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轎辰集團成立時,三姐妹合影。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它就像一趟載滿了希望的列車,駛向了屬於共和國的經濟春天。改革開放十年之後的1988年,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寧波的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汪劍君,現任寧波地區最大的汽車經銷集團——寧波轎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是寧波商界赫赫有名的汪家三姐妹中的老二。1988年,年僅17歲的她已經成為父親汪杏康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而那年的春節,也成了一個寧波企業家成長的起始節點。
A 是老闆也是跑堂 創業之初,容不得對春節假日有太多想法
今年這個春節,汪劍君給自己好好地放了個假,事實上她已經很多年沒有一個完美假期了。回顧這種情況的開始,她細細想了下,然後莞爾一笑:「應該是從1988年剛工作那會,就已經開始了吧。」
汪劍君的父親汪杏康是農民出身。改革開放為寧波帶來了新氣象,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也讓這個有膽魄有闖勁的男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機會。以自己多年在村中的為人,汪杏康很快組織了幾個同齡人成立了星火運輸隊,給寧波各地的建設工地運磚頭和水泥。不過,雖然叫運輸隊,但有點「名不符實」,因為隊裡並沒有一輛機動車,用的都是自製的手拉車。「後來買的那輛車是為寧波鎖廠往東北等地運輸產品,而我就是那輛大傢伙的司機——這樣算下來,我可是寧波最早的一批專業女司機哦。」說到姑娘時的「壯舉」,汪劍君的臉上充滿了自豪。
在跑長途運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維修和保養的問題,於是汪家人聯想到了今後汽車修理廠的市場可能有很大需求。最終,汪杏康將創業的升級鎖定在了汽車行業上。1986年,他在丹鳳新村東大門租了五畝地,成立了當時寧波第一家汽車修理廠——星火修理廠。
有了自己的廠,就像家裡多了一個成員,所有人都細心照看著這個「小寶貝」。到了過年的時候,員工都陸續放假休息了,可作為創業者的他們一家人,是沒有「春節休息」這個概念的。「只要客戶有需要,我們就得第一時間快速響應。而廠裡也是處於只要有客戶就會一直營業的狀態。記得有一年春節,因為客戶行駛途中輪胎出問題了,這種時候又沒有其他人手,我就自己跑去給客戶送輪胎。」
對於汪家人來說,那幾年的春節「好好休息」成了被默認關閉的程序。而如果遇上沒有客戶的空檔,姐妹幾個就倍加珍惜。「能休息就感覺像是收到壓歲錢一樣開心啦。」
B 從五個人到三千人的年夜飯成就感爆棚
在給父親當長途運輸車司機幾年後,汪劍君又進入了父親的修理廠學習。父親對女兒的要求很嚴格,和其他人一樣,從不搞特殊,從最髒最累的學徒開始幹起。「在父親的修理廠,我把基層崗位做了個遍,除了小小年紀一個人開著大貨車天南地北跑長途對接生意,其他的苦活累活也都幹過。可以說我把該吃的、不該吃的苦都吃了。」
21歲的時候,憑著在父親的汽修廠和幾年跑長途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氣魄,汪劍君瞅準時機,開起了自己的汽修廠:港達汽車修理公司。那時侯,公司小,從上到下只有十幾個人,她自己也是身兼數職。但無論條件怎樣艱苦,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還是讓她像「打了雞血」一樣充滿戰鬥力。雖然有了自己的事業,但工作環境依舊艱苦,「春節休息」也依舊是種奢侈。
但有意思的是,儘管春節是不是能休息容不得他們自己做主,但年夜飯卻是汪家人很看重的一件事。那幾年的除夕夜,哪怕在廠裡忙到再晚,鎖門的一剎那,一家人最迫切的就是懷著一年以來滿滿的成就感,趕回家慶祝新年到來。
油炸燻魚、豆腐皮包黃魚、薺菜春卷、寧式鱔糊、紅膏嗆蟹、雪菜黃魚……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人,汪家的年夜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這些甬菜。儘管從小就比較喜歡吃素食,不過這種滿桌的熱鬧,喜慶的氛圍也是汪劍君最喜歡的。「所以每年的這頓飯都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儘管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但在汪劍君的回憶裡,這些細節並沒有褪色。
當然,對於汪家來說,年夜飯還記錄著家族的創業和奮鬥史。
「1988年的年夜飯,我們姐妹三人和父母一起吃,加在一起也就五個人,而到了2008年,你一定想像不出,我們的年夜飯規模有多大。」說到這,汪劍君頓了頓,然後笑著比劃了個「1」:「一千多人哦,壯觀吧!我記得有一次是在南苑飯店辦的年夜飯,本來希望把所有的員工都請上,可惜場地限制最多只能擺放100桌,那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帶的隊伍真的蠻壯大了啊。那一刻還是挺有成就感的呢。」而現在轎辰集團已經有三千多名員工了,年夜飯也只能分批吃——這可能是30年前的那個除夕之夜,三個十幾歲的小姑娘都想不到的事情吧。
C 每年春節的總結會,聚會、盤點與謀劃交織
都說女兒是千金,但對於汪杏康而言,在心疼女兒們之餘,他也看到了姑娘們的心性是不甘平庸的鷹。於是,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將女兒們琢磨成器。
「我現在還經常在想,與其說是我們三姐妹都繼承了父親的創業基因,倒不如說是那時候受到了強烈的創業精神的薰陶。」汪劍君說,在這種氛圍下,姐妹三個不約而同地走向了自己父親所在的行業,並各自找準方向全力闖蕩。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三姐妹的感情一直都保持著年幼時那種純真和美好。在很多人看來,親人間的感情一旦和利益、金錢扯上關係,多少會有點變味,但是這個問題似乎和汪家的三姐妹是絕緣的。2006年重組成立轎辰的時候,三個人的資產其實是不一樣的,但姐妹誰都沒有在意這件事。汪劍君出生於1971年,三姐妹彼此間正好相差兩歲。一起從父親的汽修廠學本事,一起在汽車行業中搏浪前行,一起經歷風風雨雨。即便是擁有如此大的家業,她們的相處模式依舊和很多普通家庭裡的姐妹一樣:妹妹遇到問題跟姐姐請教,姐姐搞不定穿衣打扮時妹妹立馬出場。
一如上世紀80年代事業初創時期那樣,直到今天,每年春節開個檢討總結會已經成了雷打不動的老傳統。大家一起盤點舊歲,謀劃新年。
當然,除了工作內容,輕鬆的家長裡短、感慨社會的飛速發展也是春節聚會時,姐妹間必備的話題選項。放下「老總」的身份,作為一名普通百姓,汪劍君說自己或許真的生對了時代。30個春節,那種滿滿的從奮鬥中獲得的幸福感,應著大紅的年的味道,在今天顯得尤為香甜。
記者 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