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供圖)
【環球網文化報導 記者 張嘉玉】9月21日,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期間,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現場,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童剛,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孔建華,首都紀錄片協會會長陳大立出席活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廣東電視臺、中山大學、廣州圖書館等單位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和李仁年作為嘉賓出席活動。
研討會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左)和李仁年(中)回憶國圖故事。(國家圖書館供圖)
200餘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
老館員回憶國圖故事
影片中,記敘了眾多在國家圖書館曾經發生過的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故事,國圖老館員、目錄學家李仁年曾在抗日戰爭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住在上海的俄羅斯僑民的一批非常珍貴的文獻並收藏入館。她說:「正是這批文獻的保留,使我們知道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曾經生活在中國,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歷史。」從1965年到2000年,李仁年在國家圖書館工作了35個年頭,「剛來的時候,我覺得圖書館一聽就是借書、還書,好像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後來我逐漸發現那些老館員他們都是很有學問的,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我覺得首先要熱愛圖書館,把圖書館作為自己家一樣。另外,在圖書館工作責任心也很重要。」
另一位老館員代表、自動化專家朱巖回憶,「我到館裡工作是在70年代末期,老館員給我介紹《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給我們展現的是橫向的聚類的結構,而不是樹狀結構。後來90年代末、2000年初《四庫全書》全文數位化時,採用的就是古人在《永樂大典》中橫向聚類的思維,讓讀者能夠字字可查、一步到位地獲取文獻。」
國家圖書館於2003年啟動老館員口述史訪談工作,十多年來,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餘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口述國圖》正是以這些珍貴的影音文獻資料為基礎製作而成。影片導演田苗認為,「我們同情別人、我們尊重別人,我們想了解這些人的故事,我們認為我們彼此有關,我們認為這個群體是由每個個體組成,每個分子、每個元素都是我們集體的一部分。」
向國圖110歲生日致賀的特殊禮物
呈現圖書館工作者樸實真摯的奉獻精神
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這部國內首次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專家們對《口述國圖》的創作實踐和大眾傳播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並且對影片創作、以及未來圖書館界與紀錄片界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意見。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認為,「我們高興地看到,《口述國圖》項目以紀實影像的最新技術,生動再現那些動人心弦、引人入勝的精彩畫面,這些努力將進一步豐富紀錄片的內涵和外延,為紀錄片守正創新、高質量發展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
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口述國圖》創作於2019年,是一份向國圖110歲生日致賀的特殊禮物。這部作品從老一輩圖書館館員的個人敘述視角,通過重大事歷史件與館員歷史經歷的相互交織,宏觀歷史敘述與個體經驗的相互交融,力求以獨特的記錄載體和敘事述式,既保持歷史敘述的真實性,又努力追求影像表達的藝術性。」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程煥文如此形容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感受,「我們看紀錄片的時候,一開始很平實,慢慢漸入佳境,最後感動得流淚,這個過程就像圖書館工作。看似很平淡、不起眼的工作,可是承擔著重大的文化責任。就是這樣一群平常的人,因為他們一輩子的奉獻,把圖書館人「愛國、愛館、愛書、愛人」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