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地域文化專欄|心系梓裡 點勘縹緗

2020-10-22 遼寧出版集團

文獻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弘揚地域文化,其基礎和前提就是對地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遼海出版社長期致力於地域文化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助力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踐行使命擔當,關注鄉邦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遼海社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全國古聯體成員單位,承擔著古籍整理出版的職責,自建社以來就一直關注東北特別是遼寧地域文化文獻的整理出版,先後整理出版了《遼海叢書》《奉天通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瀋陽舊方志》《鐵嶺歷史文獻叢書》等典籍。近年來,遼海社更是充分體現國有出版企業的責任與擔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搶救、發掘東北地域文化文獻入手,策劃出版了帶有明顯地域符號的八旗文獻系列叢書、東北流人文獻系列叢書,得到業界廣泛關注。目前已出版了《八旗文獻集成》(第 1—2 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1—3 輯)、《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第 1 輯),合計 81 冊,5000多萬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保持定力,發揮專業優勢,堅持不懈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正是基於對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重要意義的深刻認識以及地方出版單位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使命與擔當,遼海社始終保持自身的出版特色,堅持不懈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遼海社將「八旗文獻整理與研究」「東北流人文獻整理與研究」作為兩大重要產品線,並做好了系列出版中長期規劃。《八旗文獻集成》從2012 年開始策劃出版,《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從2013 年開始策劃出版,跨越了「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十四五」時期這兩個項目還將持續壯大,目前已規劃了《八旗文獻集成》(第五輯)、《明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一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四輯)等項目。

積極申報國家立項,兩個效益顯著。近年來,國家對高水平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出版項目日益重視,先後設立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資助、國家出版基金等予以扶持。其宗旨是資助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平、社會效益顯著的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八旗文獻集成》《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與《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正符合這些特點。這三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籍整理叢書專業性強,受眾面小,整理周期長,前期投入較大,為此,遼海社積極申請相關扶持資金,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八旗文獻集成》(第1—4 輯)均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合計700萬元。《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 1—4 輯)均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合計332萬元。《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第1—2 輯)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資助、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合計48萬元。據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統計,2016—2020 年遼海社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出版社前50位,這對於地方出版社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有了各類國家級資金的扶持,未來遼海社更有信心在地域文獻整理方面持續深耕、打造精品。

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計得失,與物同化,精神專一,心無旁騖,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靈魂與溫度。近年來,遼海社一直秉持這種工匠精神做好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圖書質量作為生命線,堅定實施精品出版戰略。遼海社努力克服地域文化文獻整理出版項目規模大、時間緊、專業性強、編校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為一字之正誤廣徵辭書,一典之出處遍檢群籍,確保所有作品達到一流水平。近年來,遼海社完成的各地域文化文獻類國家項目都順利通過結項驗收,並獲得較高評價,多次得到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通報表揚。已出版的《八旗文獻集成》(第1—2輯)、《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第1—3輯)、《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第1輯)均獲得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受到業內專家學者及讀者的信賴與好評,行業影響力與社會美譽度不斷提高,社會效益顯著。

依託地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八旗文獻整理與研究」「清代東北流人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成功申報國家立項後,遼海社根據項目實際需求,有意識地培養和吸納社內青年編輯參與到項目編輯出版工作之中,努力鍛鍊一批素質過硬的青年編輯人才隊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年來,參與項目的年輕編輯在學識、出版業務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獲得了迅速成長,為今後遼海社持續深耕這一領域提供了堅實保障。

晚清旗人富察恩豐在《八旗叢書·序》中說:「夫以八旗人文之盛,著作之富如此……竊慮年湮世遠,且並即今所及見者亦將不免散佚,豈不重可惜耶?……尺璧寸珠,洵足寶惜。若不廣搜博訪匯為一編,且致湮沒無傳。」表現出較強的文獻意識和民族責任感。時至今日,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包括八旗文獻、東北流人文獻在內的地域文化文獻如不及時加以庋集、整理,必將繼續湮沒甚至滅失,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遼海社作為地方國有文化企業,整理鄉邦地域文獻既是使命所在,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掘、整理地域歷史文化典籍,使其為新時代文化自信、文化創新提供新資源、新素材,遼海將繼續努力。


文章作者:遼海出版社 徐桂秋

文章編輯:遼寧出版集團 宣傳工作部

相關焦點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遼河口地域文化的獨特呈現
    《遼寧日報》整版報導作者專訪,《人民日報》《今日遼寧》和「學習強國」等媒體及平臺相繼全文轉載。這本書受到讀者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對遼河口地域文化的獨特展現及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價值。獨特的東北抗爭歷史說到抗戰文學,包括影視作品在內,大多具有宏大敘事、英雄主義等突出特點。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謳歌時代楷模 弘揚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子系統,有著歷史和時代賦予的特定蘊涵與寶貴价值,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在「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時代,優秀地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意義非凡。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聚焦民間典藏 守望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也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有豬、龜、鳥、蟬、魚等動物的各異形態。目前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彰八旗之文藝 發三族之幽光
    歷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而文獻則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弘揚地域文化,其基礎和前提就是對地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近年來,遼海出版社從搶救、發掘遼寧地域文獻入手,策劃出版了彰顯遼寧地域文化特色的八旗文獻系列圖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八旗文獻集成》第 1—4 輯均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已出版的《八旗文獻集成》第 1、2 輯獲得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楊仁愷之價值究竟幾何
    走進遼寧出版集團北方文化新谷 12 樓左手第一個房間,國際知名學者、中國古書畫鑑定權威傅申所題九個大字赫然在目——楊仁愷出版研究中心,此即為遼寧出版集團精心打造的楊仁愷工作室。充分開發利用好與楊仁愷相關的出版資源,工作室成立以來一直以此為定位,積極探索,創新出版。
  • 【地域文化】「小狀元」孫僅「勘書」
    印象中有一幅《勘書圖》,是南唐畫家王齊翰的絹本設色畫,我曾在一位美術界前輩家看到過照片。前不久,在凡莉老師幫助下,我從《中國名畫鑑賞辭典》再次見到這幅畫,加深了認識。據北宋《宣和畫譜》載:「……齊翰畫羅漢十六軸,為商賈劉元嗣高價售之,載入京師,質於僧寺,後元嗣償其所貸,願贖以歸,而僧以過期拒之。
  • 「遼寧蒙古族」試論遼寧蒙古貞的地域文化特色
    試論遼寧蒙古貞的地域文化特色吳金鳳;中共阜新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室,遼寧阜新摘 要:遼寧省西北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由於生產方式、宗教信仰及部分村屯和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雜居等原因。所以,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特點主要為民族性、宗教性、農耕性和融合性。
  • 探訪遼寧文化,出發
    瀋陽故宮、牛河梁遺址等璀璨厚重的物質文化遺產,參與體驗琥珀雕刻、阜新瑪瑙雕、松花石硯製作技藝等30多項瑰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將逐一亮相,以最精湛的技藝展示遼寧最獨特的地域文化,呈現最精緻的作品。
  • 遼河口地域文化的獨特呈現
    《遼寧日報》整版報導作者專訪,《人民日報》《今日遼寧》和「學習強國」等媒體及平臺相繼全文轉載。 這本書受到讀者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對遼河口地域文化的獨特展現及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價值。 獨特的東北抗爭歷史 說到抗戰文學,包括影視作品在內,大多具有宏大敘事、英雄主義等突出特點。
  • 地域文化美學的新闡釋
    地域文化美學的新闡釋 》  陳東冬  徐明君、牟岱兩位學者合著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地域審美文化研究》於2009年10月由東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馬克思主義審美觀為指導,對地域審美文化的特徵、內涵及發展思路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研究,視野開闊、學理思路清晰。在方法和內容上,該書理論聯繫實際,歷史和邏輯相結合,採用文獻方法和比較方法,以遼寧、陝北、廣西為地域實踐,以秧歌、二人轉、民歌為藝術典型,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地域審美文化進行了研究。  該書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不是靜態的地域審美文化本體,而是動態的地域審美文化事件。
  • 我省整理出版一批地域文化圖書
    本報記者 趙乃林 《清代東北流人詩文集成》《〈欽定理藩院則例〉滿蒙漢諸本整理與研究叢書》《劉盼遂著述集》《東北古代長城考古調查與研究》《旅順大屠殺資料與研究》《中國錫伯族通史》等一批具有地域歷史文化搶救整理價值、帶有東北民族特色,或屬於國家重點文史類選題的優秀圖書日前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 「遼寧文藝評論人才高研班暨時代與地域:遼寧文藝發展高峰論壇」在沈舉辦
    (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遼寧文學院《藝術廣角》編輯部主辦的「遼寧文藝評論人才高研班暨時代與地域:遼寧文藝發展高峰論壇」在魯迅美術學院舉行。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韓偉,魯迅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王慎十,遼寧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滕貞甫出席開幕式。來自省內多所高校與文化藝術研究單位的中青年學者、創作者、評論家及部分省外學者參加論壇。開幕式由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及雲輝主持。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李文信:用信念和努力拓荒東北考古事業
    ——《李文信考古與文博輯稿》共分 5 卷,打破了以往對李文信的單項領域學術整理和研究模式,從考古學、鑑定學、歷史學和博物館學等諸方面進行了立體式的挖掘,結合區域特色、區域文化,立體地展現了一代學人的學術成就、歷史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情懷!
  • 講述薩滿故事 傳承地域文化
    2017年,寧安電視臺推出評書式電視專欄《邢天故事會》,主要播出寧古塔薩滿文化重要傳承人、滿族故事家傅英仁口述整理的《傅英仁滿族故事》,通過一個個神奇的薩滿神話,進入寧古塔薩滿文化的神秘夢幻世界,感受寧安這片黑土地的瑰麗與不朽。
  • 大埔縣三河鎮梓裡學校舉行廣東漢樂教學基地授牌
    本報訊 大埔縣三河鎮梓裡學校日前舉行廣東漢樂教學基地授牌暨漢樂培訓班開課儀式,授課教師進行了漢樂演奏及大鑼鼓表演。開班儀式後,學生們按照所選課程進行分班上課。據了解,梓裡學校第一期漢樂培訓班由梓裡村鄉賢發動舉辦,開設二胡、笛子、揚琴和大鑼鼓培訓課程。鄉賢、梓裡學校師生等1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遼寧:讓活態歷史典籍成為文化建設的資源力量
    歷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根與魂之間的連接線,就是地域的文脈。從某種意義上講,歷史典籍就是地域文脈的重要棲息地之一,而地域文脈的傳承應該是活態的,只有在悉心傳播中繼承,才是積極有效的。延續地域文脈,搶救、挖掘、整理、出版歷史文化典籍在遼寧省圖書出版界已成共識近年來,遼寧省圖書出版界從搶救、發掘、梳理遼寧地域文脈入手,通過對歷史典籍、歷史積澱的研究與整理,擷取精華,出版了一批帶有遼寧地域符號的圖書,這些書是遼寧地域文脈的真實寫照,勾勒出其歷史流變形態、精神內涵和獨特價值,讓我們由此觸摸到遼寧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
  • 奏響新時代地域文化研究的強音——「首屆中國地域文化研究高層...
    來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江西、四川、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吉林等20個省、市、自治區的7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此次論壇。第三,從邊疆治理的全局考慮,應該把邊疆民族地區社會融合戰略的構建與實施,作為中國地域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關注,並進行深入的探討。邊疆社會融合戰略的切入點是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它的歸宿點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特別是與中華文化存在著相宜點的民族,其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認同、交融。
  • 弘揚地域文化 彰顯藝術魅力
    作家趙凱、孟險峰作品入藏廣發銀行瀋陽分行《遼寧名人書架》 趙凱(右) 孟險峰(左) 奚繼昕(中) 趙凱、孟險峰作品入藏廣發銀行瀋陽分行廣發銀行瀋陽分行「遼寧名人書架」設立以來曾在《遼寧職工報》擔任多年編輯和記者。發表攝影及文學作品2000餘篇幅。2014年出版《無限風光在險峰——孟險峰攝影、詩文集》。多年來熱心公益,2019年被遼寧省殘聯授予「遼寧省愛心助殘文化使者」稱號。近年學習書法,作品先後入選全國及省市各類書法展。
  • 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川南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中央文明辦《2020年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和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安排部署,11月10日、11日,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調了遼西木偶戲、阜新瑪瑙雕、核雕、烙畫藝術、指畫藝術、傳統木版年畫、
  • 跨地域合作豐富遼海文化內涵
    遼寧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紅山文化、遼金文化、前清文化、抗戰文化、工業文化、英模文化等等,在全國獨樹一幟,獨具特色,也是代表遼寧的標誌性的文化符號,必須倍加珍惜、深入研究。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就守住了遼寧自己的「根」和「魂」,文化的發展才有底蘊、才有底氣、才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