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輿情影響公共政策 記者意見領袖作用重大

2020-11-30 中國網

中國網8月19日訊 2013年8月19日,由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13年《輿情藍皮書》發布會」在滬舉行,會上正式發布了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3輿情藍皮書《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3)》。

藍皮書指出,輿情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加深,新聞記者和意見領袖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網際網路成為民意表達的公共空間,公共輿論成為公民影響政治生活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輿情事件成為民意輸送政府決策部門的刺激源,許多事件暴露了沉積已久的矛盾和需求並影響到政策議程,諸多輿情直接促發了相關立法或政策的制定與修改。從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非典疫情」到近年發生的「廈門PX事件」(2007)「三鹿毒奶粉事件」(2008)「雲南看守所『躲貓貓』事件」(2009)、上海釣魚執法(2009)、甘肅校車事故(2011)「貴州畢節兒童悶死事件」(2012),網絡輿情迅速匯聚輿論壓力,直接指向政府原有政策疏漏和保障不力問題,催促諸多重要法律法規出臺、許多公共決策的發布、修訂或廢除。

1、推動公共政策制定或修改的事件逐年遞增,主要涉及環境、食品安全、教育和弱勢群體保護等問題。

2003-2012年熱度較高的5000起熱點輿情事件中,直接推動政府決策部門作出立法、政策廢除、政策修改、人大政協提案等的輿情事件共有423起。隨著網際網路的民意表達機制愈來愈廣地為人們所接受和熟用,影響公共政策的事件十年來佔比逐年遞增,從2003年1.9%至2012年佔比接近三成。其中,2003年至2009年推動政策的事件所佔比例均在10%以下,計數介於8起(2003)到42起(2005、2009)之間,2010年影響公共政策的輿情事件為44起,佔比10.4%,2011年和2012年數量激增,分別增至77起和125起,佔比達到18.2%和29.6%。十年來推動公共政策的事件主要涉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教育問題、弱勢群體保護(如兒童、老年人、婦女保護)等問題。

環境汙染通常因企業的生產、排汙不當,危及到一定區域人民的健康生活,引起民眾對相關政策部門處理的急切需求,這類事件推進了《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的制定以及相關環境政策的調整。典型案例如「廈門PX項目」(2007)、「無錫水危機」(2007)、浙江台州血鉛超標事件(2011)、「武漢大面積霧霾」(2012)、廣西龍江鎘汙染事件(2012)等,均對公共政策的提案、修改、廢止等有重要影響,網絡輿論是民眾利益表達和抗議的重要工具和途徑。

2008年來以三鹿奶粉事件為首的食藥品安全問題熱現,促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的頒布,接連發生的「地溝油」、「毒膠囊事件」、「佛山企業購工業鹽水制醬油」、「央視主持人趙普曝老酸奶果凍或破皮鞋製成」、「海天致癌醬油案」等食品安全事件也一再引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政策調整,這類事件均以產品和服務質量為輿情初始原因。

教育問題和弱勢群體保護問題,歷來是熱點公共話題,相關公共事件不斷,近年來關於異地高考政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佔坑班」、教師終身制、貧困地區教育救助、教師素質標準等相關政策均有系列討論和修改;而弱勢群體保護問題主要涉及老年人保護(如《老年人跌倒幹預技術指南》)、兒童保護(如《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貧困群體保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等。

2、新聞記者在輿論影響公共政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417起已推動公共政策的有效樣本中,網絡新聞和報紙首曝的事件共佔六成,分別有132和122起,顯著高於電視(5.0%)、廣播(1.2%)、雜誌(0.2%)、通訊社(5.8%)、論壇社區(4.6%)、博客(1.0%)、即時通訊(0.2%)、微博(9.1%)、官方網站(12.0%)的曝光率之和。

報紙報導者主要是專業的新聞記者,網絡新聞大多為傳統紙媒的延伸,主要的信息來源也依靠於新聞記者。因此,影響公共政策的事件中,新聞記者作為社會信息的重要挖掘者、監督員、傳遞者和把關人,深刻影響著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新聞記者的調查性報導、選擇性報導均極大依賴於記者和媒體的「把關」,對不同議題施加不同的關注度和報導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意見的焦點,如2003年孫志剛事件就是由《南方都市報》刊登的《一大學畢業生因無暫住證被收容並遭毒打致死》一文,進而引起廣泛輿論討伐,而促使《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節》的發布和實施,媒體記者的新聞調查、挖掘、生產、傳播,對於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有莫大的影響。

此外,微博、論壇等其他各媒介曝光的事件,也同樣會進入到新聞媒體的議程,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專業的信息工作者,對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設置作用顯著高於個人,也高於一般機構或團體(信息管理者(政府)或傳遞者(意見領袖)除外)。

3、意見領袖參與輿論對推動公共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藍皮書報告指出,推動公共政策的事件中,有10.4%的事件有意見領袖參與,而未推動公共政策的事件,只有6.7%有意見領袖參與。

以上海釣魚執法為例,上海某外企白領張暉於2009年9月8日好心搭乘胃疼陌生人,被上海市閔行區交通行政執法大隊認定為非法營運。他隨即在天涯論壇發帖,揭露閔行區交通行政執法大隊以「釣魚」手段非法取證,引起網民熱議。而張暉的帖文在被「80後」作家韓寒的博客轉載,網民的點擊率在短時間內就翻了近三倍,飆升至48萬人次,跟帖評論亦達6000多條。意見領袖韓寒對該事件的參與無疑對事件發展有極大的助推作用。距離「釣魚執法」事件後8個月,2010年6月7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行政執法工作的意見》和《上海市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行為規範》,明文禁止「釣魚執法」。

意見領袖參與輿論,一方面促使輿論升溫,擴大了輿情事件中媒體、網民和相關政策部門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也對輿論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意見領袖是信息傳播的重要中心節點,同樣具有強大的議程設置功能,在影響公共政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劉怡)

相關焦點

  • 輿情的「質變」 突發事件演化中變換階段的意見領袖推演分析
    (Lazarsfeld,1948)隨後,大量研究證明「意見領袖」在創新擴散、市場營銷、流行時尚、公共事件、輿情控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Katz et al,1955;Rogers,1983;Bond et al,2012)。特別是在網絡輿情領域,由於網絡信息過載、真假難辨,網民情緒極化且易變,輿情環境複雜且不確定性強,大量普通網民往往無所適從。
  • 印發《黃沙街鎮重大意識形態輿情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的通知
    2、培養和發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影響力。通過內部培養、外部挖掘,尋找懂業務、新聞素養高的專業媒體人士,作為領域內意見領袖。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由意見領袖在論壇、微博等輿論活躍地帶設置話題,發布專業、權威、客觀的評論性內容,引導負面情緒趨於平和與理性。3、完善網絡輿情信息員制度。
  • 藍皮書:微博等新媒體日益成為輿情熱點的首發媒體
    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中國網7月13日訊 (記者 陳訓迪)7月13日,2011年《輿情藍皮書》發布會暨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舉辦。藍皮書指出,新媒體正日益成為眾多輿情熱點的首發媒體。在2010年138起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新媒體首次曝光的為89起,佔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個百分點;傳統媒介曝光的為47起,佔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個百分點。新媒體正與傳統媒體一道成為社會主流媒體。藍皮書認為,儘管新媒體首曝輿情事件的比重愈來愈大,但傳統媒體在輿情傳播中的作用仍舉足輕重。
  • 藥品藍皮書 | 國家醫保政策對醫藥行業的影響
    近日,《2019年中國藥品藍皮書》(以下簡稱《藥品藍皮書》)正式上市發行。2019年是我國醫藥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之年。《藥品藍皮書》的編輯出版,既有助於業內了解藥品監管政策和醫藥產業發展狀況,更有利於我們總結經驗,開創未來。自今日起,微信公眾號「中國醫藥報」將從《藥品藍皮書》中選取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胡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意見領袖?
    雖然媒體可以增強受眾的某些觀念,但意見領袖則可能改變或者決定個人的意見甚至行動。  意見領袖的領導作用是如何實現的呢?這一作用的實施和持續,依賴於意見領袖的技術能力、社交技巧以及對現存社會體系的價值與規範的遵循。這種領導作用是非正式的,說服是最主要的方式。
  • 微信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研究
    關鍵詞:微信輿論場;意見領袖;輿論引導;對話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3 微信作為一個受眾基數龐大的公共輿論平臺。由於微信自身小圈化熟人社交、閉環式傳播等特性和複雜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微信在傳播過程中帶來了信息傳播規範缺失、謠言信息屢禁不止等問題。
  • 基層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機制建設
    但面對當前網際網路上紛繁蕪雜信息和輿情,僅僅依靠這些力量來應對和處置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網絡輿情幾乎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各方面的輿論狀況和發展態勢。這些情況和形勢表明各級地方政府有必要統籌考慮,建立相關網上輿情綜合應對處置機制,了解民情民意,不斷改進社會公共管理與服務。
  •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中央和習總書記早就說了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其中的重要一項,是「輿情」。輿情熱烈,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事件的關注度高。由此,輿論引導就成為重要的一項工作。這講究技術,也講究藝術。輿論引導得當與否,經常影響一地、一部門乃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近年來,應對輿情不力、不當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歸根結底,輿論不一定是「引導」出來的。問題的推進、解決,才是真正的」引導「。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網絡意見領袖根植於網際網路虛擬平臺的意見領袖,既具有傳統意見領袖的本質特徵,即選擇性地傳播有利於自己的觀點的信息,通過提供建議和觀點影響他人,又因為其不同於現實社會的特殊生存環境,而具有一定的不同的特點——①網絡意見領袖與受其影響者處於統一群體並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②網絡意見領袖與受其影響者之間的關係缺乏穩定性;③網絡意見領袖的行為表現非常活躍;④網絡意見領袖都具有出色的表達能力
  • 輿情觀察:誰是首席輿情官?
    第二天,法治社會版成了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專版」,這樣的合作效率,讓我這個老媒體人也暗暗稱奇。   從此,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很多榜單、研究成果,都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我本人應鄭老師邀請,在《中國青年報》撰寫了3年多的「一周輿情綜述」,寫出《到了用網絡倒逼改革的時候了》《蘋果與奶粉:媒體的責任》等有一定影響的輿情觀察。   乃至於經常有人把我誤認作《中國青年報》記者。
  • 疫情啟示錄:重大疫情發生後潛在輿情風險評估及防範(上)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夾雜各類亂象,攪動輿論,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將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內容優勢,給出「人民解讀」、「人民方案」,推出策劃《疫情啟示錄》,陸續從金融科技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區塊鏈技術解決公益信任問題、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效能、重大疫情中如何做好信息的發布、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重大疫情發生後潛在輿情風險如何評估及防範、重大疫情中的謠言處置機制、重大疫情中的新聞直播的挑戰、
  • 築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情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增強輿情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何在科學認識輿情發展一般規律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構築有效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情治理機制,成為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推進我國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命題與實踐主題。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儘管網際網路空間整體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格局,然而,網絡傳播場域依然存在著「意見領袖」群體,他們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網絡意見領袖的話語行動總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浪潮,於眾聲喧譁中影響輿論格局的變化。鑑於此,本文將對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反思,進而提出以網絡意見領袖促進社會輿論引導的相關對策。
  • 網絡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媒體傳播特徵研究
    由於報紙是定期印刷出版,決定了它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報導的時效性相比網絡媒體較弱,報紙一直處於追隨網絡媒體的狀態,大部分議題是由網絡媒體和社交媒體所引發。但是,正是由於報導的滯後性,給予報紙記者充分的時間去挖掘突發公共事件的深度信息,發揮傳統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對事件進行立體化、全方位的深度報導,從而過濾掉網絡上的大量「噪音」,成為輿論旋渦的中流砥柱。
  • 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理論研討會暨藍皮書發布會
    38個重要城市在現代化治理,公共服務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和效果,進行準確的描述與記錄,要給歷史留下真實準確客觀的資料,這個資料不僅對於當代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對以後也是有著積極作用的事情。用於公共服務的財政資金劃撥缺少統籌,政府優勢能力難以發揮。2014-12-13 11:10:32鍾君: 建議五,建立法定的公共服務政策,出臺智庫諮詢論證機制,發揮智庫在公共服務改革、決策合乎管理評估中的積極作用。
  • 如何避免公共決策「拍腦袋」「一言堂」?——聚焦《重大行政決策...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題:如何避免公共決策「拍腦袋」「一言堂」?——聚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目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已經結束向社會徵求意見。
  • 中國微博意見領袖的行動特徵
    在這裡,意見領袖通過意見行為對他人施加影響,以微觀輿論去影響宏觀輿論。  在中國輿論場中,存在多種輿論場域的競爭、互動。其中,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輿論場已成為當下中國最活躍的社會輿論場。微博輿論場作為一個微觀輿論場域,具有一般社會輿論所具有的運行軌跡。微博輿論從演化過程來看,包括休眠、激活、競爭、聚合、衰退這幾個環節。在"激活"環節,輿論的引動往往需要公共話題的引燃。
  • 環保輿情與民意訴求
    近年來,資源短缺、霧霾、汙染、生態退化等環境問題引發社會整體性關注,以及公眾對治理機制、社會誠信、公共管理能力等問題的憂疑。網際網路成為環保輿情的重要視窗網際網路作為我國社會的最重要輿論源地,為環保話題生成提供了多種途徑和渠道,並使其內容形態和話語方式對公眾產生了更為直接、激烈和持久的影響,為觸摸當下社會民生、民意、民情打開了重要視窗。
  • 2017年輿情事件出爐,網絡熱點折射社會深層變化
    明星緋聞充斥眼球,吏治反腐輿情壓力下降     相關報告將熱點事件分為公共管理、社會矛盾、公共安全、企業輿情等八大類別。     分析發現:社會矛盾領域依舊是輿情高壓區,但公共管理領域的輿情壓力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降低,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在輿論場認同度較高;樂視、海航、萬達、百度等知名企業輿情危機增多,企業輿情的熱點事件數量、熱度和壓力都較上年有所升高。
  • 2016年政法輿情年度報告(下篇)
    但其在重大輿情事件中的表現、檢務公開工作的推進和監察體制改革可能產生的影響都受到輿論較高關注。 1.介入重大輿情事件「解壓閥」作用凸顯 2016年,在多起重大政法輿情事件中都出現了檢察機關的身影,其或主動或被動地介入處置對輿情發展起到關鍵作用。