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茶道敘茶事

2020-12-15 佛山在線

原標題:品茗茶道敘茶事

唐代茶聖陸羽曾言:「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之於中國人,早已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記。高明茶文化歷史悠久,有地跨高明、鶴山、南海三地的茶山,60多年的高明對川茶場,還有不少雅致的茶莊。本期《遊在高明》,記者帶你走訪本土茶莊、茶園,了解品茶文化的雅趣生活。

漢唐茶莊

聞香嘆茶悠然自得

未及漢唐茶莊,一襲撩人的茶香撲鼻而來,博古架上陳列著各式茶種、茶具,流淌著來自遠古的香氣。古典的紅木茶桌上,店主麥碧琴正泡上一壺茶,與友人閒話家常,一派悠然自適的自得感。

開門七事,茶為其一。早在2003年,年輕的麥碧琴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一系列從事茶文化工作後,她萌生了開茶莊的念想。「茶是養生之物,與朋友在茶館中聞香嘆茶,以茶會友,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麥碧琴說。

 麥碧琴在展示茶藝。

一壺茶的光陰裡,以瞬息寧靜,以清淨撫慰。茶的魅力,不僅在於香,還在於怡情。漢唐茶莊開業後,這裡成了麥碧琴推廣茶文化的平臺,來來往往的茶客,在茶湯的醇香中享受感官與心靈共振。麥碧琴介紹,漢唐茶屬於普洱茶,為黑茶的一種,以100年古茶樹為原材料製作而成,最大的特點就是醇香。由於年份較久,含有胺基酸多,以100度的熱水,置於紫砂壺中衝泡,將發揮出茶最大的香氣。

茶莊品牌產品之一「小青柑」亦堪稱一絕。新會柑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果皮經過陳化,成為著名「新會陳皮」,融合普洱熟茶,在陳放過程中二者相得益彰,越陳越香。「『小青柑』兼具疏肝破氣、散結消痰、健脾養胃的功效,品飲口感豐富。」麥碧琴說。不過,店裡最高端的茶種,要數千年單株古樹茶。由於茶葉均採集於同一老茶樹,茶品醇厚、清冽、甘甜,味道融為一體,是上好的茶葉之一。

「今後想開設一些情調高雅的茶室,讓茶客在此地消遣品茗,沉浸茶文化之美。」麥碧琴表示。

瀾滄古茶

品茗賞景領略茶趣

這是一個古典式花園茶莊,走進其中,宛如步入了庭院深深幾許的蘇州園林。錯落有致的麻石板通向茶室,而麻石的周圍鋪滿了白色細石,慢慢沿路走入,便是青磚堆砌的月洞門,茶桌就靜躺其中,等待著茶客在室內山水田林間品茗暢想。

 ▲瀾滄古茶環境優美,園林風格建築讓品茗者的心靈徹底放鬆。 

店主葉婉玲告訴記者,瀾滄古茶早在2011年就開門迎客,主要是想營造一個溫馨的地方,讓志同道合的茶友品茗賞茶,並把茶室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嶺南特色的室內花園。「剛開始設計時曾種滿了玉龍草,由於室內中華草溼度較大,於是打造了以枯山水為元素的室內園林,營造一種品茶意境。」葉婉玲說。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言,「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在窗明几淨、環境優美的仿古園林中品茶一壺,偷得浮生半日閒,才能得茶之趣、茶之味。對瀾滄古茶而言,品茶講究佳境,更講究茶品。「瀾滄古茶均以300年以上樹齡古樹作為原料,比如基石產品001、名山名品系列,均醇香口感兼而有之,是上好的茶品。」葉婉玲說,相較於一般普洱根扎得淺、種植密度高,僅3年便可採摘批量生產,百年古樹大多數是混生在高山的原始森林中,茶樹根系可以吸收儘可能多的營養及芳香物質。

 ▲瀾滄古茶之巖冷普洱茶餅。

據悉,瀾滄古茶是以雲南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為依託,在雲南省多座純正生態古樹茶山有百餘個茶葉原料加工基地,至於茶葉的採摘難度非常大,必須全部人工採摘。正由於優質的茶源,讓茶的湯色、香、水、味、韻兼備。

閒庭信步,斜坐紅木椅,共邀三五知己品茗瀾滄古茶,對弈休憩閒聊,不失為一份自得其樂的心靈放鬆。

相關連結

六十年老茶場迎新生

在美的鷺湖森林度假區,藏著六十多年的國營茶場——高明對川茶場。

茶場在景區中心一個小島中央,穿過橋,便是「對川茶景園」這片遺世獨立之地,在數十年前,曾是繁茂一時的茶田。

 對川茶場採茶女在採茶。

據記載,對川茶場始建於1952年,名為廣東省粵中區農業示範場;1956年擴建為地方國營廣東省高明縣機械茶葉示範區,經過兩年開墾種植,最多時曾經擁有過千畝茶田。這裡三迭地酸性紅土壤的地質,讓對川茶場所產的茶類包攬紅條茶、紅碎茶、青茶、綠茶等,味道馥鬱香濃,被譽為「對川茶」,曾盛極一時。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對川茶場的業績一落千丈,慢慢步入沒落。

不過,隨著高明提出建設全域旅遊,面臨轉型的對川茶場將迎來新生。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對川茶場將大力發展茶產業,打造茶品牌,開發茶旅遊。計劃對茶場進改造,升級為茶裡水鄉小鎮和嶺南新民宿。其中,茶裡水鄉小鎮將沿著茶園水岸建設新嶺南建築風格建築,引入各種特色主題餐廳、茶館、酒吧等商業模式,打造嶺南水鄉風情商業街區。而嶺南新民宿將圍繞茶園小島打造,引入多家民宿品牌,設置藝術工作室、婚紗拍攝基地等業態配置,營造濃厚的文創民宿小島氛圍。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記者何惠健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茶道與佛學的不解之緣:品茗如參禪,茶禪一味,唯平常心得悟之
    茶如人生,即使在奔波忙碌,只要放下手中的事,稍稍休憩片刻,一杯清茶入口,所有愛恨情仇也不過如此,這就是茶道。茶道有放下之意,而佛語也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由此可見二者相通,如出一轍,故謂之「茶禪一味」。
  • 雅士茶道 茶助文思以茶雅志
    在唐朝,以古都長安為中心,薈萃了大唐的文人雅士和茶界名流,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王維、韓滉;音樂家白明達、李龜年等,他們辦茶會、寫茶詩、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整合了大唐茶道。據《全唐詩》不完全統計,涉及茶事的詩作有600餘首,詩人有150餘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創作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
  • 茶道六君子,修身養性品茶道、知茶味
    茶道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漢人飲茶几千年,三皇五帝時代便有神農以茶解毒的故事。伴隨著茶衍生的茶道、茶學從古流傳至今,從杯茶之間折射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茶道六君子茶道六君子(茶藝六用)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茶道 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
    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從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幾乎無處不無茶人,無時不有茶人。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新的茶人和愛茶人!   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 仲夏茶事 | 茶米來了 & 季野會心茶道文化」兩岸交流茶會
    「茶米來了 & 季野會心茶道文化」兩岸交流茶會,如期而至,來自兩岸的近200位茶人,因茶相遇在武夷山 陶然有山,陶然自得,有山有水,品茗論道。辦茶會,對茶人來說,是極為認真的事,本次茶會由「茶米來了」與「季野會心茶道文化」,精心準備。
  • 以茶會友,品茗論道
    品茗論道,談古論今。彰顯出蘊於筆墨中對生命的摯愛與慈悲,以及對物對事對人堅韌的耿直、善良、率真、謙卑與自信。也正因此,備受大家的尊敬。茶等一個懂得品茗的人周鳳的一招一式盡顯優雅知性……茶禪一味是公認的茶道至高之境
  • 在泡茶品茗時如何將茶運用到極致?如何去享受茶帶來的舒適感呢?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是以品茗為主的茶席,也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泡茶喝茶大家的注意力放在泡茶、奉茶品茗,而不是閒聊。茶會的舉辦,除上述所說的閒聊之外,還可能是為了某一個目的,如慶祝企業成立百年,為某學術研討會作開幕茶會,這樣的單一或多個茶席都不是以品茗為主的茶席。但如果說是「個人茶湯作品欣賞會」或「聯合茶湯作品欣賞會」,那就是以品茶為主的茶席了。
  • 茶的宴席-茶道全流程
    飲茶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但是正確的飲茶方式卻不是人人都會,能夠將茶道操作流程完整的呈現更是寥寥數個,茶道是我們先祖留下來的一筆精神財富,我們若能將其發揚光大第二道: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衝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 茶人茶事茶道趣談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料,民間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古代中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百姓,均喜愛飲茶、品茗。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飲茶習尚。不過這些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品茶的人共聚,這樣,才會達到品茗意境的最高境界。清代時期,文人雅士將飲茶、品茗上升為一種典雅的文化藝術活動,甚至訂出一整套「清規戒律」。明朝遺老馮正卿在《岕茶箋》中,提出飲茶「七忌」與「十三宜」,堪稱品茗藝術的集大成者。
  • 茶起源於中國,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茶道,你知道中國四大茶道嗎
    ,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有助於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使茶事雅化,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中國文人雅士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臺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嘗為快」。
  • (原創散文詩)穀雨茶敘:茶香裡的慢時光
    在穀雨茶敘,每一種茶,每一縷茶香都特色鮮明:或醇香馥雅,或清冽生動,或淡雅舒漫,或濃鬱芬芳……在這裡,攏一室茶香,把日子拉長,一點點融入茶香裡的慢時光,拋開歲月的蒸、煮、烹、炸……只低首,讓鼻息與茶香親密接觸。沒有一段詩情值得辜負,約三五好友,品一杯好茶,品味一段難忘時光。
  • 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極富我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特色
    比之日本「茶道四規」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這是因為,日本茶道文化屬於禪道文化,亦即佛門文化的性質。故爾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審美的過程中,其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需要表達佛門的教義並教規。這就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
  • 借茶獻佛,中國茶道起源與佛教的那些事
    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喝茶成為了修行法門,使茶道有了思想內涵。「梵我一如」和「天人和一」,佛道兩家的哲學和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 茶道與人生:一種高雅的享受,通過品茗而陶冶性情
    飲茶是一種高雅的享受,通過品茗而陶冶性情,這便進到了更高的境界,茶道的真髓即在於此。 年齡不同的人對茶的喜好是不一樣的。茶中多放奶油,有的還滲入白糖之類。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獨獨嘗到甜味兒,這世間的風景便如味純甘甜的奶茶,五彩繽紛。
  • 4場茶事裡的日本茶道——貴船左源太川床料理
    日本是唯一仍舊在學校裡舉行和教授茶道儀式的國度。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 盛唐時的茶:古人精緻高雅的飲茶生活,加快了茶道的發展
    寺院一切茶事活動必須依章而行,不得有任何隨意性。這便是寺院茶道的由來。在唐代寺院禪茶(又稱為禪宗儀規)道興起的同時,亦隨之興起了文士茶道。唐代中期文士茶道文化大興的主要標誌是陸羽三卷《茶經》的問世,在陸羽旅居湖州、特別是唐大曆中顏真同任湖州刺史期間,以湖州為中心的唐代文土茶出現了一個空前興盛的發展時期。當時的許多隱逸高人和社會名流,都傾基顧魯公。
  • 品茗話茶: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飲得半日之閒
    在唐代,出現了論茶的專門著述。到了宋朝,由於徽宗的倡導,貴族階層嗜茶之風彌盛,為日本人津津樂道的飲茶風俗,便是在南宋的開慶元年由大慶禪師從浙江徑山寺帶回到東瀛本土,形成茶道,後傳入他國,從而又光大了中華的傳統文化。 茶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明代的顧元慶在其《茶譜》一書中談到:「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人不可一日無茶。」國茶更是風雅墨客的珍物。
  • 茶藝流程:禮儀、泡茶、分茶、品茗
    茶道流程:行禮——洗茶——衝泡——封壺——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品茗。行禮1、著裝禮儀。應著淡雅素裝,化淡妝,抹淡香水。2、落座。茶道禮儀洗杯:1、將沸水倒入空碗,把茶杯放進空碗,用杯夾夾住茶杯在空碗中旋轉。2、把空碗裡的水倒入蓋碗,搖晃幾下,再把水倒入放有濾網的公道杯中搖晃幾下,然後倒掉。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除了對茶的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外,還上升到心靈的感受,發展為一種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與此同時,還伴生著一種哲理上的追求,即在品茗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而有啟迪教化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品茶之道,簡稱為茶道。
  • 茶道用具中茶則的用途和注意事項
    喝茶的人都知道茶道六君子,分別是茶則、茶針、茶漏、茶夾、茶匙、茶筒等。茶道,是漢族民間採造煮飲茶的技藝和方法。每種茶道用具都有各自的作用,茶道六君子材質通常為竹木,竹製品氣質清雅,木製品質感純然,與茶香墨香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