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上座率不到一成
新浪娛樂前日特地走訪某影院,數據顯示《太平輪·彼岸》上映五天,在該影院的總排片場次20場,平均上座率9.21%。而《捉妖記》在前五天的排片場次是68場,上座率達到42.79%,總觀影人數達5000多人。強烈對比之下,該影院經理表示,「如果後期沒有好片,《太平輪·彼岸》的排片率會保持正常,如果後期一旦出現好片,就會直接替換掉《太平輪·彼岸》。」
另外,影片上映之前,電影院作為觀影終端,看不到任何宣傳物料,該電影也沒有像其他商業片一樣,鋪開大規模的全國城市路演,點映場次也沒有做起來。影院經理也說,現在市場上70%至80%的電影票是通過網絡發售出去的,而《太平輪·彼岸》並沒有利用好這個途徑,讓「製作大片」變成了「票房小片」。
上集口碑不佳影響了下集
出於對市場和票房的考慮,《太平輪》分上下兩集上映。《太平輪(上)》於2014年12月2日上映,雖然影院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現實情況是票房慘澹,負評太多,累計票房僅1.95億元。對於一部投資3億元的大製作電影來說,這樣的失敗是災難性的。眾多觀影者對影片不滿:「一部叫《太平輪》的電影,船去哪兒了?」上集觀影嚴重影響了觀眾對《太平輪·彼岸》的期待。很多觀眾坦言,「看了上集就沒有再看下集的欲望了,上了一次當,不能上第二次了」。此外,影片經歷改檔,從原計劃的"五一",改在暑期,劇情上卻太過沉重,在暑期檔缺乏競爭力。「現在觀眾群的主力軍是年輕人,他們喜歡看的電影是時尚的、簡單的、直接的、有情感衝擊力的,顯然《太平輪》這種沉重的歷史題材,不是他們的菜。」
小試失利《三體》才玩大
1981年出生在溫州蒼南的林奇,說自己小時候的夢想跟很多人不一樣,他希望「有吃不完的泡麵,打不完的遊戲幣」。2004年從南京郵電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不想拿薪水度日的他辭職創業,在經歷了兩次血本無歸的失敗之後,28歲的林奇於上海創辦了以網頁遊戲為主要業務的遊族網絡,並成功送上A股市場,他也一躍成為百億身家的財富新貴。
2014年末,林奇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宣布他的遊族影業將投資12億開拍中國科幻扛鼎之作:《三體》,這是他繼《太平輪》之後再次試水影業,相比於《三體》,「太平輪」上的這點投資實在算不得什麼。儘管《太平輪》票房不佳,但似乎並沒有影響林奇挑戰新事物的興致,遊族影業公布2015年投資的項目,除《三體》外,還籤下了劉慈欣和蔡駿兩位知名作家的經典小說,以及與著名導演高群書、丁遠大展開合作,投資他們的新作品《華夏之王》、《恐龍大賽車》。
在林奇看來,遊族要做電影也是基於泛娛樂產業跨界融合的發展態勢來考慮,未來公司將以大IP的開發來帶動、整合相關元素來打造泛娛樂產業的影遊新生態。遊族網絡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大IP戰略,先後籤約武俠大師溫瑞安、盛大文學併力推原創IP《女神聯盟》等。林奇還強調,儘管網際網路衝擊傳統產業的說法已隨處可見,但與很多傳統產業相比,目前泛娛樂產業之間融合度還很低。
該片意義並不在票房
儘管票房並不買吳宇森及一眾投資人出品人的「帳」,但有業內人這樣透露:《太平輪》有雄厚的資金和足夠強大的後方支撐,也是「無懼船沉大海」的,因為,從它一開始進入市場,並不像其他商業片那樣著急宣傳造勢、急於回籠資金,「當年華誼兄弟用二十年時間、投資2億拍攝《1942》,不也遭遇票房慘澹?但不影響《1942》成為劃時代意義的一部代表作。因而,《太平輪》的意義也不在票房,而在於,它將會和《1942》一樣,會成為一段刻骨的歷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