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立了「標準草書」,其楷書亦精到,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靈動

2020-11-22 騰訊網

在中國書法史上,能夠被稱之為「書法泰鬥」的還真不多,而他卻被譽為「最後的書法泰鬥」,以標準草書名世,沒曾想,也寫得一手精緻的楷書,其楷書寫得也是有滋有味,筆筆到位,既有碑的剛勁,又有帖的靈動,寫出了一番新氣象,他就是于右任,提到于右任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無論是在時人中,還是在當今,對我們的影響都比較深刻,他是當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曾出任過多所大學的校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boss,他的書法冠絕於世,被稱之為「當代草書」或「近代草聖」,下面就讓我們一同欣賞一番他的書法吧。

于右任學習書法,不僅取法於古,而且充分吸取了諸家之長,充分吸取前人的筆墨經驗,從篆隸入手,尤其是在鍾繇書法上下過一番功夫,深得鍾繇楷書之精髓,後來的他對草書情有獨鍾,而且也以草書成就了自己,在書壇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草書成為了今人和後人學習的典範,被譽為「標準草書」。

于右任的草書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草書」,他在草書上也有情懷,從他的草書上看,雖然沒有龍飛鳳舞那樣,沒有那種筆筆連,字字連的效果,但是在草法上很有心得體會,無論從用筆上看,還是從結構上看,于右任的草書,都非常有味道,也深入古法,他不僅草書精湛,沒曾想,其楷書也是非常精到的,他筆下的楷書也很有味道,凸顯出魏碑的剛勁,以及帖學的靈動之感,用筆上以方筆起筆,行筆穩健,收筆含蓄內斂,一筆畫中透著精湛的書法技藝,一筆一划,一絲不苟,入木三分,精緻至極,點畫安排到位,字裡行間始終透著一種剛勁之感。

不少朋友被震撼到,很多網友朋友只知道他的草書精彩,卻不知他也能夠寫得一手精湛的楷書,而且這楷書水平一流,對于于右任的楷書,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他被譽為「最後的書法泰鬥」,以標準草書名世,沒曾想楷書也精緻
    在中國書法史上,能夠被稱之為「書法泰鬥」的還真不多,而他卻被譽為「最後的書法泰鬥」,以標準草書名世,沒曾想,也寫得一手精緻的楷書,其楷書寫得也是有滋有味,筆筆到位,既有碑的剛勁,又有帖的靈動,寫出了一番新氣象,他就是
  • 從草書起源和發展,到于右任創立標準草書的得失:漫談草書
    漢魏時期是章草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傳世名跡有西漢史遊所書《急就篇》,三國時期東吳皇象所書《急就章》、晉代索靖所書《月儀帖》、陸機所書《平復帖》等。此後,章草的發展漸顯頹勢,草書歷史又到了面臨革新的節點。漢末魏晉時期,楷書漸漸興起,楷書實用性更強的特點將隸書逐漸邊緣化,這種發展趨勢也影響了草書。
  • 以楷書名世的田蘊章,其行書和草書也是如此精到,比楷書更精彩
    在當今書壇,以田蘊章田英章兄弟倆為首的楷書大咖的楷書水平是無可置疑的,他們在整個書壇也佔有一席之地,他們的楷書也被網友們稱之為「田楷」,對其的認可度也是非常之高的,尤其是田蘊章老師,他一直致力於楷書的實踐和研究,對歐楷的拿捏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響力極其深刻,沒曾想,他的行書和草書也是如此精到,很多朋友只知道他以楷書名世,其實,他筆下的行書和草書比其楷書還要精彩,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一番他的行書和草書吧
  • 以楷書名世的田蘊章,其草書比楷書還有精到,草書才是其最高水平
    在當今書壇,田蘊章老師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書法大咖,尤其是他的楷書,在精研歐陽詢楷書的基礎上寫出了自家之面貌,網友們稱之為「田楷」,只要是提到楷書,我們自然而然聯繫到田蘊章老師,說楷必話田,這也是一種習慣思維了,這也奠定了田蘊章老師的楷書地位,其實,楷書並不是田蘊章老師的最高水平,其草書比其楷書還要精到,還要耐看,草書才是他真正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他提到的一些書法思想,也讓很多人深受啟發,同時也讓很多朋友從中受益
  • 于右任的「碑體行書」和「標準草書」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
    其終生醉心於書法藝術,並取得了震爍古今的成就,特別是他的"碑體行書"和"標準草書",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其書落落大方,行氣衝和虛靈,一派儒雅蘊藉之風,在雄豪婉麗與淡雅清奇之間,蘊含著深厚的學識風範。從「二王」一路走來,吸收北碑之精華,創造了「於體」行楷書;對王羲之、趙孟書法的繼承和研究,創立《標準草書》,晚年形成了爐火純青的碑味草書,在半個世紀裡以高古的品質修養和非凡的才情智慧,創造了許多難以估價的藝術珍品,為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寶庫樹立了又一座書法藝術豐碑,這些卓然成就將永遠光啟後人!
  • 以楷書名世的歐陽詢,沒曾想其草書也如此精到,飄若浮雲矯如驚龍
    一提到歐陽詢,我們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他的楷書,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的他,在楷書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後人以他的楷書為範,成就了不少的書法大家,古之有之,諸如林則徐、姚孟起等等,今亦有之,諸如以歐楷為範而脫胎出來的「田楷」,其楷書在整個書法史上的影響力是非常之大的,就這樣的一位楷書大家,沒曾想其草書也寫得如此精到,飄若浮雲,矯如驚龍,他的草書作品《草書千字文》就是最為傑出的代表作,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一番吧。
  • 他逆清碑潮流,與沈尹默並稱「二沈」,一代書法理論家推薦的書帖
    他推薦的選帖方法是——一、楷書類。楷書中大楷、中楷、小楷三類功能與用筆方法不一樣,大楷類他推薦是顏柳趙三家,中楷推薦歐陽詢、褚遂良,小楷推薦王羲之、趙子昂。沈子善先生推薦的草書帖跡,似乎過於簡單了,可能是為入門而設,其中索靖的《月儀帖》章草與孫過庭、懷素及顏真卿沒有關係,用筆也不一樣,多是獨立存在。《書譜》是孫過庭學二王小草的產物,懷素的《自敘帖》是大草,用筆與其它帖也不一樣,它的筆法與《祭侄稿》相類。至於黃山谷、王鐸的草書,很明顯是無法逾越的,學草書者必得研究,沈子善先生未曾提及。
  • 智永楷書《千字文》精講,十字口訣!
    董其昌評價其字「力透紙背」,蘇軾評其字「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何紹基評曰「含蓄而極富韻律意趣」。智永楷書,易上手易轉體,自然舒展,而其楷書《千字文》堪稱典範,是一千多年來最佳版本。下面,連載陳維導師精講智永楷書《千字文》。一看到開頭這10個字,不少人都懵了,這個…怎麼寫?
  • 張芝草書代表作《冠軍帖》,線條輕盈靈動,但有人懷疑作者是他人
    今草形成於西漢至東漢中期,至東漢晚期,隨著楷書的出現,章草逐漸擺脫了隸書的痕跡,「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張芝變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創「一筆書」,稱為今草(已有狂草筆意),張懷瓘《書斷》曰:「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書之祖也」。張芝被稱為「草聖」。
  • 張芝草書代表作《冠軍帖》,線條輕盈靈動,但有人懷疑作者是他人
    今草形成於西漢至東漢中期,至東漢晚期,隨著楷書的出現,章草逐漸擺脫了隸書的痕跡,「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張芝變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創「一筆書」,稱為今草(已有狂草筆意),張懷瓘《書斷》曰:「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書之祖也」。張芝被稱為「草聖」。張芝(?
  •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因為篆書筆劃複雜,寫起來費事,傳說當時的獄吏程邈因罪被關在監獄裡,他把大小篆的筆劃和結體作了簡化,把篆書筆劃的圓轉改為方折。便於書寫,速度也可以快些了。  隸書從秦經西漢到三國,在楷書創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體卻時有變化和美化。西漢的隸書還保持秦代的遺風,到東漢,特別是末期,就趨於工整細巧。結體平扁,筆劃裡邊出現了波磔(漢字中的捺),形成了漢隸的基本形態。
  • 我對標準草書的理解與實踐,讓更多的草書愛好者學有標杆
    草書發展到近代,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于右任提出的「決不因為遷就美麗而違反自然」的標草書寫觀,可說是于右任草書的最佳寫照,1931年,于右任在上海成立草書社,從事歷代草書的研究與整理,並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書寫與推廣,從碑體書法轉型為標準草書的巨大變化,不僅呼應他早年投身革命的開創精神,也為草書在現代找到新的意義與方向。
  • 我對標準草書的理解與實踐,讓更多的草書愛好者學有標杆
    ,可說是于右任草書的最佳寫照,1931年,于右任在上海成立草書社,從事歷代草書的研究與整理,並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書寫與推廣,從碑體書法轉型為標準草書的巨大變化,不僅呼應他早年投身革命的開創精神,也為草書在現代找到新的意義與方向。
  • 碑與帖,誰才是書法正脈?
    碑學還是帖學?碑學?那學帖學會不同意,而且碑學也創造了很多書法大家,比如郭沫若,沙孟海等。貼學?又有學碑學的不願意了,畢竟貼學是當下最為尊稱的書法學派,而且以林散之、白蕉等大家都是以貼學為代表的。但問題歸問題,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即格調和品質。但是帖學在宋以後為什麼衰弱了呢?具體原因有很多。其一:範本的差異性太大。
  • 刻帖和碑都黑乎乎的,怎樣辨別哪些是帖、哪些是碑,這還真是學書人...
    禮器碑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碑最初是沒有文字的,後來為託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後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並且從最初的隨意刻劃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摩崖、墓誌、刻石、碑銘、造像題記都屬於碑的範疇。
  • 書法講堂 | 楷書的地位、楷書的筆法、楷書的流派!
    橫有輕、重、長、短、俯、仰,豎也因位置不同而有形態與方向的變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複,那就不是書法。把用筆結體的各種變化把握住,運用自如,反倒覺得字裡行間安穩統一了。唐有經生,宋有院體,明有內閣誥敕體,明季以來有館閣書,並以工整專長。名家薄之於算子之誚。其實名家之書,又豈出橫平豎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漢隸,亦孰有不平直者?雖六朝碑,雖諸家行草帖,何一不橫是橫,豎是豎耶?
  • 由帖入碑,看清代三大家怎麼操作
    曾主講江寧、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眾,範當世、馬其昶等都出其門下。 張的帖學根基主要還是唐碑,取法歐陽詢、柳公權,其學魏碑楷體整齊劃一,缺少變化,更多是唐楷的問架,而且還有寫館閣體的影響。所以他帖學的底子受唐楷影響很大。他的用筆得力於《張猛龍》及齊碑。
  • 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嗎?寫好楷書對學習行書、草書真的有用嗎?
    題圖:歐陽詢《九成宮碑》局部其二,筆勢是構成字態和字像的基礎,有筆勢才有姿態,學書法不識勢就等於盲人摸象,只能照著點畫比著葫蘆畫瓢,弄不清其中的法度律規,最終難以精進,個性發揮時就不知不覺脫離「法」的規範了。其三,結字就是常說的間架結構,亦即結字規律,這也是書法的基礎之一。
  • 三百多本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等古代書法書籍合集約7G
    明清書法四大家名品全集│ 明清帝後璽印.郭福祥│ 明王寵草書李太白詩│ 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 明陳道復古詩十九首│ 晉王旬伯遠帖│ 晉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晉陸機平復帖│ 朱守道書法欣賞│ 李可染書法作品欣賞│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 林散之書法作品│ 柳體楷書大字結構四十八法│ 柳體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字帖
  • 為什麼在許多書法家看來,楷書與草書是互補的?
    就歷史發展來看,草書與楷書都源於同一種書體——隸書。書法界「漢隸」「唐楷」向來並稱。隸書產生於秦代,到東漢達到頂峰。隸書形體寬扁,橫畫長豎畫短,將小篆勻圓的線條變得平直方正,頓挫富有變化,便於書寫。它上承篆書傳統,下啟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影響深遠。隸書的取代篆與它書寫速度更快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