨城區脫貧攻堅親歷者口述實錄》一書。親歷者以脫貧攻堅工作見證者的身份,講述自身參與的雨城扶貧故事,展現雨城減貧模式和成效,表現雨城人民扶貧濟困、自強不息、共同富裕的思想和精神,是中華民族也是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
  • 薦書|郎琦訪談錄:用攝影為歲月留痕
    郎琦(1927—2020),滿族,吉林省安圖縣人,吉林省攝影家協會終身榮譽主席,原吉林畫報社副社長、高級記者。 本書對攝影家郎琦進行口述史訪談,全面記錄他親歷的重要歷史事件:1948年接受東北最早的紅色攝影教育;1949年拍攝「北平入城式」「南下工作團」等;1951年擔任抗美援朝隨軍記者
  • 以親歷者第一人稱講述 探究口述歷史紀錄片現在與未來
    由於選課人數太多,連1500人的報告廳也被擠得水洩不通,以至於小崔感嘆:「口述歷史的春天到了。」 近些年來,崔永元陸續通過紀錄片把口述歷史的研究成果展現在公眾面前,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如今年《我的抗戰2》在網絡上首播,點擊量超過千萬。   相比以第三人稱講述歷史的文獻片,以親歷者第一人稱講述的口述紀錄片,既讓歷史變得更鮮活可觸,也符合紀錄片關注普通人的發展趨勢。
  • 撰寫重要人物的口述史,能讓後人理解他們未曾親歷的時代
    本文為自序,原題《我當記者這些年》。雖然幹這行已經25年,但我似乎還沒有厭倦,所以才有了這本書。20世紀80年代末,我上大學時,記者是個很光鮮的職業,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心嚮往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這些年自媒體的崛起,這個職業看上去已經沒有了門檻,每個公眾號的經營者都是「記者」,每天都能把自己的觀察體悟發送給讀者,並與公眾頻繁互動。
  • 口述孟家三代人家風傳承 孟曉蘇《亞聖薪火》新書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何春中)12月22日,孟子後裔、著名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孟曉蘇博士口述的家風故事新書《亞聖薪火》新書發布會暨家風論壇在京舉行。「它是歷史浪潮中的閃亮水滴,輝映出中國人民執著追求與不懈奮鬥的民族靈魂與偉大精神。」「願亞聖薪火越燒越旺,願民族精神永遠薪火相傳……」孟曉蘇在序言部分表達自己的心聲。
  • 一部口述史,幾代「國圖人」| 紀錄片《口述國圖》研討會
    口述國圖》的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位老館員及其家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餘小時、100萬字的口述資料,紀錄片《口述國圖》正是以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為基礎創作而成。「《口述國圖》是第一部以親歷人的視角展現國圖發展歷史的口述紀錄片
  • 《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薛維睿「杜甫草堂博物館」在1985年之前被稱為「杜甫紀念館」?翻看《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一樁樁趣聞軼事通過口耳相傳記載方式,在歷史行進的軌轍中,留下一道道神聖的印痕。
  •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在北京發布 為中國科學存信史
    紅網時刻8月28日訊(通訊員 劉異 記者 蔡娟)8月28日,「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舉行。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孫鴻烈與葛能全、郭傳傑、劉鈍等科技專家一起,以叢書的史料價值、科學精神的傳承、科技創新的啟示等話題展開討論。
  • 積累史料傳承文化,《世紀》雜誌26年口述歷史呈現細節「魅力」
    「求真穩妥,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堅持。」「堅持三親(親歷、親見、親聞),以當代史為橫切面來挖掘史料,具有文獻價值。創刊26年來,《世紀》始終遵循「積累史料、傳承文化」的辦刊宗旨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努力朝著「專業化(文史)、特色化(兼具史料性與可讀性)、品牌化(權威性)」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強調堅持 「立足上海、面向全國」,堅持「立足文史館,面向全社會」的思路,加大力度把《世紀》辦成一份全國性的有廣泛有響力的優秀文史紀實類期刊的目標努力。
  • 九一八口述史料展出 「中國記憶」項目和生命賽跑
    22:59: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大批東北抗聯老戰士日記手稿、口述音頻等一批文獻入藏國圖,年近百歲的抗聯老戰士盼年輕人銘記歷史。  項目組和生命賽跑搶救歷史  2012年初,國圖「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啟動了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資源建設,五年中,這個平均年齡33歲的項目組追尋先烈足跡,先後在北京、黑龍江、遼寧、湖北、新疆、廣東、吉林等地,對全部25位已知健在的東北抗聯老戰士和60位抗聯後代、相關歷史研究者、親歷者,進行了口述史訪問、影音文獻採集,獲得240小時的口述史料及大量照片
  • 《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澳門歷史文化、中國與荷蘭關係史、文化遺產、口述歷史等。樣章試讀:前言現代口述歷史源於美國,後為保存「公眾記憶」的歷史記錄方式。那麼,怎麼理解口述歷史呢?
  • 《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正式「揭面」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薛維睿「杜甫草堂博物館」在1985年之前被稱為「杜甫紀念館」?「人日遊草堂」活動中曾經鋪設西嶺雪山「真雪」?草堂「萬卷樓」差點被拆?翻看《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一樁樁趣聞軼事通過口耳相傳記載方式,在歷史行進的軌轍中,留下一道道神聖的印痕。
  • 廈門口述歷史叢書出版 題材廣泛見證風雲變幻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廈門口述歷史叢書第一輯四本,日前由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編輯出版。《奮馬揚蹄——廈門特區建設群英譜》(上)由廈門特區建設的群英們從不同行業角度,講述風雲變幻的親歷,譜寫中國夢的壯麗篇章;《廈門老票據解讀》選錄晚清至建國前廈門老票據290件,分設房產、警費、捐稅、房租等13個門類,據此而做出150則解讀;《從鼓浪嶼到馬尼拉——邵建寅的教育之路》,將菲律賓華文教育泰鬥邵建寅先生一生的傳奇盡入書中;《「我的內心從未改變」——一個「
  • 國圖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 將納入親歷者口述史
    徵集內容包括手稿、照片、書畫墨跡類資料、數字資源及版權、口述史料和其他有價值的戰疫相關資源。徵集公告長期有效,疫情結束後,文獻徵集將納入國圖常態化工作。將開展親歷者口述史採訪此前,全國博物館、檔案館系統已經開始徵集疫情見證物和藏品。國圖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與前者有相同之處,也有獨有特點。
  • 駐外記者手記|女記者親歷巴以生死場(上)
    (原標題:駐外記者手記|女記者親歷巴以生死場(上))
  • 記者雍和對談攝影評論家顧錚:「讓攝影有點擔當」有多難?
    【編者按】:2016年10月24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辦主題為《攝影的力量》新聞攝影講座。主辦方提出攝影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攝影?攝影怎樣影響社會發展?以及作為社會發展的親歷者,如何用相機/手機記錄時代的變遷?等一系列議題。
  • 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來莆 採集閩寧協作口述歷史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9日訊 據湄洲日報報導 12月6日至8日,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來莆,開展「閩寧協作口述歷史」採集工作,通過我市部分援寧親歷者的訪談,記錄閩寧協作24年來取得的成果、發生的變化以及兩地幹部群眾間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