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長華
9月21日,「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
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的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
在記錄中致敬
時間回溯至2003年,國家圖書館啟動口述史訪談工作,十多年來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家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餘小時、100萬字的口述資料,紀錄片《口述國圖》正是以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為基礎創作而成。
「《口述國圖》是第一部以親歷人的視角展現國圖發展歷史的口述紀錄片,也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歷史文獻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說,「這部作品也是紀實影像界、口述史界和圖書館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典範。」
《口述國圖》全片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為讀者服務」「艱難中的前行」等十一部分,記錄了幾代「國圖人」在面對不同歷史機遇與挑戰時,擔負的使命和做出的選擇。
初創於1909年的國家圖書館,已經走過了111年的光輝歷程。一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國圖人」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共同鑄就了獨特的國圖精神。據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口述國圖》創作於2019年,是一份向國圖110歲生日致賀的禮物,「它從數十位國家圖書館老館員的經歷和視角出發,講述了幾代『國圖人』在百年風雨歷程中堅守平凡崗位、保護文明成果、堅持文化傳承、服務社會進步的感人故事。」
從個體記憶出發,《口述國圖》運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勾勒出了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歷史、機構史和行業史。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童剛表示,這部作品不僅對國圖的整體發展歷程做了梳理,還向人們展現了國家圖書館傳承接續中華文明的文化信念和氣韻。
讓口述史「活」起來
作為「國家相冊」,紀錄片記錄和見證著社會發展,凝聚著、傳遞著民族精神,讓帶有歷史質感的口述史「活」起來,是《口述國圖》在創作之處便開始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口述國圖》項目以紀實影像的最新技術,生動再現那些動人心弦、引人入勝的精彩畫面,這些努力將進一步豐富紀錄片的內涵和外延,為紀錄片守正創新、高質量發展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研討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對《口述國圖》的創作予以肯定。
立足口述紀錄片的內涵價值,廣東電視臺高級編輯郭際生認為,《口述國圖》的魅力恰恰在於通過聲音效果、畫面效果、聲畫結合的呈現方式,使得作品有了超越簡單文字的吸引力、信服力和生動性。
「這個片子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它是一部特別珍貴的影像檔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資深製片人韓雯談道,《口述國圖》以專題化的方式對國圖歷史進行了全方位的覆蓋,這其中還交織著100多年的家國命運、個人情懷。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程煥文闡述了《口述國圖》的創新之處:「《口述國圖》從200多個小時的記錄口述史資料中抽絲剝繭,最後製作成一個小時的紀錄片,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從普通觀眾的視角出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定宜莊分享了自己的觀感:《口述國圖》之所以能夠引發普通觀眾的共鳴,恰恰在於它講述的是「人」的故事,突出的是「人」的精神,而這些「人」緊緊地和圖書事業聯繫在一起。
研討會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北京紀實影像周組委會、國家圖書館影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承辦。
編輯 | 隨芳芳 曾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