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幼兒園,對孩子而言是第一個社交小場所,對父母而言,是他們擺脫「小神獸」的好機會。
愛子心切的父母,為了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多數會勞心勞力尋找優質的幼兒園。以為「硬體條件」過關,寶寶就可以在幼兒園得到很好的照顧,殊不知不滿足於「寶寶是否符合上幼兒園的綜合條件」,送寶寶上幼兒園也是遭罪。
案例:
樊敏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替兒子小寶過完了3歲生日。
為了兒子,做了三年全職太太的她,早已厭倦了這種圍繞鍋碗瓢盆的日子,逐漸有些「迷失自我」,她無比期待著重振雄風、回歸職場的這一天。
樊敏老公是一家企業中層,收入不低,加上樊敏回歸職場後的收入,夫妻倆早已為兒子小寶在附近找了一家收費較高、但是口碑很不錯的幼兒園。
可是入院當天,小寶緊緊抓住樊敏不肯撒手,淚眼婆娑地問她:「媽媽,你不要我了嗎?」
儘管樊敏給小寶做了解釋,但小寶依舊嚎啕大哭,為了讓小寶適應幼兒園生活,樊敏還是狠了狠心離開了。
小寶上幼兒園的第二天,老師找樊敏談心:「你家孩子年齡太小了,不太適合於幼兒園的生活,還是隔一段時間再重新入園吧!」
原來,小寶入院後很害怕,整天坐在板凳上不肯離開,因為憋得太久,還尿了褲子。
萬萬想不到,樊敏打算一刀切讓孩子儘快入院,融入小集體的生活,但沒想到過早入園完全就是「拔苗助長」,反而讓孩子產生了心理負面作用。
讓樊敏困惑的是,現在寶寶3歲不入院,到明年4歲入院會不會晚了?業內人士提醒,達不到這些條件,提早送入幼兒園只是讓寶寶遭罪。
3歲入幼兒園,基本上是家長認識的共性,但真正決定孩子入院時間,要考慮很多潛在條件因素:
一、 基本生活能力
幼兒園是一個大集體,老師要負責一眾小朋友的生活,不可能單獨照顧某一個小朋友。入院的小朋友必須要求基本的生活能力,如:獨立吃飯、獨立上廁所等。
如果小朋友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在幼兒園可能出現很「尷尬」的情景,比如:尿褲子了,拉粑粑了,在逐漸萌芽的獨立意識中,其他的小朋友可能把他們當作怪物來看待,在這樣的客觀環境影響之下,很容易誘發孩子的自卑心理。
二、有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是寶寶社交活動的第一個小集體,從幼兒園社交活動開始,孩子會跟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逐步會產生對校園這個環境的歸屬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生活樂趣。
如果寶寶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這時候還不適合就讀於幼兒園。因為在寶寶在校期間,會有各種需求的表達,
比如:提出想上廁所的需求,身體有不舒服或者疼痛可以向老師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有了這樣初步溝通表達能力的孩子才適合入園。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先有後,孩子入院也不應該按照「3歲這一雷打不動的年齡規定」。除了滿足於上述兩點的基本要求外,決定讓孩子入院之前,可以帶領孩子先去參觀幼兒園的
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讓孩子親身去觀看幼兒園的環境,感受幼兒園的氣氛,孩子是否排斥?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也應該作為寶寶入院參考指標之一。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