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2020-12-19 人大新聞網

10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主辦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顧濤、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海英、中國倫理學會執行會長李建華、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首席專家臧峰宇主持。

顧濤對平臺的成立表示祝賀,他在致辭中指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既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法治與德治是現代社會兩大基本治理方式,綜合運用法治力量和德治力量開展治理活動,標誌著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和能力的成熟。我們可以在更多的社會領域、更多的行業間構建倫理治理體系,把德治思想通過治理體系的構建,真正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把政治哲學和應用倫理學的研究成果,真正轉化為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學理支撐、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將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大學強大的學科優勢,深入探究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深刻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強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哲學領域的研究,希望這一全新的跨學科平臺能夠始終堅持以研究為本,不斷夯實國家治理的政治哲學研究和應用倫理研究。

楊海英在致辭中指出,當代中國治國理政實踐表明,用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加強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用道德涵養人們內心的自覺,方能建立人們對法律遵循和實施的堅實社會基礎。高校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中國青年的品德修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於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高校應當重視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研究要先行,學術是基礎。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優勢,凸顯學科特色,超越學科壁壘,切實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回應時代問題、引領時代發展上,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成果,為奮進新時代共築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學理支撐。

李建華在致辭中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學科作為中國倫理學的母機,始終注重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培養了大批倫理學人才。從倫理學角度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充分體現了高度的學術敏感性和政治責任感。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標準仍需理論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中國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我們在探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同時,既要立足於中國現代化的特色,也要參照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模式及其價值優劣。二、城鎮傳統與後現代機遇。我國治理現代化處在社會的雙重轉型過程中,從傳統到現代,從現代到後現代,兩個轉型同時在進行,並交織在一起。如何取捨傳統與後現代的雙重價值標準,是我們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倫理學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周文彰在致辭中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為教學與研究增加了新的動力和機制,標誌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更加貼近現實,貼近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貼近社會關注的熱點。由此需要實現三方面轉變:第一,教師更加關注現實;第二,將服務對象從同行擴展到社會;第三,將哲學研究從注重學術轉向注重應用。進而要求哲學研究解決三個重大問題:第一,為人民研究,為人民寫作;二、從前人研究對資料的依賴中進一步擺脫出來,把關注重點轉向現實的國家秩序,從國家治理的實踐中尋找研究資料,從而實現研究和寫作的態度、風格上的重大轉折;三、以何種標準來認定我們學術成果的價值,使價值標準更加符合黨和人民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他認為平臺的成立為學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現空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既要有深厚的理論,也要有很強的實踐意識;第二,既要有高超的讀書本領,又要有專深的調研能力;第三,既要有思辨思維,也要能夠做對策研究。

大會第一階段由《光明日報》理論版編輯王璡主持,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董振華、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院長劉成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段忠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安啟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邱仁宗、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淑芹、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分別發言。

董振華從學術與社會和政治相結合角度闡述了成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平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道德建設既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也不是純粹的政治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從道德建設的真實性反思和現實性反思兩方面展開論述。在道德建設的真實性反思方面,應當有一種學術意識,道德建設要深入人心,避免道德說教和道德實踐的割裂;在道德建設的現實性反思方面,他通過對馬克思文獻中相關理論的引用與闡釋,指出道德建設是一種人學理論,而非用抽象原則對道德進行宣傳和詮釋,應當將倫理研究轉化為一種促進治理現代化的現實政策。

劉成有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建立具有學術敏感性和很高的政治站位。他通過反思佛教中國化和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闡釋實踐哲學。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中國人並非全盤接受,而是選擇性接受,這恰是佛教滿足或者符合中國同時代的精神需求的一種哲學思考,這個選擇性本身體現了中國人不斷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一種實踐哲學。中國古代德性與德行是統一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沉澱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何賦予其現代性的內涵、使其能得到創新性的發展,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段忠橋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含義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並不等同於技術意義上的手段和能力的現代化,而是包含著對民主、平等、公平、正義等等現代價值觀念的深入闡釋。在這個意義上,他強調對於這些價值觀的進一步論述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他以「平等」這一價值觀念為例,從恩格斯關於平等的論述、以羅爾斯為代表的西方政治哲學對於平等問題的理解以及中國社會當下的現實問題三個角度強調了價值觀念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影響,進而明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應有的研究對象。

安啟念指出,現代化進程不僅是中國的現代化,而且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現代化。現代化道路走到今天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以前是本體論,後來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早期是認識論,現在歷史已經進入一個倫理學大發展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發展,當今世界的問題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全人類生死存亡的問題。他分別從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美國的霸權主義問題和中國自身發展的問題展開論述,指出面對當今現代化進程,人們需要摒棄舊觀念,擺脫物支配人的狀態。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站在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思考問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義。

邱仁宗指出,在哲學界長期存在兩個教條,一是哲學就是哲學史;二是只要建構一個哲學體系,世界上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演繹,從中得到解決。這兩個教條對哲學界危害嚴重。對於第一個教條,他通過重新闡釋黑格爾《哲學講演錄》中「哲學史本來就應該是哲學的」這句話的原意,否定了這一教條所謂的源頭。對於第二個教條,他以醫學上的例子作類比,指出這種建構的荒謬,進而強調實踐倫理研究的意義,並強調要將學術研究與政策建言結合起來,這樣學術研究成果才能轉化為更為有益行動。

王淑芹表示,專門建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平臺,專注於這樣一個為社會服務的項目,非常有利於學科發展,因為哲學不僅僅是對現實問題的理論抽象,更是對現實問題的對策研究。在此基礎上,她強調倫理學最重要的特徵是實踐性,以倫理學視角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應解決社會發展中道德和法律如何更好的相互補充的問題。同時,她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法治化,這種法治化的要求是良法善治,既要符合形式上的規範性,還要符合內容上的正義性。

陳培永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困境是,這是一個資本和市場邏輯主導的現代化。這個邏輯有它的歷史貢獻,但面對這一邏輯主導的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環境、道德等問題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他從各國對待疫情的不同態度來揭示了公共權力與資本的關係問題,進而闡釋了中西方自由觀念的差異,並強調關係性個體這一概念的重要性。最後,他論述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公共權力的塑造等問題。

第二階段由《教學與研究》編審孔偉主持,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小錫、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曹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義良、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東建、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宋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戰略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李倫分別發言。

王小錫圍繞創新平臺和會議主題兩個方面發言。關於創新平臺,他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在倫理學學科建設上、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研究上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舉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視角,同時要面向世界,面向應用,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宗旨要堅持頂天立地,堅持治用原則。應用倫理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需要,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沒有倫理道德的介入,任何社會領域乃至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都將會失去靈魂。

曹剛指出,我們之所以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命題,正是因為我們原有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已經適應不了現代化進程中國家治理的需要。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應該是一個多元主體的治理,而非只有國家或政府進行宏觀層面的治理;現代社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中國社會的國家治理方式應該是多種的;現代社會的國家治理應該是一個多元價值目標的一種權衡,對於其中可能會產生的道德衝突問題,應堅持具有道德共識意義上的法治。

趙義良指出,推進公民道德教育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三者異同的辨析,他指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目標、對象和內容在三個方面存在差異。公民道德教育應同時具有兩方面含義:可以被理解為針對公民道德的教育,公民所應有的道德品質的教育;也可以被理解為針對公民的道德教育。這是一種以公民品質教育為核心,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它的核心在於培養個體對所屬政治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使其形成政治生活的有序進行和政治共同體的良好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良好的品質。

劉東建從媒介治理角度指出,關於媒介治理的相關理論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把媒介作為國家治理對象,一類是把媒介作為國家治理工具,第三個是把媒介作為國家治理主題。媒介對國家治理的責任擔當,會成為學界和業界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體系的理念之變,將解放這種媒介的工具性,傳媒的變革、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改革的進程、國家治理模式三者息息相關;媒介的權力構成提供了其他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的可能性,由於社會被媒體重新組織,媒體將成為社會轉向多元治理的一個協調力量;媒介通過持續的互動參與國家治理。

宋健代表研究生院對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平臺成立表示祝賀,她從人才培養和跨學科兩個角度展開論述。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她特別強調了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並指出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依然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在跨學科問題上,她從人口學最為關注的生育、死亡、遷移問題入手,通過對現實案例的剖析指出每個問題都會遇到倫理意義上的難題。從而強調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中促進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許勤華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人類又一次認知顛覆,是人類對於自己、對於世界、對於人類與世界關係的再思辨。國家治理理論與實踐均需要在國際環境的基本面上實現創新。她從能源、生態以及國家治理三個案例出發,指出科技發展使人類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地球的主宰者,不僅需要用倫理道德重新約束自己,更加需要以一種全球化眼光審視社會治理現代化問題,將國家治理放到一個大的全球性挑戰的共性中,從更深層面上思考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

李倫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是貫徹落實國家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同時充分發揮了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相關學科優勢,希望平臺不只在中國人民大學,同時整合全國相關力量,關注科技倫理治理的研究。一方面,科技倫理學既是學科方向,同時也是公共方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科學技術賦予人類改造自然,科技倫理學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希望人文學科的學者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中注重發掘新概念與新理念。

第三階段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張霄主持,南京師範大學鄉村文化振興研究中心教授王露璐、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郗戈、北京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童萍、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新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王立、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專業學位辦公室主任馬勝利分別發言。

王露璐指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忽略了鄉村這塊曾經是倫理生根的最傳統的,今天恰恰是倫理最斷裂的地方。她提出了鄉土倫理概念。通過田野調查,她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農民溝通的機會卻越來越少。一些傳統的平臺越來越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對此,她給出三點對策:充分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民居住形式;充分尊重當地民間習俗,吸納優秀道德傳統;體現鄉村多元主體作用,注重發揮「新鄉賢」的道德權威力量。

郗戈指出,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中需要注意公民是否認同本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文化認同需要倫理涵養。首先,文化認同是對民族核心價值的認同,個人面對民族國家這種共同體具有極大的陌生感,想要產生認同,需要社會中存在類似於鄉村或社群這樣的中介。其次,文化同質化的趨勢對文化認同構成了挑戰。要首先認同一個小範圍的特殊的共同體,然後才能認同國家。再者,文化認同在建構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全球化帶來的西化和同質化趨勢。對於這一困境,關鍵在於將中國文化認同從一種朦朧的心理情緒落實為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與倫理實踐,同時將倫理實踐作為文化生活的內核。

童萍指出,從倫理這一隱性制度和隱性規範的角度研究國家治理問題,開闢了國家治理研究的新視野。這種研究思路既體現了國家治理的豐富內涵,又體現了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鮮明的實踐特徵。通過對正義問題的溯源和考查馬克思對正義問題的思考,她指出流通領域的平等和自由只是一個表面問題,資本主義真正的秘密在生產領域,只有深入資本的權利結構,揭示資本的主體性本質,才能洞悉現代性正義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回到中國現實問題,市場機制和資本邏輯應只在經濟領域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不能在其他領域起決定性作用。

劉新剛論述了企業治理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是體現為實踐走在了理論的前面,很多重大理論問題並沒有跟上實踐的步伐。為此,需要哲學出場。進而他提出了哲學家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哲學需要詮釋出新的人的本質以反駁理性人假設;二是需要哲學學者們提供一些重大的基本觀點,以應對資本邏輯主導的時代下缺乏新的判斷,三是要為話語體系的需求作出充足的供給。

王立就政治哲學如何面向和把握現實問題展開論述,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國家治理問題的提出,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集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但各地的發展不均衡。對此,他指出國家治理實質上是解決如何分配基本利益的問題。由此涉及到第二觀點:如何解決公平正義的問題,這是國家治理的真正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就是一個有關於公平正義的理念,我們應自覺的在新時代努力建構公平正義原則。

馬勝利從學科建設和平臺建設角度發言。在學科建設方面,他提到研究生發展方案中強調增設一批專業學位類別,健全更加靈活的專業學位類別管理機制。在平臺建設方面,他提出四點意見:第一,應從純學術研究轉向更關注現實問題;第二,要著眼於學術共同體和職業共同體的建設;第三,要發揮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平臺的引領作用,制定人才培養的標準;第四,要發揮平臺的質量監控作用。

閉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徐飛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首席專家臧峰宇作總結髮言。

臧峰宇對與會領導和專家表達了衷心感謝,並從三方面對本次大會作總結:首先,國家治理現代化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夯實學術基礎,進一步加強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研究,用一種開闊的視角觀察當今世界之治與中國之治中的現實問題,提出富有理論深度的解決方案。其次,從政治哲學和應用倫理學角度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這就需要在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同時以厚重的實踐意識與較強的調查研究能力,進行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對策研究。從哲學角度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協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集體攻關,與相關學術機構展開更多交流與合作。

相關連結:

[中國社會科學網]「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成功舉辦

[學習強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成功舉辦

[人民日報]「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相關焦點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原標題:「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成功舉辦10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主辦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何方)12月19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治道:商鞅治秦與現代國家治理緣起》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京舉行。
  • 第二屆智能社會科學論壇暨「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
    光明網訊(記者 趙宇)12月6日,第二屆智能社會科學論壇暨「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由華東政法大學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主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華東政法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十多位知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並作主旨演講。
  • ...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暨2017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年會在京召開
    11月11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暨2017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年會」在北京林業大學召開。來自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編譯局、中國政治學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
  •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共識構建的路徑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共識構建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使多方力量共同獻計獻策,貢獻力量。
  • 著力推進稅收治理現代化 首屆稅務幹部領導力提升學術研討會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宋潞)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有效提升稅收治理能力,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提升稅收治理能力 推進稅收治理現代化——首屆稅務幹部領導力提升學術研討會
  • 首屆國家空間治理與行政區劃學術研討會舉行
    ,進一步總結國家空間治理與行政區劃研究領域的研究進展和最新成果,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國家空間治理與行政區劃學術研討會(2020)於11月2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近四百餘位學者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本次會議。
  • 「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社會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哈召開
    11月28日,由黑龍江省社會學學會主辦,黑龍江省社會發展與地方治理研究院與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承辦的黑龍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八次會員大會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社會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市召開。這是黑龍江省社會學界的一次高層次、高水平、高規格的大會。
  •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關鍵,是構建新型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外媒:中國欲「古為今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中國日報網10月20日電(遠達)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強調中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需要總結古代的治國理政經驗。外媒分析稱,這次集體學習說明了最高層的思路:中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也要「古為今用」。
  • 黑龍江省政治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東北地區高...
    「黑龍江省政治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舉行。今天還要舉辦「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這是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更是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將政治學理論正能量深植黑土地的一次「接地氣」的理論探討。希望與會專家學者通過學習和交流,提出更為深刻、更為全面、更富有前瞻性的觀點、見解,並加以利用和推廣,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為政治學研究事業的進步貢獻力量。
  • 首屆「海峽兩岸農村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   中新網廣州11月7日電 (記者 郭軍)11月7-8日,由廣州大學、臺灣屏東大學、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廣州大學臺灣研究院和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農村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 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家治理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國家治理模式。穩定成熟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必然要以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滋養,才能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融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經濟...
    2020年11月7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安中樓舉行。胡樂明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國家經濟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當前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其中很多的基本理論問題需要學界付出更多努力去解答。
  • 陳厚: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西方化
    但也有人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概念和理論都來自西方,因此,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方向就是西方化。對這種錯誤觀點需要科學辨析、正本清源。   毋庸諱言,西方國家在現代化和現代國家治理上起步較早,形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和有益成果。我國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也吸收借鑑了西方國家的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正所謂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總體而言,論者主要從基本概念、衡量標準、推進對策等方面討論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理論爭鳴的氛圍,為進一步探討國家治理的相關問題開拓了視野。無論採取何種分析視角和學術進路,避免國家治理成為「國家統治」或「國家管理」的「加強版」已是學界的基本共識和社會的共同期待,這一重任最終指向了「治理效能」或「治理有效性」。
  • 「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據了解,由華東政法大學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智能社會科學論壇暨「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和華東政法大學在內的十多位學者參加。會議採取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眾多觀眾通過線上直播觀看了本次會議。
  • 中國城鄉社區治理經驗學術研討會在紹興召開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1日電12月9日至10日,「中國城鄉社區治理經驗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召開。此次研討會由民政部研究基地東北大學城鄉社區建設研究院主辦,紹興市越城區委區政府承辦。會議旨在總結各地基層治理創新經驗,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言獻策。紹興市越城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應堯剛與東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明同志分别致開幕辭。
  •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新時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
    為了更好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把新時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與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業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12月27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新時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討會」。
  • 山東社科論壇|山東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模式研討會召開
    劉致福在講話中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廣大社科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論述,旗幟鮮明唱響「制度頌」,在深入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上實現新作為;要深入研究我省城鄉治理模式的基本狀況、發展潛力等,結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重點工作,聚焦城鄉社會治理模式完善、提升基層組織治理領導能力、提升社會群體治理協同能力、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統一等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