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最好的一首七律,蘇軾幾乎整篇照抄改為詞,又成千古名篇

2021-01-20 國風美詩文

化用是詩文創作常見的技法,一個優秀的作者,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將一些原本不出名的句子,點鐵成金,使之名垂千古。便如世所傳唱的《滕王閣序》,其中「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實是化用了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而庾信的這一句,或許又來自劉勰的「麟風與麏雉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雖然句式類似,但這並非抄襲,他們三人的句子,皆有不同的主題,和所蘊含的情感。王勃之句,比庾信之句氣象更為開闊,意境更為悠遠,也更朗朗上口,並且十分契合上下文,所以,最終王勃勝出。

蘇軾《少年遊·重陽》,檃栝詞中的名篇

宋朝時期的詞,化用前人詩句更是多不勝數,甚至還有人將杜牧的《清明》直接改為詞。不過,有一種化用,尤為特別,後世將其稱之為檃栝體。所謂檃栝,本是指矯正木材彎曲的器具,後引申為「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寫」。

許多文人,在創作的時候,將前人之句進行改編,從而獲得與原作者思想上的共鳴,或是寄託自己的思想情感,這就叫做檃栝體。這種體裁,在詞裡更為普遍,饒宗頤說:「論者多謂此體始於東坡檃栝《歸去來辭》。」也就是說,普遍認為這種檃栝詞是蘇軾開創的。

這個概念或許不甚清晰,我們從蘇軾一首名篇來感受下檃栝詞:

《少年遊·重陽》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詞的首句,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點,蘇軾與朋友,提著酒壺,登上了蒼翠的山峰。站在山峰之上,便見大雁初向南飛,矯健的身姿,掠過江面,江水倒映著秋色與秋雁。

紅塵俗世,紛紛擾擾,實在是令人煩悶,想要舒心暢快地開口一笑,可謂難矣。所以,有機會能夠暫忘營營,須當享受歡愉,趁著年少,趁著菊花盛開之時,將其插滿髮鬢而歸。

攜酒登高,於是痛飲一番,用酩酊大醉來慶賀這個重陽佳節。雲嶠則是指山,既然有酒,既然逢佳節,既然已經登臨山峰,就不要為即將落下的夕陽,為逐漸黯淡的餘暉而哀怨了。

世事無常,古往今來,人世的百年,是多麼短暫,誰都會老去,死亡,不如及時享樂,何必像齊景公那樣,對著牛山流淚哭泣呢。據說春秋時期,齊景公遊於牛山之上,北望齊國,感嘆齊國的壯美,同時又擔心自己將要死去,會失去這一切,從而淚水沾溼了衣裳。

這首詞,體現了蘇軾那種超凡脫俗的曠達,堪稱千古名篇,後世讀來,備受鼓舞。

蘇軾所檃栝的原作,實是杜牧七律第一之詩作

不過,蘇軾此《少年遊》實是檃栝了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幾乎全篇照抄,試看杜牧全詩: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此詩的大致含義,與蘇軾的詞是差不多的。

眾所周知,杜牧生在中晚唐時期,彼時朝綱混亂,正直忠義者,往往受到排擠打擊,杜牧也是如此,一直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心中抑鬱難了,他在揚州寄情酒色聲樂,寫下了許多傳唱千古的名篇,但就他個人的遭遇來說,是令人惋惜的。

會昌二年,也就是公元842年,杜牧被外放至黃州刺史。雖然刺史也是一個大官,但在這之前,杜牧是比部員外郎,能夠參與重大決策,時常見到皇帝。而且,晚唐的黃州,連年兵禍,一向被視為偏僻鄙陋的貶謫之地。

會昌四年的九月,四十二歲的杜牧遷池州刺史,還是沒能回到長安。會昌五年,和杜牧一樣不得志的張祜,到了池州,與杜牧相會,二人重陽登山,對酒談心,杜牧寫下這首七律,來勸慰對方,同時也是勸慰自己。

此詩通篇流暢自然,無雕琢之功,揮灑自如,同時結構緊密,對仗工整。勸慰的同時,暗合重陽佳節和季節時令;在議論中,見詩意之優美,《唐詩箋注》認為這首詩通篇渾然豪邁,非常接近杜甫。《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認為,這樣優秀的詩,在杜甫之外,已經很少見了,堪稱杜牧最好的一首七律。

對比原作,蘇軾曠達更勝一籌,二首作品皆流傳千古

對比一詩一詞,蘇軾雖然改動不多,但在杜牧的情感上,他的放曠更為通達。杜牧雖然有心放曠,並以齊景公的典故反諷,但他這种放曠之中,多了一種無奈和苦澀。

例如最後一聯,「只如此」,體現了一種無法超脫、無能為力的頹然,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勉勵自己及時行樂。醉也是這種結果,不醉也是這種結果,怨與不怨,都無法改變,故而杜牧詩中多是「但將」、「不用」、「何必」這種轉折連詞,可視為自我勸慰的結果。

蘇軾檃栝杜牧之詩,則去除了原作之中蘊含的無奈、悲憤。例如最後蘇軾將「只如此」改為「誰不老」,前者是無奈的抉擇,而後者是及早的勘破,在勘破之後遇到鬱悶之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閒庭信步。

並且詞中的「年少」、「雲橋」更有一種積極樂觀的思想。在蘇軾看來,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心若不消沉,暮年則是少年,暮氣能化朝氣,同時每一處都是絕美的風景,一座普通的山,亦是雲嶠仙山。

雖然表面看來,檃栝詞不過是在前人的作品上略微改動,但是若非才高博學之人,只會做那點金成鐵之事,將原作改得面目全非,像此等能夠同時留名千古的,非蘇軾之才,難以為之!

相關焦點

  • 相隔七年,蘇軾與弟弟共度中秋,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既是詞也是詩
    他們重情重義、不貪戀名利,哥哥蘇軾性格直率、嫉惡如仇,總是得罪權貴,弟弟蘇轍則四處奔走,為兄長彌補局面,當初烏臺詩案,蘇轍冒死向宋神宗求情,願貶為庶民,換兄長出獄,而蘇軾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寫下兩首七律,滿是對弟弟蘇轍的不舍,實在令人動容。
  • 蘇軾受杜牧啟發,寫一首重陽詞,高仿到有抄襲之嫌
    但如果今天果爸要說,蘇軾受杜牧一首與重陽有關的詩的啟發,寫了一首也是關於重陽的詞,內容高仿,涉嫌抄襲,會不會讓大家大跌眼鏡呢?一首七律總共8句,千古名句竟然佔了4句之多,由此看來,杜牧的才華果然名不虛傳。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 蘇軾將杜牧的詩,變成自己的詞,意境大變,豁達通透,成千古佳作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到了蘇軾筆下,就成了一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詩詞經過蘇東坡先生的修改,增加了幾分詩情畫意,使得整幅畫面更加完美和細膩。被蘇軾「化用」的詩詞,絕非只有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
  • 李白一首最經典的詠酒詩,被蘇軾引用,成千古名篇
    大詩人李白,大家都非常熟悉熟悉看吧,要說李白最喜歡什麼呢,只有酒和月亮了,這個酒和月亮能同時出現,那麼,就能營造出一首非常經典的詩句來,因為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對於李白來說,可以不做官,不能沒有酒喝也不能不讓他醉,只有醉了,才能創造出一首經典和精彩的詩句來,李白最經典的喝酒詠月詩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嗎
  • 杜牧說項羽能東山再起,王安石針鋒相對,寫詩反駁,都成千古名篇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曾經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句,其實不止李清照,還有諸如杜牧、王安石等名家大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千年之後,唐代詩人杜牧寫下了一首《題烏江亭》,表達了對項羽選擇的感慨和惋惜,成為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說起宋詞豪放派的代表,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蘇軾蘇東坡,他既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人。在他的詩句中,我們總是能讀出許多人生哲理。蘇軾的詩詞,大氣磅礴,境界廣闊,借懷古之情,寫今日之景,抒曠達之心。東坡筆下的詩詞,集灑脫、曠達、超脫於一體,雖寥寥數語,卻千古傳誦。
  • 杜牧說項羽能東山再起,王安石針鋒相對,寫詩反駁,都成千古名篇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曾經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句,其實不止李清照,還有諸如杜牧、王安石等名家大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千年之後,唐代詩人杜牧寫下了一首《題烏江亭》,表達了對項羽選擇的感慨和惋惜,成為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 《題烏江亭》 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杜牧、蘇軾、朱熹為何都在牛山沾衣?
    其實,在朱熹之前,蘇軾已經「檃栝」過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了,而且幾乎是全篇照抄,題目是《定風波·重陽》: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
  • 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千古名篇
    1056年, 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閒僧舍。估計與僧人交流甚歡,而且在僧人帶領下,遊覽了澠池見光,也在寺廟題詩留念。這次蘇轍又路過此地,想起了大哥,便寫下了此詩。此詩也成為了千古名篇。而蘇軾在收到弟弟的信後,內心也是充滿了疼惜,便回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此詩與弟弟的《懷澠池寄子瞻兄》一併流傳了下來,不料也成了千古名篇《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弟弟蘇轍寄了一首詩,蘇軾隨手一回千古名篇,最後一句無人能及
    蘇軾曾經給弟弟寫過許多詩詞,最出名的當屬《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弟弟蘇轍寄了一首詩,蘇軾隨手一回千古名篇,最後一句無人能及今天我們來講另一首名作,這首詩名為《和子由澠池懷舊》,全詩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杜牧很無聊一個人去登山,即興寫下一首詩,卻是成為了千古名篇!
    唐朝有很多偉大的詩人,而且無論是他們的作品,還是他們的生平,都可以說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例如晚唐時期的杜牧,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不僅詩寫得好,同時他的人生經歷同樣的充滿了傳奇色彩。杜牧原本是出身於名門世家,而且小小年紀便是非常有才華,可是他卻始終也沒有受到過重用,據說他除了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之外,另外他在軍事上也是有著非常了不起,並且還為《孫子兵法》作過注。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當時的杜牧,他是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可是由於命運不濟,一輩子也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最終使得他過起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 27歲杜牧愛上13歲少女,離別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情詩,千古流傳
    杜牧與當時的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兩個人撐起了晚唐逐漸沒落的詩壇,留下過很多優美的經典名篇。杜牧出生在官宦之家。自然是眼界高又有才氣,很年輕的時候就憑藉一篇《阿房宮賦》名震文壇。但是,出生於晚唐的杜牧,就像晚唐的國事一樣,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只能沉醉於溫柔鄉中,在青樓楚館中寄託自己的詩情。
  • 蘇軾遇閉門羹,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最後1句瀟灑至極,卻被訛傳!
    蘇軾是一個有很多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讓他的文章驚豔千古,他的文章也讓他的故事流傳千古。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是蘇軾貶謫黃州的第三個年頭。一個深秋之夜,蘇軾與友人開懷暢飲,醉後回臨皋寓所,遭遇「閉門羹」,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之作——《臨江仙》。
  •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一篇與蘇軾喝酒有關的千古名篇。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園1082年)九月,也就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年,一天夜裡,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
  • 陸遊最經典的一首七律,足以比肩詩聖杜甫,是宋詩中的千古名篇!
    作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杜甫可以說在詩歌創作上極有天賦,幾乎各種體制的詩歌他都比較擅長,都有經典作品流傳後世。可是,相對而言,杜甫在律詩,尤其是在七言律詩的創作上取得的成就最大。他的七律被視為古典詩歌中的巔峰之作。例如杜甫用七律寫的組詩《詠懷古蹟五首》《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等,可以說都是古典詩歌中的登峰造極之作。他以律詩,特別是以七言律詩來寫組詩,極大地擴展了律詩的表現力,為古典詩歌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 唐詩三百首丨杜牧與歌妓分別,揮筆寫下一首詩,成就千古名篇
    本期為「詩詞歌賦匯」原創賞析連載第454期,每天定時更新文章,喜歡的朋友們請關注我,感謝在唐詩宋詞的綿長詩卷中,關於描寫離別的佳作名篇有很多。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一首離別詩《贈別》,這首唐詩是杜牧離開揚州時與紅顏歌妓分別時所作,字裡行間之中充斥著離別的不舍和二人深厚的情感,這首詩情真意切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被後人整理選入了《唐詩三百首》中。那麼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杜牧的這首《贈別》吧!
  • 蘇軾偶遇佳人,還沒問芳名對方就走了,無奈寫首詞,竟成一首名篇
    大詩人蘇軾也曾遇到這樣的無奈。他曾在西湖邊遇到一位佳人,不過還沒來得及問人家的名字,人家就走遠了。於是只能無奈寫了一首詞,竟然成為千古名篇。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詞的詞牌是「江城子」。在這個詞牌下,蘇軾的那一首「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過於深情。世人往往忽略了蘇軾在西湖邊寫下的那一支《江城子》。事實上為愛妻寫《江城子》前,蘇軾為西湖女子寫下的那一首《江城子》,亦是情深、至美。
  • 怎樣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懷》?為何說是杜牧最倜儻的一首詩?
    杜牧的《遣懷》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七言絕句,歷來評價不斷,尤其是對這首詩的主題,也議論不一。比如,前人論及此詩,許多人放眼於杜牧的「繁華夢醒,懺悔豔遊」,認為這是詩人的懺悔之作,有一種恍然如夢,不堪回首的感覺;還有人說,這是詩人感慨人生不遇,自傷才情無處施展的無奈;也有人說,這是杜牧感懷佳人的思念之作,甚至有人評價為「韻事絕調」;更有人說,這完全就是遊戲之作,是輕佻頹廢、放蕩庸俗的代名詞……總之,對杜牧這首《遣懷》的思想主題,說什麼的都有。
  • 杜牧在宣州懷古,無意間寫下千古名篇
    比如杜牧在宣州懷古時,就無意間寫下了《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這首千古名篇。詩人杜牧杜牧這首古詩,給人的感覺比較憂鬱低沉,似乎厭倦時代的變遷,看透了人世的滄桑。他在這首古詩中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希望自己也能像古人那樣泛舟五湖,遠離紛爭。
  • 33歲杜牧苦等少女14年,女子卻嫁他人,痛心寫下一首詞,千古流傳
    杜牧與當時的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兩個人撐起了晚唐逐漸沒落的詩壇,留下過很多優美的經典名篇。33歲杜牧苦等少女14年,女子卻嫁他人,痛心寫下一首詞,千古流傳33歲的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他聽聞湖州多出美女,便跑到湖州去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