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懷念作家劉玉堂:寫著沂蒙山,魂歸沂蒙山

2020-12-12 齊魯壹點

文|李秀珍

都說文學冷清,都說作家寂寞,當您猝然離世,竟然一夜霸屏,成為微信圈的「網紅」。「民間歌者」「文學靈手」「當代趙樹理」,是對您最高也最恰當的評價。

當急匆匆從安丘老母親的病床前趕到您的靈堂前,我含淚而語:「玉堂老師,您怎麼說走就走了呢?您不是說忙完了眼下的一個大活,還要給晚報寫些東西嗎?晚報有那麼多喜歡您的讀者呢……」

茫茫人海,相識是緣。因為齊魯晚報,我們不只相識,而且算是相知了,屈指算來,已經密切交往了將近三十年。為一張報紙,我看著您從青絲寫到白髮,您看著我從青蔥編到皺紋刻滿面頰。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您就給晚報青未了賜稿,用您的話說,「據不完全統計」,寫了三百多篇隨筆,連載了三部長中篇小說,不說都是我擔任責編,起碼有一半我是,而剩下的那一半,我也大都是第一讀者。

也許因為我們都是「城裡的鄉下人」(這是您被傳誦已久的一篇隨筆的題目),您的文章總能讓我感到輕鬆又深受啟發。您的隨筆專欄,先有《玉堂之說》,後有《玉堂閒話》,一周一篇,前後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有讀者曾提議,別叫「玉堂之說」或「玉堂閒話」吧,容易讓人聯想到「玉堂醬菜」。您說,「不用改,這和他那醬菜純屬巧合。」我們當然是尊重您的意見。

有一天我卻忽然想到,您的隨筆,還真有點玉堂醬菜的味道,越嚼越香,越吃越有滋味,我們這些「城裡的鄉下人」的餐桌上,一日三餐都離不了呢!

今天重讀您的隨筆珍藏版《好人似曾相識》,其中大部分篇目都是首發青未了,《和諧悟》《幽默估》《我們唱著沂蒙山》《溫鍋之事》《我乃地道一農民》《我們的長處或優點》等等,至今讀來仍情不自禁地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

那些年,您真的像寫瘋迷了一樣,思如泉湧,有時像您家鄉的沂河水緩緩流淌,有時像客居濟南的趵突泉噴湧而出。您的劉氏語言有自己明顯的風格,風趣智慧,雅俗共賞,而您的觀點或思想,每一篇都切中時弊,深入淺出。有讀者評論說,最難得的是,您能為小人物說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

當在朋友圈看到您去世的消息,山大馬瑞芳教授留言:「玉堂隨筆漂亮。」

一位叫韓慶祥的老讀者則留言:「以往他在晚報副刊發表了好多文章,我搜集了一些,按照姓氏拼音粘貼在『L集』。他的文章那麼樸實無華,都是從小處落筆,給人以朋友般的啟示。重溫這些充滿智慧和幽默的文章,想起這每一篇都是珍貴的絕筆了,心頭一陣悲哀。」

作為晚報人,感念您給予我們那麼多的支持。可是,您曾謙恭地說,您和齊魯晚報是共生的,因了讀者的喜歡,才促使您越寫越好,越寫越有精神頭。在一部隨筆集的序言中您寫道:「我比較看重報紙的文學副刊。副刊上的東西好像應該格外可愛,也不一定非要深刻得不得了。你不能讓看報紙的人琢磨好幾天還琢磨不出你寫的是什麼,因為第二天還有報紙要看;還要貼近生活……」

再次翻讀您的一篇篇隨筆,令人忍俊不禁的段落俯拾即是。

比如《我的美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一個冬天,我們村的楊稅務就是這麼過的。這個楊稅務是膠東人,在公社稅務所工作,估計不夠帶家屬及農轉非的資格,即將老婆安到我們村了。那年整個一個冬天,該同志幾乎天天就那麼火爐生著,豬肉白菜的燉著,不時地小酒盅那麼一捏。」

比如《話說山東人》:「山東人熱情實在,你跟他問路,甭擔心他會糊弄你,故意指錯方向或者位置,有時他還會親自為你帶路,你也甭考慮小費的問題。山東人仗義,你若遇到難事,他會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慷慨解囊。他們一般都比較要面子,待人處事,都十分大方與大氣,講究好東西留給客人吃,絕不摳摳唆唆、小家子兮兮。」

用詞很平淡,或許有些過於樸實,但讀著讀著,能於字裡行間品味到一種特別的韻味和美感。而且,一看就是您的風格。

很多年裡,不管是您的為人還是為文,既溫和又溫暖,甚或像您那部小說《鄉村溫柔》,很「溫柔」。然而,近些年您有時變得不那麼「溫柔」了,就看您給晚報《凡人歌》一書寫的序言中的一段吧:

「近年,我很少讀或看小說及影視之類的虛構性的東西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們的不真實,統統假!小說假,影視作品更假!挺真實的生活,讓他一寫就假了;挺真實的名著,讓他一改編就假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只有藝術,沒有生活;只有技術,沒有情緒;只有特技,沒有故事;只有驚愕,沒有感動;只有視覺衝擊,沒有心靈震撼了,真的是怎一個假字了得!以一種心存疑慮或半信半疑的心態去讀作品或看影視,哪還有美感或快感可言?崇真尚善是人的天性,所謂真、善、美,真永遠是第一位的,首先你得真呀!」

經歲月之歷練,世事之磨礪,您看問題更加深刻和犀利,對現實充滿一種焦慮感。您有這個資格憤怒,您有這個水平發聲,您有這個威望鋒芒畢露!不再溫柔,讀者才更服您敬您。

在晚報開專欄,不管是當年的紙稿,還是後來的電子稿,您從不爽約。您是我見過的最沒有架子的作家,約您參加晚報的這活動那活動,您總是有求必應,而且有備而來,說出的觀點往往擲地有聲。那一刻,讓人看到的是一個有強烈公民意識的作家,您關心文學,更關注社會,體恤民生。

有時文友相聚,您常常喊著我,為的是給副刊介紹新的作者。您已多年不喝白酒,只喝幾杯啤酒助興。話題永遠是寫作、是文學,酒酣耳熱時會唱個《小放牛》《小借年》,快樂的氣氛瞬間爆棚,也讓大傢伙看到您非常可愛的一面。聰明的人大都多才多藝。據說您二胡和京胡都拉得非常棒。因此這些年寫了一組《戲裡戲外》,您對京劇和各種地方戲如數家珍,大段大段的戲詞隨手拈來。

從作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後,您除了自己躬身寫作,就是扶持年輕人寫作,一茬又一茬的文學愛好者在您的指點、教誨下進步成長。

「當代趙樹理」的桂冠早就戴在您的頭上。對文學前輩趙樹理和孫犁您尊崇備至,一為山藥蛋派代表,一為荷花澱派代表,都是典型的鄉土文學作家。多年在大眾日報「觀星」的逄春階先生,近年又致力於文藝評論,他曾在好多場合多次提出,「山東應該樹起一桿『沂蒙山派』的文學大旗,代表人物非劉玉堂莫屬。」

沂蒙山養育了您,您寫了一輩子沂蒙山,唱了一輩子沂蒙山。《火車開進沂蒙山》是您的絕筆之作,是為報紙開展的迎接新中國70年「我和我的祖國」徵文而作,去世當天您還跟朋友說,「我已經快寫完了,還差個結尾沒想好。」

一位作家最好的死法,當是死在寫字檯前,守著一篇沒有結尾的文章。寫著沂蒙山,魂歸沂蒙山,沂源老家即將建成的「劉玉堂文學館」是您對沂蒙山的最後饋贈,也是沂蒙山對您的最好紀念吧。

(壹點號 讀點)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許晨:沂蒙山的回聲
    前不久,我應邀參加了山東作家魯商集團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暨「碩秋天蒙作家行」活動,再次來到了這令人魂牽夢縈、怦然心動的紅色聖地。  嚴格來講本無沂蒙山,而是指泰沂山脈的兩個支系——沂山和蒙山。近代以來,此地的行政區劃大致歸屬臨沂,包括沂南、沂水、費縣、平邑、莒南、蒙陰、蘭山、羅莊等三區九縣。
  • 《沂蒙山小調》故事多
    《沂蒙山小調》這首產生於抗戰時期的歷史歌曲,距今已有67年了。67年前,兩位八路軍戰士阮若珊、李林,在山東省費縣白石屋村簡陋的草舍裡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歌曲寫出後,便像長了翅膀,從沂蒙山區飛向了大江南北。  我曾3次赴《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 再唱「沂蒙山」
    「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這首《沂蒙山小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自創作以來流傳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其發源地琅琊古城、蒙山沂水歷來就以其優美的風光與經典故事備受關注。
  • 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追尋革命印記
    中國山東網3月28日訊(記者 劉自銳)一首《沂蒙山小調》唱響了沂蒙山這座革命聖地,唱紅了沂蒙山的好風光。3月27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點亮沂蒙精神地標」主題活動一行來到了《 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同唱一首歌,追尋這裡的紅色記憶,見證這裡的輝煌巨變。
  • 《沂蒙山綠茶》《沂蒙山黃茶》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實施!
    為有效推動沂蒙山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和完善,進一步提升「沂蒙山綠茶、沂蒙山黃茶」的品牌影響力,助力沂蒙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12月16日,由臨沂市食品工業協會、山東雪尖茶業有限公司主要起草制定的《沂蒙山綠茶》《沂蒙山黃茶》兩項團體標準,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正式發布。
  • 沂蒙山的女人(原創)
    沂蒙山的女人作者:高令亞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陳毅前些日子我有幸在網上看了《沂蒙山六姐妹》這部影片,當時很受感動,內心裡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一定要為這些偉大的女性寫點什麼。我知道我的筆力有限!然而,影片中那幾個美麗堅強的女性卻時時在我的眼前閃現。我不是沂蒙山人,也從未去過沂蒙山,倒是影片《沂蒙山六姐妹》讓我認識了沂蒙山的女人。沂蒙山是一塊英雄的土地。
  • 沂蒙山的山為啥叫蒙山,不叫沂蒙山?
    來到沂蒙山龜蒙景區的檢票口,門牆上兩個大字「蒙山」深深的引起了疑問,眾所周之,這裡是沂蒙山,為什麼不叫沂蒙山而叫做蒙山,或許不是本地人,所以對這個名字有著深深的疑問?轉身詢問導遊,他說。沂蒙山用地質坐標劃分地理區域,是指沂水和蒙山,所以沂蒙山不僅僅都是山,而是沂水,蒙山成就沂蒙山。沂河,它的原名叫做「沂水」,是山東省第一大河,也是縣內過境最大河流它共有共有四支水源。
  • 感天動地《沂蒙山》
    」的家國情懷,一種彰顯獨特魅力的歌劇藝術形式,由山東省創演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堪稱一幅「全景式、史詩性、真實感、具象化」的歷史畫卷。鮮活的英雄群像 偉大的民族精神  為深入開掘深厚的文化傳統,吸引感召觀眾,《沂蒙山》緊扣中國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傳統,精彩闡釋了生命個體與國家與人民與時代之間的血肉聯繫,弘揚了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  《沂蒙山》用生動鮮活的歌舞藝術成功雕繪出齊魯大地沂蒙山區軍民英雄群像,夯實了新時代歷史觀、英雄觀、文藝觀的堅實基礎。
  • 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十大看點
    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咱山東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已經在北京、福州、瀋陽等地和省內演出了40多場。觀看《沂蒙山》,正成為一種流行時尚。潮流背後,臺上臺下,場內場外,《沂蒙山》有諸多看點值得關注。看點一:藝術團隊。
  • 沂蒙山——紅色革命的聖地
    沂蒙山自1938年春,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確定在魯中創建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間長達十一年多。抗日戰爭初期,中共中央、毛澤東就特別看重山東沂蒙山區特殊戰略地位,提出「派兵去山東」。中共中央將以原中央紅軍為核心改編的115師師部及一部分主力開赴沂蒙山,派遣大量軍政幹部,與山東抗日軍民一起,共同開闢了沂蒙山抗日根據地。
  • 《烈火燃燒在沂蒙山上》溯源
    民間記憶  苗得雨  在抗戰時期的1940年到1945年,一曲《烈火燃燒在沂蒙山上》,男女老少無不唱得激奮、昂揚,這是那時流行最廣,也最動人心的一首歌。準備給這部影片當顧問的老友王濱,主張主題歌用《烈火燃燒在沂蒙山上》,而不是劇本定的另外一首歌。我非常贊同,我說:「就地取材好!若再加一段抒情歌曲,可以唱《石榴開花胭脂紅》……」  王濱說,他一時還沒有找到《烈火燃燒在沂蒙山上》的資料。我根據回憶,列出一份。
  • 這裡是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登上望海樓沂蒙山美景盡收眼底
    2019好客山東紅色經典敬禮祖國採風活動,走進費縣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位於臨沂市費縣北部,是以沂蒙山水文化為特色,集生態旅遊、宗教旅遊、民俗旅遊、紅色旅遊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綜合型國際人文生態旅遊區。
  • 光影沂蒙山(人文篇)
    沂蒙山是翠綠的,綠的讓人驚詫,會讓人不知不覺得想起齊魯青未了,連綿起伏的山,那是怎樣的一個青翠,鬱鬱蔥蔥,連綿不息,讓人的思緒不知不覺中,在思考山的那邊是什麼?(本文4000字,選登作者10年沂蒙鄉村紀實攝影作品68幅。歡迎關注沂蒙山攝影,感謝您的讚賞!)
  • 看門道|除了歌劇《沂蒙山》,這片土地還誕生過這些紅色經典
    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從幹部到學生,從商人到文人,從農民到學者,紛紛為《沂蒙山》流下了熱淚、拍麻了手掌。沂蒙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這裡,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們把它們寫進詩、唱成歌、演成電影,保留下一段段美好的記憶,也賺足了人們的眼淚。
  • 民族歌劇《沂蒙山》精彩唱段:《就在山水間》
    齊魯網5月3日訊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5月3日晚8:42在央視音樂頻道《音樂公開課》精彩開唱,王麗達現場演繹了《就在山水間》精彩唱段。《沂蒙山》堅持以「打造全國一流文藝精品」作為目標,廣泛會聚起一批享譽全國的知名藝術家一起創作,擔任編劇的是著名詞作家王曉嶺、著名曲藝作家李文緒;導演由著名導演黃定山擔任;音樂創作是著名作曲家欒凱;該劇還邀請著名表演藝術家和優秀青年歌唱家王麗達、楊小勇、王傳亮、張卓等擔任主要演員。該劇是我省舞臺藝術歷史上名家大腕最為雲集的一部劇目。
  • 《沂蒙山》選段《世間哪有這樣的情》:沂蒙山的親人讓天地動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5月4日訊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等聯合出品的民族歌劇《沂蒙山》5月3日晚8:42在央視音樂頻道《音樂公開課》精彩開唱民族歌劇《沂蒙山》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臨沂市委聯合出品,山東歌舞劇院創作排演。以沂蒙山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為背景,主要講述了普通村民海棠,從最開始一心只想過自己的幸福生活,逐步成長為積極支前、自覺投身抗戰洪流的堅定革命者的心路歷程。
  • 民族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
    民族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民族歌劇《沂蒙山》於2019年6月在臨沂大劇院圓滿完成「回家之旅」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的強烈反響。3月27日,由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市文化館、臨沂藝術學校、臨沂紅色沂蒙文化演藝有限公司精心改編後,《沂蒙山》(臨沂版)匯報演出在蒙山沂水大劇院舉行。6月5日,《沂蒙山》(臨沂版)首次登陸臨沂大劇院演出。
  • 《沂蒙山》簡版來青,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民族歌劇《沂蒙山》簡版演出單位:山東歌舞劇院演出時間:10月18日 晚7:00演出地點:雲門劇院票價:20/30元民族歌劇《沂蒙山》簡版購票通道溫馨提醒一部優秀經典作品的推廣、普及和傳播,要滿足不同的演出場地和觀眾的需求,簡版作為《沂蒙山》這部經典作品的新時代文藝輕騎兵,將帶領《沂蒙山》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讓沂蒙精神的火炬照亮神州,讓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 首次登陸臨沂大劇院 民族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
    6月5日,民族歌劇《沂蒙山》(臨沂版)在臨沂大劇院歌劇廳精彩上演,演出時長150分鐘。這場由沂蒙人演繹的《沂蒙山》,旋律悠揚、感人肺腑,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本場演出既是《沂蒙山》(臨沂版)首次在臨沂大劇院演出,也是疫情平穩後臨沂大劇院復演的首次演出,成功拉開了臨沂文化演出劇場復演的大幕。
  • 「中安夜讀」《沂蒙山小調》誕生記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安夜讀欄目推出「品讀紅色經典」專題,重溫那段崢嶸歲月以及背後傳奇故事,以傳承革命精神,激起我們奮勇前行的澎湃力量。今天我們品讀的是關於《沂蒙山小調》的故事。在沂蒙山腹地,望海樓山下,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