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位110歲「老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跟隨兩位老館員追憶國圖往事

2020-12-08 北晚新視覺網

新年伊始,由國家圖書館攝製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舉行北京首映式,106分鐘的紀錄片,以親歷者和見證者的視角回顧了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將這位110歲「老人」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國內第一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影片中,國圖老館員們講述了自20世紀30年代國立北平圖書館建館伊始,至20世紀末國圖走向現代化的歲月曆程中,難以忘懷的經歷和感受。

2003年,國家圖書館啟動老館員口述史訪談項目,十餘年來,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多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以這些珍貴的影音文獻資料為最基礎,國圖特別在建館110周年之際,製作影片《口述國圖》,獻給國圖一代又一代的館員們,也獻給國圖的每一位讀者。

影片全面記錄了幾代國圖人平凡而偉大的堅守和始終秉持的赤子之心。在他們之中,有兩位老館員用一生陪伴國圖,已經走過了半個百年。讓我們跟隨這兩位老館員,傾聽他們與國圖之間的深情往事。

萬長福

86歲,歷任北京圖書館登記處工作人員、出納、書庫組副組長、閱覽部副主任,1988年從一線退至圖書館研究部,1994年退休

 文津街古籍館內,萬長福觸摸充滿記憶感的老式檯燈。

把等待取書時間一縮再縮

1962年,在北京大學攻讀圖書館學專業後,29歲的萬長福來到了位於北海之濱的文津街7號,那時,國家圖書館還叫北京圖書館。在這裡,萬長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登記處給讀者辦閱覽證。

每天早上六點多,熱情的讀者就已經來到圖書館,在前院排起長隊。為了讓讀者能儘快進館,讀上自己想要借閱的書籍,萬長福總是五點多就從家出發,騎著「二八」自行車,經過半個小時的路程,來到圖書館。登記處櫃檯裡的小小空間,就是萬長福的一方天地,他向每一位進館的讀者問好,幫助他們辦理閱覽證,在櫃檯裡一站就是一天。大家都說,這個沉穩禮貌的小夥兒真不錯。

普通閱覽室、目錄室、出納臺……而後的十幾年間,萬長福被調任到不同崗位任職,圖書館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他勤勞工作的身影。1978年,萬長福受命負責管理書庫,成為書庫組的副組長,「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書庫情況非常亂。取書慢,拒絕率高,差錯多。工作人員態度懶散,隨意脫崗。」萬長福回憶起當時組內的工作狀況,當時,小組將情況反映給館領導,並提出在館內推行崗位責任制。後來在1983年,時任副館長謝道淵、胡沙聽取了萬長福等人的提議,同意實行崗位責任制。

「具體措施涉及經濟和人事兩個方面:每月人均5塊錢獎金,把這個獎金交給組長分配。」萬長福介紹,1984年起,他升任閱覽部副主任,崗位責任制最早在外文採編部和閱覽部典藏組試行,後來推行到全館。「改革的效果在閱覽部立竿見影——以努力工作為榮的風氣愈漸盛行,大家工作中的腳步加快了,為讀者取書的時間限定在15分鐘。」

除了從「軟體」上提高館員的工作效率,萬長福還從「硬體」上幫館裡解決了一個大難題。為了切實解決人工借書時間長、傳書慢的「硬傷」,他專門請北京市機械研究所為館裡研究設計了「小車傳送系統」,後來又出國考察,採購借鑑德國的系統,為文津街館內和當時正在建設的新館一期選購了書刊傳送系統,「當時在一般情況下,7秒鐘就可以把讀者的供書條送到書庫,十幾分鐘後即可拿到要借的圖書,大大地改善了借書時間長的現象。」萬長福說,至今,該系統仍在新館一期使用。

去年8月,萬長福又回到了文津街,從當年騎車上下班的前院,到與自己日夜相伴的閱覽室、書庫、出納臺……這裡的景象是那麼熟悉卻又煥然一新——萬長福說,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安靜。眼前的場景再次將萬長福拉回到那個令人欣喜的日子,1987年,新館一期落成,萬長福負責老館的圖書搬遷工作,「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大家把圖書包裝打捆,標上編號,編號的順序大小都有講究。當時我們動用了北京軍區的十部大汽車,把老館牆壁上的窗戶打開,直接把書從窗戶搬到車上。為了保護書籍,強調文明搬遷,大家搬書時絕對不能扔來扔去。」

現坐落於紫竹院公園北側的國家圖書館總館一期,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氣勢恢弘,莊重典雅,榮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榜首。對萬長福來說,新館的建成圓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夢。「這個新館我們盼了一輩子,終於建成了,辦好了,她是那麼氣派。從閱覽室、出納臺,到書刊、索書條的傳送系統,我覺得我在這裡面有一份力量。」

宋克夫

94歲,歷任北京圖書館群工組、推廣組工作人員,原第二閱覽部保衛科長,1985年退休

 重回柏林寺,宋克夫撫摸古樹向它問候。

和古樹一起守護柏林寺

1955年至1987年間,北京圖書館(原國家圖書館)曾擁有過第二閱覽部,坐落在北京東城東北角的一座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著名廟宇——柏林寺內,因此也常被稱之為「柏林寺分館」。1955年經上級決定,把柏林寺交給北京圖書館使用後,存放在該處的藏書範圍越來越廣,藏書冊數愈來愈多,特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發展迅速,當時在柏林寺入藏圖書約六百餘萬冊,佔全館藏書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1960年的秋天,為了解決第二閱覽室人手不足的問題,35歲的宋克夫被調任至此,和妻兒一起住進了柏林寺一間破舊的小房子裡,一住就是十五年。

時隔五十餘年,94歲高齡的宋克夫重新返回柏林寺,走進當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昔日往事湧上心頭,老人不禁潸然淚下:「這兒是我的辦公室,更是我的家。」

在柏林寺,宋克夫擔任的是保衛科長,負責安全保障和後勤工作。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保存著宋克夫的點滴心血。「老夥計我又來了,我來看你了!」宋克夫來到寺院內,將手放在一棵巨大的古樹上,輕輕撫摸著它的樹幹,像是在拍一位老友的肩頭。古樹旁,一排年輕的樹正舒展著茂盛的綠葉,當年宋克夫看這棵古樹太孤單,就栽了幾棵小樹給它做伴,「現在都這麼高啦,也有五六十歲啦。」

花匠、木匠、電焊工……在柏林寺期間,宋克夫不時轉換著自己的角色,爬房頂裝避雷網、開火燒鍛爐這種體力活從來難不倒他,一進到書庫、閱覽室,他便立刻靜了下來——在閱覽室為讀者服務時,宋克夫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圖書在多次借閱、翻閱的過程中,書號會有磨損,可能有的書上寫的是數字8,但是8被磨成了3,這要細心留意;還有讀者對書名可能會記錯,檢索的時候可以用多個關鍵詞檢索一下。」

柏林寺分館不僅收藏著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古舊線裝書籍,還入藏了許多中外文平裝書,期刊的入藏範圍也相當廣泛,館內的中、俄、英、日等文種所有的社會科學雜誌及部分自然科學雜誌的合訂本也收藏在這裡,同時還收藏有朝鮮、阿拉伯、越南等文種的期刊和國書資料。這裡的所有典藏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科研工作者、學者和熱心讀者,然而,寺內可提供給讀者的閱覽室卻不多,讀者經常在閱覽室外排隊等候。為此,宋克夫向時任館長劉季平建議,擴充閱覽室,增加座位,「我的建議立馬得到劉館長的同意,沒過幾天,閱覽室裡擺上了更多座位,讀者們不再需要排長隊等著看書了。」

1985年,60歲的宋克夫告別柏林寺,1987年北京圖書館新館建成後,柏林寺館區便不再為館內使用。在這座充滿回憶的殿宇前,宋克夫高興地和他的「老夥計」留了個影,「你要繼續守著這片土地,我有工夫就來看你!」

延伸閱讀

訪問不會停止

故事還在繼續

正如萬長福、宋克夫等老一輩國圖人所期望的,如今110歲的國家圖書館已是亞洲第一大圖書館,總館南區(一期)、總館北區(二期)、文津街古籍館三處館舍並立,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三位。國圖館藏文獻超過4000萬冊件,古今中外、集精擷萃,位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七位,其中中文文獻收藏世界第一,外文文獻收藏國內首位。最早的館藏可遠溯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擁有「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文津閣《四庫全書》「四大專藏」等珍貴特藏300萬餘冊件。

國圖建館的百餘年間,一代代圖書館人用智慧和力量推動著國圖的發展,堅守著「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

「2003年起,『國圖老館員口述史』項目啟動,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接受口述訪問。《口述國圖》將這些默默無聞的文明守望者的形象躍然於屏幕之上,在每一位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主創團隊表示,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公眾、讓讀者難得的了解到國家圖書館曾經的那些過往,看到珍貴的影像資料,也更加親近圖書館,了解圖書館的職責和文化使命。《口述國圖》的展映,也是以口述史的形式記載歷史,以紀錄片的形式傳播文化的一次新嘗試,向公眾展示了新時代圖書館的新變化與新發展。

截至紀錄片完成,已經有16位受訪人相繼離世。記憶的搶救與保存工作仍然緊迫。

對老館員的訪問,不會停止。國圖的故事,還在繼續。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 國家圖書館供圖

流程編輯:TF107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口述國圖》:國家圖書館110年裡那些閃光的人和事
    談到「國圖人」,該片導演、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依然很感慨,他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們訪問一代又一代退休的老館員,希望把他們對國圖的記憶,他們的工作中的故事保留在國家圖書館。我們片子最大亮點,就是我們所有的主創人員都是館員,相當於是年輕的館員,用這麼一種方式向老一輩的圖書館員致敬。」
  • 老館員「口述」國圖故事!200餘小時、105萬字資料勾勒塵封記憶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廣東電視臺、中山大學、廣州圖書館等單位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和李仁年作為嘉賓出席活動。研討會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左)和李仁年(中)回憶國圖故事。
  • 國圖110周年辦典籍大展慶生 北宋刻本《景祐禮部韻略》等多個珍貴...
    9月9日國家圖書館將迎來建館110周年。北京青年報記者8月28日從文化和旅遊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慶祝國圖建館110周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等級最高的典籍大展——「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以下簡稱「典籍大展」)將於下周開展。
  • 國家圖書館將舉辦慶祝建館110周年系列活動
    2019年9月9日,國家圖書館將迎來建館110周年。屆時國家圖書館將舉辦「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圖書館 與時代同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展現國家圖書館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祖國70周年華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8月28日,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文化和旅遊部舉行。
  • 中國國家圖書館110周年慶:將舉辦古籍大展等系列活動
    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徵集以「我的國圖故事」為主題的文稿、圖片、視頻、實物等各類作品。國家圖書館在總館北區視聽服務空間,專門設置了「我的國圖故事」徵集點,接受讀者提交的各類作品,讀者還可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現場攝錄、提交作品。同時,國家圖書館將推出老館員專題口述史訪談視頻,從親歷人的視角展現國圖百餘年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國圖人一脈相承的國圖精神。
  • 國圖館長向讀者拜年 六旬老人排隊11小時獲贈書
    老人連續兩年圖書館外守歲   昨天早上8點半,國家圖書館門外已經排了百十米長的隊伍。9點整,國圖館長韓永進率領館領導班子,給戊戌新年的第一批讀者拜年,並贈送精選圖書。這項活動已經持續多年,受到很多愛書人的關注。   北京晨報記者看到,排在隊伍前兩名的是兩位老人。第一名叫劉植新,今年已經68歲。
  • 一部「口述史」講述幾代人《口述國圖》聚焦紀錄片文獻價值
    應妮 攝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21日在中華世紀壇舉辦。該片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全片共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為讀者服務」「艱難中的前行」「新館的誕生」「站在世界舞臺上」「走向現代化」「重返柏林寺」和「館員心聲」十一部分,全面記錄了幾代國圖人在面對不同歷史機遇與挑戰時,擔負的使命和做出的選擇;表現了在民族和國家奮鬥復興的恢弘歷史畫卷中,圖書館人平凡而偉大的堅守和始終秉持的赤子之心。
  • 「167歲」老人情牽半島21年!兩位耄耋老人將半島報當成自己孩子
    每天都有不同新鮮精彩的故事分享給我,喜怒哀樂都在其中,我看到了你的真誠和溫暖。我已經習慣了你在我身邊的陪伴並享受著你帶給我的快樂。最後,祝我的孩子《半島都市報》,21歲生日快樂!奶奶姚明珊「在感情上,我已經把《半島都市報》當成自己孩子一樣,我離不開《半島都市報》。
  • 文化和旅遊部舉行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年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主要介紹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系列活動。首先,我謹代表文化和旅遊部,向各位媒體朋友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9月9號國家圖書館將迎來建館110周年,為充分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相關單位在中華典籍保護傳承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在舉國上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圖書館將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下面介紹一下這次展覽的背景。
  • 一部口述史,幾代「國圖人」| 紀錄片《口述國圖》研討會
    《口述國圖》全片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一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國圖人」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共同鑄就了獨特的國圖精神。據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口述國圖》創作於2019年,是一份向國圖110歲生日致賀的禮物,「它從數十位國家圖書館老館員的經歷和視角出發,講述了幾代『國圖人』在百年風雨歷程中堅守平凡崗位、保護文明成果、堅持文化傳承、服務社會進步的感人故事。」
  • 這300萬餘字研究筆記,還原了「故宮老館員」劉九庵的勤勉一生
    這300萬餘字研究筆記,還原了「故宮老館員」劉九庵的勤勉一生起於1956年,終於1997年,歷時42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當代著名中國古書畫鑑定家劉九庵窮盡一生心血,完成了273本、300餘萬字的書畫鑑定研究筆記。
  • 歷史背後的脊梁——《口述國圖》 寶藏之行
    9月21日下午,「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賈怡主持。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在講話中說:「今年北京紀實影像周的主題是『記錄美好生活』,《口述國圖
  • 三遷館舍兩度更名,國圖已是亞洲第一大圖書館,110歲正青春
    今年9月9日,中國國家圖書館將正式成立110周年,它的前身是於1909年9月9日始建的京師圖書館。如今,國家圖書館已是亞洲第一大圖書館,總館南區、總館北區、古籍館三處館舍並立,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三位。館藏文獻超過4000萬冊件,古今中外、集精擷萃,位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七位,其中中文文獻收藏世界第一,外文文獻收藏國內首位。
  • 國圖兩代修書人妙手護國寶
    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室裡,古籍修復專家朱振彬把一個「兩代修書人」的故事娓娓道來,中國古籍修復技藝的百年傳承脈絡在他的講述中變得清晰起來。   「一代國手」八旬傳藝   朱振彬的老師是國圖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被譽為近現代古籍修復「一代國手」的張士達。張士達16歲來到北京琉璃廠肄雅堂古書店學徒。
  • 憶崢嶸歲月 聽雅安兩位電力老人講故事
    87歲的劉章松、77歲的戴文成,兩位都是國網四川雅電集團的退休老職工,先後於1952年、1965年進入雅安電力行業工作,見證了雅安電力從幾乎一片空白到電網規模四川第五、躋身中國十大水電基地那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2019年國慶前夕,記者分別採訪了兩位老人,聽他們講講自己和雅安電力70年發展的故事。
  • 訪110歲中國抗戰老兵:軍人風範猶存
    顏新陽 攝    圖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110歲淞滬抗戰老兵黃勝庸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70周年紀念章 顏新陽 攝   中新網河源9月14日電 題:訪110歲中國抗戰老兵:軍人風範猶存  作者:宋秀傑 顏新陽  83年前,在上海爆發淞滬抗戰是一場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永遠令人難忘的悲壯戰爭
  • 文化老人:110歲周有光筆耕不輟 103歲楊絳出新書
    :1月13日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110歲壽辰,這位曾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老人,歷經了世紀滄桑,至今仍筆耕不輟。在我國文化圈中,擁有多位已達八九十歲高齡,甚至步入期頤之年,但至今仍保持著創作活力的「文化老人」。在為周有光老人賀壽之際,我們也向這些的藝術生命長青的老人們致敬,細數他們近年來的最新力作,傾聽他們暢談養生的秘訣。
  • 為留住簇橋人的老記憶 兩位老人嘔心創作「簇橋八景」圖
    在這個艱難的文創過程中,不得不提曾國榮和馮天魁兩位老人。  今年83歲的曾國榮是土生土長的簇橋人,1963年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的他絕對算是一個當地的文化人。喜歡古文閱讀、善於繪畫的他熟知簇橋過往,號稱「龍井活化石」,他擅長講述的簇橋故事正是「龍井記憶」尋找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