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厚冰川造就嶗山地貌科考團進山探古冰川遺蹟

2020-12-15 青島晚報電子報
千米厚冰川造就嶗山地貌科考團進山探古冰川遺蹟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3.10.22 星期二

    嶗山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裡不僅有奇特迷人的景色,嶗山礦泉水、嶗山茶、嶗山櫻桃等特產更是名聲遠揚。可老輩兒青島人可能不知道,嶗山很有可能是得自古冰川的饋贈。隨著嶗山申報國家地質公園提上日程,人們對嶗山古冰川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上周四下午,青島同安路小學40多名小學生組成了一支研究性學習科考團,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徐興永研究員的帶領下來到華嚴寺景區,開始探秘嶗山古冰川遺蹟。
千米厚冰川搬出巨型「飛來石」
    來到華嚴寺,小隊員們跟隨徐興永來到了第一個科考景點——華嚴寺塔林「飛來石」。「大家知道這三塊巨型『飛來石』是怎麼形成的嗎?」徐興永解釋說,冰川時期,隨著冰川運動,大石頭從山上被搬運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冰川逐漸融化,這些大石頭被放在這裡。「大家看,這三塊大石頭就像是被輕輕地放在這裡一樣。 」
    可看著華嚴寺裡的巨石有的重達幾百噸,不少學生好奇地問,到底要多麼厚的冰川才能搬動如此大的巨石呢?徐興永回答說,從目前的調查研究來看,嶗山古冰川至少厚達500-1000米,當時的冰川規模非常壯觀。同安路小學六年級二班的崔丞凱疑惑道:徐老師,冰川那麼大的壓力,會不會是把這幾塊石頭擠碎呢? 」徐興永介紹說,冰川在運動過程中,搬運的大石頭之間、或者大石頭與冰川谷壁之間會相互碰撞,產生摩擦,把石頭擠碎或者在大石頭與谷壁上留下痕跡。
嶗山申請地質公園我參與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華嚴寺前U型谷中的石河。 」看到如此壯觀美麗的石河,小學生們不禁感慨什麼力量能形成石河。六年級三班的於子銳好奇地問道:「徐老師,石頭不會在海裡浮起來嗎? 」徐興永解釋道,水的密度是1g/cm3,花崗巖的密度是2.8到3g/cm3,只有液體密度大於花崗巖的密度才能浮在面上。
    「嶗山要申請地質公園嗎?」徐興永笑著說,嶗山堪稱我國古冰川研究的地質寶庫,從冰川地質學的觀點來看,嶗山發育有中國東部最為典型而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蹟,保存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蝕地貌、堆積地貌和古冰川消融期形成的地貌,是天然的古冰川博物館。同時,嶗山風景區還具有特殊的構造背景、獨特的花崗巖地貌、獨有的白堊紀海相地層剖面、海岸海島地貌等豐富的地質資源,這些寶貴的地質遺蹟和地貌景觀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科普和旅遊開發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不少同學聽後表示要為嶗山申請地質公園做貢獻。
◆小學生對話地質專家
1.六年級一班王萱喆問:冰川是怎麼「搬運」石頭的?
    徐興永:最初嶗山山頂可能是渾圓的,由於天寒地凍,嶗山上面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在重力條件下,山頂部的冰川就要向下蠕動。值得注意的是,古冰川對嶗山巖石具有很強的侵蝕作用,侵蝕的巖石或泥土包裹在冰川裡面,隨著冰川的緩慢運動,被搬運到山下。
2.五年級一班劉鈺寧問:嶗山會不會曾被大海淹沒,飛來巨石是浮力作用形成的?
    徐興永:從嶗山的地質記錄看,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明嶗山被大海淹沒過。大約在18000年前,海平面要比現在還低130到150米,嶗山距離大海還有近千公裡。隨著氣候變暖,大約在6000-8000年前,當時的海面比現在高大約3-5米。
3.六年級三班李逸然問:嶗山茶、嶗山櫻桃等和古冰川有什麼關係呢?
    徐興永:同學們看,有經驗的種植戶都把嶗山茶種在冰川冰磧物中。在冰川發育過程中,嶗山花崗巖中的微量元素會被冰川融水淋濾到搬運的泥土砂子等冰川沉積物中,使得嶗山沉積物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農作物吸收了這些 「精華」,自然口感香甜、營養豐富、與眾不同。
◆談嶗山古冰川科考感受
    我真沒想到近在眼前的嶗山竟然在幾十萬年前是個冰天雪地的世界,電影《冰川世紀》的故事竟然在嶗山出現過。自己挺慚愧爬嶗山時也沒有注意石河裡不同顏色的石頭。看來,問號是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 ——六年級二班 李思泉
    聽徐興永老師說,嶗山東面海岸上的許多巨大礫石都是白色的,這些白色的大石頭和當地石頭不一樣,是從遠處「翻山越嶺」搬運來的,只有冰川才能「翻山越嶺」搬運這些幾百噸的大石頭,這證明嶗山以前有過冰川。
    ——六年級四班 王珈
    我們最終的目的地是華嚴寺前的U型谷底部的石河,在快要到石河的時候,有一塊重達800噸的石頭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在徐叔叔拍攝的圖片中就發現了這塊石頭。穿過了一個石頭搭成的小洞後,我們到達了石河。由石頭組成的一條「石河」從山頂一直延伸到海裡,真是讓人讚嘆不已。
    ——六年級三班 劉一
    經過1個小時的路程我們到達了華嚴寺,一下大巴車我就看到了明顯呈紅色的花崗巖。徐博士告訴我們,這些石頭呈紅色,是因為它們含有鉀長石,而鉀長石的成分含有鐵元素,鐵元素氧化呈紅色,所以我們看到華嚴寺附近的石頭是紅色。 向山上爬了沒多久我就看到了一塊大石頭,奇怪的是它的顏色呈白色,徐博士解釋說,這種花崗巖含鈉長石,鈉長石不含鐵元素,石頭看上去呈白色,奇怪的是這種花崗巖要在5公裡以外 的嶗頂才能遇到,是什麼強大的力量讓它們被移到這裡來了呢?是冰川。這會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冰川的力量。
——六年級 三班於子銳

-----------------------------------------------------------------------

相關焦點

  • 嶗山深藏冰川地貌 專家:遺蹟宜建地質公園(圖)
    在嶗山的實地考察中,談起嶗山古冰川的話題,錢教授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從目前嶗山的地形地貌來看,後有高山,前有冰鬥,下面有明顯的物質堆積帶,漫山遍野隨處可見重達上千噸的巖石塊,除了冰川能有足夠的力量搬運這些巨石外,什麼塌方、泥石流、山洪爆發等這些外力根本無法推動它,所以目前對嶗山存在的大量漂礫物來看,用冰川來解釋是最科學的。
  • 專家呼籲建嶗山古冰川地質公園 對遺蹟開發保護
    據悉,經研究發現嶗山古冰川遺蹟為世界三大古冰川礦泉水源地之一,專家呼籲創建嶗山古冰川地質公園,對其進行系統開發保護。當時,二十餘家科研院所的近7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就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相關問題開展了學術交流,重點對嶗山第四紀冰川遺蹟進行了學術研討。    根據專家進一步研討論證,嶗山古冰川遺蹟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即地質時代第四紀早期,推斷嶗山可能是中國發生最早的古冰川(冰川作用)遺址。
  • 嶗山有冰川遺蹟 冰積物上建房穩如泰山
    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20餘家科研院所的近7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就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相關問題開展了學術交流,重點對嶗山第四紀冰川遺蹟進行了學術研討。    第二天與會專家前往嶗山風景區實地勘探嶗山地形地貌,一探古冰川遺蹟。
  • 嶗山有第四紀冰川遺蹟 將助推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從小喝著嶗山礦泉水,品著嶗山茶,年年從開春就吃甘甜的櫻桃,可誰知道它們究竟為什麼能聲名遠揚?這一切的奧秘就隱藏在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蹟中。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20餘家科研院所的近7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就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相關問題開展了學術交流,重點對嶗山第四紀冰川遺蹟進行了學術研討。  第二天與會專家前往嶗山風景區實地勘探嶗山地形地貌,一探古冰川遺蹟。
  • 青島嶗山保存第四紀冰川地貌 嶗頂仰口等處可欣賞
    24日,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嶗山閉幕。與會大部分專家認為嶗山保存了系統的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是迄今為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保存第四紀冰川遺蹟最為完整的地區。這意味著嶗山旅遊增添了新景觀,遊客們可在華嚴寺、仰口、嶗頂、北九水等處欣賞到第四紀冰川地貌,還可領略到冰川擦痕和冰臼等景象。  據介紹,自80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首次提出嶗山為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以來,針對嶗山地質特點的爭論不斷。
  • 贛鄂邊武寧絲羅山古冰川地貌如天然城堡
    5   贛鄂邊武寧絲羅山古冰川地貌如天然城堡 它被譽為「幕阜山脈裡的桃花源」和「贛北的天然氧吧」,海拔1329米,山嶺狹長,山體高峻,境內幾座千米以上的山峰「一」字排列。山頂還保留著多種第四紀冰川遺蹟,猶如一座天然城堡。   晨報記者 宋雅倩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第四紀冰川遺蹟在赤峰
    可以說,冰河期造就了人類。其實,冰河期不僅造就了人類,還造就了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鎮海珠每每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都會想要知道,大自然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又是如何繪出這樣一個用現代科技無法複製粘貼出來的美麗景象。
  • 四明山發現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蹟 - 浙江日報
    本報餘姚9月 19 日電(記者 吳曉鵬 通訊員 葉初江 呂芳) 繼我省上虞嶺南鄉覆卮山發現第四紀石冰川群遺蹟後,與覆卮山毗鄰的「姐妹山」——餘姚市四明山鎮懸巖村的羅成山上又發現大規模的巖石群。最近,我國冰川專家韓同林經實地考察後認為:羅成山的地質地貌景觀亦屬於第四紀石冰川遺蹟,尤其是冰川漂礫(即鵓鴣巖)等特別巨大,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 積石山石海 天然的冰川遺蹟博物館
    據專家考證,距今1.2萬年至1萬年間,這片石海是由於第四紀末期冰川四次移動而形成,是典型的冰川漂礫,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nbsp&nbsp&nbsp&nbsp吹麻灘,坐落在小積石山東麓,距蘭州大約217公裡,它是一條遠古冰川運動造成的狹長谷地,寬約1公裡,長約20公裡,是積石山最大的一條川道,「石海」就在這片谷地上。
  • 認識冰川地貌→_→珠穆朗瑪女神的冰雪奇緣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珠穆朗瑪峰地區,西起絨轄河谷東、卓奧友峰西的莫哈冷古爾康日,東至朋曲河谷,集中了珠穆朗瑪峰、馬卡魯山、卓奧友峰為中心的眾多海拔7000~8000米以上極高山,斷裂構造形跡、現代冰川、古冰川和喜馬拉雅山主脊兩側植被垂直帶等景觀分外醒目。低溫條件有利於冰川發育,在50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有大小冰川600多條,冰川面積約1600平方千米。
  • 【專題探究】冰川地貌是怎麼形成的?世界著名冰川地貌有哪些?
    備考十餘年,篇篇皆考點  冰川地貌  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並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冰川多年積雪,經過壓實、重新結晶、再凍結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冰川地貌。
  • 清涼一夏丨積石山石海 天然的冰川遺蹟博物館
    據專家考證,距今1.2萬年至1萬年間,這片石海是由於第四紀末期冰川四次移動而形成,是典型的冰川漂礫,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吹麻灘,坐落在小積石山東麓,距蘭州大約217公裡,它是一條遠古冰川運動造成的狹長谷地,寬約1公裡,長約20公裡,是積石山最大的一條川道,「石海」就在這片谷地上。站在這裡,涼風吹拂,暑熱頓消。
  • 【組圖】餘姚四明山鎮發現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蹟
    鵓鴣鳥巖石  浙江在線9月20日消息 (吳曉鵬 通訊員 鄭奕訓 呂芳 趙永良)繼我省上虞嶺南鄉覆卮山發現第四紀石冰川群遺蹟後,與該座山毗鄰(相距2000米)的「姐妹山」——餘姚市四明山鎮懸巖村的羅成山上又出現大規模的巖石群。
  • 青島嶗山那羅延窟,古冰川的傑作
    嶗山華嚴寺風景區石窟位於半山腰的懸崖中部,需要攀登才能進入。因為陡峭,人們在崖壁上摳出一些碗口大的小洞,利用這些小洞,可以手腳並用的攀爬上去,進入石窟。洞內的「天窗」原來,嶗山地區曾經有古冰川分布,巨大的冰川裂隙有水流下來,自頂部向下衝蝕,日久形成上下貫穿的花崗巖石窟。
  • 上虞覆卮山上「石河」被確定為冰川遺蹟
    本報訊(通訊員宋彥佩、趙偉平記者潘劍凱)浙江省上虞市覆卮山半山腰上的石河群經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後被確定為第四紀冰川遺蹟。有關專家稱,在中低緯度發現如此大規模石冰川群實屬國內罕見。據介紹,覆卮山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石河有十多處,最長的一條石河有1000餘米,最寬處在50米左右。
  • 《嶗山文化通覽》昨發布 冰磧沙灘全國獨一份
    嶗山冰川遺蹟保存完好     記者從《嶗山文化通覽》一書中了解到,嶗山發育有典型而系統的古冰川侵蝕和堆積地貌,侵蝕地貌包括U形谷、古冰川、角峰等地貌類型,除此之外還有冰磧(音qì)海岸、冰磧群島等獨特的地貌類型,從水下到山巔都留下了古冰川活動的印記。     所謂冰磧,就是在冰川作用過程中,所挾帶和搬運的碎屑構成的堆積物。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1)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由第四紀冰期的冰川作用形成的花崗巖「浮雕」等冰川地貌引人入勝。試敘述花崗巖「浮雕」地貌的形成過程。(2)簡述加利福尼亞一帶是震級高、破壞性強的大地震「潛伏」地區的原因。(3)美國有龐大的綜合運輸系統,其中鐵路仍佔有重要地位。
  • 冰川地質專家講達古冰山科普系列之巖漿巖
    其中包含了關於達古冰山冰川地質地貌的構成、冰川地質景觀開發以及未來該景區生態旅遊的發展思路等一系列問題,讓讀者隨著專家的視角來進一步了解美麗的達古冰山。達古冰山冰川地質地貌是如何構成的?近年來,隨著達古冰山海內外遊客的不斷增加,遊客對景區內的地質地貌很感興趣並提出了很多問題,達古冰山科研處積極與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對景區的地質地貌有了系統的科學考察研究:達古冰山景區地層屬於秦嶺地層區,處於馬爾康地層分區東部和松潘地層分區西部
  • 北京發現巨型冰川條痕石 疑似為第四紀冰川遺蹟
    北京郊區又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蹟?巨石真是冰川條痕石?有學者稱北京發現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蹟。昨天,本報記者特與冰川專家同赴門頭溝妙峰山鎮斜河澗村的一道溝谷內,探究眾多隱秘在雜草樹叢中的奇特巨石的真實身份。
  • 「震撼視頻」給我十分鐘,帶你看遍赤峰第四紀冰川遺蹟!
    巴林左旗七鍋山克什克騰旗大青山林西縣九佛山翁牛特旗玉龍沙湖隨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韓同林、段萬成、曹兆桓、勞雄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郭克毅5位專家聯名寫信,對保護這一自然科學遺產提出了建議。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國內的專家學者,數次赴赤峰地區考察,發現了更大規模、更大範圍的冰川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