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在鐵路漸次鋪就以前,東北與南方的交通商貿始終仰賴於遼河。在遼河航運達到歷史鼎盛的清代中、後期,田莊臺成為遼河上最大的碼頭、市鎮,遠近聞名。當年,這裡雲集了大量來自各地的商旅,各種店鋪林立,人流熙攘。從這裡駛出遼河口的商船,運載著東北的各種土特產品,向南最遠可抵達江浙、福建一帶,然後再將南方生產的手工業品和土特產運回東北。作為遼河邊上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田莊臺當年商業文化的遺風流韻至今猶在。
2019 年 6 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遼河渡:1931—1945》,在當當網上架好評率達 100%。《遼寧日報》整版報導作者專訪,《人民日報》《今日遼寧》和「學習強國」等媒體及平臺相繼全文轉載。
這本書受到讀者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對遼河口地域文化的獨特展現及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價值。
獨特的東北抗爭歷史
說到抗戰文學,包括影視作品在內,大多具有宏大敘事、英雄主義等突出特點。而《遼河渡:1931—1945》這本書則採用了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講述了地處遼河口的田莊臺「四大多」家族(買賣多的田家、朋友多的莊家、學問多的張家、衣服多的林家)及各階層「小人物」在殖民侵略背景下的生活遭際與命運變遷。作者所關注的並不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某個人物的個體命運,而是這一時期整個「滿洲國人」整體的生存狀態。作者未加任何人為的渲染,而是讓筆下的人物自己說話,按照人物的典型性格和處事邏輯來發展,通過人物的言行將人性的複雜性展現出來,讓讀者體會到作者從個人出發來理解歷史苦難的人文主義情懷,及對東北地區獨特的抗爭歷史和時代精神的嚴肅思考。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評價本書:「文化的侵略常需要刺刀先行,且侵略文化常持有優越感和傲慢。而文化的反侵略則表現為:由對日常生活形態被打破的反感,逐漸上升為民族意識的覺醒。《遼河渡:1931—1945》在普通民眾層面描繪並揭示了這個過程,構成了本書最有價值的書寫部分。」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趙瑜評價本書:「在領土殖民及文化殖民的環境裡,人們是怎樣應對生活的?《遼河渡:1931—1945》對此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其文體雖為小說,卻仍具有考察東北淪陷 14 年中民眾生活的價值。」
鮮活的地域文化圖景
作者在平靜地敘述田莊臺的前世今生、物是人非以及小鎮生活的細水長流中,穿插了大量民俗風物的描寫。從衣著用度到家居陳設,從風味飲食到家長裡短,遼河口文化的元素與符號無所不涉,涉無不精。比如油汪汪的水煎包、氣勢宏大的插船排船,比如神秘的豆佔、悽婉冷寂地割葦子,還比如幽默風趣的二界溝地秧歌和上口子高蹺表演的描寫,等等。小說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及這座商埠的民俗風貌,呈現出一幅充滿濃厚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圖。
同時,小說運用了大量的極其生活化的方言土語。最生動的語言永遠在民間。作者在採訪過程中,每每遇到能說一口原汁原味方言土語的人,都欣喜萬分。作者非常鍾愛這種原生態的語言,並將這些日積月累地攢了下來。
書中的每一個片段,幾乎都滲透著遼河口文化的痕跡,而且都是從從容容信手拈來。如此精湛的功力,實在是得益於作者對地域文化堅持不懈的長久挖掘與深厚積累。作者楊春風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19 年度「中國好書」作者、2020 年度遼寧省「最佳寫書人」。現為盤錦市作協副主席、當地著名文化學者,曾創作過《紅海灘》《闖關東紀事》《田莊臺事情——遼河水道文明紀實》等多部描寫地域文化的力作,為遼寧地域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遼寧人民出版社 祁雪芬
編輯:遼寧出版集團 宣傳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