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館員「口述」國圖故事!200餘小時、105萬字資料勾勒塵封記憶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9月21日,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供圖)

【環球網文化報導 記者 張嘉玉】9月21日,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期間,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現場,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童剛,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孔建華,首都紀錄片協會會長陳大立出席活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廣東電視臺、中山大學、廣州圖書館等單位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和李仁年作為嘉賓出席活動。

研討會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左)和李仁年(中)回憶國圖故事。(國家圖書館供圖)

200餘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

老館員回憶國圖故事

影片中,記敘了眾多在國家圖書館曾經發生過的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故事,國圖老館員、目錄學家李仁年曾在抗日戰爭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住在上海的俄羅斯僑民的一批非常珍貴的文獻並收藏入館。她說:「正是這批文獻的保留,使我們知道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曾經生活在中國,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歷史。」從1965年到2000年,李仁年在國家圖書館工作了35個年頭,「剛來的時候,我覺得圖書館一聽就是借書、還書,好像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後來我逐漸發現那些老館員他們都是很有學問的,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我覺得首先要熱愛圖書館,把圖書館作為自己家一樣。另外,在圖書館工作責任心也很重要。」

另一位老館員代表、自動化專家朱巖回憶,「我到館裡工作是在70年代末期,老館員給我介紹《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給我們展現的是橫向的聚類的結構,而不是樹狀結構。後來90年代末、2000年初《四庫全書》全文數位化時,採用的就是古人在《永樂大典》中橫向聚類的思維,讓讀者能夠字字可查、一步到位地獲取文獻。」

國家圖書館於2003年啟動老館員口述史訪談工作,十多年來,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餘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口述國圖》正是以這些珍貴的影音文獻資料為基礎製作而成。影片導演田苗認為,「我們同情別人、我們尊重別人,我們想了解這些人的故事,我們認為我們彼此有關,我們認為這個群體是由每個個體組成,每個分子、每個元素都是我們集體的一部分。」

向國圖110歲生日致賀的特殊禮物

呈現圖書館工作者樸實真摯的奉獻精神

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這部國內首次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專家們對《口述國圖》的創作實踐和大眾傳播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並且對影片創作、以及未來圖書館界與紀錄片界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意見。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認為,「我們高興地看到,《口述國圖》項目以紀實影像的最新技術,生動再現那些動人心弦、引人入勝的精彩畫面,這些努力將進一步豐富紀錄片的內涵和外延,為紀錄片守正創新、高質量發展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

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口述國圖》創作於2019年,是一份向國圖110歲生日致賀的特殊禮物。這部作品從老一輩圖書館館員的個人敘述視角,通過重大事歷史件與館員歷史經歷的相互交織,宏觀歷史敘述與個體經驗的相互交融,力求以獨特的記錄載體和敘事述式,既保持歷史敘述的真實性,又努力追求影像表達的藝術性。」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程煥文如此形容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感受,「我們看紀錄片的時候,一開始很平實,慢慢漸入佳境,最後感動得流淚,這個過程就像圖書館工作。看似很平淡、不起眼的工作,可是承擔著重大的文化責任。就是這樣一群平常的人,因為他們一輩子的奉獻,把圖書館人「愛國、愛館、愛書、愛人」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一部「口述史」講述幾代人《口述國圖》聚焦紀錄片文獻價值
    應妮 攝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21日在中華世紀壇舉辦。該片是國內首部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全片共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為讀者服務」「艱難中的前行」「新館的誕生」「站在世界舞臺上」「走向現代化」「重返柏林寺」和「館員心聲」十一部分,全面記錄了幾代國圖人在面對不同歷史機遇與挑戰時,擔負的使命和做出的選擇;表現了在民族和國家奮鬥復興的恢弘歷史畫卷中,圖書館人平凡而偉大的堅守和始終秉持的赤子之心。
  • 紀錄片《口述國圖》:國家圖書館110年裡那些閃光的人和事
    據了解,國家圖書館於2003年啟動老館員口述史訪談工作,十多年來,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餘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這部紀錄片選擇在圖書館首映,當晚也有很多圖書館人前來觀看這次首映禮,可以說是創造歷史、見證歷史、學習歷史的圖書館人的聚會。
  • 將這位110歲「老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跟隨兩位老館員追憶國圖往事
    影片中,國圖老館員們講述了自20世紀30年代國立北平圖書館建館伊始,至20世紀末國圖走向現代化的歲月曆程中,難以忘懷的經歷和感受。2003年,國家圖書館啟動老館員口述史訪談項目,十餘年來,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親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多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
  • 一部《口述國圖》講述幾代國圖人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2日訊 從2003年啟動,歷經10多年,共有47位老館員及其家屬接受口述訪問,積累了200餘小時,105萬字的口述資料,最終形成了一部《口述國圖》的紀錄片。
  • 走近真實歷史與圖書館人的集體記憶
    《口述國圖》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他們。」   1月2日,由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攝製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在國圖學津堂舉行北京首映式。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以一位國圖忠實讀者的身份分享的觀影感言。他說,觀看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影片裡的一幕幕讓他不禁回憶起自己與圖書館的過往。
  • 中國首部圖書館口述史紀錄片北京首映
    【解說】1月2日,由國家圖書館攝製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北京首映儀式。  據了解,《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在建館110周年之際,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中國首部記錄和展現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 一部口述史,幾代「國圖人」| 紀錄片《口述國圖》研討會
    位老館員及其家屬接受口述訪問,累積了200餘小時、100萬字的口述資料,紀錄片《口述國圖》正是以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為基礎創作而成。《口述國圖》全片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
  • 積累史料傳承文化,《世紀》雜誌26年口述歷史呈現細節「魅力」
    「日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菊生堂高朋滿座,王安憶、陳子善、秦文君、汪壽明、吳孟慶、沈祖煒、熊月之、郭志坤、戴建國等9位新老館員為了《世紀》雜誌未來發展,共聚一堂,出謀劃策。迄今已連續出版157期,發表文章字數共計達2000餘萬字。《世紀》始終堅持以第一手資料披露中國百年重大歷史事件內幕、介紹歷史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歷和趣聞軼事為重點,所發文章注重 「親歷、親見、親聞」,兼具史料價值高和可讀性強的特色。曾長期在中共隱蔽戰線工作的陳修良,作為最著名的紅色特工之一,其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引人關注。
  • 歷史背後的脊梁——《口述國圖》 寶藏之行
    9月21日下午,「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賈怡主持。》就是幾代國圖人艱辛付出、默默奉獻,珍惜美好生活的最好詮釋。」同時,楊爍局長也提出:「國家圖書館館藏豐富、品種齊全,古今中外集精薈萃,特別是近些年實施的「中國記憶」項目,圍繞中國現當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專題,採集了大量的口述、影像、音頻等一線資料,這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重點推出的北京紀錄片引領提升工程的目標方向一致
  • 馮其庸口述自傳:為存留一些歷史記憶(圖)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馮其庸口述自傳:為存留一些歷史記憶  中新社記者 應妮  2017年1月17日,紅學家馮其庸的口述訪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記憶項目」上線;5天後,這位93歲的老者駕鶴西去。  在馮其庸生命的最後幾年,因為身體原因,他很少出來參加會議和做講座,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口述自傳上。
  • 這300萬餘字研究筆記,還原了「故宮老館員」劉九庵的勤勉一生
    這300萬餘字研究筆記,還原了「故宮老館員」劉九庵的勤勉一生起於1956年,終於1997年,歷時42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當代著名中國古書畫鑑定家劉九庵窮盡一生心血,完成了273本、300餘萬字的書畫鑑定研究筆記。
  • 國圖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 將納入親歷者口述史
    徵集內容包括手稿、照片、書畫墨跡類資料、數字資源及版權、口述史料和其他有價值的戰疫相關資源。徵集公告長期有效,疫情結束後,文獻徵集將納入國圖常態化工作。國圖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合適時機,將開展親歷者和見證者的口述史採訪,形成立體鮮活的中國戰「疫」記憶庫。該項目以國圖為主體,還將聯動業界各級各類圖書館,收集和保存各地區、各領域專題性文獻資料,共同做好特殊時期記憶保存,構建區域化的中國戰「疫」記憶庫。
  • 唐納德·裡奇:口述歷史中的公眾記憶與集體記憶
    什麼是公眾記憶? 同個人關於自身經歷的記憶相對應,公眾記憶代表了一個社會對於過去的集體認知。公眾記憶包括符號和故事,它們幫助一個社區根據其記憶中的(或想要記憶的)過去定義和解釋當前的處境。表現形式可以是遊行、聚會、重演和慶典。
  • 中國共產黨口述資料徵集研究暨改革開放口述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巴...
    中國共產黨口述資料徵集研究暨改革開放口述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巴召開 2020-12-08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六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六萬壑松風書接前回:上圖便是支棟和他的三位女兒的合影,其中戴眼鏡者為卑職師母支憲斌先生。因了私密和版權的緣故隱去了支棟的面孔,請予理解。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三
  • 立體呈現孫中山研究脈絡——12卷本《孫中山研究口述史》出版
    11月16日,「《孫中山研究口述史》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廣東中山市舉行,來自國內外孫中山研究及口述史領域相關學者20餘人,圍繞孫中山研究的學術價值、史料挖掘、社會影響、歷史資源保護等問題展開探討。
  •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十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十萬壑松風1943年10月的一天,位於二中街華昌照相館斜對著的道南華馨飯莊迎來了諸多鄉紳貴客,支棟與親家在這裡為愛女支憲斌舉辦了盛大的婚禮,佳婿便是杜公孚老師,照片是杜師母保存的蜜月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