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弘揚地域文化,其基礎和前提就是對地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遼海出版社長期致力於地域文化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助力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踐行使命擔當,關注鄉邦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遼海社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全國古聯體成員單位,承擔著古籍整理出版的職責,自建社以來就一直關注東北特別是遼寧地域文化文獻的整理出版,先後整理出版了《遼海叢書》《奉天通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瀋陽舊方志》《鐵嶺歷史文獻叢書》等典籍。近年來,遼海社更是充分體現國有出版企業的責任與擔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搶救、發掘東北地域文化文獻入手,策劃出版了帶有明顯地域符號的八旗文獻系列叢書、東北流人文獻系列叢書,得到業界廣泛關注。目前已出版了《八旗文獻集成》(第 1—2 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1—3 輯)、《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第 1 輯),合計 81 冊,5000多萬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保持定力,發揮專業優勢,堅持不懈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正是基於對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重要意義的深刻認識以及地方出版單位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使命與擔當,遼海社始終保持自身的出版特色,堅持不懈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遼海社將「八旗文獻整理與研究」「東北流人文獻整理與研究」作為兩大重要產品線,並做好了系列出版中長期規劃。《八旗文獻集成》從2012 年開始策劃出版,《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從2013 年開始策劃出版,跨越了「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十四五」時期這兩個項目還將持續壯大,目前已規劃了《八旗文獻集成》(第五輯)、《明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一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四輯)等項目。
積極申報國家立項,兩個效益顯著。近年來,國家對高水平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出版項目日益重視,先後設立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資助、國家出版基金等予以扶持。其宗旨是資助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平、社會效益顯著的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八旗文獻集成》《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與《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正符合這些特點。這三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籍整理叢書專業性強,受眾面小,整理周期長,前期投入較大,為此,遼海社積極申請相關扶持資金,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八旗文獻集成》(第1—4 輯)均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合計700萬元。《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 1—4 輯)均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合計332萬元。《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第1—2 輯)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資助、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合計48萬元。據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統計,2016—2020 年遼海社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出版社前50位,這對於地方出版社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有了各類國家級資金的扶持,未來遼海社更有信心在地域文獻整理方面持續深耕、打造精品。
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計得失,與物同化,精神專一,心無旁騖,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靈魂與溫度。近年來,遼海社一直秉持這種工匠精神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圖書質量作為生命線,堅定實施精品出版戰略。遼海社努力克服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項目規模大、時間緊、專業性強、編校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為一字之正誤廣徵辭書,一典之出處遍檢群籍,確保所有作品達到一流水平。近年來,遼海社完成的各地域文化文獻類國家項目都順利通過結項驗收,並獲得較高評價,多次得到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通報表揚。已出版的《八旗文獻集成》(第1—2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1—3輯)、《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第1輯)均獲得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受到業內專家學者及讀者的信賴與好評,行業影響力與社會美譽度不斷提高,社會效益顯著。
依託地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八旗文獻整理與研究」「清代東北流人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成功申報國家立項後,遼海社根據項目實際需求,有意識地培養和吸納社內青年編輯參與到項目編輯出版工作之中,努力鍛鍊一批素質過硬的青年編輯人才隊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年來,參與項目的年輕編輯在學識、出版業務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獲得了迅速成長,為今後遼海社持續深耕這一領域提供了堅實保障。
晚清旗人富察恩豐在《八旗叢書·序》中說:「夫以八旗人文之盛,著作之富如此……竊慮年湮世遠,且並即今所及見者亦將不免散佚,豈不重可惜耶?……尺璧寸珠,洵足寶惜。若不廣搜博訪匯為一編,且致湮沒無傳。」表現出較強的文獻意識和民族責任感。時至今日,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包括八旗文獻、東北流人文獻在內的地域文化文獻如不及時加以庋集、整理,必將繼續湮沒甚至滅失,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遼海社作為地方國有文化企業,整理鄉邦地域文獻既是使命所在,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掘、整理地域歷史文化典籍,使其為新時代文化自信、文化創新提供新資源、新素材,遼海將繼續努力。
文章作者:遼海出版社 徐桂秋
文章編輯:遼寧出版集團 宣傳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