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剛剛打開電視機,正巧碰上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剛剛開播。由中央電視臺四位著名主持人擔任經典傳唱人。四人輪流演唱的不是經典歌曲,而是在流行音樂的伴奏下演唱經典散文《嶽陽樓記》。我立馬端坐在電視機前側耳聆聽,整個演唱過程時而高亢豪邁,時而優雅婉轉,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流水潺潺。給我的感覺是「此音只應天上有, 人生難得幾回聞」!讓我再一次從歌聲中聆聽到古典文學作品的典雅莊重, 感受到古人先賢胸懷的浩瀚廣博。配上 「四大名嘴」的精彩演繹,既有話劇的生動逼真,也有曲藝的幽默風趣,還有民歌的鄉土氣息,更有國粹京劇那樣的有板有眼。加之旋律優美的音樂伴奏,悅耳動聽,扣人心弦,真是文唱合一,珠聯璧合,彰顯正能量, 催人再奮進。於我而言,通過銀屏觀看演唱經典古典散文這還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不僅讓我眼界大開,拍手叫絕,還勾起我許多和《嶽陽樓記》相關聯的美好回憶。
1969年,我進入「戴帽子」七年制農村學校的初中班讀書,正好遇上「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特殊年代」, 兩年制初中語文新課本上都是「紅文」「檄文」,唯獨沒有古文。「文革」前的初中二年級語文老課本上是有《嶽陽樓記》的,現已被當作「封、資、修」的內容給刪除了,讓我錯失了在初中和《嶽陽樓記》首次相遇的機會。
1992年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當地政府抽調鄉鎮、縣級企事業單位幹部組成工作組,到農村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我有幸選中參加,我所在的工作組組長正是我們當年讀書七年制學校的老校長。一次同老校長閒聊,閒談讀書時代背書、演算類之舊事。老校長指著牆上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條幅問我:「進成,《嶽陽樓記》還記得嗎」?我告訴他,當年的初中語文課本上沒有《嶽陽樓記》,他覺得很惋惜,關照我如有可能將原文找來讀幾遍,會讓你受益非淺。他還講了《嶽陽樓記》的通假字的認識和使用方法,講了作者寫景物、寫情感、寫抱負的寫作方法,整個文章不但有可敘之事,情感真摯,哲理深刻,典故豐富,而且自然美景、人文意蘊特別豐厚。作者文章的深度、高度達到史上文學家、政治家的思想和藝術的最高境界,人們都說《嶽陽樓記》是散文中的經典、經典中的精萃。說著說著,年過55歲的老校長竟然眯起眼睛,搖頭晃腦地背了起來。雖說不上嫻熟,但基本一字不落地背一遍。我非常佩服老校長在學生時代所花的「功夫」真是了得。出於好奇和欣賞,我真去找到了一本初中語文課本,十分工整地抄寫了《嶽陽樓記》,全篇共六段,368個字,我花了四五個早晨的功夫,終於啃通背熟。又像當年的學生一樣,跑去背給老校長聽了一遍。老校長聽後十分滿意,說我年近「不惑」, 還利用悠閒補上學生時代所缺的「這一課」,值得肯定和表揚。這也是我首次與《嶽陽樓記》的邂逅。
背上《嶽陽樓記》後,又得到老校長的誇獎,我有些沾沾自喜。我的堂哥六十年代初高中畢業,後自學函授大專畢業,擔任過中小學校長,同我家前後相鄰而住。一天,我倆相遇,我故意扯起話題,談及《嶽陽樓記》。我提起話頭,他就滔滔不絕,講起範仲淹《嶽陽樓記》的寫作背景,說起範公出生於蘇北徐州,並擔任過興化縣令,在擔任泰州西溪鹽倉監官員時,組織四萬百姓修築黃海沿岸「範公堤」300公裡,如今我們蘇北鹽阜地區濱海海岸至南通的海堤基礎都是當年範公的政績,他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水利專家、政治家、還辦過應天學院,算是教育家,更是軍事家,抵禦過外寇侵略為北宋立過大功,真是文韜武略,智慧過人。他略作停頓時,我便來了個突然襲擊「考」他一下。問他幾十年了,能否還背得出?誰知,我話音一落,他就有節奏地背起: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雖不能說是滾瓜爛熟,但仍一口氣背到底。他對《嶽陽樓記》講得頭頭是道,脫口而出的都是「宏篇大論」,我聽得如痴如醉,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嶽陽樓記》在民間如此深入人心,讓我再一次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又過了幾年,我的外甥女和幾個農村晚輩親鄰,高考結束後到我家「放鬆」休閒,我又想起用能否熟練背誦《嶽陽樓記》來考考他們,我外甥女不加思索地熟背一遍,後來考取了江南大學。還有幾個參加高考的學子,《嶽陽樓記》勉強也能背出一部分,但背不完整,結果,這幾個高考時都與本科無緣。雖不能說背熟《嶽陽樓記》就能考上心儀的大學,但起碼可以說,初中階段你在古典文學上所花的功夫不同,對高考的結果肯定是有影響的。
現今,各類新媒體層出不窮,知識的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央視採用歌唱的方式來演繹《嶽陽樓記》,形象生動,感染力特強。連我這樣年過六旬之人也被深深打動。我相信,通過媒體的春風化雨,在千千萬萬個孩子的心中從小播下經典的種子,讓他們認識經典、愛上經典、傳播經典、未來就能創造經典。同時,《嶽陽樓記》中豐富的思想內涵諸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通過銀屏傳播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就能夠構建起屬於新時期中國人的精神信念和崇高信仰。
一篇《嶽陽樓記》的千古美文,作者為社會留下一筆無法估量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嶽陽樓記》像洞庭湖的山水,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只有能唱能誦並將《嶽陽樓記》作者所倡導的精神付諸實際行動,《嶽陽樓記》的歷史和人文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致敬,《嶽陽樓記》!
致敬,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