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沂蒙山(人文篇)

2020-12-21 沂蒙山攝影

我喜歡在落日的餘暉中靜靜的坐在山頂,眺望遠方,遠方依然是繁忙勞作中的沂蒙山。

沂蒙山是翠綠的,綠的讓人驚詫,會讓人不知不覺得想起齊魯青未了,連綿起伏的山,那是怎樣的一個青翠,鬱鬱蔥蔥,連綿不息,讓人的思緒不知不覺中,在思考山的那邊是什麼?

(本文4000字,選登作者10年沂蒙鄉村紀實攝影作品68幅。歡迎關注沂蒙山攝影,感謝您的讚賞!)

沂蒙山的天空是湛藍的,像夢幻中的感覺,那一片片,一團團,一簇簇的白雲,如甜蜜的棉花糖,習習微風,略帶涼意的沁入心脾,偶爾絲絲飄落的細雨,輕輕的親吻面頰。

蒙山和沂水是一對戀人,沂河就流淌在它的旁邊,河水纏繞著群山,群山嬌縱著河水,於是有了生生不息的狂放和叢山翠柏的纏綿,從南到北,從古到今,就像深情偎依的戀人,在落日的餘暉裡訴說著喃喃細語,又揮斥方遒的指點著如畫江山,遠處的村子已經升起嫋嫋炊煙,又見炊煙。

這對深情的戀人哺乳養育了多情的人們,讓他們的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雖然艱辛,但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正如在那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聲,在沂蒙山小調的纏綿中,縈繞在飄渺的雲端。

沂蒙山的清晨是翠綠色的,在小鳥的啼鳴中,人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勤勞的人們牽著大黃牛,扛著扒犁,或者戴上一包袱煎餅,幾塊鹹菜,揣上一個旱菸袋,一年的勞作就開始。

沂蒙山的上午是金黃色的,田野裡到處都是忙碌的人們和嬉鬧的孩子,揮汗如雨的人們在泥土的芬芳中播種春希望,正當午的大黃牛在奮蹄揚鞭,金色的麥浪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其實又何須揚鞭?

沂蒙山的下午是七彩的,忙著玩耍的孩子們,早已從樹蔭下探出了頭,早已按耐不住騷動的心和青春,田野裡一下子充滿了歡聲笑語,勞作的大人們和嬉笑的孩子們,在落日的餘暉中越拉越長,就像生活的光影,印在這山山水水之間。

沂蒙山的夜晚是靜謐的,月光溫柔的揮灑下來,輕輕地撫摸著疲憊的人們,遠遠的山村傳來幾聲犬吠,是一路風塵的推門聲?是睡夢人的微酣聲?還是睡夢中孩子的囈語聲?

巍巍的蒙山,靜靜的沂河,這對深情的戀人,自古至今,幾千年來就那麼偎依著,脈脈的守望著,護佑著他們的兒女,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這山下的河,這河邊的人,在緩緩的訴說著曾經的過往,這片多情的土地和這片英雄的土地,就是這麼的不事張揚,多麼的樸實厚重,多麼的簡單潔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如昨天:純樸,善良,勤勞,勇敢。

沂蒙山的風骨,隱在山戀的縫隙間,隱在松柏的嶙峋枝椏中,隱在勤勞人皴裂的紋路裡。

沂蒙山的故事,藏在爺爺的鬍子裡,藏在奶奶的皺紋裡,藏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裡。

沂蒙山的血脈,流淌在片片的田間地頭上,流淌在孟良崮的山頂上,流淌在共和國的旗幟上。

沂蒙山的柔情,蕩漾在姑娘們的歌聲中,纏綿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揚在沂蒙山的小調裡。

如果說愛是一種聲音,那麼這愛的聲音中有那山,那水,那人和那片濃濃的深情。

如果說文字是直擊靈魂的載體,那麼光影就是這載體上面的明珠。

我願用文字和光影來傳遞這愛的聲音。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那山,那水,已凝成一滴思念。

攝影作品按創作時間排序

《歸》 沂水縣柴山集市 2012.1.3

《鄉村筵席》 青州井塘古村 2012.2.12

村民蓋房封頂鄉親們都來義務幫工,完工主家要擺酒慶賀,屋裡放不下在院子裡擺了席。

《小學生》 蒙陰縣岱崮鎮茶局峪小學 2012.2.18

《沂蒙煎餅坊》 莒南縣坊前鎮 2012.2.25

運用了慢門技術,讓石磨的轉動軌跡躍然圖上,巧妙利用窗口的陽光與蒸汽的逆光光效,烘託了勞動現場氛圍。

《沂蒙牧羊曲》沂水縣夏蔚鎮 2012.4.21

《盼歸》沂水縣夏蔚鎮 2012.4.21

《年集上》 沂水縣姚店子鎮 2013.2.2

《雪中早點攤》 沂水縣沂水鎮 2013.2.5

臘月二十一,大雪封地的早晨,這對夫妻檔,為生計一大早擺好了早餐攤,炸油條給市民提供早餐服務。作品使用了恰當的快門速度,拍攝出了雪花繼續飄落的瞬間

《貼春聯過大年》 沂水縣龍家圈鎮崮安村 2013.2.9

《小幫手》 沂水縣龍家圈鎮崮安村 2013.2.9

《山鄉正月》 沂水縣崔家峪鎮九山官莊村 2013.2.11

《看孫》 沂水縣諸葛鎮大峪村 2013.2.14

在農村,男人們上了年紀不再外出打工,兒女們長大繼續外出,孩子留在老家,長輩便承擔了給子女照看孩子的工作。早晨起來,看娃的爺爺們到街頭湊堆聊天,奶奶們在家做飯。畫面正中間門上的對聯,「恩愛夫妻龍鳳呈祥」隱約可見,鏽蝕的門鎖看得出新婚後已有年頭沒有回家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下農村外出務工和留守老少的現狀。

《午後村口》 沂水縣崔家峪鎮凰龍灣村

《運動健康快樂》沂水縣 2013.9.18

《秋收的母親》 沂水泉莊鎮西昌峪 2014.9.6

《牧羊》院東頭鎮許家峪村 2014.10.2

《老姊妹》沂水縣院東頭鎮 2014.10.12

《園林婦女們的午餐》沂水縣泉莊鎮 2014.11.2

《收工》沂水縣院東頭鎮許家峪村 2014.11.8

《富騰的車間》沂水院東頭鎮沂蒙山酒廠 2014.12.28

《年集上的爆米花》沂水縣裕豐集 2015.2.1

《沂蒙年俗請家堂-奠餃子》 沂水縣四十裡堡鎮張家官莊村 2015.2.19

《耕春圖》 沂水縣崔家峪鎮 2015.5.10

《父親崮》 沂水縣夏蔚鎮 2015.10.3

《電影隊在山村》 沂水縣夏蔚鎮大戰地村 2015.10.22

沂水縣夏蔚鎮大戰地村的公益電影放映現場。經濟發展農村也都有了有線電視,一改六七十年代電影是農村唯一影像文化生活的舊貌。近年來廣電局推出的公益放映活動,要求村每年不低於10場電影,這使得電影作為一種老一輩的情懷,依然能活躍在鄉村。

《沂蒙山老母親》 沂水縣夏蔚鎮雙山村 2015.10.22

雖說現在生活條件改善,村裡也能用上液化氣,但是沂蒙地區上年紀的老人,擔心安全問題不敢使用,也有不捨得花錢買煤氣的緣故,依然用著泥坯做的爐子,用木柴燒水做飯。木欞窗子元素交代了時間,逆光打在老奶奶身上,滿頭白髮、裹腳和岣嶁的身軀,讓人憶起自己年邁的母親,心生憐愛之情。

《賣蘿蔔的老者》 沂水柴山集 2015.11.21

《祭路神祈福》 沂水龍家圈 2015.11.29

《看戲》 沂水縣夏蔚鎮葛溝集 開市請戲 2015.12.3

《剃頭》沂水縣夏蔚鎮甄家疃集 2015.12.13

《年集》沂水縣武家窪集 2016.1.16

在沂蒙山區,人們都勤儉節約,生活用具用的很珍惜,都是一年到頭來,到年集上購買一些新用具,都能用上好幾年。背景的對聯,烘託了年集的節日氛圍,幾位人物的服飾各異,表現了這個時代農村的變化。

《跑馬燈》沂水縣院東頭鎮許家峪村 2016.2.12

《龍獅起舞》沂南縣沂蒙影視城 2016.3.12

《收黃煙》沂水縣四十裡堡鎮 2016.8.27

《年集》沂水縣院東頭集 2017.1.21

《沂蒙年俗請家堂》沂水縣四十裡堡鎮張家官莊村 2017.1.28

在沂蒙山區,過年請家堂是一個家族的大事,大年三十,擺好家堂軸子,擺好各色酒菜,焚香燒紙,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請家堂共分三個步驟,一是迎家堂,二是守家堂,三是送家堂。請家堂是在除夕開始,到正月初七結束。三十裡請家堂沿用莒地風俗大多在初一結束。

送家堂以前還要吃飯的,也就是下水餃,送的時候就是再把牌位子一個一個給收拾起來,把桌子上面的水餃湯,茶水啦,還有所有的供品等等倒在一個鐵桶裡面,作為飲馬的食物。傳說,老人來的時候是騎馬來的。所以也要把老人騎的馬兒餵好。等這些都收拾停當,每個人都再準備一刀紙,把牌位子和紙一字擺開。這個時候就是每個老人一刀紙,一炷香,一個牌位子,擺在地上燒了。燒完了以後,把鐵桶裡面的那些水,湯、果等等,倒在燒的紙前面,就相當於『飲馬』 。然後就放鞭炮,等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過之後,為首的老人才算舒了一口氣,喜洋洋的帶領著子孫們回家去了。

過年請家堂是對過世老人的一種尊敬,是我們活著人的一種寄託,也有一種教育警示後人對老人要孝順的意思吧。

《沂蒙老鍋屋》沂水縣夏蔚鎮 2017.2.12

《沂蒙老手藝過門箋》沂水縣龍家圈村 2018.1.6

《秋種的老人》 沂水縣崔家峪凌家萬村 2018.5.12

《農村工作之量地風波》 沂水縣四十裡堡鎮 2018.6.15

《年集》 沂水縣諸葛鎮集 2019.1.26

隨著經濟發展,鄉村集市趕集出攤不再使用手推車地排車,都開上了機動車。在沂蒙山區的鄉村,雖說鎮裡村裡也有了連鎖超市、便民超市,但五天「逢集」,依舊是最重要的交易場所,而且趕集賣家也都開上了汽車。臘月的年集更會是年貨專場。在集市鄉親們可以交易牛羊牲畜等,也有糧食果蔬、衣物布料,還有鄉親們自己地裡的產出和筐簍等手工生活生產用具等。也有各式樣的小吃和吃攤,照片中熱氣騰騰的地方是全豬湯,當地稱為「饞老鍋子(茶爐鍋子)」。作品記錄了年集的熱鬧場景,運用了太陽初升的逆光和茶爐鍋子的蒸汽,展現了熱氣騰騰氛圍,描繪了物質豐富的現代鄉村煙火人間氣息。

《對聯攤》 沂水縣裕豐集 2019.1.29

《山村秧歌》 沂水縣諸葛鎮司家溝村 2019.2.9

沂水縣諸葛鎮司家溝村的「送火神」年俗活動現場,每年的正月初五,通往卞山頂古村的唯一上山路上,司家溝村的群眾都舉行「送火神」民間社火活動,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家口平安。一條紅綢子,鑼鼓敲起來,群眾聚起來,村裡的廣場舞秧歌隊也來助興表演,近年來倡導農村開展廣場舞健身活動,豐富了農村夜生活。

《繡鞋墊》 沂水縣泉莊鎮 2019.4.14

《四代同框》 沂水縣城 2019.7.26

由近及遠,石牆、瓦房、多層、高層樓房,分別是建國後幾十年的四代建設。

《留影》 沂水縣諸葛鎮西卞山村 2019.5.23

送文化下鄉活動現場,這個村坐落遍布玄武巖的古火山口的山頂上,進村僅一條5公裡的蜿蜒山路,村裡現常駐人口68人,80歲以上的29人,60歲以下的僅有3個。沂蒙山區的這一代建國前後出生的老人,絕大多數都沒出山進城到北京,縣攝影家協會送文化下鄉,帶來了天安門廣場的背景布,滿足老人們天安門前「留個影」的願望。

《卞山村的秋收》 沂水縣諸葛鎮西卞山村 2019.9.10

《我愛中國》 慶祝建國70周年,沂水二小的同學們在操場擺出造型。

《鄉村作坊的午餐》 青州柿子溝 2019.10.27

《孫子的座駕》 沂水縣許家湖鎮 2020.1.8

《集市吃攤》沂水縣諸葛鎮集 2020.1.15

《白衣英雄歸來》 2020.4.1

《卞山耩谷》 沂水縣西卞山村 2020.4.20

《園林女工》 沂水縣黃山鋪鎮 2020.7.23

《摘花椒》 沂水縣崔家峪鎮大輝泉村 2020.7.26

攝影:柏餘

撰稿:木新 柏餘

相關焦點

  • 這裡是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登上望海樓沂蒙山美景盡收眼底
    2019好客山東紅色經典敬禮祖國採風活動,走進費縣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位於臨沂市費縣北部,是以沂蒙山水文化為特色,集生態旅遊、宗教旅遊、民俗旅遊、紅色旅遊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綜合型國際人文生態旅遊區。
  • 許晨:沂蒙山的回聲
    「我來了,沂蒙山!」  「來了、來了、沂蒙山、山……」  面對著高高聳立、巍峨摩天的龜蒙頂、望海樓,我站在半山腰的棧道上,雙手握成喇叭形,向著雲天大聲呼喊。儘管嗓音並不高亢,但傾心盡力吐出一腔情感,還是顯得那樣激越嘹亮。
  • 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十大看點
    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咱山東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已經在北京、福州、瀋陽等地和省內演出了40多場。觀看《沂蒙山》,正成為一種流行時尚。潮流背後,臺上臺下,場內場外,《沂蒙山》有諸多看點值得關注。看點一:藝術團隊。
  • 山東沂蒙山景區在哪裡你居然不知道 沂蒙山景區旅遊攻略
    沂蒙山旅遊區簡介   景區級別  最佳遊覽季節:四月上旬至十月上旬    景區詳細信息   沂蒙山旅遊區位於山東省中南部   沂蒙山是東夷文化、鎮山文化發祥地,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遺址幾十處。曾有10朝16位帝王登封、詔祭,為中國五大鎮山之首。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諸多文人墨客、聖僧高道登臨攬勝,弘法傳道,留下大量碑碣銘文、詩章名句。
  • 《沂蒙山》選段《世間哪有這樣的情》:沂蒙山的親人讓天地動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5月4日訊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等聯合出品的民族歌劇《沂蒙山》5月3日晚8:42在央視音樂頻道《音樂公開課》精彩開唱海棠扮演者王麗達與夏荷扮演者張卓傾情演繹了篇《世間哪有這樣的情》。民族歌劇《沂蒙山》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臨沂市委聯合出品,山東歌舞劇院創作排演。以沂蒙山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為背景,主要講述了普通村民海棠,從最開始一心只想過自己的幸福生活,逐步成長為積極支前、自覺投身抗戰洪流的堅定革命者的心路歷程。
  • 《大美山東·墨染》:沂蒙山山水篇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畫家吳疆在沂蒙山寫生畫家吳疆在畫室創作沂蒙山中國畫作品
  •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沂蒙山」
    小時候,常常聽見媽媽在我耳邊哼唱《沂蒙山小調》:「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梁那個紅來哎,稻花香,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倉。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倉。
  • 高鐵開進「沂蒙山」,車票也是景區門票
    《沂蒙山小調》唱響海內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優秀民歌。 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 《沂蒙山小調》誕生的地方——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地處沂蒙山山脈東段,是沂蒙山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臨沂市費縣北部
  • 讀點|懷念作家劉玉堂:寫著沂蒙山,魂歸沂蒙山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您就給晚報青未了賜稿,用您的話說,「據不完全統計」,寫了三百多篇隨筆,連載了三部長中篇小說,不說都是我擔任責編,起碼有一半我是,而剩下的那一半,我也大都是第一讀者。也許因為我們都是「城裡的鄉下人」(這是您被傳誦已久的一篇隨筆的題目),您的文章總能讓我感到輕鬆又深受啟發。
  • 沂蒙山是不是一座山 很多臨沂人都不知道到底指什麼
    咱們臨沂還有個名字叫「沂蒙」,很多人覺得那是因為臨沂也是沂蒙革命根據地,也有人覺得是因為臨沂有座沂蒙山。「沂蒙山」大概是很多臨沂人經常掛在嘴上的、最自然、但其實很多時候理解錯誤的地理詞彙了,很多人以為沂蒙山是一座山,尤其是外地人,很多以為在臨沂真的有一座沂蒙山……可能是由於旅遊區的影響,根據旅遊規劃,沂山景區和蒙山景區組成沂蒙山景區,但只是為了形成旅遊品牌,只是一個旅遊名詞,和很多人理解的一座山完全是兩回事。
  • 再唱「沂蒙山」
    「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這首《沂蒙山小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自創作以來流傳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其發源地琅琊古城、蒙山沂水歷來就以其優美的風光與經典故事備受關注。
  • 《沂蒙山綠茶》《沂蒙山黃茶》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實施!
    為有效推動沂蒙山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和完善,進一步提升「沂蒙山綠茶、沂蒙山黃茶」的品牌影響力,助力沂蒙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12月16日,由臨沂市食品工業協會、山東雪尖茶業有限公司主要起草制定的《沂蒙山綠茶》《沂蒙山黃茶》兩項團體標準,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正式發布。
  • 古今孕育了最多傑出人才,沂蒙山上好風光,究竟有什麼神奇?
    還記得那首《沂蒙山小調》嗎?這首民歌曾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唱響全世界,成為中國最著名、最經典的民歌之一。歌曲是歌頌沂蒙山的迷人風光的,也標誌著沂蒙山新時代的到來,古老的沂蒙山,革命老區青春煥發,神採飛揚,走向新時代。
  • 沂蒙山的女人(原創)
    沂蒙山的女人作者:高令亞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陳毅前些日子我有幸在網上看了《沂蒙山六姐妹》這部影片,當時很受感動,內心裡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一定要為這些偉大的女性寫點什麼。我知道我的筆力有限!然而,影片中那幾個美麗堅強的女性卻時時在我的眼前閃現。我不是沂蒙山人,也從未去過沂蒙山,倒是影片《沂蒙山六姐妹》讓我認識了沂蒙山的女人。沂蒙山是一塊英雄的土地。
  • 千年古村——沂蒙山,據說被壽星保佑的地方
    作為全國著名的根據地之一沂蒙山根據地,是充滿了紅色的,在這蒙山革命歷史展館讓我們更加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繼續弘揚中華文化。沂蒙山鷹窩峰鷹窩峰是沂蒙山的標誌性景點,因為從遠處看著它奇峰聳立,也許只有雄鷹才能徵服這座山峰吧,這就是鷹窩峰名字的由來
  • 《沂蒙山小調》故事多
    《沂蒙山小調》這首產生於抗戰時期的歷史歌曲,距今已有67年了。67年前,兩位八路軍戰士阮若珊、李林,在山東省費縣白石屋村簡陋的草舍裡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歌曲寫出後,便像長了翅膀,從沂蒙山區飛向了大江南北。  我曾3次赴《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 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 演繹永不褪色的沂蒙情義
    藉助這次的歌劇《沂蒙山》回家的契機,蒙山旅遊度假區通過和臨沂大劇院開展全方位合作,進一步詮釋了沂蒙山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軍民一心的紅色沂蒙精神,同時激發更多人對蒙山的熱愛和共鳴,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蒙山旅遊度假區,走進紅色沂蒙精神的歷史畫卷。《沂蒙山》主創團隊還運用大量傳統和創新的藝術手段,在舞美、燈光、化妝造型等方面都走在舞臺藝術的前沿。
  • 沂蒙山的山為啥叫蒙山,不叫沂蒙山?
    來到沂蒙山龜蒙景區的檢票口,門牆上兩個大字「蒙山」深深的引起了疑問,眾所周之,這裡是沂蒙山,為什麼不叫沂蒙山而叫做蒙山,或許不是本地人,所以對這個名字有著深深的疑問?轉身詢問導遊,他說。沂蒙山用地質坐標劃分地理區域,是指沂水和蒙山,所以沂蒙山不僅僅都是山,而是沂水,蒙山成就沂蒙山。沂河,它的原名叫做「沂水」,是山東省第一大河,也是縣內過境最大河流它共有共有四支水源。
  • 抓住刺點,挖掘尋常生活的另一面——沂蒙山人文攝影札記
    在前往沂蒙山創作的行程中,途經費縣宋家山灣,在崎嶇的山路我邂逅了一位名叫「賈俊香」的炒貨攤主。邂逅並拍攝老賈是我路途上不期而遇的經歷,也是人文紀實拍攝的一次實踐。
  • 「中安夜讀」《沂蒙山小調》誕生記
    今天我們品讀的是關於《沂蒙山小調》的故事。在沂蒙山腹地,望海樓山下,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幾戶人家,白石紅瓦掩映在濃鬱的綠蔭下,一條清澈的小溪在村前打了幾個轉兒,稍事停頓,便匯成一灣碧水, 一路歡唱著奔向遠方。一塊白色的巨石安睡在溪流中,上面有三個遒勁的大字:白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