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往往對於贖罪祭的認識是表面的,僅僅以為帶來的得救就可以,但並沒有明白贖罪祭對人生命的意義。贖罪祭是怎樣一步一步顯明在耶穌身上的,這是每個選民需要關注的問題,以及舊約對於贖罪祭的看法和新約中對於贖罪祭之間的關聯和不同,這是信仰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然而對於當下的每個選民來說既然接受耶穌作為贖罪祭,侍奉的生活和道路就應該有所突破,不應該將恩典當做放縱的產物,更應該珍惜神的作為,用信心回應神在每個人心中做成的大工。
一.贖罪祭的本質
贖罪祭是神為罪人開的恩典之路,沒有贖罪祭人犯罪後就不能得到赦免,從此不再有機會進到神面前,以至於關係從此破裂,沒有修復的可能。從舊約看贖罪祭的意思就是人因為罪的緣故將祭物獻給神,這就是付上罪價來顯示神的公義;贖罪祭在原文引伸出來的名詞,意思是除罪,當然也可以譯為潔淨的意思,這實則就是為了罪得赦免,顯示神的恩典。
而從新約看贖罪祭保羅就用一個新的層次來講述贖罪祭,在羅馬書中保羅提到「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身中定了罪案」。 保羅在新約所提出贖罪祭靠著神兒子的代贖。罪已經在基督的「肉身」中,就是在祂的人性中,被判決,被處死;而在人性中的罪同樣得到解決。保羅所強調罪的權勢是一個宇宙性整體,卻在一個定點被擊破。
贖罪祭不僅僅是一個獻祭的過程,更是獻祭者對神忠心和信心的表達,因為要忠心與神,所以不願與神隔絕,仍重新回到神的面前。反觀在神創造的完全、完整、完美之中,因為亞當沒有忠於職守,更違背神的命令以至於被趕出伊甸園;在伊甸園中亞當作為一個祭司的角色,卻沒有盡到祭司應有的責任,失去對神的信;當然神依然在人的墮落上建立正確的帶領,為亞當預備代贖的救恩。神親自為亞當宰殺牲畜,以牲畜的皮子作為他們赤身露體的遮蓋。由此神第一次為亞當做成了贖罪的遮蓋,神因著自己慈愛和公義的本性預備了的救恩,就是那要來的女人後裔——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要成為最完美的祭物。至於祭司所獻上的祭物作為贖罪祭,也是神對於獻祭的嚴格篩選和要求,並不是什麼都可以獻祭的,神定下不同的身份等次有著不同的獻祭要求,這實則就是神對於獻祭的人嚴格的要求,認真對待自己犯的罪,而不要輕輕忽忽,要知道神是輕慢不得的。例如為以色列民會眾獻贖罪祭,首先要獻一隻公牛犢,受膏祭司要取公牛的血,對著神的幔子彈血七次,再把所有的血倒在會幕的門口,最終把脂油燒在壇上,收拾後牛要搬到營外燒了。
其實在這麼多贖罪的儀式和程序當中,可以明白贖罪祭所注重的是犯了罪的人在神面前的態度是如何的、是否願意認罪,以及犯罪之人甘心樂意參與到獻祭的程序當中,並憑著信心獻上。贖罪祭在舊約時代所強調的是為誤犯了罪的人而獻的,誤犯的意思是錯誤地犯罪,這也是在強調只有錯誤地犯的罪,罪祭才能發揮贖罪的功效。故意或擅敢行事的,罪無可赦,必被剪除。然而在新約中關於對於贖罪祭強調的不是誤犯罪,而是故意犯罪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贖罪的祭就再也沒有了,在這之前有一個前提就是當得知真道以後,故意犯罪的,這是在說明人對於罪惡的態度,以及對神話語的認識是重要的。
人會為自己犯的罪付上相應的代價,不應該將贖罪的祭物當做死板的儀式,漸漸地失去信仰的真意,而應該明白當下這祭物不再是牛羊牲畜,而是耶穌一次的獻上做了永久的贖罪祭,這也並不表示人可以任意而行,胡作非為,而是要明白耶穌親身作為贖罪的祭物,這樣的代價是值得每個人感恩和信心回應的。雖然不用再獻上牲畜作為罪惡的轉移,但應該用聖潔的生命活好信仰的道路,不再因無知而犯罪。
二.贖罪祭的目的
關於贖罪祭的目的,舊約明確地表明贖罪祭就是以牲畜來代替人的罪而死、流血。對於誤犯罪的人帶著祭物獻給神,他要將無殘疾的公牛帶到會幕的門口,有一個動作非常的重要,就是他要在神面前按手在無殘疾的公牛的頭上,親自把牛宰殺在神面前。 其實對於犯罪的來說按手的象徵就是罪的轉移,罪會轉移在牲畜的身上,這牲畜將會擔當人所犯的罪惡,再加上祭司彈血和抹血,也表示遮蓋罪惡,消除神的震怒。因為牲畜承擔了獻祭者的罪,因此要將牲畜焚燒營外接受罪惡的咒詛,也象徵要獻祭的那罪已經完全除去。
當然在新約贖罪祭是要人明白耶穌作為祭物一次的獻上就永久的有效,不再像舊約中人誤犯了罪就要牲畜作為祭物,只要人活著就要不停地獻祭,因為人最終無法戰勝罪;但耶穌滿足的不僅僅是贖罪祭的要求,更完全了挽回祭的要求,因著神在十字架上判定主耶穌的罪時,把人類的罪完全歸咎於主耶穌身上,耶穌成為罪惡的擔當者,本來人需要承擔神的烈怒,但因著耶穌的代贖替每個人承擔神的烈怒,所以耶穌滿足的不但是神公義的屬性而且還滿足了神聖潔的屬性。
贖罪祭從聖經的整個神學框架看來,這是神建立與神和好的方式也或者說神主動與人和好的救恩計劃。因著亞當犯了罪,那麼他的罪就歸咎在他身上以及他的後裔身上,亞當在屬靈的光景上失敗,所以他的後裔也將要經歷作罪惡的奴隸。 但神因著自己的主權和啟示將贖罪的恩典賜給人,這恩典是在耶穌身上顯明出來,為要讓每個人參與到神國度的榮耀和成為神聖潔的譜系。
所以贖罪祭的目的其實要解決人犯罪的一個結果,而有了贖罪祭是對於自己罪惡的贖價。就如上文提到人犯了罪會有罪咎,這罪咎是人自覺要承受神的忿怒,但有了贖罪祭人就不需要再擔心罪咎的問題;舊約來說人會因著祭物自己不再承擔罪的結果,新約來說人有了生命的保障和不再懼怕罪惡權勢的能力。對於當下每個人來說贖罪祭要達到的效果更為重要的就是與神的交通不再有任何的阻礙,罪惡不再是隔絕,因為耶穌已經破除罪惡的隔絕,人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面前禱告、祈求、讚美、敬拜,將自己的軟弱交給他,因著他的權柄和大能而活出聖潔的生命。
三.贖罪祭的果效
通過以上地兩個方面的闡述贖罪祭是神為人設立的得贖方法,贖罪祭也是關乎人信心的層面;並不是僅僅獻上祭物就可以了,上文中也一直在強調贖罪祭的做成,使人與神之間不再有罪的隔絕,同時也因著信心的獻上就可以與神產生交通,並且建立親密的關係。在這一方面主要論述,贖罪祭所帶出的果效與作用,贖罪祭是神在人軟弱上顯得完全,是神讓人從新有選擇順服神的機會。
在舊約中贖罪祭所帶出的是人依然有能力在神面前做神的子民,並不是說人一旦犯了罪就成為了無能為力、失去一切人,而是說人通過贖罪祭可以繼續做神的子民,並且罪惡不會成為一直地控告,因著所獻上的祭物,人就不再背負罪咎;就如上文提到神的忿怒也轉移到祭物的身上,但不足的是人一旦犯罪就會持續不斷地獻上祭物,因為人在世界上活著,又因著人裡面有從亞當墮落後的罪性,所以贖罪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也是神考驗人願不願意謹守遵行神的話語。
在新約看來贖罪祭就不再是憑藉人所獻上的祭物了,就如希伯來書中提到靠著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了。新約所帶出的觀念是耶穌作為祭物,只需要一次,不會被重複,人就達到了成聖,也就是說不用再去獻上別的什麼祭物。耶穌成為祭物能夠作為贖罪祭有幾個方面,第一耶穌聖潔無罪,第二祂甘心樂意,第三就是祂死裡復活;這也帶出真實的贖罪祭就是耶穌,只有靠著耶穌才能夠得救,而靠著祭物是不能夠得救的。
新約贖罪祭不僅僅是聯繫到成聖、聖潔的問題,更關係到人得救的問題。因為舊約的祭司獻祭是祭司代表人來到神的面前,而新約是耶穌親自把每個人帶到父的面前。雖然說在新約當中不用重複地獻祭,只需要耶穌一次的十字架作為代贖的工價就可以了,但人依然要憑著信心領受這份救恩,毫不疑惑,這並不在乎行為的完全,而在乎信心的真實,因為就連人僅有的信心也是神給的。
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贖罪祭所帶出的果效也是多個層面的,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贖罪祭都不會是過時的;贖罪祭是神恩典的彰顯,人不再背負守不住律法的痛苦,更不再擔心失去聖潔的指望和得救的機會。從整本聖經來看贖罪祭的果效就是神至高的美意,以及人意想不到的恩典。沒有比神預備的贖罪祭更美好的,也沒有比神所做的救恩更好的。促成贖罪祭的果效完全不是取決於人,乃是取決於神的護理,當然人理當對神有認罪悔改的回應,以及信心的回應,這並不是應付了事,乃關乎神的主權和人的責任。
四.總結與應用
綜上所述,贖罪祭是神對人救恩的方式,這也是神為人的生命預備的出路。通過以上的分析,贖罪祭與當下每個基督徒都是有關係,我們可以透過贖罪祭再次恢復與神之間的關係,贖罪祭更是我們得救的唯一途徑。所以認識贖罪祭不是我們信仰的最終的目的,而是接受贖罪祭對我們的生命的拯救才是最終的目的。耶穌用自己的的生命做成贖罪祭,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更不應該輕忽這分救贖,我們當在侍奉的生活中體現出來,從新的生活與新的生命體現出來,因為一個被救贖的生命不應該老是活在老我裡面的,以及被情慾所掌控,而應該用全身心地活出敬拜神的生活。
所以我們應當糾正自己的問題,反思神在教會的地位是如何的,恩典有沒有太平凡,審判是否太仁慈,福音是否太廉價,基督的贖罪祭是否太普通。 若是我們無法處理這些問題,那麼我們所信的就是有問題的,我們所傳的也是有問題的。
我們既然憑著信心領受贖罪祭的大能,那麼我們就有聖潔的生命和得救的盼望,於此同時我們在實際的侍奉生活中活出聖潔的見證,無論是言語、心思和意念、行為,我們都當謹慎自己。我們更讓周邊沒有悔改信耶穌的人看到我們活著的盼望和喜樂,並且靠神的能力來影響他們歸信基督;主耶穌的贖罪祭並不是自私的,而是為每一個悔改的人所做成的,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努力地將福音帶給更多的人,使神的名大得榮耀。
參考書目
洪共勉。《利未記注釋》。香港:天道書樓書版社,1990。
威爾斯。《孤獨地神》。呂素琴譯(香港:天道書樓出版社,2006。
威廉.端力斯。《認識舊約神學主題》。馮美昌譯。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2。
任以撒。《系統神學》。中國:宗教社會出版社,1990。
比爾.阿諾德。《舊約透析》。文子梁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出版社,2001。
華爾頓、麥修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李永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