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

2020-12-16 文旅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將其寫入黨章,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深化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千年,自成一體而文脈不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決定了其鮮明的特性:其一,從未中斷,在各種考驗和苦難面前猶能生生不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能;其二,具有兼收並蓄的包容特性,在各民族文化互鑑融通、多元共生中不斷發展;其三,具有實踐品格,經過歷史與現實檢驗,並在時代發展中汲取營養,煥發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在空間區域中傳播,在時間鏈條上承繼,具有開放包容的特質。中華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經驗、情懷和民族記憶,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選擇和集體智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才能真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挖掘價值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關係中發展前行,這種承繼關係啟發人們以發展的眼光面對歷史與傳統,追求指向現代和未來的意義增長點,挖掘那些延續至今仍富有活力的價值元素。中華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普遍的文化認同,其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是顯在的。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重要課題。對於顯性的可視的文化遺產,如傳統的建築、飲食、服飾、古籍等,要深入挖掘有價值的元素,進行合理開發。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凸顯其文化特質,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對於隱性的不可見的文化遺產,如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等,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活化形式,創新載體,更好地傳承,並結合時代要求加以凝練和升華。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探索涵養民族團結的文化基因。要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結合時代要求,在發展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加強交流互鑑,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文明的滋養和引領。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鑑。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終貫穿於中華文化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裡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鑑融通。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文化交流互鑑,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係,正確處理差異性與共同性的關係。要堅決克服兩種不利於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錯誤傾向,即把漢文化等同於中華文化而忽略少數民族文化,或者把本民族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要實施更多文化惠民工程,廣泛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臺,豐富形式、創新載體,進一步推動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共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發展文化產業,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守正創新,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民族地區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文化特色區。要立足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優秀文化品牌。要將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結合好,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助推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各族群眾在獲得物質、精神「雙豐收」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相關焦點

  • 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王石川(媒體評論員)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幹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內蒙古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融合交往的舞臺,是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縮影。各族人民始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玉泉區召開文化企業「守望相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座談會
    9月24日,區委宣傳部組織召開玉泉區文化企業「守望相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座談會,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東霞主持會議。座談會上蘇魯錠、納碩泰、敦布仁欽等參會企業介紹各自基本情況、發展特色,發改、文旅等相關職能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就如何扶持民營企業更好發展壯大、如何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參會企業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 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問題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內涵、鑄牢的價值意蘊以及現實路徑,是我們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理論轉換為現實所必須要思量的三個基本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56個民族成員(包含港、澳、臺等同胞)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實體的認同意識。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家手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家手筆) 原標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認同層面要處理好「多元」與「一體」的關係,既尊重「多元」,更強調「一體」,以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之「一體」的認同。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繁榮社會主義文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繁榮社會主義文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蒙古自治區文聯黨組書記 冀曉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藝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其一貫秉承文藝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關係。
  • 傳承發展中華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傳承發展中華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艾北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增強和提升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向心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多次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人心相聚,最根本的動因在於價值相通、內心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人民日報評論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做好新時代西藏工作至關重要。在日前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須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著眼點和著力點,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內蒙古財經大學: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內蒙古財經大學: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各族青年 2020-09-2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是有獨特歷史特徵的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是有獨特歷史特徵的共同體 2021-01-12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少數民族學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言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時光)少數民族學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言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陳小願)多位少數民族學者23日在北京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從經濟、文化、教育、法治等方面著手,特別要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基本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評論之五
    只有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精神紐帶上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才能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各民族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文化的浸潤中,各民族群眾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共同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10號晚上,舞劇《騎兵》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上演,這也是首部以騎兵為題材的大型民族舞劇。作品講述了一批蒙古族青年成長為勇敢無畏的騎兵戰士的故事,表達了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家國情懷。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積極構建思想政治課和課程思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同育人機制,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集中培訓,集體備課,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資源,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重大創新理論及時滲透到教學和科研之中,強化課程育人主渠道,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專業性。
  • 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話語體系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從 2014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 2017 年 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 2019 年 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談到「八個堅持」,其中之一是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為此,會議強調要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將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在多元一體的文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深深根植於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土壤。在《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中,收錄了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歷史。作為達斡爾族研究學者,內蒙古社科院副院長毅松用了近一年時間完成了達斡爾族歷史文化專著《開拓之鷹》,毅松說,越是潛心研究,越能體會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56個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百色「四個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百色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四個聚焦」,著眼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目標,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工作凝聚智慧和力量。聚焦政治站位,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
  • 像愛護眼睛一樣——略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有很多具體的設計和倡導。例如,中華民族既是一家,就有共同的家國情懷。「家國」即「國家」,家在國中,國在家中。家在國中卿卿我我,國在家中生生不息。
  • 文化認同是最基本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只有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精神紐帶上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才能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對任何國家而言,文化認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層次的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民族共同體對自己身份識別和情感依託的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